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5 解决问题(二)
课题 解决问题(二)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已知每件商品的价格和购买商品的件数,求商品的总价。解决后,通过“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来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共同点:两个问题中都是知道每件商品的价格,也就是单价;还知道商品的件数,就是数量;要求的都是共花的钱,也就是总价。
学情分析 在学这节课前,学生已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能力,并对路程、速度与时间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理解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2.在自主探究与交流中,培养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核心素养 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 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灵活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说一说你们爸爸每天上班都借助哪些交通工具? 2.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吗?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教材P53例5。 明确解题方法。 师:你们能解答这两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根据乘法的意义学生能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学情预设】第(1)小题要求的是4个70千米是多少千米,第(2)小题要求的是10个225米是多少米。 2.找出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师:仔细阅读这两道题,你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发现两道题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 预设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行的距离。 预设3:都用乘法计算。 师:同学们可真会观察,我们发现了它们都是已知汽车和自行车的速度,要求在一定时间里能行的距离。 3.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 师:在行程问题里,我们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作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作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作时间。你们能找到例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是速度,4小时和10分钟都是时间,求出的280千米和2250米是路程。 师:你能把它们的速度用简便写法写一写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正确地用简便写法表示它们的速度:70千米/时,225米/分。 4.探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如果已知速度和时间,怎么求路程?已知路程和速度,怎么求时间?已知路程和时间,怎么求速度? 师小结: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唤起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初步认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探究新知的铺垫。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模型化的数学思想。
课堂检测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53页“做一做”第2题. 3.拓展练习.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亮点: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