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28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15: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
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上
前770年 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 221年
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朝建立
奴隶社会开始瓦解
封建社会开始确立
社会大转型
铁犁牛耕
私有制确立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百家争鸣
孔子
老子
儒、墨、道、法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动荡
大变革
思想大解放
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深
由分裂走向统一
前476年 前475年
两个阶段
三种趋势
四大特征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时空坐标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大变革)时期,其主要表现有:(1) 经济之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变):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水利的兴修和工商业繁荣,社会经济发展。②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与赋税制度变化有关),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③各国的变法客观上顺应社会变革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有力促使了社会的转型。(2)政治之变: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②分封制逐渐崩溃,郡县制开始出现,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3)文化之变:①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②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③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实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强化训练题
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
A.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B.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2. 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张的核心思想是( )A.天下共主,众星捧月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兴教化,圣贤治国 D.分化事权,加强监督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 )
A. 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 B. 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
C. 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 D. 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
(平民政治: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平民手中,平民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反对官僚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可以分为精英政治(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两个层次。
强化训练题
【2017.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诸侯使用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等级制度的破坏,宗法制度是关于血缘继承的制度;春秋时期分封制度走向瓦解。
周礼规定天子与诸侯使用的鼎的数量和规格不同,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以维护分封制下等级秩序。
强化训练题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政权名称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桓公
(前685——前643)
晋文公
(前636——前628)
楚庄王
(前613——前591)
吴王阖闾
(前514——前496)
越王勾践
(前496——前465)
秦穆公
(前659——前621)
宋襄公
(前650——前637)
齐威王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权力下移,礼崩乐坏。
2、郑、卫、宋消失 兼并战争,政治动荡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权力下移、兼并战争、政治动荡
时空观念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观变之表现——核心素养落实
比较“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
找出变化
1.春秋时期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国取代(三家分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夺取了政权,统一趋势加强。
2.出现了长城,说明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
3.出现了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说明了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强化训练题
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但《春秋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吴国人自称属于“周室”,并在姬姓中“居长”。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稳固 B.吴国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吴国传统学院宗法观念日益淡薄 D.诸侯争霸趋向缓和
华夏(自称)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对比地图,找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和各民族的变化?
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各族同源共祖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局部统一形成,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观变之表现——核心素养落实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
融入
吸收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中原民族先进的社会发展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华夏认同 趋向统一
强化训练题
4.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召集鲁、齐、宋等国国君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孔子编定《春秋》时,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这说明孔子旨在( )
A. 维护周天子的权威B坚持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C强调宗法等级制度 D.谴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强化训练题
5.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召集鲁、齐、宋等国国君会盟,还派人把周天子召到河阳参会。孔子编定《春秋》时,将此事记载为“天子狩猎于河阳”。这说明孔子旨在( )
A. 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B坚持秉笔直书的史书传统
C强调宗法等级制度
D.谴责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农业
战国铁农具
生产动力:
思考1:春秋战国之际在生产动力和生产工具的材质上发生的新变化?
思考2:这些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唯物史观
生产工具:
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得到发展
农业生产力提高
出现个体劳动、个体经营,私田开拓、公田不治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地主壮大,与旧贵族争夺领导权
社会转型(奴隶-封建)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制度
各国为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人力 畜力 牛耕得到推广
铁农具开始使用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强化训练题
6.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为田开阡陌封疆”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D. “塞私门之请”
7. 《诗经》云:“千耦其耘。(千对农夫在耕地)”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土地私有制确立 B. 铁犁牛耕的运用
C. 赋税制的改革 D. 重农抑商政策
8.
材料2: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荀子·王制》
1、货币流通广泛,商业贸易发达
思考:春秋战国之际工商业经济发展有何特点?
材料1: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战国策》
造车行业《周礼·考工记》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1、经济发展——工商业繁荣
析变之根源——核心素养落实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区域贩运繁荣
3、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强化训练题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逐步建立起封建制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阻碍社会变革 D.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弩”。据此可知商鞅推行的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什伍连坐 C.重农抑商 D.废除井田
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以等级分封制为基础的相对封闭的小型社会逐步演变为大型复杂社会,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必然性:
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富国)
各国兼并战争需要建立君主集权制度。(强兵)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调整旧的生产关系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背景
思考:据材料分析列国变法的必然性?
原因类:①看时间②想史实:把抽象语言转化为具体史实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内容、作用
内容
富国
强兵
加强君主权力
普遍推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土地私有制确立,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画出表格。
2、分析各项变法措施的作用?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特征?
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社会转型)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B. 兼相爱,交相利
C.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贾谊对商鞅变法的态度及原因,并揭示评价差异的本质。
(2)态度:韩非褒,贾谊贬。
原因:韩非基于法家立场,认为变法维护了法制秩序;贾谊基于儒家立场,认为商鞅变法破坏了儒家伦理。
本质:治国理念的差异(法治与礼治)。
——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等
韩非(战国)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贾谊(汉代) 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
素养提升1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儒家
老子——道家
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政治变革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道:是万物本源
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针对礼崩乐坏,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主张
侧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简要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
同:
都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
都对社会现实不满;
都反对苛政,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
物极必反
调节和谐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贵族利益
仁与礼的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
强化训练题
孔子问礼于老子。两人如果探讨社会问题,他们会在下列哪个问题方面有同感( )
A.面对现实大胆地革新
B.为新兴地主阶级呐喊
C.高度评价西周的制度
D.不满当时的社会秩序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阶级关系变化
文化因素
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竞相招贤纳士,招揽人才
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
铁双镰范
(战国时期)
青铜牛尊
河北保定定兴黄金台
燕昭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
孔子讲学图
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
旧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士”阶层崛起并受到重用
史料实证
思维拓展 :从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出什么历史发展规律?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历史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实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唯物史观
派别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墨家
法家
庄子
”性善论“、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理论
”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孟子
荀子
邹衍
墨子
韩非子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四、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思想
1.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该材料中的“他们”指(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2. 商鞅曾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韩非也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反映出法家( )
A.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认为事物不断向前变化发展
C.重视法律使用时的实际效果 D.强调法律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3.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在都城设立了一个招徕四方文士讲学议政的官办学术机构——稷下学宫。各家各派在这个学术王国之中互相汇通,在辩驳、争鸣中综合发展。这一状况( )
A.打破了学术垄断的局面 B.推动各诸侯国重视儒学
C.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D.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强化训练题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应变之对策——核心素养落实
四、百家争鸣
3、影响
权力之变
观变之表象
经济之变
大变革的时代: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代的变革
大一统的合流
经济融汇
局部统一
思想繁荣
民族之变
富国强兵是必然需求
析变之根源
应变之对策
列国变法是时代潮流,秦国最富强
百家争鸣与救世之道
商鞅变法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