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育才中学七年级(上)开学语文试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云酝酿。③鸟儿将窠巢 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巢 ______
和 ______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性。
像母亲 ______ 的手抚摸 ______ 着你
(3)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______
A.选文从触觉、嗅觉、听觉等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风徐来、鸟语花香的优美画面。
B.选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
C.选文按描写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①/②/③④。
D.“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朝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杨柳风”指的就是“春风”。
2.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比喻)
B. 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拟人)
C.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拟人)
D. 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排比)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22年世界杯将在卡塔尔举行,足球迷们纷纷呼朋引伴,相约前往观看。
B. 每天早晨,潇湘公园内有不少老人晨练,个个精神抖擞。
C. 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力。
D. 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师生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4.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此外,它还是一个泉城,这里有许多源源不断的泉水。
②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③除了这三泉,还有69个有名的泉眼呢!
④如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等都是有名的景区。
A. ①④②③ B. ②④③① C. ①③④② D. ②①④③
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B. 春天的菏泽是一个牡丹花姹紫嫣红、游客如织的好地方。
C. 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新冠病毒不再扩散。
D. 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令小朋友在草地上快乐地踢球、赛跑、捉迷藏。
6. 名句默写。
(1) 树木丛生, ______ 。(曹操《观沧海》)
(2) 夕阳西下, 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4)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7. 结合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句子。
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翠绿的春天,小草萌发,百花盛开,美丽的自然勃发出生机与朝气;火红的夏天,骄阳似火,万物生长,热烈的自然绽放出活力和激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今,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昔日高高在上的手机成为了寻常百姓的平常之物。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那就是上学带手机。在校园里也有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它就是:有事 Call我。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常常拥有好几部手机。那么,作为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呢?
(1) 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2) 你认为作为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上学?为什么?试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9.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全诗以“ ”字展开,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的所见所思。
(2) 本诗虚实结合,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虚写之景。
10.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问题。
春(节选)
朱自清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是指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暖。
B.“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表现了春雨洗涤后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C.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是正面描写,烘托出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D.选段在语言方面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如“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
(2) 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回答。
(3) 从修辞角度品析文段中画线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 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11. 阅读《济南的冬天》,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是如何突显出来的?
(2) 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②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特别暖和。
(3) 文章第④段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赏析。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2.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欢笑,有感动,当然也会有泪水,有悲伤……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一点一滴都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经历让你深受触动,难以忘怀?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cháo,hè
【小题2】名词,动词
【小题3】D
【解析】答案:
(1)cháo hè
(2)名词 动词
(3)D
(1)本题考查字音。
窠巢(kē cháo):是指动物栖身的地方,喻指房屋、家庭。
应和(yìng hè):意思是应声唱和。
(2)本题考查词性。
“母亲”是子女对生养自己的女子的称谓,是名词。“抚摸”指用手轻轻摩挲,是一种动作,是动词。
(3)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ABC.正确;
D.有误,“南朝”错误。志南和尚是南宋人。
故选:D。
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不是相同句式,不是排比。
故选:D。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对照括号内的修辞方法来判断正误。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选出判断错误的一项。
3.【答案】D
【解析】ABC.使用正确;
D.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用来形容礼堂,不符合语境;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中心句,通读这四个句子,可知语段围绕“济南”这个城市展开,可以确定②是首句,介绍“济南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紧接着介绍济南的主要特点,①承接②;接着介绍三大泉,即④;最后③介绍除了这三泉,还有69个有名的泉,所以顺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D。
本题考查句子顺序的排列。解答此题先通读所给的句子,了解语段大意,然后根据内容或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去排列顺序。
解答句子排序类题目时,首先要搞清楚所给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和语境来判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有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提示性的词句,要能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句子顺序排好后,通读一遍,检查一下句子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符合逻辑。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要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
A.有误,两面对一面,应删去“否”;
B.正确;
C.有误,滥用否定词,应删去“不”;
D.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令”。
故选B。
6.【答案】【小题1】百草丰茂
【小题2】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解析】(1)百草丰茂 (重点字:茂)
(2)断肠人在天涯
(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琼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解析】阅读题干可知需要围绕秋天和冬天进行仿写,第一、五个空要写出属于秋、冬的色彩。第二、三个空要用四字写出秋的特点,第六、七个空要有四字写出冬的特点。第四、八个空分别写出秋、冬的内涵。
答案:
示例:金黄的秋天,天高云淡,果熟稻香,成熟的自然收获着自豪与荣光;洁白的冬天,水瘦山寒,玉树琼枝,沉默的自然孕育着希望与梦想。
本题考查语句补写。补写要看示例,续写要把握好语境,改写要注意变化。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
做此题一定要把握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8.【答案】【小题1】答案:
(1)问题:中学生带手机上学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原因: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示例一:不应该带手机上学;原因:①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②学生容易通过手机进行交友聊天,分散学习经历;③学生之间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等。
示例二:可以带手机上学;原因:①带手机上学与影响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②带手机上学,可以方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交流;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很方便地查阅学习资料。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学生需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那就是上学带手机”,“那么,作为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呢”分析,该材料说明了中学生上学带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提炼概括出原因: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本题考查意见与建议。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如赞成中学生带手机,原因:手机作为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方便与家长的联系;手机网络方便学生查阅学习资料。中学生要有自控力和约束力,让手机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不能因此而荒废学业。也可回答不赞成中学生带手机,原因: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另外手机网络发达,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如果自控力较差,会浏览不健康网站,上当受骗,甚至可能走上歧途等。
解答内容理解与概括问题,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确定重点句段,最后筛选提炼关键词作答。
9.【答案】【小题1】观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所以是以“观”字展开。
(2)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若”是好像的意思,用在这里是告诉我们,这是虚景的描写,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答案:
(1)观
(2)璀璨的日月银河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这首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诗歌鉴赏是中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解题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需要联系作者的背景,通读诗文的基础上,先理解诗文意义,结合题目做仔细推敲。建议同学在平时注重古诗文的阅读和赏析,掌握诗文赏析的一般技巧,遇到难懂的诗文就多读几遍,结合老师上课所讲,解题就不会太难了。
10.【答案】【小题1】C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这是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调动了触觉,杨柳风吹在脸上就好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样温暖,写出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运用了嗅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这里用了视觉;“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用了听觉,写出了春风的和悦。所以春风不仅温暖、柔和,更有传声送味的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连用三个“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增强语势,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写作思路。三个比喻句顺序不能调换。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可知,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是崭新的开始,具有“新”的特点;由“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可知,春天万物萌发,多彩绚丽,具有“美”的特点;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可知,春天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力”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渐次排比,气势磅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表现了不同阶段的春天给人的不同感受。热情地赞美了春天的新鲜、美丽和充满强大生命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三个比喻句不能调换位置。
答案:
(1)C
(2)触觉——轻柔 和煦 嗅觉——春风的芳香 视觉 听觉——春风和悦。
(3)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增强语势,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4)不能,这三句话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时间上从先到后,力量上从小到大,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本阅读语段出自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选文第①自然段描写的是春风图,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等不同的写景角度,将无形无色无味的风,写得有形有色有味,趣味无穷。第②自然段描写的是春雨图,作者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春雨,表现春雨中和平安宁的气氛。第③段描写的是迎春图。最后三段作者赞颂春天。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1.【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段落分析。
根据文章第①段“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可知,相较于北平刮大风,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相较于伦敦的多雾,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相较于热带太阳的毒辣,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运用了对比的描写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其他三地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根据第③段“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可知,在北中国的冬天,在这恶劣的环境影响下,济南依旧是温晴的,更加突出了济南是个宝地。
(2)本题考查对比分析。
第①句,将周围的可爱的小山比作温暖的摇篮,小山还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赋予了小山人的行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济南的地势情况以及因地势而产生的温晴气候。温晴的济南好像一个摇篮,作者将济南描写的如此温柔,突出了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第②句语言平淡,描写朴素,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语言,表达效果一般,不如第①句的情感表达丰富。因此第①句好。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
示例一:第④段内容从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到给蓝天镶一道银边的山尖,到好似水纹花衣的山坡,再到日落时的山腰。从山顶上的事物向山下逐个描写,采用空间顺序的描写手法,描写出了雪后山景的秀丽,将美丽雪山由上向下的风景变化进行了生动形象地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二:根据文章第④段“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可知将树尖上的白花比作日本看护妇,全白的山尖比作银边,多彩的山坡比作花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可知,用“害羞”形容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赋予了雪人的行为,将雪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对济南周围小山的雪景进行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景的美丽,恰当的修辞手法使得语句更加传神有韵味,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本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话自成一段,单单一句话总结了全文,将济南的温晴和周围小山的美丽雪景进行了概括,简明有力的表现出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本文题目“济南的冬天”和第①段“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与文章最后一段相互照应,前后联系,增加了文章的结构严谨性。
答案:
(1)采用对比手法。将北平冬天刮大风与济南没有风声进行对比,将伦敦冬天多雾(不见阳光)与济南响晴进行对比,将热带日光毒辣与济南温晴进行对比。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从而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第①句好。两句话都写出“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特别暖和”的地形特点,但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小山人格化,让山具有了人一样的动作,把济南安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有爱心。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山围着济南城的地形特点和情态,更好地突出了济南温暖的特点,还表达出了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相比而言,第②句的表达效果就很平淡。因此第①句好。
(3)示例一:善于采用合理的顺序。本段采用空间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尖、山坡、山腰,这样写有层次地展现了雪后小山自上而下色彩的变化,写出了山景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温晴的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与喜爱。
示例二:善用修辞。采用比喻,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把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生动贴切;采用拟人,把山坡上呈现斑驳的色彩,说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写成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本段运用比喻和拟人写景,不但形似、色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意味无穷。
(4)既篇末点题,又和首段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特定季节里济南特有的美景的热爱与赞美;独句成段,简洁有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的余地。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文开篇通过不同地域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赞誉济南是“宝地”,接着抓住了雪后济南的山和济南冬天的水的特点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2.【答案】总有一些感动伴我成长 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些感动,会在不经意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你沉浸其中,泪流满面。
那是上六年级时的一个晚上,我在题海中苦苦鏖战,终于攻克最后一道难题,完成了作业。合上作业本,长舒一口气,走出房间。客厅里,妈妈正在看电视,一见我出来,便立即给我去烫牛奶,削苹果。我坐在沙发上,想看会儿电视消遣一下。咦?只见电视屏幕上的人嘴唇上下翻飞,极富表现力的手不停比划,一副滔滔不绝的样子。可令人诧异的是,却一点也听不出她在说什么?难道,电视机出了故障?我疑惑地拿起遥控器,一摁声音调节键,主持人抑扬顿挫的声音立即传了出来。看电视为什么不开声音呢?我嘀咕道。这时,爸爸从书房里走了出来,对我说:“儿子,你还不知道吧,这些日子播着你妈最喜欢的电视剧,她一边等你做作业,一看忍不住追剧,但为了不影响你学习,就把声音关了,用眼睛读下面的字幕呢!”
啊?我的心“咯噔”一下,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油然而生。真想不到,为了我的学习,妈妈竟然看起了无声电视,如果不是这次偶然发现,我还蒙在鼓里呢。我的眼睛渐渐变得潮湿起来……
还是在六年级时,有一个周日的早上,我舒舒服服睡了一个自然醒。一看小闹钟,都8点了,怪不得外面小鸟叫得特别欢。拉开窗帘,推开窗户,阳光扑面而来。我长长地伸了个懒腰。这时,肚子“咕咕咕”地响了起来,该吃早饭了。我打开房门,走进客厅,家中竟然静得出奇,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奇怪?明明闻到了蒸包子的香味,咋听不见妈妈忙碌的声音呢?
我躡手蹑脚走进厨房,没见到爸妈,但早饭已经做好了。我折身又来到客厅,这时,妈妈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说:“儿子你醒了,肚子一定饿了吧,吃早饭去。”爸爸随后也走了出来。不对,不对,哪里不正常?原来,爸爸妈妈的脚上都没有穿棉拖鞋,而是穿着袜子在走路。妈妈见我盯着他们的脚,忍不住笑了:“还不是为了不影响你睡懒觉。”原来,爸爸平常走路脚步重,穿着棉拖鞋在地板上走的声音更响,妈妈怕影响我休息,就让爸爸别穿拖鞋。爸爸赌气说:“要我不穿拖鞋,那你也别穿。”妈妈于是也把拖鞋脱了。
听到这儿,我的眼泪忍不住又要流下来了。
生活看似平平淡淡,但只要用心去体悟,总能发现许多让你意想不到的感动。
【解析】这道作文题目,相当于自由写作。要求以“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为中心,写一篇记叙文,写作难度非常小。走过十几年的人生岁月,同学们一定有值得回忆的岁月片段,值得时刻牢记;一定有值得感恩的人,时时不能忘怀;总有那几个关键节点,让你驻足思索。用笔记录下来,这也是人生的财富。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一路长大,我们会经历许多,涉及的主题非常丰富,比如亲情、师爱、友谊,比如团结、奋斗、勇敢,比如诚信、善良、正直。当然,也包含挫折、失败、悲观,以及虚伪、伤害、欺诈等主题。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从中精选一个。主旨一旦确定,有了明确的写作方向,下面的选材、构思就能有的放矢。另外特别注意的是,选择的素材不要贪多求全,只求一个深刻的,在人生历程中意义十分重大的即可。写作时必须注意要交代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其中合理穿插议论和抒情,抒发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抒发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本文采用总分结构,开篇点题,告诉读者成长历程中总会有感动的事发生;接着讲述六年级时发生的两件事,一件是妈妈为了不影响“我”,晚上看无声电视;另一件是爸爸妈妈怕拖鞋声吵醒“我”,冬天的早上竟然只穿袜子走路;最后有感而发,再次点题,突出“成长”,呼应文首。品读全文,字里行间真情依依,特别感动人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