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4 解决问题(一)
课题 解决问题(一)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价。解决后,通过“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来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共同点:两个问题中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格,也就是单价;还知道商品的件数,也就是数量;要求的都是共花的钱,也就是总价。
学情分析 单价、数 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量关系。由于他们经常接触,因此对“单价、数量、总价”比较熟悉。课堂上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初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构建“单价×数量=总价”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渗透数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重点 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
难点 灵活运用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解决问题。 1.一个篮球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一千克苹果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P52例4。 明确解题方法。 师:你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根据乘法的意义学生能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2.找出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把自己的发现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关于购物的问题。 预设2: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的是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预设3:也有学生会发现这两个问题都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预设4:都用乘法计算。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发现了它们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要求买几件这样的商品要花多少钱。 3.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 师:我们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作单价,买了多少叫作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作总价。你们能找到例题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一个篮球80元、一千克苹果10元是单价,3个和4千克是数量,求出的240元和40元是总价。 师:你们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举例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平时都有购物的体验,所以能理解并举例说明这三个量的意义。如去超市购物,价签上标明的一瓶酸奶8元就是单价,买了3瓶就是数量,最后收银员收了24元钱就是总价,等等。 4.探究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 师:标出算式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单价×数量=总价 师: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怎么求单价?已知总价和单价,怎么求数量? 【学情预设】学生能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得到“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初步认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新知的铺垫。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
课堂检测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拓展练习.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亮点: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