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古诗词鉴赏
专项七
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以下是同学们学习了《观沧海》后,对于本诗朗读的讨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朗读时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归途中他登上碣石山,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此诗,所以应该用比较激昂的语气去朗读。
B. 朗读时要重读需要强调的字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可以将“临”“观”二字重读,以突出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C
C. 朗读时要注意音调的起伏变化。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表达了诗人极其高兴的心理状态,所以要读得高昂些,前面都要读得低沉些,以突出变化。
D. 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本诗是四言古诗,读的时候大多可以两字一顿,读出古体诗歌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美感。
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中诗人借___________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的感情。
【点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诗人漂泊在外,目睹北归的大雁,自然想起了“鸿雁传书”的典故,诗人借这一典故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
示例一: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之景;“风正一帆悬”这一句诗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江面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示例二: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 “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3.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写下“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两句诗时,诗人想象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点拨】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在远方思念、怜惜故园的菊花,(那菊花)应该在靠近战场的地方盛开着。据此可知,诗人想象到了一幅故园的菊花不负秋阳,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边竞相开放的孤寂而凄凉的画面。
故园的菊花不负秋阳,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边竞相开放的孤寂而凄凉的画面。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了暮春时节黯淡、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了地点,又能引发读者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甲】【乙】两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D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通过写“月”,表现了边塞的苦寒,衬托了征人思乡的愁绪。
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期”字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思念妻子、欲归不得归的愁苦之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点拨】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准的无奈跃然纸上。第二句写诗人身居的环境,诗人借眼前的巴山秋雨表现了苦雨深秋的落寞和对妻子的无限思念。第三、四句则是写对未来与妻子相见共语的期盼与想象。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准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剌: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 这首诗通过“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江月
跳鱼
2. 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示例: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第四句写“跳鱼”之动、“拨刺”之响,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