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文言文阅读·文意分析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文言文阅读·文意分析题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8:4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文意分析题
【知识精讲】
(一)答题思路和步骤
1.通读全文、了解传主的主要事迹。
2.仔细阅读题干(正确的一项or不正确的一项)。
3.梳理选项,通过时间、地点、官职、交往人物等信息进行定位,确定比对原文的范围。
4.关注细节,仔细对比。着重关注事情的原因、结果、人物的态度、事件的主体。
5.若正确选项在前几项,剩余选项也应比对找出问题。
(二)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结构梳理思路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串起人物一生的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遭遇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要抓住这些词语去串联传主一生的经历。
【过关练习】
1.古代表示瞬间的词语有(俄、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古代表示过去的词语有(既、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
3.古代表示一段时间的词语有(比、迨、逮、及、居)
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过关练习】
1.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
2.古代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
3.古代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
4.古代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
3.以“五个W”为切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文单词: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间; Where——什么地方;What——什么事情;Why——为什么发生。人物传记是这几个要素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4.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是一个怎样的人,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等。名、字、号以及谥号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其谥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始终如一的个性。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
总之,阅读人物传记,我们主要要做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种方法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态度。
常见出题方式: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④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陷阱设置
角度一 比对人物
命题设误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原文](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 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原文](2016·全国卷Ⅰ)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契丹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们怕生事未禁止,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角度二 对比时间地点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关于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原文](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分析]由“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
角度三 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设误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原文意思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选项]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分析]“仍然忙得无法分身”错。原文中是说“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意为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设误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词语或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原文] (2019·全国卷Ⅲ)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选项]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分析] 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不满。
角度五 比对关系
命题 改变因果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设误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以及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原文](2015·山东卷)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B.将军接受任命后,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分析]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解题策略
第一步:审准题目,明确本题选“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抓住选项,结合原文,在原文中标注关键词语,从“五大比对角度”着手,看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
第三步:综合权衡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例题】
1.【广益第二学期入学考】
蔡文姬
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馀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节选自《后汉书》卷八十四)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2 分)
A.蔡文姬虽出身名门,可一生命运甚为坎坷。她先后嫁了三个丈夫,其中第二次婚姻是被迫嫁给南匈奴的左贤王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
B.蔡文姬曾在北地流亡十多年,后来因曹操和其父是老朋友,又十分赏识文姬的超群才情,于是帮助她。
C.董祀犯法,是蔡文姬有胆有识,当着众多公卿名士和远方使者的面极力辩白,才洗刷了董祀的冤屈,使他得免一死。
D.蔡文姬有超人的记忆力,能背诵四百余篇古诗文,经曹操派人协助抄写,这些古诗文都被记录保存了下来。
【答案】A
【解析】
B项,曹操赎回文姬,与“识见才情”无关;C项,为董祀求情,不是“洗刷冤屈”;D项,蔡文姬并未接受曹操派人协助抄写的建议 。
2.【初三中雅培粹第二学期入学考】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毗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①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是月亮卒于军中。
(文/《资治通鉴·魏纪》,有改动)
【注释】①文伟:即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字公琰)、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面对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的羞辱,司马懿恼羞成怒,决定主动出战。
B.司马懿对诸葛亮夙兴夜寐、食少事烦的状态很是敬佩,担心他活不长了。
C.当诸葛亮猜出李福的来意后,李福心中很是感激,赶紧陈述了自己返回的原因。
D.诸葛亮鞠躬尽瘁,他自知来日无多,建议在他死后,可由蒋琬和费祎先后继任。
【答案】D
【解析】A项有误,司马懿本就不想出战,不是恼羞成怒而出战。
B项有误,原文中并没有说司马懿敬佩诸葛亮夙兴夜寐、食少事烦,也没有担心他活不长。
C项有误,“福谢”中的“谢”在原文中是道歉的意思,不是感激。
参考译文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相 互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迎战。诸葛亮就把女人用的头巾服饰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书请求出战,魏明帝曹睿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 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他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表示自己敢于用武而已。将军在外作战,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 请求作战呢?”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 的多少,(却)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诸葛公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 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 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汉后主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拿国家大事询问。李福来到军营 与诸葛亮谈话完毕,辞别而去几天之后又返回来。诸葛亮说:“我知道你返回来的意图,近来(我们)虽然整天谈话,(但)有些事还没有交待完,你是又回来征求我的意见了。你所 要问的事蒋琬适合。”李福道歉说:“日前确实是我的失误,忘了询问,万一丞相您百年之后,谁可以担负重任,所以就又返回来了。再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又问费祎之后,诸葛亮没有回答。在这个月中,诸葛亮就在军中病逝了。
3.【长郡初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②。”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③。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信日:“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选自《史记·淮阴候列传》)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②袴下:即胯下。③蒲伏:同“匍匐”。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戴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韩信归顺汉军以后,多次跟萧何谈话,但萧何并不认可韩信的才能,所以韩信在军中一直籍籍无名。
D.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
【答案】C
【解析】“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萧何很佩服韩信。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
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被任命为大将,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 。八月,汉王出兵经过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4.【长郡芙蓉实验第二学期入学考】
刘苞,字孝尝,彭城人也。苞四岁而父终,及年六七岁,见诸父常泣。时伯、叔父悛、绘等并显贵, 苞母谓其畏惮①,怒之。苞对曰早孤不及有识闻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无有佗②意。因而歔欷③,母亦恸甚。初,苞父母及两兄相继亡没④,悉假瘗⑤焉。苞年十六,始移墓所,经营改葬,不资诸父,未几皆毕,绘常 叹服之。
少好学,能属文。自高祖即位,引后进文学之士,苞及从兄⑥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从弟沆、吴郡陆倕、张率并以文藻见知,多预宴坐,虽仕进有前后,其赏赐不殊。天监十年,卒,时年三十。临终,呼友人南阳刘之遴托以丧事,务从俭率。苞居官有能名,性和而直,与人交,面折⑦其非,退⑧称其美,情无所隐,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选自《梁书 列传》,有删改)
【注】①畏惮:提惧。②佗(tā):“他”字的异体字。③歔欷;哽咽;抽噎。④没(mò):去世,死。⑤瘞(yì):掩埋、埋葬。⑥从兄:堂兄。⑦折(zhé):这里指斥责,指责。⑧退:这里指背后。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刘苞因为畏惧叔父伯父,见到他们就常常哭泣,母亲为此很生气。
B.刘绘赞叹佩服刘苞十六岁就能借助叔父的帮助筹划安排改葬的事情。
C.刘苞与同时受到赏识的人参加君臣的宴饮,所任官职不同,得到的赏赐也不同。
D.刘苞是一个尽心尽孝,独立坚毅,处事刚直,勤俭节约的人。
【答案】D
【解析】A.刘苞不是因为惧怕叔伯父而哭泣,是因为听说伯父、叔父与父亲面容很相似,所以见到他们心中悲痛。
B.刘苞筹划安排改葬的事,全是刘苞一人的力量,没有藉助伯父叔父的帮助。
C.刘苞与同时受到赏识的人参加君臣宴饮,虽然他们所任官职有所不同,但得到的赏赐却没有区别。
参考译文
刘苞字孝尝,彭城人。他祖父刘劻,宋时任司空。父亲刘值,齐时任太子中庶子。刘苞四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到六七岁的时候,刘苞见到叔父伯父就常常哭泣。当时刘苞的伯父刘悛、叔父刘绘等都已经地位显贵,刘苞的母亲认为刘苞是因为畏惧而哭,为此事很生气。刘苞回答说:“我很早失去父亲,没有记住父亲的面容,听说伯父、叔父与父亲面容很相似,所以见到他们心中悲痛,没有别的意思。”说着又献欷抽噎,他母亲也就更加悲痛。当初,刘苞父母以及两个兄长相继亡故,全都是暂且瘗葬,刘苞十六岁的时候,才把他们的丧柩移葬在墓地裹,筹划安排改葬的事,全是刘苞一人的力量,不藉助伯父叔父的帮助,不多久事情就都办好了,刘绘常常赞叹他,佩服他的能力。
  刘苞从小好学,能写文章。初出仕任司徒法曹行参军,他不就职。天监初年,因为是临川王妃的弟弟,因此从征虏主簿频频升迁为临川王中军功曹,又积功迁任尚书库部侍郎,丹阳尹丞,太子太傅丞,尚书殿中侍郎,南徐州治中,因为公事而免职。遇了很久,刘苞又任太子洗马,掌书记,侍讲寿光殿。高祖即位之后,选拔年轻的有文才的士人,刘苞以及他的堂兄刘孝绰、堂弟刘孺、同郡的到溉、到溉的弟弟到洽、到溉的堂弟到沆、吴郡陆捶、张率都以文采受到赏识,常常参预君臣的宴饮,虽然他们所任官职有所不同,但得到的赏赐却没有区别。天监十年,刘苞去世,死时三十岁。刘苞临终,把友人南阳、刘之遭叫来把丧事托付他办,要求丧事务必力求俭薄。刘苞任官有办事能干的名声,他生性温和。但处事刚直,舆人交往,当面批评友人的缺点错误,背后称赞友人的长处美德,感情直率,不藏隐私,他的朋友都因此而赞叹他。
5.【长沙一中雨花新华都学校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江州刺史檀道济①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对曰: “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②,可乎 ”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遭督邮③至县,请曰: “应正衣冠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分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④赍⑤酒,于半道栗里要之。既至,欣然便共饮的。先是颜延之在浔阳,与潜情款,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 ; 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别改)
【注】 ①檀道济:东晋末,官至征南大将军。 ②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③督邮:官职名。④庞通之:陶渊明的好朋友。⑤赍(jī):携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 这一形象被当时世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他在辞去彰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分辞》。
B. 陶潜仕途短暂。 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 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被贬谪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情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 有时坐在菊花从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答案】B
【解析】“亲老家贫”的意思是“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而B选项理解为“亲人去世,家里贫穷”所以B选项表述不正确。
6.【明德华兴第二学期入学考】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 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宰相陈平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家存薄田,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
B.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得到了父老乡亲们一致称赞。
C.孝文帝即位后,有次询问周勃和陈平相关政事,只有陈平的回答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D.由于在皇帝面前失了面子,周勃非常惭愧,立刻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 。
【答案】D
【解析】D.周勃没有立刻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位,而是过了不久之后。
7.【长郡双语第二学期入学考】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州习俗落后,父母把儿女卖掉换钱。柳宗元自己出钱帮助当地百姓赎回卖掉的儿女。
B.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刺史时,刘禹锡被移做播州刺刺史,柳宗元主动要求和朋友对换任职地方。
C.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柳宗元带到自己家,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D.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都成了有名的人。
【答案】 B
【解析】 A柳宗元没有用自己的钱帮助老百姓,而是通过制定方案来帮助。
C王叔文、韦执谊是把柳宗元带到皇宫,而非自己家。
D过于夸大。受到柳宗元点拨的人,写文章都有了章法,而非出名。
8.【雅礼下学期期中联考】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子丹曰:“何如?”太傅曰:“不可,恐以之为口,祸之将至。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太傅日:“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宣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太傅、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认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对于田光的自刎而亡难过遗憾,并不是他的本意。
【答案】B
【解析】太傅认为收留樊将军,秦国会将此事作为攻打燕国的借口,建议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消除秦国进攻燕的借口。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共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①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②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③,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④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⑥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⑦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⑧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①贰:对晋有二心。②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③鄙远: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④陪:增加。⑤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⑥赐:恩惠。⑦厌:同“餍”,饱,满足。⑧敝: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其无礼于晋/虽承奔御风,不以疾也(《兰峡》)
B.晋军函陵/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C.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B
【解析】A、因为/认为;C、派/出使;D、好处/更加。
2.为文中画线的句子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共6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2)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达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做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文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B烛之武毫无个人怨言和感伤,临危受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C.烛之武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
D.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答案】B
【解析】文中,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明了烛之武是有怨言和感伤的。
【练习】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B项对应的原文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C项对应的原文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并且,也不是赵憙将他们迁往异地,而是赵憙请求皇帝把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D项对应的原文是“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提问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案解析: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诗文阅读
(一)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戎,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A.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B.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C.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D.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13. 下 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生动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 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 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 作者和山人一同作放鹤、招鹤之歌,以此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2)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答案】11. B 12. B 13. D
14. (1)您知道隐居(山林)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2)(鹤)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项,“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的“和”不是“和睦”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应和”,全句翻译为“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该句翻译为: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根据文意,“山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山”作前文的中心语,构成表述对象“彭城山”,而不是“彭城山冈”,且“冈”与“岭”结合,表示该山的“山冈”,故“山”与“冈”要断开,排除答案A;“隐然”中的“然”是一个形容词词缀,表“……的样子”,故“隐”与“然”不能断开,排除答案C;“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中的“适”是“恰好、正好”的意思,作下一句的动词“当”的状语,且其本身是一个副词,不能连在上句的名词短语,否则语法不通、表意不明,排除答案D。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项,“作者和山人一同作放鹤、招鹤之歌”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可知,作者并未参与作放鹤、招鹤之歌,作放鹤、招鹤之歌的是山人。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子,你;南面,面南,坐北朝南,帝位面朝南,故常代称帝位;未可与易,省略句,未可与之易,未可,不会,不能。
(2)终日,整日;涧谷,山涧峡谷;履,踩着。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山坡上的田地,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大概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 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
“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弹奏着琴弦,亲自耕种自食其力,剩下的东西就能喂饱你。回来啊,西山不可以久留。”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适应性调查(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念,字泰然,益都人。大观三年进士,授邠州司法,谳狱①详恕,多所全活。为邓城令,满秩,耆幼遮泣,不得去。
调高密丞,俗尚嚣讼,愈摄县事,剖决如流,事无淹夕,民至怀饼饵以俟决遣。剧寇起莱、密间,素闻愈名,戒其党毋犯高密境,民赖以安。密卒闭关叛掠,害官吏几尽,独呼曰:“无惊仇公。”
以淮西宣抚知庐州。刘豫子麟合金兵大入,民情汹惧。时金人出入近境,念求援于宣抚司,不报。又遣其子自间道赴朝廷告急,虽旌其子以官,而援卒不至。帝方下诏亲征,而诏亦不至淮甸,喧言将弃两淮为保江计。念录诏语揭之郡县,读者至流涕,咸思自奋。监押阎仅死于贼,余众来归,州帑匮竭,无以为赏,念悉引班坐,犒以酒食,慰劳之,众皆感励。募庐、寿兵得数百,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麟复以步骑数千至合肥,谍言兀术为之殿,人心怖骇,不知所为。会京西制置使遣牛皋统兵适至,念顾左右曰:“召牛观察来击贼。”皋素勇甚,以二千余骑驰出,短兵相接,皋免胄大呼曰:“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寇畏其名,遂自溃。以愈克复守御功,加徽猷阁待制。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浚檄念度其宜处之,念谓:“残破之余,兵食不给,诚不能支敌。然帅臣任一路之责,誓当死守。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力陈不可,浚韪其言,而卒全活数州之众。寻诏诣阙②,军民号送之。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卒,赠左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仇愈传》)
[注]①谳狱:审理诉讼。②诣阙:赴京。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
B.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
C.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
D. 初/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但令焚积聚/弃城退保/文移不绝于道/又请张浚督行之。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本文中的“满秩”指官吏俸禄多、品级高。
B. 丞,指古代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也指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府丞、县丞等。
C. 殿,后也。古代行军时,处在前面曰启,处在最后曰殿,如殿后、殿军等。
D. 胄,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称“甲胄”。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仇念宽厚待民,深受爱戴。他在邻州任职期间,审理案件非常谨慎宽厚,保全了许多人;担任邓城令,离任时百姓拦路哭泣,不愿意让他走。
B. 仇念临危受命,善励士民。在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以保全长江时,仇念抄写诏书公布到郡县,读到的人都流下眼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
C. 仇念遭遇强敌,善于借力。敌兵进犯合肥,人心惶恐,他请曾四败兀术的将领牛皋御敌,敌兵害怕牛皋,争相逃命。仇念因功加徽猷阁待制。
D. 仇愈恪尽职守,力陈保城。针对宣抚司三令五申弃城退守的命令,他据理力争,认为将帅应坚守职责,誓死守卫淮西,终使数州之众得以保全。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益乡兵二千,出奇直抵寿春城下,敌三战皆北,却走度淮。
(2)今若委城,使金人有淮西,治兵舰于巢湖,必贻朝廷忧。
【答案】12. B 13. A 14. B
15. (1)(仇念)增加地方武装二千人,出奇兵一直到达寿春城下,敌军三次战斗都失败了,退却逃跑渡过淮河。
(2)现在如果舍弃城池,让金国人占领淮西,在巢湖整治兵舰,必定会给朝廷留下后患。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宣抚司既不以一卒援诸郡”意思是宣抚司不派一兵一卒救援各个郡县。句中“诸郡”作“援”的宾语,故应在“诸郡”之后停顿,排除D项。“文移不绝于道”句意为:公文接连不断。“文移”作主语,“不绝”作谓语,“于道”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所以应在“文移不绝于道”的前后停顿,排除A.、C项。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本文中的‘满秩’指官吏俸禄多、品级高”错,“满秩”是指官吏任期结束。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临危受命”错,敌人入侵是在他上任之后;“在朝廷将要……长江时”错,是传言说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以保全长江。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1)句关键点:益,动词,增加;北,失败,败北;却走,退却逃跑。“度”通“渡”,渡过。
第(2)句关键点:委,舍弃;治,整治;贻,留下。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仇念,字泰然,益都人。宋徽宗大观三年进士,(仇念)被任命为邪州司法,审理诉讼审慎宽厚,许多人得以保全活命。担任邓城县令,任职期满,老老少少拦路哭泣,他不能离去。
(仇念)调任高密丞,民俗喜欢吵闹诉讼,仇愈代理县里政事,判定官司就像流水一样,事情从不拖延过夜,百姓甚至怀揣着干粮等着判决发遣。大盗在莱州、高密之间起事,一向听说仇念的名声,就告诫他们的同伙说不要侵犯高密地界,百姓依赖他才平安无事。高密的士兵关起城门叛乱抢掠,杀害官吏,(官吏)几乎被全部杀光,却唯独呼喊:“不要惊吓仇大人。”
(仇念)凭借淮西安抚使的身份掌管庐州。刘豫的儿子刘麟聚合金兵大举入侵,民心惶恐不安。当时金兵往来出没,接近边境,仇念向宣抚司请求援助,没有回复。(仇念)又派遣他的儿子从小路赶到朝廷求援,(朝廷)虽然用晋升官职来表彰他的儿子,援军却始终不到。皇帝刚刚下达诏书亲自出征,但诏书也没有下达到淮甸,就有谣言说朝廷将要放弃两淮作为保全长江的策略。仇念抄写诏书内容公布到各个郡县,读到的人都激动得流泪,都想自告奋勇去杀敌。监押官阎仅被敌人杀死,残部归附仇念,州府的钱帛用光了,没有钱作为赏赐,仇念把他们全部请来依次而坐,用酒肉来慰问犒劳他们,大家都受到感动和激励。(仇念)招募庐、寿两地士兵得到数百人,增加地方武装二千人,出奇兵一直到达寿春城下,敌军三次战斗都失败了,退却逃跑渡过淮河。
刘麟又率数千骑兵到合肥,间谍报说兀术为他殿后,人心惶恐,不知所措。这时恰好京西制置使牛皋统兵到来,仇愈对左右的人说:“召牛观察来攻击贼人。”牛皋素来非常勇武,率两千骑兵奔驰而出,短兵相接,牛皋摘下头盔,大呼:“我是牛皋,曾经四次打败兀术,你们可来决一死战。”敌兵畏惧他的名声,于是自己溃散了。因为仇念能够防守御敌的功劳,加官徽猷阁待制。
当初,宣抚司不派一兵一卒救援各个郡县,只是命令焚毁积累的物资,放弃城池后退自保,公文接连不断,又请张浚监督执行命令。张浚发公文让仇念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仇愈说:“在受到战火摧残破坏的情况下,军队粮饷无法供给,确实无法抵挡敌军。但是将帅承担着一路的防卫职责,应当立誓死守。现在如果舍弃城池,让金国人占领淮西,在巢湖整治兵舰,必定会给朝廷留下后患。”(仇念)竭力陈述不能这样做,张浚也赞同他的观点,因而最终保全救活了几个州的百姓。不久朝廷下诏让他赴京,军民痛哭着为他送行。(仇念)不断升迁到左朝议大夫,封爵益都县伯。死后,追授左通议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