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祖国的首都——北京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出北京的城市职能。
2.结合地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进行简要评价。
3.结合图文资料,举例说明北京的城市发展成就,说出主要的名胜古迹,并探讨二者之间发展的矛盾。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出北京的城市职能和城市建设成就。
难点: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宣传视频导入:
冬奥会“花”落北京。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有何优势呢?
新课讲授:
环节一:印象北京
学生活动及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图文资料,举例说出北京的城市职能。
1.政治中心
2.文化中心
3.国际交往中心
环节二:图说北京
学生活动及问题:
(一)运用地图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概括北京的自然环境,并能做出简要评价。
1.运用地图,描述并评价北京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39°N~41°N,暖温带,中纬度地区,半湿润地区。气候温暖,热量较充足,雨热同期,适合农业发展。
2.运用地图,描述并评价北京海陆位置。
海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距渤海较近,内陆城市,邻河北、天津。海陆交通便利,方便对外贸易。
3.运用地图,描述北京的交通位置。
交通位置:历史上,向东可进入东北地区,向西北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高原,向西可联系黄土高原,向南可进入华北平原。现代,北京已经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4.运用地图,描述并评价北京的地形地势。
北京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坦的地形利于城市建设,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5.运用地图,描述并评价北京的河流。
北京有多条河流经过,大都自西北流向东南,能为北京提供水源、航运和防御之利。
(二)运用图片,并结合自身旅行经历,欣赏并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
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明十三陵、北京故宫、颐和园、前门大街、南锣鼓巷等。
北京既有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又有现代风貌。这也是北京城市建设成就的体现。
环节三:畅谈北京
学生活动及问题:
运用图片,并结合郑州市发展,举例说出北京的城市建设成就。
1.一个个新区不断涌现;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中心城外围形成了一批卫星城。
2.形成了重点功能区。
3.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4.重视环境质量的改善。
北京古城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有效保护古城风貌的问题。针对“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这一议题,小组讨论,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祖国的首都——北京,知道了北京的城市职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和现代的城市建设成就。也懂得了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
课堂练习:
1.读图概括郑州市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河流、气候等)
郑州市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势西高东低。黄河及支流流经,水源较充足。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读图评价郑州市的交通位置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多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便于与省内其他城市,与国内其他省份,与国外进行经济和人员往来,利于其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
6.4 祖国的首都——北京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学习“城市”这一区域尺度的一个范例,不仅需要了解祖国首都——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城市发展及建设成绩相关内容,更需要掌握描述和评价某城市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