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三(上)期初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三(上)期初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15:4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高三(上)期初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春秋时代齐国的青铜器皿,在山东出土不少,大致可见的趋势是,齐器中的礼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对地日益增多;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也越来越多姿多彩。这一趋势反映(  )
A. 青铜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B. 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战
C. 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 D. 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强
2. 如表为汉代人物传记,这反映出汉代(  )
丙吉 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官至丞相
黄霸 “少学律令,喜为吏”,后从大儒夏侯胜受《尚书》,举贤良为扬州刺史
黄昌 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钟皓 “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A. 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B. 豪强地主势力影响政局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了挑战 D. 出现儒法与儒吏合流的现象
3. 如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如图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A. 政府因税制改革各项收入增加 B. 海外贸易致使经济繁荣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D.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4. 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对于《周礼 泉府》的参考,“保甲法”对《周礼》乡遂比间、什伍制度的参考,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这些做法体现了(  )
A. 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 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 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 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5. 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他将“华夷之防”看得比“君臣之伦”重要。材料反映顾炎武(  )
A. 蔑视孔孟权威 B. 反对君主专制 C. 否定传统伦理 D. 提倡经世致用
6. 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 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 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 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7. 1912年,中国报社数从100家增加到500余家,但到了第二年,中国出现了“报灾”,报社数量一下子锐减了300多家,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北京报刊只剩20家,上海5家,汉口2家。这一状况折射出(  )
A. 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 B. 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C. 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 D. 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
8. 如图是漫画家玄生于1925年发表的漫画《帝国主义和军阀原形写真》,右上角题字:有钱有势的美国人。他左手举着一把剑,右手拉着一根链子,链子的另一头套着被画成狗的军阀形象,写明是“屠杀京汉路工人的吴佩孚”。该漫画(  )
A. 矛头直指奉系军阀张作霖 B. 指明了北伐战争的战略战术
C. 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助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9. “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为表明自己新的阶级立场,也纷纷脱下西装,换上中山装。不少服装店开办了改西装、长袍为中山装的业务,就连衡量裁缝手艺的标准也变为谁能做好中山装”,该情况最可能出现于(  )
A. 1911-1915 B. 1924-1927 C. 1949-1956 D. 1978-1992
10.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党向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的实行反映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
C. 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要 D. 社会治安环境的不断优化
11. 1984年,后来被称为中国科学管理之父的张兴让调任石家庄第一塑料厂厂长。他主持成立了现在看来最简单的供、产、销的联合体却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1985年,他出国考察,看到本企业与外国同行在劳动效率上的巨大差距,深受触动。回国后,提出了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为核心的“满负荷工作法”,取得成功。张兴让的成功(  )
A. 利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 得益于“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实施
C. 是贯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精神的结果 D. 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
12.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之后,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庭,从而了解和融合地方习惯法,通过经年累月的审判活动形成案例集成,逐步建立统一的法律规则。这些实践(  )
A. 传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果 B. 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C. 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 D. 建立独立完整的司法体系
13. 如图为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的育婴院,由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设计时一改传统风格,特别增加了广场和长廊。该设计(  )
A. 首创的列柱围廊样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B. 体现近代早期的市民对于权利的诉求
C. 典型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关怀 D. 迎合了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观念
14.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A. 背离了美国革命原则 B. 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 维护了革命派的利益 D. 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15. 如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

A. 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 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 援助的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16. 撤退的殖民主义者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难以防御,而且难以维持。殖民政权采取了三种退出战略:它们把历史上敌对的社区交入单一国家,或者迫使不情不愿的伙伴社区和民族建立不稳定的“联邦”超国家,或者将任何一方都难以接受的边界强加于新独立的国家。这些现象主要说明(  )
A.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 B. 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 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初延续了这项制度,但是后来发生了监郡与被监者同流合污,互相包庇的现象。于是,汉文帝又开创了一项新的中央巡视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他负责考察地方的政情民意,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刺史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率先创建了现代民族国家。一方面,民族国家产生了国家利益的概念,有着民族利己主义的特征,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源头和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另一方面,英国创建的民族国家又产生了一种与中世纪不同的现代民族意识;这种意识首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尊严。它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主义、习惯和部族的力量,帮助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政权。它统一了市场,以及行政、税收和教育的制度。它攻击封建主义的实践以及帝国暴君的压迫,并宣布人民的主权以及所有的人民有权决定其自身的命运。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发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它推动中国人修正陈旧的国际观,使其一变原来的天下意识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意识,认为中国不过是世界普通的一员。它具有深刻的民族批判精神,把批判锋芒直指中国自身的问题,认为内部问题是危机加深的深层原因,把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当作自强的出路。
——摘编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3) 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民族主义内涵的异同。
19. 国际关系体系在突破区域空间过程中向外扩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 表现
超级互动区的文明和国际体系
(公元1200年前以前) (一)东亚的文明与国际体系
(二)中间地带的文明与国际体系
(三)欧洲文明与国际体系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公元1200年-1500年) (一)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二)农耕世界的反应
(三)原始世界经济体系和大航海时代
全球国际体系的雏型
(公元1500年-1750年) (一)现代国家和现代国际体系的兴起
(二)农耕帝国的鼎盛和游牧帝国的衰落
(三)殖民体系的兴起和全球国际经济体系的形成
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
(公元1750年-1900年) (一)欧美革命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二)工业化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三)英国主导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
——摘编自李春放《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公元1200前的超级互动区指哪里?并简要概括这一时期超级互动区国际体系交往的表现?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国际体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体系形成的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山东出土的春秋青铜器,礼器减少,日用品增多,器形与纹饰越来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礼乐制度瓦解,贵族等级秩序遭受冲击,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等级特权的没落,并非青铜铸造技术的成熟,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与儒家思想对立的观点和主张,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礼乐淡化,并非山东地区文化色彩增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分封制,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材料“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少学律令,喜为吏”说明儒吏合流;材料“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说明儒法结合,D正确;
汉代没有形成考试制度,排除A;
材料和豪强地主、中央集权受到挑战无关,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可知,钱币收入逐渐增加,意味着农民要向国家缴纳更多的货币,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总收入增加与否,排除A;
材料不涉及海外贸易,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隋唐商业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隋唐商业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材料“返璞归真”“对于《周礼 泉府》的参考”“对《周礼》乡遂比间、什伍制度的参考”可知,王安石变法汲取了古代政治思想,采用了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A正确;
材料不涉及理学,排除B;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体现理财为先务,排除C;
“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可得出,材料主要反映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D项正确;
顾炎武没有蔑视孔孟权威,排除A 项;
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但是材料没有强调的这个角度,排除B 项;
顾炎武以考据学 著称于世,考据学属于历史研究的一种,但材料主旨是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C 项不是材料主旨,另外顾炎武研究历史的目的也是为了“以史为鉴”,即经世致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明后期一些地方,佃户以劣质米交租或借故拖延、拒交,而政府勒令田主(土地的主人)交纳赋税,一些田主被迫借高利贷。从所学知识知道,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政府把田租、赋税、徭役等并入田亩中,主要按田亩数,征收白银完税。因此官府要求地主交纳银两,即体现了税收政策的变化,故D项符合;
材料中既没有体现商业对农业冲击,也没有体现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弱化或矛盾激化,故AB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的赋税制度,了解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驰,国家在赋税征收上有了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及政府赋税政策上的变化。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2月清政府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出版自由,推动了报社数量的增加,但1913年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严厉管控言论,导致报刊业衰落,因此材料状况折射出国内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B正确;
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发展时期,排除A;
从1912年到1913年,只经历一年,信息传播方式并没有迭代更新,排除C;
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会推动报刊业的发展,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大众传媒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众传媒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1925年的漫画讽刺了屠杀京汉铁路工人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受到美帝国主义的支持。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对封建军阀、帝国主义列强,1926年国民大革命运动开始。因此1925年的漫画有利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D项正确;
漫画矛头直指直系军阀吴佩孚,排除A项;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漫画讽刺吴佩孚不能说明战略战术,排除B项;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表明自己的立场,脱下西装,穿上新中国初期流行的中山装,故材料现象最有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C正确;
ABD均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推广“枫桥经验”,依靠村民自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反映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B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等不符,排除A项;
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要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村民自治,并非社会治安环境的不断优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在这一背景下,张兴让对石家庄第一塑料厂进行改革,提出“满负荷工作法”,取得了成功,因此侧面说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必要性,D项正确;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
“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
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普通法系是在融合地方习惯法和案例法基础上形成的,故“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庭”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B正确;
英国法律并非大陆法系,属于英美法系,排除A;
《大宪章》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排除C;
材料并没有强调“独立完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在欧洲拥有强大势力的名门望族,由材料可知,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一座育婴院,这体现了美第奇家族对市民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建筑不是首创的列柱围廊样式,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到市民对于权利的诉求,排除B项;
美第奇家族捐献给市民的育婴院体现的是美第奇家族对市民的人文关怀,反映不出理性主义,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弗格森表述了1787年宪法颁布前后两种自由的观点:保护个人权利的自由与反对群众暴政侵犯的自由,说明宪法加强了政府的权力,故B项符合;
材料中对两种自由的解释,说明符合资产阶级的需要,不是违背美国革命的原则,故A排除;
材料中没有体现1787年宪法维护革命派的利益,故C排除;
1787年宪法规定自由,更多的是体现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不是取消个人自由,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美国联邦制共和制.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奠定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基础.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确立联邦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相对保证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
2、共和政体上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有效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保证美国长期的稳定,并对世界民主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答案】C
【解析】从提供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二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对西欧所推行的马歇尔计划。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国对西欧所推行的马歇尔计划的理解,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地图解读能力。
16.【答案】B
【解析】殖民主义者在结束殖民统治时,有意将敌对的社区、民族和势力划定在一个国家边界内,遗留了很多问题,说明独立的的第三世界面临严峻挑战,B项正确;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贯彻与“殖民主义者匆匆划定的边界毫无理性”等不符,排除A项;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殖民主义的影响,不是非殖民化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发展历程:秦朝建立了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文帝创立刺史巡视制度;汉武帝完善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名。
【小题2】特点:刺史品级低、权力大;刺史具有相对独立性;刺史监察的范围和内容广泛。
历史作用:打击了郡国豪强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澄清吏治;激发了官吏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为后世借鉴沿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监察制度、两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秦汉时期监察体制的发展历程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监察制度、两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影响:成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思想源头;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统一的民族国家;有利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增强人民的权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小题2】背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华传播;先进中国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小题3】不同:英国:发展为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思想;强调个人权利。中国:摆脱西方列强侵略,获得民族独立;西方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相同:反封建的目标;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英国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第二问结合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中西方思想文化比较,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欧亚大陆;表现:帝国建立和扩张促进文明跨地区交流;丝绸之路经贸往来沟通东西方;游牧民族大迁徙。
【小题2】变化:空间范围:区域性走向全球性。主导者:欧亚大陆上的帝国变为西欧民族国家。
原因: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文明交流、殖民扩张,作答本题第一问结合公元1200前的超级互动区分析;第二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文明交流、殖民扩张,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八路军帮助蒙民秋收》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史料价值等角度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政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民族政策(民族自治)。
经济:根据地建设(发展生产)。
思想:劳动观念、军民一家。
价值:史料价值,艺术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