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8: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长沙》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沁园春 长沙》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第一篇课 文,课文所属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课文的体裁为 诗歌(词)从单元的人文主题出发,考虑到高中生正值青春 年华,有必要让他们对青春、理想、信念有自觉的体验和思考;针对当今社会不少青年娱乐至上、甘做“废青”的现状,更有 必要用经典作品启发和引导青年学生对青春内涵、青年责任 进行思考,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积 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格。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充满激情地回忆了青年时期 的峥赚岁月,词作豪迈大气,洋溢着不可抗拒的青春热情,特 别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在当今依然有 着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抱 负和豪放胸襟,理解作者在词中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 发青春热情,理解青春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从课文的文体出发,我们可以把欣赏词作作为学习任务,通过 反复诵读、品析关键词、抓取典型意象等方式深入理解作者运 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毛泽东“独立寒秋”,有别于中华传 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结,描绘出一幅艳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 秋景图,体现了一种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心境,一种改天换 地、主宰乾坤的豪情。通过对“悲秋”和“颂秋”的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3.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4.尝试写作诗歌,制作成《诗意趁年华》的电子诗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诗歌奖赏的方式,并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开放胸襟,理解青春价值,追逐理想。
2.进行诗歌创作。
课堂实录
一、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 沙》。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这首词的内容: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描绘了湘江及其周边的寒秋景色,也写出了作者面对此景时的感受和思索;词的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从前与同学们来此地游玩时那段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峥峠岁月,表达了作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勇气和决心。
二、 任务学习
任务一 赏析作者笔下湘江秋景的特点
师: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笔下的寒 秋之景具有怎样的特征呢?我们首先来读一下全词的第一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生朗读。)
师:按照正常的散文式语言来表达,本句的顺序应该是:
“橘子洲头,(我在)寒秋(中)独立,(望着)湘江北去。”但 是作者却特意调整了语序,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吗?
生1 :把“独立”和“寒秋”重组以后直接放在全词开篇,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_种孤独肃杀之感。
师:说得很好。秋天是草木变衰的季节,也是人们更容易 伤怀的时候。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概括得非常恰当。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悲秋情结,同学们能不能背诵几句?
生2: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生3: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生4: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 雨涨秋池”。
生5: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
生6:陶宗亮《秋暮遣怀》中的“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师:不错,同学们的古诗词储备还是很丰富的。本词中的“寒秋”,在秋的基础上强调触感之寒,再加上无人相伴的“独立“之姿态,似乎更容易引起人的悲情哀思。
如果同学们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PPT展示,略),或许对“独立寒秋”还会有更深层的理解。《沁园春 长沙》创作 于1925年,这里的“寒秋”似乎不仅是指自然环境,也暗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而“独立”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可能是作者不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而是以被反动政府通缉的农民 运动领导人的身份来到橘子洲的。由此看来,作者笔下的寒秋之景,似乎很难跳脱出凄凉萧瑟的意境了。是这样吗?我们来朗读一下上阕写景的部分。
(生齐读。)
师:请大家感受一下,这段景色描写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整体感觉?
生7:大好河山美丽多姿、充满生机,给人一种磅礴大气的感觉。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写秋景而不衰飒的呢?让我们来仔细品一品。请同学们找一找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生7:我觉得这首词在色彩的运用上很有特点。作者选取了“红” “碧”两色,“红”象征着乐观和激情,“碧”象征着生 命和希望,两种颜色都富于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 “透”的程度修饰,一个“遍”字强调了“红”的广度,使得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鲜艳的蓬勃的色彩;一个“透”字强调了 “碧”的深度,整个湘江碧绿通透,没有一丁点杂质和瑕疵,才配得上那漫山遍野的鲜红。而且,“红” “碧”二色对比度很强,“红”在“碧”的映衬下愈显其“红”,“碧”在“红”的映衬下更显其“碧”,红枫碧水,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鲜艳夺目。
生8:我觉得这首词在动词的选择上也很讲究。鹰飞长空, 作者却用“击”字取代“飞”,更能显出雄鹰的刚健有力和勇敢无畏;鱼游浅底,作者又用“翔”字取代“游”,更能体现鱼儿的轻松自如和潇洒从容。鹰击之刚,鱼翔之柔,刚柔并济, 都体现出寒秋中顽强的生命力。再看那滚滚北去的湘江水,湘江之上争先恐后的百舸,无一不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添了昂 扬奋进的气息。最值得玩味的是“层林尽染”中的“染”字。“染” 是一个着色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枫叶颜色深浅浓淡的 变化,和“万山红遍”相照应,在静态的描摹中又赋予了动态 的美感,也使得画面更有层次。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总括 下,一切景物都处于动态之中,秋天不再是生命衰微的象征, 而是充满了生机的时节。
生9:我觉得作者在角度的摄取上也花了心思。他站在橘 子洲头,以“看”字引领,“万山”一句写远处之景,“漫江” _句写近处之景,“鹰击” _句写高处之景,“鱼翔” _句写低处之景。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秋景。再看景物的选择,山、林、江、舸、鹰、鱼,大小无遗,意蕴丰富。字里行间,爱秋之心,何等热切;赞秋之情,何等浓烈。
任务二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艺术特点
师:三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很细致地解读出了毛泽东笔下与众不同的湘江秋景。那么,现实中的湘江秋景真的 如此艳丽多彩、生机盎然,而没有一丁点萧瑟凄凉的感觉吗?当然不是。作者在创作时以心迎物,根据自己的主观情志去选 择、驾驭甚至重塑了这些自然景物,使它们达到自己期望的理想状态。这种融入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面对相同的物象,作者的主观情感不一样,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意象 就会不一样。“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生10:老师,我知道了。由此我想到了杜甫在《登高》所表达的情感。当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杜甫在秋 天登高看到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自然感伤之情便喷涌而出。而反观此作,透过作者笔下这幅艳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图,我们能读出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世界,那是一种意气风发、 壮志凌云的心境,甚至隐隐有一种改天换地、主宰乾坤的情。
任务三 感悟作者丰富而深层的情感
师:上阕末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通过一 个设问,直接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气魄。那么,这首词中 作者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词的下阕。
(生齐读。)
师:故地重游,一个“忆”字引出了往昔那段峥蛛岁月里 作者和同伴们一起在长沙学习、战斗的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群同伴?请同学们联系词中内容加以分析。
生1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四句激昂顿挫,节奏鲜明,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充满理想、 才华横溢、满腔热情的青年革命家的英姿俊采。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畅谈革命理想,探讨改造中国之途径,激情澎湃,就像这奔腾北去的湘江浪涛。
生1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三句,艺术地概括了这群青年革命家的实干精神。“指点”二字,既 体现了同学少年的潇洒自信,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未来道路 的坚定明确。“激扬”二字意为激浊扬清,革命青年以文字为武器,将黑暗的污浊的腐朽的东西都清除掉,把光明的清澈的 新生的思想高扬起来。“粪土当年万户侯”表达了作者和他的同伴们对军阀和旧官僚的极度蔑视,也表达了他们无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志在救国救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师:说得好!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绝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空谈报国,他们在长沙办报纸、写文章、斗军阀,实实在在地为改造旧世界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
我们可以简要梳理一下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的主要经历(PPT展示,略)。大家看,长沙对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是多 么重要。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伴,“百侣”二字毫不夸张。也正是在这里,让他相信年轻的革命家完 全可以主宰中国的命运,完全有能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他在回忆往昔峥蛛岁月的时候,才会 充满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
师:我们再来看下阕的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生13:这不由得让人想起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当时祖狄率军队渡江北伐,在江中心敲打着船桨,发誓要平定中 原,展现出一种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自信。而回忆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湘江游泳时推起的大浪竟然遏制住了飞驰的船只。虽显夸张,但更能体现出这些青年革命家们刚健有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力量。
生14:我觉得这个结句同时呼应了上阕的设问,这些“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才是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有了他们这大无畏的伟大精神和强大力量,何愁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呢?
师: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开篇之“独立寒秋”,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境界呢?
生15:虽是“寒秋”,但作者的“独”恐怕不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而是一种瞄天地、舍我其谁的气概;而“立”也不仅仅是简单地站在橘子洲头,更蕴含着坚定挺拔、傲岸威严的姿态。
师:说得非常好。橘子洲、湘江畔,岳麓山,曾是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好友常来畅游之处。壮丽的山水陪伴着他们的峥蛛岁月,激发着这群时代骄子的豪情壮志,送他们走上革命征途。1925年深秋时节,青年毛泽东独自来到橘子洲头,眼前的山水唤起他的思忆,激荡着他的心胸。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昂扬奋发的青春活力,继往开来的英雄斗志, 这一切,通过写景、忆旧的笔墨痛快淋漓地挥洒出来。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寒秋”全无萧瑟凄凉之境,而尽是绚烂多姿、生机盎然之景了。
唐代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 秋悲寂寥”的下一句便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 黄金甲”也盛赞了秋之美景。毛泽东更是多次赞美秋天,如《釆 桑子 重阳》中的“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万木霜天红烂漫”,《清平乐 六盘山》中的“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等,都是一位立志改造社会的革命者,对秋风除旧育新的热烈礼赞。
师: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本词所抒发的丰富而深层的情感。
生16:首先,作者抒发了故地重游,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壮 丽秋色的喜悦之情。其次,作者抒发了回忆同学们的意气风发和对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抒发了 自己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关切之情,表达了自己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信念。
三、教师总结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同学们,词的上下两阕一般各有侧 重,但又紧密联系。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往往都是相互渗透,相互照应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中意象的特 征来感悟作者情之所在,也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来 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远意境。此外,品读作品时需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这会有助 于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师:最后,布置一下作业。
(PPT展示)
1.比较分析词中“独立寒秋”中的“独”字与李白"独坐 敬亭山”、柳宗元“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2.阅读埃德加 斯诺的《毛泽东自传》,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经历,深切感受革命领袖的青春理想和伟大抱负。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名师观察
这是一堂充溢着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且语文味十足的 课。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了单元人文主题和文本个性特征 后,万涛老师基于词境整体设计、随文推进,以意象把握为突 破口,以关键词“独立”的二元解读作首尾呼应,在高水平互 动中渐次从“初见”整体走入“回眸”整体,不断激发学生表 达与交流的欲求,使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方面的素 养得到显著提升。
首先是解读好。万涛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从景语中感 悟情语,站位“青春”与“秋意”的矛盾统一,通过对意象特征 的细腻品味来触摸彼时彼刻伟人的别样心境,进而领略其描 摹的壮阔意境。对全词首起之“独立”的理解是很大的亮点, 既不回避局部的萧瑟孤独,更关联上下阕把握到“傲立天地、 舍我其谁”的气概,使之成为青年毛泽东形象的一瞬定格。为 使自己的观点立得起来,万涛老师走出文本,从历史、地理、 文学中寻找支撑,使课堂富有了理性张力和文化魅力。
其次是问题好。有思维品质和语言潜入性的问题是好的 语文学习任务,前后关联、浅入深出的问题链更是好的语文 学习任务。在获得湘江秋景的整体印象之后,万涛老师问:“那 么作者是如何做到写秋景而不衰飒的呢?让我们来仔细品一 品。请同学们找一找特别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加以分析。”学生 显然也是训练有素,其观点鲜明有聚焦,其论证咬文再嚼字, 在表达与交流中获得对作者眼里深秋意境的精细把握。进而 万涛老师以下阕的“少年”形象为依托,引导学生去梳理与探 究作者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更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当文字 本身与文字之外一结合,对上阕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深沉叩问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问题成链,路径扎实,整 堂课做到了前后呼应,细节绽放在整体全局之中。
第三是点拨好。这体现在万涛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理答上。精准归纳、困惑重建和着意升华三招在万涛老师的课堂过渡 和小结中处处可见。比如在三位学生从色彩、用词和视角等不同角度解读了湘江秋景后,万涛老师指出这是“以心迎物”的 策略,从而自然地把“意象”这一较难理解的概念烘托了出来。在学生对“同学少年”的“雄姿英发”爱慕向往之余,万涛老 师指出“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绝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空谈报 国,……实实在在地为改造旧世界而付出了卓绝的努力”。这 种德育渗透对高中生来说,既亲切又深刻。
最后的课堂小结,从词意理解到章法和学法总结,课内学 习与作业布置浑然一体,也是匠心别具之处。
当然,由于课时所限,对“竞自由” “携 来”等关键词的分析不足、借助朗读来理解 和表现意境不够等问题还是难以避免,有待 于在日后的教学中反思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