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目I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 和朋友。少年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时,他 为党为国奔波劳碌;中年时,他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 华国威;年老时,他力撑危局,夙兴夜寐。他无儿无女 无遗产,但他的离去,举国哀恸。纪念他的文学作品像 雪片一般多,但有一首诗歌流传最广,这首诗歌就是我 们今天要学习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Q I探究新知
I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柯岩(1929—2011),本名冯恺,满族,原籍广东南海, 生于河南郑州,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诗集《最美的 画册》《大红花》,报告文学集《奇异的书简》等。纯真的 童心和细腻的情感,构成了她作品的鲜明特色。
Q I探究新知
I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他的逝世引 起了全党和各界人民的无限悲痛。次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 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自发地幵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 情倾诉对周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 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歌就发表在1977年1月8日。
Q I探究新知
I正音释义
读准字音。
轰鸣(hong ) 谷穗(sui ) 沉甸甸(dian )
篝火(gou ) 伐木(fa ) 辽阔(Ii6o )
Q I探究新知
I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轰鸣〕 发出轰隆轰隆的巨大声音。
〔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海防〕 在沿海地区和领海内布置的防务。
〔篝火〕 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 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Q I探究新知
I整体感知
1. 听诗歌范读,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4 ;
2. 自由朗诵,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这首诗歌?
感情基调: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朗读语调:第1节应凝重、急促;
第2 7节每节开头应逐步急促,后边渐趋缓和; 第8 9节应欣喜、厚重。
Q I探究新知
I整体感知
3.诗歌的标题有什么妙处?
用疑问句的形式,突出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结合诗歌内容来看,标题还可以看作设问句,引起读者
的深思。
Q I探究新知
I整体感知
4.根据诗歌的感情线索,梳理诗歌的结构。
感情的开端(第1节):询问。
感情的发展(第2 5节):呼唤。
感情的回荡(第6 7节):寻找。
感情的迸发与升华(第8 9节):回答。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1.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深情呼告,直抒胸臆,思念之情喷涌而出。 询问“你在哪里”,引出下文。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2.第2 5节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诗人为什么要 写这些景物?
高山:雄伟高大-周总理忠于革命,勇往直前。
-大地:博大坦荡-周总理深入基层,关心农民。
森林:围坐篝火-周总理平易近人,关心工人。
大海:为海防战士披大衣-周总理重视国防,关心战士。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2.第2 5节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诗人为什么要 写这些景物?
诗人通过拟人手法,让高山、大地、森林、大海成了周 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展现了总理为革命、为人民辛 勤工作的生动画面,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品格。同时说明周总理的足迹遍布祖国 的各个角落,寄托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哀思和热爱。
Q I探究新知
I课文研读
3.第6 7节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6节是对第2 5节的总结,“整个世界”“每一个地方
” “到处”照应了第2 5节中的“高山” “大地”“森林”“大海”。
第7节从“整个世界”回到“祖国的心脏”,写“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 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就好像周总理仍然活着,仍然在夜 以继日地工作着、操劳着,这为后面两节的反复、升华渲染出浓厚的氛 围和意境。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4.如何理解第6节中“足迹”“深深”两个词的含义?
足迹:既指周总理的行踪,又指周总理的功业。
深深:既指周总理功业巨大,又指周总理的光辉功业永 世长存,不可磨灭。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5.第7节中,“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 政治局出席会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省略号说明周总理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而连用两个 “正在”则说明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忙碌,表现了周总理鞠 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6,第8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其中的“这里 ”是指哪里?
回答了第1节中的“在哪里”,呼应了第1节,使全诗结 构完整。
“这里”指祖国大地,人民心里。
Q I探究新知
I文本研读
7.谈谈你对第9节中“永远居住”和“太阳升 起的地方”的理解。
两个“永远居住”点题,道尽了周总理精神不朽。
“太阳升起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壮美无比的意境,富 有诗意,让人想到周总理的形象与日月同辉,给人民带来 光和热。
0 I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一夜的工作》(何其芳)和
《十里长街送总理》(吴瑛)这两篇文章, 思考:周总理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