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共19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12: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目标1、了解废除科举制对清朝选官制度的影响,理解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培养时空观2、了解民国时期选官制度发展的近代化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理解政治局势变化对近代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3、了解新中国干部制度的根本原则和历史地位,培养唯物史观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从科举教育到学堂教育的变革——
Park 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840年
晚清
1、改革科举制(1)1898年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改试策论;变法失败后废除以上新政(2)1901——1905年清末新政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又瓦解传统六部②设立大、中、小学堂,合格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对优秀者授予官职③1904年正式确立学堂选官制,不久又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2、1905年废除科举制,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成为清政府主要选官制度
“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学制体系较为完善;
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精英教育转向国民普及教育;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学习任务:梳理晚清教育、官制变革大事
②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①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③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为国举才 考试创新
——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 ——
Park 2 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
民国
1912年
1948年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1)内容: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中,考试权独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2)评价:当时并未实践,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国民大会(政权)
选举
复决
政府(治权)
考试院
监察院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罢免
创制
2、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承上启下(1)考试选官制:1913年确立;条件为年满21岁的男子;机构为政事堂铨叙局(2)甄别选官制①内容:已工作的文官需检查毕业文凭、工作成绩与经验等,来决定是否留任②目的及评价:保持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1)背景:北洋时期文官制度、中国传统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2)标志:1929年颁布《考试法》与《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3)内容:选官机构为考试院;选官条件为成年男女;延续了北洋政府甄别选官制(4)评价: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但在实施中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严重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缺乏推广实践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考试院三孔门楼,中门上悬“为国求贤”四字题额,门卫是身着古装的佩剑武士。大门两旁有一副对联:
入此门来,莫作升官发财思想;
出此门去,要有修己安人工夫。
进入考试院内,似置身庙堂之中,师法明清的考官和皇帝,亲笔写榜,以示隆重。
——黄贻谋《戴季陶二三事》
短时段 效果甚微停留在法规层面
长时段 人治到法治 自由平等
思考:民国时期官员选拔是否有成效?
戴季陶
考试院院长
科举残余
兼采中西 中国特色
——从制度漏洞到制度不断完善 ——
Park 3 现代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
1949年
改革开放
1978年
1、干部制度(1)建立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2)发展完善: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十八以来廉政建设(3)根本原则及地位: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公务员制度(1)建立:1993年开始推行、2005年正式形成(2)内容:采用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录用非领导职务公务员(3)现实意义:提高了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增强了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活力
思考
请结合所学思考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反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不仅具有与西方接轨的共性一面,还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个性之处。
——杨延昭《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比较研究》
(1)不搞“政治中立”。
中国公务员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党管干部。
强调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
(3)不搞“两官分途”。
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的划分。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顺时·通变
继承·发展
清末
民初 北洋 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
学校教育考试取代选官考试,
此路不通
构建新的文官考试制度,
受政权性质和社会环境制约
反思、实践、探索
公务员制度完善
课堂小结一、晚晴选官制度的变革:1905废科举、学堂选官制与留学毕业生选官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2、北洋政府时期·考试选官制与甄别选官制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4、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中西合璧、法制化、军治和党治突出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当堂练习
1.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务员制度经历了1984年《干部管理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直至2008年国家公务员局的正式成立,实现了从初期的摸索阶段到目前的科学化、专业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 )
A. 公务员管理体系已十分健全 B. 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C. 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D. 公务员制度走向法制化轨道
2. 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
A. 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 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 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D
A
3. 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
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 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4. 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 )
A. 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 C. 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