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感受雨果以人类的名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比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而我们中国又有什么伟大的建筑呢?(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等)其他的尚且还在,而其中曾经被赞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现在却只留下些断壁残恒……这不单是中国人民的损失,还是世界人民的损失(看插图)。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写的关于圆明园的文章。
二、检查学预习
辨形:
缀(zhuì)点缀 琅(láng)书声琅琅 缭(liáo)缭乱
辍(chuò)辍学 踉(li àng)踉跄 僚(liáo)官僚
掇(duō)拾掇 锒(láng)锒铛 嘹(liáo)嘹亮
燎(iáo)燎原 骇(hài)骇人听闻 裁(cái)制裁
镣(liào)镣铐 核(hé)核桃 载(zǎi)记载
潦(liáo)潦草 赅(gāi)言简意赅 栽(zāi)栽培
三、整体把握
1.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
提示: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2.雨果如何评价圆明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②具体描述园中之景。③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之作。
3.作者为什么把圆明园描写得那样美?
提示:圆明园如此美,却被英法联军肆意破坏,更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恶。
四、合作探究
1.画出信中表达雨果态度的语句。
提示:分为两个方面:赞美和批判。
(1)“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反语,有委婉的讽刺意味。
(2)“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我要抗议”等句子直接抨击英法联军的行为。
2.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提示: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3.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提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刚直不阿的人格。
五、品味语言
(1)“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作者对待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文化艺术无国界,一切艺术都属于全人类。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统治者发起的侵略行为并不代表人们的意见,法兰西人民非常友好,并不支持这次远征。
(3)“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提示: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4)“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提示: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宫”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5)“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提示:“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6)“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提示: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7)“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提示: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知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8)“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提示:作者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的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9)“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提示: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10)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提示: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11)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提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六、课堂小结
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七、板书设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正直的良知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公正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