3.《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揣摩诗中的语句,体会借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
3.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意象”的含义,学会抓住关键词品析意象。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
欣赏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美丽的土地的图片,激起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进而导入诗人艾青的爱国热情之中。
1、 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教师对朗读稍做指导。
注意情感基调、语速、节奏、重音。
2.自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诗歌中直接抒发作者对土地情感的句子是什么?
诗歌中直接描写土地的句子是什么?
2、 分析意象 品读情感
1. 由“土地”引出对“意象”概念的介绍。
“意”指情感;“象”指具体可感的事物。
2. 诗歌中还有哪些意象?
河流、风、黎明、鸟。
(1)品析“河流”“风”。
抓住“悲愤”“激怒”这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
例句分析,改变原句,把“我们”改成“我”,把“无止息”去掉,体会不同,得出这两句还强调了人民抗日斗争精神的不屈不挠,因而其中还有“赞美之情”。
(2)品析“黎明”。
黎明代表光明、希望以及新生活,抓住“无比温柔”,表达出对“黎明”的向往之情。
(3)品析“鸟”。
抓住“嘶哑”“腐烂”从生到死的不同阶段,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着和眷恋。
3、 小组讨论 总结主题
诗人借助鸟儿的形象歌唱了被日寇蹂躏的土地;歌唱了人民的奋起反抗;歌唱了美好的新生活。自始至终他的眼里都是饱含着泪水的,这泪水实际上也是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4、 深情诵读
照应导入:那曾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如今已经变得美丽而丰饶,这是由无数的革命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和热爱,带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再次朗诵诗歌。
5、 赛诗会——爱国诗篇摘录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将自己搜集的爱国诗篇在组内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完毕后,每个小组在班内进行汇报。
六、小练笔
假如你也是一位诗人,你会借助什么形象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
模仿:假如我是……
我也应该用……
写一首短诗。
七、继续收集古今中外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歌,并选一两首自选音乐朗读。下节课进行展示。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本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诗人满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写下了这首诗。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更能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眷恋的情怀。诗歌以其高度概括性、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本无法代替的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停顿,在诵读中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情感。诗歌以一只鸟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鲜明的意向来表达诗歌的丰富内涵。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的形象,直抒胸臆,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把握课文大意不会很难,本诗也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优越环境下的中学生读懂诗的情感深度,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及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非易事。因此,该教学过程,通过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感。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去读,去品味。从而达到“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3.注重体验感受。在教学中,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时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在小练笔的环节中,让学生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书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
4.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做指导,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发现探究。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题材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环节衔接有些生涩,对于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在“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中引导不够。学生的理解不够扎实。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悲愤
激怒
赞美
向往
向往
人民
的 深 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