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阅读复习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阅读复习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19: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记叙文阅读
专项九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妈妈跳舞去了
梁 衡
①贵州的大山一个挤着一个,在山的褶皱里是蜿蜒的公路和星星点点的苗寨、布依寨。三月里我们到开阳县去,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山路上放眼望去一片金黄,微风送来淡淡的花香,我们就在这汪洋的花海上,在这无边的香阵中穿行,空气湿漉漉的,把两岸的青山、路边的花树洗得容光照人。
白的梨花,红的桃花,黄的迎春花,一串串的紫荆花,都在阳春三月里抢着展示自己的风采。
②车子划破花海停在一处旅游点的苗寨前,坡上早已列好民俗浓郁的欢迎队伍,男子捧着长长的芦笙踏歌而舞,女子披挂着满头满肩的银饰,叮叮当当,亮光闪闪,双手高举拦门酒,劝客人一定要喝一口。上坡右折进寨,是一块平坝子,坝心处一面大旗下摆着鼓乐,一位长者击鼓打着节拍,一群穿着苗衣苗裙的男女围成一个大圆圈欢快地起舞。
我知道这是乡村旅游的节目。而环坝四周则摆着许多盛满民俗商品的小篮子。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女孩,蹲守一旁,闪亮的银头饰下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我好奇地蹲下来与她攀谈。“这小篮子是你的吗?” “是的。”“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儿?”“还有妈妈。” “妈妈去哪里了?”她努一努小嘴,指向坝子里说:“妈妈跳舞去了。”我回头看一眼坝子里,珮环齐鸣,裙裾飘飘,笙鼓歌声绕过竹树,在寨楼间缈缈不绝。
③离开苗寨,我们又向一座布依寨走去。风过处,山桃花、李子花浅白深红地散落下来,铺在蜿蜒的山路上,倒像一条彩色的蜡染绸布。就是刘海粟“十上黄山”也寻不到这样的画意啊。临近寨子,越来越多的花瓣在空中飞舞,我伸手去接那一片片的飞红。主人说:“我们马上就要举办布依文化节和赛歌大会了,赛出的歌王、歌后给发一万元奖金呢。”难怪一路走来耳边总是有隐隐的歌声。
④正说着,几个布依族少女荷锄背篓擦身而过向前面赶去。她们没有苗家女子那样繁缛华丽的银头饰,只有一块头帕,一身素净的青布衣。裤管上的油菜花瓣是刚在田边挂上的,而肩上又落了几片红红的桃花瓣,她们说笑着,还轻轻地哼着歌。不用说,定是刚下田归来,赶回去赛歌的。望着她们远去的身影,我心里不觉溢出一首诗:
寨前谁家布依女,阳春三月赛歌去。
飞红湿肩浑不管,留得落花作嫁衣。
⑤这让我好嫉妒。城里那些刚毕业的上班族不过也就是她们这个年龄吧,可哪有这样的洒脱?城市里的那些人整天被关在写字楼里的某个小方格子里,一边自豪着北上广的“高大上”,一边又哀叹着“压力山大”。如果有一种工作既能赚钱又同时兼顾审美和娱乐,那大概是最理想的。记得某乒乓球世界冠军说过,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幻想着以后能有一种既能玩又能好好生活的工作,结果还真让他撞到了,那就是打球。而山里人的歌舞比打球又更胜一筹,而且就在自家门口。
我对同行的人说,此行的最深印象有二,一是在苗寨听了小女孩的那一句“妈妈跳舞去了”;二是遇到这花雨中去赛歌的布依女,才知道山里人原来还有这样的活法。又想起那年到川滇之交的泸沽湖去,当地女孩子说:“过去我们的工作就是打柴唱歌,现在是开发旅游加唱歌。”那首泸沽湖情歌至今还会不时地飘过我的耳旁。
⑥这是一种还未被城市的喧嚣所污染而已注入了新时代气息的生活,是“现代的桃花源”。 (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描绘了贵州大山里三月的风光,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这段自然景色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2. 请谈谈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她努一努小嘴,指向坝子里说:“妈妈跳舞去了。”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妈妈能够放心地留自己六岁左右的女儿守着盛满民俗商品的小篮子,说明此地治安好,民风淳朴。“妈妈跳舞去了”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欢快。
3.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一种还未被城市的喧嚣所污染而已注入了新时代气息的生活,是‘现代的桃花源’”。在文章中,“现代的桃花源”的特点有哪些?
(1)优美的生活环境。这里有两岸的青山,蜿蜒的公路,星星点点的苗寨、布依寨,还有各种各样开得烂漫的花,是花的海洋。
(2)迷人的民俗风情。客人来了,男子捧着长长的芦笙踏歌而舞,女子披挂着银饰,双手高举拦门酒,欢迎远方的客人。
(3)幸福生活的人们。人们劳作完毕就赶回去赛歌,唱歌跳舞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劳作的同时兼顾了审美和娱乐。
4. 桃花源里的生活代表人心中的理想生活,作者认为,贵州山里人们的生活是一种理想生活,根据自己的感受,说说你心中的理想生活。
示例:我心中的理想生活是首先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活区周围要有较好的绿化,身边最好有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其次,身边的人都能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不要有太多的竞争,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都能愉快地生活。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冬天是一首长诗
寇俊杰
①相比春天的和煦、夏天的蓬勃、秋天的凉爽,北方冬天的寒冷和寂寥就显得漫长而难耐,但如果在冬天能过出诗意,那么它就是一首豪迈而热情的长诗。
②天气在忽冷忽热中走向寒冷,冬天的到来不是平铺直叙,开门见山的写法并不适合这首长诗。高明的诗人总是要有前期的铺陈造势,要沉得住气,起承转合,渐入佳境。一连几天的暖阳高照,在不经意间,辽阔赤裸的庄稼地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伴着几分入骨的寒气,玉米地里暗黄色的肌肤还时隐时现,很有一种只知其美却一时难懂的朦胧诗的味道。
玉米是诗行,田垄是章节,勤劳的庄稼人是最早在大地上抒写长诗的人,不管文化高低,不分高矮胖瘦,庄稼人都是天生的诗人,四四方方的地块是诗的形式美,阳光下的黄和霜后的白是诗的色彩美,柔和淡雅、一望无垠,是诗的音韵美,这首长诗押的是丰收的韵脚,走的是乡村振兴的诗风。
③冬天是首长诗,每个章节都不可忽略。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个节气都非常有存在感,因为它们都有故事发生。
立冬是开场的序言,还带着秋阳的温度,热闹而排场;小雪已进冬天的大门,雪似下非下;大雪节气到了,但真正的大雪却迟迟未到,是需要八抬大轿来请的“大腕”吗?冬至在岁末的前十天左右到来,人们带着饺子的香味走进新年;小寒是给人的提醒,以防大寒来临时人们措手不及;大寒最能代表冬天的特质,是冬天这首长诗的高潮部分。还有冬天的遗韵——倒春寒,那何尝不是诗歌余味犹存的雅致呢?功夫在诗外。
这首长诗一路读来,是层层铺垫,步步蓄势,最后把情节推向高潮,四野无声,万籁俱寂,银装素裹,冰雕玉砌。
④冬天是首长诗,讲究动静的结合之美。冬天的静是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但有时的“闹”也是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冬天的“静”是这首长诗的名词,雪人、冰挂、雾凇、冰雕……它们是美丽冬天的创造者,是冰雪长诗里的主人公;冬天里的“闹”是这首长诗的动词,打雪仗也好,跳广场舞也好,在雪地里踩出一串脚印也好……动起来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
过年的“闹”是这首长诗的形容词,虽然过年的形式变了许多,但年味却并没有远离,人们脸上的笑容无不表示着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⑤冬天是一首长诗,沉稳大度,激情满怀,它不但抒写出了冬天的特色,更吟唱出了对生活的赞美,表达出了对新时代的致敬。漫长的冬天慢慢过,行多的诗歌细细品,把时光过慢,把诗歌读懂,在温暖的梦里体会雪野下的真滋味。
(有删改)
1. 阅读文章的第②~⑤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把“冬天”比作“一首长诗”的原因。
结构上,冬天的到来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更讲究铺陈造势;内容上,冬天里的每个节气都很有存在感;写作手法上,冬天讲究动静的结合之美;主题上,激情满怀,表达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新时代的致敬。
2. 本文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请阅读文章第③段,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谈一谈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大雪节气到了,但真正的大雪却迟迟未到,是需要八抬大轿来请的“大腕”吗? 理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雪比作“大腕”,再用“八抬大轿”“请”等字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雪的姗姗来迟,表现了人们苦苦等待的焦急心情。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北方的冬天比较长,但不要焦躁,就像品味长诗一样,慢慢地去品味属于冬天的独特韵味,就能体会到冬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时代的美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跑儿”又跑了
守 卫
①接到邻居发来的消息,我急忙驱车赶往三十千米外的工作室。
②邻居告诉我,她又跑了,这已经是三年内她第三十次或第六十次跑了。她跑不远,也跑不丢,但她就是爱跑,单纯地为跑而跑。她的名字就叫“跑儿”。
③“跑儿”是我收养的一只雌性流浪狗,她有着标准的流浪狗外形:土黄色,个儿不大,身长腿短,一双棕色的眼睛精光四射。她奔跑迅速,身手敏捷,果敢无畏,洞察力和学习能力超强,是练武的好坯子;她从不挑食,有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有狗粮就吃狗粮,没狗粮自己抓蛐蛐、挖蚯蚓也照样能活。
④我和“跑儿”邂逅于三年前一个初夏的清晨,她只拳头般大小,毛毛肉肉的,带着所有幼年哺乳动物都有的可爱劲儿。
本来我没有打算收养她,但不凑巧的是,突然下起了雨……出于道义,我把她带回工作室,并且反复告诫自己只是带她避避雨,绝对不干收养那种不自量力的事。
⑤小狗是会乱拉乱尿的,这一点我了解,也能接受,但出于侥幸,我还是准备了一个放着沙子的纸盒盖。尽管我知道那只是奢望。很意外,她足够聪明乖巧,不仅尿在了沙子上,还叼来半张报纸给盖上了——这家教也是没谁了,我被她彻底征服!
⑥就这样,我们开始共同生活了。
⑦“跑儿”的确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小家伙,她动若脱兔,总是一惊一乍的,速度不像犬类,倒更像啮齿类动物。她对昆虫了如指掌,知道如何发现、挖掘并且最终吃掉它们,我猜想这或许是她在之前流浪时练就的本领。
⑧“跑儿”的聪明伶俐一次次带给我惊喜,多数指令一教就会,简直比教小孩子都容易。很奇怪,“来”这个最简单的指令她却始终学不会,无论我用什么法子,她就是不来。
⑨叫她不来,并不影响不叫她时她主动跑过来跟你起腻……“跑儿”是一只很有主见的小狗,她一直做她自己,来与不来,我做不了她的主。
⑩但是,我和“跑儿”经过几个月的相处,伴随了解的加深,她的种种缺点开始暴露出来。
首先是这家伙的占有欲太强,自打我们共同生活,她就容不下任何人或动物靠近我。
我们俩单独相处时,她乖巧安静,但只要有客来访,无论是我的家人还是我的朋友、邻居,她立马凶相毕露,狂吠不止,甚至直接发起攻击。至少有三次,她锋利的尖牙划破了访客的腿肚子;赔礼道歉带人打疫苗自不必说,开了牙的她从此恶名昭著。这就是她一跑我和邻居都很紧张的原因。
其次,“跑儿”简直就是“逃脱大师”。我在小院里给她搭了个砖混结构的窝,冬暖夏凉,很舒适。
“跑儿”平时就在小院里,也不拴着,任她自由自在。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她的逃跑问题,直到有几次回家时发现她竟然站在院外等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对栅栏的各处缝隙进行封堵,但神奇之处在于我一封堵旧路线,她总能开辟出新通道,她的聪明才智在逃跑这件事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能用三四天时间挖一条长长的地道,从栅栏下逃出,而且连进出口都做了隐蔽。这简直就是一个越狱惯犯才有的表现,我岂是她的对手?
既然封堵效果不佳,我又尝试出门前把她关在屋里,或者拴在院子里。关在屋里时,家里就像遭了劫,我直接被逼疯;拴在院子里时,她便不断惨叫,又将邻居逼疯。没办法,“斗智”斗不过,只能继续用封堵的方式“斗勇”。
其实我和“跑儿”始终没建立起主人与宠物之间那种常规意义的亲密关系——她有自己的主见,我没要求凡事她一定得听我的。我也不是她的主人,只是在自己认为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己所能帮她一把,至于是否帮到她,不太确定。
以“跑儿”的野外生存能力,她似乎不太需要外人帮助,没准儿她认为与我共同生活,是帮我排遣孤独呢。人与宠物身处两个世界,凭借猜测和想象,温情脉脉抑或相互折磨……
在京承高速公路上“蠕动”了一个小时,我终于回到了工作室。黑暗中,一个熟悉的小小身影伫立在路中间,执着而坚定……“跑儿”在等我,像往常一样。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这么折腾的意义所在……
(有删改)
1. 结合文章第④~ 段内容,分析“跑儿”的形象特征。
注重个人卫生,聪明伶俐,多数指令一教就会;与众不同,有主见;占有欲强,不容人或动物靠近“我”;不受约束,善于逃跑。
2.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这简直就是一个越狱惯犯才有的表现,我岂是她的对手?
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把“跑儿”比作“越狱惯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跑儿”在逃跑这件事上的聪明才智,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气,表达了“我”对“跑儿”的善于逃跑的无奈。
(2)关在屋里时,家里就像遭了劫,我直接被逼疯;拴在院子里时,她便不断惨叫,又将邻居逼疯。
运用对称句,把“关在屋里时”和“拴在院子里时”的表现对举着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跑儿”不愿被束缚的特点,也表达了“我”对“跑儿”的爱逃跑的无可奈何。
3. 本文以《“跑儿”又跑了》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及其特点,同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那一瞬间,我好像忽然明白了这么折腾的意义所在……”读了全文,你认为“这么折腾的意义”在哪里?
示例:人和宠物之间,只要用爱建立起彼此心底的那份信赖,就会有美妙而又感人的温馨场面。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