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学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学习(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2: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项学习
【知识精讲】
(一)诗歌情感
咏物诗主要情感: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送别诗主要情感: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田园山水诗主要情感: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咏史怀古诗主要情感: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边塞诗主要情感: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羁旅行役主要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爱情诗表现情感: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情感有误)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例:这首诗歌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浇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主要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错误类型:(无中生有)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索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例: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感到闲适愉悦。但是想到“堆案无馀地”,一种苦闷之情油然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堆案无馀地”并无苦闷之情。
3.错误类型:(情感层次不同)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例:走遍溪头无觅处”写出了词人被贬闲居的孤独、愤懣以及寻求不到报国之路的迷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愤懑的情感色彩过于强烈,不符合词中的情感。
【难点】情感判断
情感的把握不应是聚焦于某一诗句中的某个词语,要着眼于整首诗歌,情感的判断可结合以下内容共同分析:(诗歌标题)、(诗句中含有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意象)、(注释中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4.错误类型:(人物张冠李戴)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例: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表达的对李白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过关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报国无门、爱国)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离愁别绪)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高洁坚贞自许)
(二)表现手法
【核心知识点】
常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用典:意思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引用典故
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表现手法有误)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例: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尾联采用的是直抒胸臆。
2.错误类型(无中生有)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索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例:颈联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和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春天就可以欣赏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颈联没有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3.错误类型:(修辞并列,仔细分析)
江城子
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例:“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景中含情,写夜间听到拍岸涛声,引发激奋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没有拟人、象征的手法。
【过关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正衬)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衬托、以动衬静)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动静结合)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典)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言志)
7.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借景抒情)
(三)意象意境
【核心知识点】
意象:诗歌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一些不熟悉的意象:
九重天:指宫廷。 晚奁(lián):晚间的梳妆。
迟日:春日。 落梅天:指五月。
东君、青帝:春天之神。
芰荷、芙蓉:都是荷花别名。 玉池:荷塘的美称
凤竹鸾丝:指丝竹乐器。 秦娥:古代善歌者。
尺素、锦书、双鱼、鱼雁、鸿雁、鱼中素:都是书信别称。
玉液、琼浆、仙露、流霞:都是美酒的美誉。
凉蟾、银蟾:冷月。传说月亮中蟾蜍,故而用作月亮的代称。
绿绮、焦尾:古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意象的含义有误)
水调歌头·定王台
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例:“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家乡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陵阙指皇帝的陵墓。
2.错误类型:(意象和意境不匹配)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重来,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例: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的场面。
【难点】意象
诗歌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因此同一种物象常来表达一种固定的情感,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意象只能表达一种情感。
【过关练习】
判断下列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描述是否匹配: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超脱 ( )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安闲自在 ( )
3.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凄清幽寂 ( )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丽 ( )
(四)语言风格
【核心知识点】
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清新雅致、绚丽飘逸、简洁明快、雄浑壮丽、粗狂豪放、沉郁顿挫、悲壮慷慨、缠绵哀怨。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风格有误)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比喻和用典,诗歌语言华丽,意蕴深远,情意非常亲切真挚,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亲切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语言风格是朴实的。
【过关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是那种语言风格: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粗犷豪放)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绚丽飘逸)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雅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含蓄隽永)
(五)文学常识
【核心知识点】
诗歌选项中有时会对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进行考察,例如题材与体裁、韵脚韵律、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名词别称、知人论世等。
典故知识拓展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
“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所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
“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
“楚狂”、“接舆”指代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
“王孙”指游子或高人隐士。
“式微”表示国势或门庭衰落,或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
“不系舟”比喻自由不羁的思想或生活,也可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微、山河变色的感伤……
“天狼”表示敌人、战事。
“烂柯”表示离家日久,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青冢”即昭君墓,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
“南冠”、“楚囚”指被羁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深陷囹圄……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特定词汇积累
东窗:闲散、悠闲自得
东篱:常跟菊花一起,隐逸高洁
西楼:忧愁、悲戚、苦痛
南亩:农田
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
神州:中原大地
陵阙:皇家陵墓
大火流:天气开始转凉
【常见错误陷阱】
该考点主要考察文学常识的积累,直接进行识别与判断。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例:“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由李白流寓江湘,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六)写景角度
【核心知识点】
常见的写景角度
1.正与侧的结合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2.动与静的结合
动静结合: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以动衬静:一种衬托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
以静衬动:以静态的景物来衬托动态的景象。
3.多种感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或通感等感官角度去写。
视听结合(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常设计到声音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
4.虚与实结合
虚写: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主要表现为想象联想。
实写:真实感官所感。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5.空间角度
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6.点与面的结合
点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精致第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7.白描手法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写景角度有误)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例: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写实,而是夸张之词,虚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写景的是实景并不是虚景。
2.错误类型:(写景顺序有误)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索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例:颔联由远到近、自下而上,有层次地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山的点点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颔联的描写顺序是由近及远。
【过关练习】
判断下列诗句的写景角度:
1.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多种感官)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虚写 )
3.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由远及近)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上到下)
(七)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即对诗歌所表达内容的解读,多考查对细节的把握。
【常见错误陷阱】
1.错误类型:(增删细节)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例:尾联中,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给出了下次相会的明确的日期,此次相会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兄长没有给出下次相会的具体日期。
2.错误类型:(张冠李戴)
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稿,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例:本诗是首七夕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望月的场景和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七夕之夜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节日应是中秋节而非七夕之夜。
四、【综合练习】
1.【长沙中考】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⑤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⑥浦:近岸的水面。⑦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⑧散丝:雨丝。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古诗常借助景物抒发情感。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例如颔联中帆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
C.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答案】BC
【解析】A.有误,本诗没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C.正确;
D.有误,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的场面;
E.有误,尾联采用的是直抒胸臆
2.【长沙中考】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天末:天边。②君子:指李白。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鸿雁几时有”中的“鸿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常被用来借指书信。
B.意象与意境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元素,本诗在“风”“水”物象前分别添加“凉”和“秋”两字,形成意象,构建了共同的意境。
C.“知人”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作者视李白为知己,首联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作者对李白的关切。
D.“论世”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作者在动乱年代与李白一起被流放。所以才由李白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
E.诗歌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憎”一“喜”的对比,主要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坎坷的无尽感叹。
【答案】DE
【解析】D项有误,诗人由李白流寓江湘,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E有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3.【长雅第三次月考】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②,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③,治病不蕲④三折肱⑤。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释】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②一杯酒:指当年相聚的情境,距离作此诗已十年。③四立壁:家徒四壁之意。④蕲:同“祈”,祈求。⑤三折肱: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居住的地点,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
B.诗人在诗中暗示了“友人有着治国救民的才干,一心为国,为什么还得不到重用”的不平之意。
C.这首诗歌主要写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借酒浇愁。
D.颈联从“持家”、“治病”、“读书”三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
E.尾联以“想见”领起,写了友人人老仍然刻苦读书,并与首句“我居北海君居南海”相照应。
【答案】CD
【解析】颈联从“持家”、“治病”两个方面表现友人的为人和处境。这首诗主要抒写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4.【麓山国际第一次限时训练】
与浩初上人①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②,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③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的朋友。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②创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③若为:怎能。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首句“海畔尖山似剑铓”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写实,而是夸张之词,虚写登山所见的景象。
B.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天万物由盛而衰,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
C.三、四两句写诗人奇特的幻想:他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就把诗人怀念亲友、寄情山水消极遁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D.这首诗前两句“尖山”喻“剑铓”,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白。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E.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人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C
【解析】A:写景的是实景并不是虚景
B:并没有表现出消极遁世的心情
五、【难题拓展】
1.【雅礼初三第一次检测】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③玉骢:良马。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 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E.“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答案】BE
【解析】B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E项:“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2.【新华都中学初三第一次检测】
送单子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①去翩翩,城秋②月正圆。单子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相火,胡沙③乏井泉。功成须献捷④,未必去经年⑤。
【注释】①征:即行;②城秋: 一作“秋城” ③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④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⑤经年: 即一年,这里指长年。
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首联用“征马” “城秋”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渲染了清幽宁静的氛围。诗人送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寓友人远去后心中无限惆怅。
B. 颔联 “单于” 指敌人首领。本联借告诫敌方首领不要轻举妄动,扰乱边关,衬托出裴都护强大的声威。
C. 颈联写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胡沙”一句,既是虚写边地之景,又暗本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从 “塞”“驿”“胡沙” 等字词,可以看出本诗语言质朴,格调刚强高昂,风骨凛然。
E. “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用来抒发思乡之情或离别之恨,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借月圆衬托朋友的分别的愁情。
【答案】AC
【解析】A并没有表明送别地点;C选项应是实写边地之景
3.【南雅中学上学期初三第一次阶段检测】
水调歌头·定王台
宋·袁去华②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释】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袁去华:字宣卿,豫章奉新(一作豫章)人,约宋高宗(南宋开国皇帝)绍兴末前后在世。楚望:楚地的望郡。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形胜富庶的地区称“望”。依约:连绵不断。一夜寒生关塞:比喻金人猝然南侵,攻破关塞。
下面对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开头时空综览,为全词奠定昂扬豪迈的基调。“雄跨”一词,表现了定王台的雄奇地形;“危基百尺”则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定王台的壮丽。
B.“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以想象的手法接入历史画面,想当年西汉国力强盛,定王台阁周围遍布如云铁骑,祭祀的音乐响彻云霄。
C.词的下阕“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三句点题,述说登临之事,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来绘眼前所见:乔木老,大江流。
D.“关塞”是征战的偏远地段,“陵阙”是家乡祖坟所在,从前都是作者心底事,但现在离他越来越远了,“万里”一词,写出了这种虚无辽远的感觉。
E.词的下阙情与景交融,慷慨生悲,淡有余韵。末句“霜风”、“落日”两个意向组合,以一副独立寒秋、天涯孤影的悲凉画面结束。
【答案】AD
【解析】A.全词主要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奠定全词昂扬豪迈的基调”显然错误,开篇主要通过古今对比,突出“兴废两悠悠”的情境。
D.陵阙指皇帝的陵墓
4.【青竹湖第三次检测】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索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联写诗人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远到近、自下而上,有层次地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山的点点秋色。
C.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
D.颈联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和很多芍药,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春天就可以欣赏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
E.尾联写诗人和窦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感到闲适愉悦。但是想到“堆案无馀地”,一种苦闷之情油然而生。
【答案】A、C
【解析】B选项,由近及远;D选项,没有用对比衬托的手法; E选项,并无苦闷之情。
5.【长郡初三期中】
晚次乐乡县①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②夜猿鸣。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②嗷:同“叫”,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 至“夜”结束全诗。
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C.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
D.首联写到“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交代事由。
E.第三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
【答案】CE
【解析】C.“粗犷”的风格有误,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
6.【长郡教育集团第三次检测】
送邢桂洲①
[唐]王维
铙吹②喧京口,风波下利庭。
赭折将赤岸③,击汰复扬舲④。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⑤,应逐使臣星⑥。
【注释】①邢桂州:作者友人邢济,此时邢济奉命前往桂州任职。铙吹:即铙歌。军中乐歌。③猪圻(zhě qí)、赤岸:皆为山名,一个在安徽,一个在江苏。④扬舲:扬帆。⑤明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的典故。孟尝治理合浦,人民安居乐业。⑥使臣星:用典,这里指邢济。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诗是诗人于京口送别友人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诗人面对离别,依依不舍的无限凄伤之情。
B.诗歌首句“铙吹喧京口”,“喧”字以视觉来写听觉,表现了钟鼓齐鸣、热闹非凡的送别之景。
C.“风波下洞庭”一句点明友人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出扬帆直济之气势,同时蕴含了许人目送孤帆、望尽洞庭的情感,含蓄深沉。
D.颔联实写路途所见,看似平铺直叙,其实颇具匠心。“赭”“赤”色调深红,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E.尾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奋发有为,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
【答案】CE
【解析】A项抒发的不是“无限凄凉”之情,而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诗歌基调是昂扬奋发的。B项“喧”字是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感受。D项“赭”“赤”,与诗歌昂扬向上的基调是相符合的。
7.【南雅第一次检测】
望月①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稿,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标题有改动。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是首七夕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分别描绘了望月的场景和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七夕之夜的图画。
B. 第一句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凝炼,描绘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C. 第二句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选取“无声”二字,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漫润之久,细致勾勒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月夜。
D. “湿桂花”也指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渡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 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E. 从情感表达看,诗人最后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蕴藉深沉的秋思。
【答案】AE
【解析】A选项节日应是中秋节而非七夕之夜
E选项“不知秋思落谁家”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直接倾诉了自己的思念之切”表述错误。
8.【青竹湖初三第一次检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御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①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②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释】①飞鸟:比喻远行的人。②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以看到夕阳下的五湖春色。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首五言律诗着意写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送友人的离愁别绪,也隐含自己归隐田园的感情。
B.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也没有离别的话语和离别的行为。重点描写离别后的景象,将浓浓的离情别绪巧妙融入景中,曲折婉转。
C.首联写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却仍然在“望”,这样的表达,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D.颈联写友人的行舟远远地消逝在长江尽头,诗人想象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尾联想象友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白蘋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E.诗人借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天上飞鸟、岸边青山、汀州白蘋都来烘托自己的调怅心情。
【答案】CE
【解析】A 没有表达归隐之情。B有离别的行为。 D 并不是友人站在汀州出神,是诗人“我”。
六、【家庭作业】
1.【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入学考试】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②。
草草③杯盘④供笑语,昏昏⑤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⑥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注】①这首诗作于嘉佑五年(1060年),当年王安石将出使辽国,王安石与他的大妹长安君王文淑感情很深,这次隔了三年再见面,见面后马上又要分别。②怆情:悲伤。③草草:随便准备的。④杯盘:指的是酒和菜。⑤昏昏:昏暗,光线暗淡。⑥后会的日期。
下列有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寄书应见雁南征”中的“雁”就是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用来借指书信,“南飞的大雁”常含有思归之意。
B.尾联中,妹妹挂念地问:“后会在什么日子?”兄长给出了下次相会的明确的日期,此次相会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C.文中巧妙地运用了叠字。“草草”二字,虽说酒席是随便准备的,也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D.后4句写离别,呼应首联,刚刚在叹息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惆怅,话题也就引入别后。
E.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比喻和用典,诗歌语言华丽,意蕴深远,情意非常亲切真挚,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亲切的感情。
【答案】BE
【解析】B兄长没有给出下次相会的具体日期E语言华丽不正确,语言朴实。
2.【长沙市一中教育集团九年级联考】
玉楼春 戏赋云山①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②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③。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受南宋“和谈”派排挤,闲居江西铅山期间。②暼起:骤起。③住;在这里。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中“赋”指吟咏、描绘,所以整首词对“云”和“山”进行了精细的刻画。
B.词的开首两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的手法,既描出云雾缭绕的状态,也塑出词人拾头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
C.“走遍溪头无觅处”写出了词人贬闲居的孤独、愤懣以及寻求不到报国之路的迷茫。
D.“忽见东南天一柱”一句可与“路转溪头忽见”一句互参,两处“忽见”都表达了词人的惊喜心情。
E.青山是本词中的典型意象,是词人精神的寄托和高尚人格的象征。
【答案】A C
【解析】并没有精细刻画;愤懑的情感色彩过于强烈,不符合词中的情感。
3.【明德华兴中学初三入学考试】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 (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词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扫沙场”的原因,归结为“欲上治安双阙远”,尖锐指出国家衰亡的关键、维扬屡遭破坏的根子,都是因为统治者不纳忠言。
B.首句“平沙浅草接天长”写景,通过“沙”“草”“天”三种意象勾勒出天空地阔、 芳草茂盛的美好春景图。
C.“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手法,景中含情,写夜间听到拍岸涛声,引发激奋之情。
D.“徒感慨,漫悲凉”直接抒发了作者在经过维扬时无限惆帐、悲伤之情。
E.“双阙”,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这里借指京都。
【答案】BC
【解析】“沙”“草”“天”这些意象展现出的是维扬劫后的荒凉,故B选项“天空地阔、芳草茂盛的美好春景图”错误。C项没有拟人、象征的手法。
4.【湖南师大第三次检测】
孤松
贝琼
青松类贫士,落落惟霜皮。
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
蜷蚁穴其根,乌鹊巢其枝。
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
回飚振空至,百卉落无遗。
苍然上参天,乃见青松奇。
苟非厄冰雪,贞脆安可知?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歌的第一、二句,将青松比作贫士,展示了一株落寞悲伤、孤僻、不合群的松树形象。
B.在“已羞三春艳,幸存千岁姿”句中,运用拟人手法,青松以争艳三春为“羞”而以留存千年为“幸”,两相对照,表现出青松以孤傲态度面对千秋万代的人生态度。
C“时蒙过客赏,但感愚夫嗤”中一个“嗤”字,展现了大多数人对青松耻笑轻蔑的态度,这里的“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
D.诗歌前面部分以“抑”为主,但从“回飚振空至,百卉落无遗”句始,笔锋突转为“扬”,尤其将“百卉”与“青松“在烈风之下的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青松之“奇”。
E.诗歌以问句作结,表现出诗人对冰雪摧残百卉的不满和批判,同时对冰雪打压之下的青松表达了深深的同情。
【答案】AE
【解析】A 不是悲伤、不合群 E 不是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