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导学案)
【2022年课标】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主要战争及其概况;
2.能够总结出战国时期的社会主要变化;
3.知道都江堰的主要功能和影响。
4.认识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伟大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
学习难点:战国七雄的形成、兼并战争的特点和评价。
【思维导学】
【核心背记】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1)战国初年,_________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_________由大夫田氏取代。
(2)齐、楚、______、燕、赵、魏、韩七国势力较强,史称“_________”。
2.兼并战争
(1)战争特点:_________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2)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___之战。
(3)战争结果
①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②地处西部的_____,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_________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_________,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_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
(3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_______的战斗力,一跃成为_______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_____蜀郡郡守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_______(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和_______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了_______、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4.影响
(1)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_______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易错易混】
1.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争霸战争,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先后出现的,而战国七雄中的七个国家基本是同时称雄的。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在春秋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是在战国时期。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其变法性质的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重难点突破】
1、商鞅变法中三条主要措施的作用各是什么?
奖励耕战,其作用是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县制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的行政职能;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则确定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大为上升。
2、商鞅变法中对废除奴隶主旧制度最关键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
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制定的措施具体有效;
(3)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4)百姓信任;
(5)国君支持。
4、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成功。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5)青少年要有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
【分层作业】
(一)、夯实基础
1.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指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秦 B.赵 C.魏 D.齐
3.小明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后,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因为战国初期发生了 ( )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晋楚争霸 D.战国七雄
4.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当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却因没有凭证而被店主拒绝。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后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有人认为,商鞅的悲惨结局是作茧自缚。商鞅投宿无门与他实行的哪项措施有关( )
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奖励军功
C.确立县制
D.废除井田制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中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
A.鼓励生产 B.土地私有 C.奖励军功 D.确立县制
6.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7.“天府之国”就是成都平原的代名词,而把成都平原塑造成“天府之国”的第一推动力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这座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永济渠 D.京杭大运河
(二)、巩固提升
8.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9.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开始瓦解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10.据《战国策 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
A.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B.发展了秦国的农业经济
C.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秦国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11.下图中信息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是封建性质改革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奖励耕织
13.辞赋“江分内外,腾翔鱼贯,离堆锁峡,宝瓶枚关”赞誉的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大运河
二、材料分析题
14.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1)【角色扮演】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 为什么
(2)【理解学习】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
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三)、冲刺中考
15.(2023年湖北黄冈、孝感、咸宁)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6.(2023年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 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
17.(2023年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18.(2023年湖北随州)下图是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9.(2023年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核心背记】
(一)1.(1)晋国 齐国(2)秦 战国七雄
2.(1)战争规模(2)长平(3) 秦国
(二)1.铁制工具 新兴地主阶级
2.富国强兵
3.秦孝公
4.(1)县制 世袭 (2)井田制 徭役 度量衡 (3)耕织 县制 土地自由买卖 耕织 度量衡 军功
5.军队 最强盛 秦国
(三)1.秦国 李冰 岷江
2.渠首 灌溉网
3.防洪
4.(1)成都平原(2)2200多
【分层作业】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A
13.【答案】C
14.【答案】(1)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注:持不同看法,但言之有理也可)
(2)措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