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教学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金色的鱼钩教学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8: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5.金色的鱼钩
长征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 8.8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我会认
青稞 威胁 收敛 搀扶 抽噎 瞻仰
搪瓷碗 鱼饵 奄奄一息 无边无涯 支吾
弥漫 鱼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横跨了中国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最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写作背景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曾经越过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松潘草地亦称“松潘高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草地的环境极为恶劣、凶险。本文讲的就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默读课文,根据小说的情节,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第1、2自然段)写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我们”三个病号以及老班长称呼的由来。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我们”三个病号吃,而自己没吃过一点儿鱼。
(第23-33自然段)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我们”心情无比悲痛。
(第34自然段)“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让“鱼钩”精神永放光芒。
思考一: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事:“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6-19)
第二件事:“我”因为知道真相而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20-23)
第三件事: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24-34)
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
研读课文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外貌描写
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饱经风霜。
和蔼可亲的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
细心的老班长
关心战士们的老班长
从那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舍己为人的老班长
关心战士们的老班长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老班长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这是真的吗?
说谎
老班长在“我”的追问下试图隐瞒真相,装出刚刚吃过鱼的样子。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动作描写
令人感动
吃鱼骨
老班长要优先保证伤员的营养,但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垮掉,于是强吃下这些难以下咽的鱼骨头。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语言描写
老班长为了让“我”安心,仍试图隐瞒真相。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坦白
他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怕苦,不怕难,哪怕牺牲自己。
“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语言描写
艰难
关心战士
不怕吃苦
钓鱼
找鱼饵
找野菜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神态、语言描写
老班长用严厉的语气提醒“我”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神态描写
“一丝笑意”与上文着急的神态形成对比,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士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了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外貌描写
“饱满的情绪”与极为衰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出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等了好久,还不见鱼上钩。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还是空的……
心理描写
焦急
我们钓鱼尚且不易,何况老班长……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语言描写
牺牲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牵挂着同志,不忘鼓励战友。
动作描写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语言描写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依然牢记党交给他的任务,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这个故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老班长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的任务。
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金子和鱼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金子是宝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宝贵的。鱼钩上闪烁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它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意?
金色的鱼钩不仅仅代表着老班长一个人的精神,更代表着红军的精神。
理解标题的作用
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课文以此为题,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归纳文章主旨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