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速度
一、单选题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甲车一直走在乙车前面
B.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乙车的速度最小
D.经过5s,甲车前进了20m
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沿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为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3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小于4米。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线( )
A.一定是图线a B.一定是图线c
C.可能是图线a D.可能是图线b
3.海洋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速度可达100km/h,下列运动速度与其最接近的是( )
A.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D.飞机在高空飞行
4.下列估测结果最接近实际的是( )
A.监考老师巡视的平均速度约为5m/s B.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g
C.教室的温度约为24℃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dm
5.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其s-t图像如图(a)、(b)所示。当甲经过P点时,乙刚好经过Q点,再过3秒,甲、乙两车相距4米,则P、Q两点间的距离( )
A.可能为8米 B.可能为12米
C.一定为16米 D.一定为20米
二、计算题
6.小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大润发超市,其中前一半路程步行,后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求:
(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小明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明同学骑车的速度为多少km/h。
7.2021年12月22日,常州发生4.2级地震,震源处同时产生并向各个方向发出P波和S波,P波的传播速度是,S波的传播速度是。常州市地震局于当日探测到P波、于当日探测到S波,问:
(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多远?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
8.如图所示为济南的新能源核酸采样车。这种采样车机动性强,可以随时满足新增需要设置采样点的需求,同时配有采样防护玻璃和微型冰箱。若它以36km/h的速度行驶,10min即可到达采样点,则这段时间内采样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9.一艘小船在静水中航行,在时间内前进。求:
(1)小船在静水中行驶的速度;
(2)若该船在流速为的河水中顺水航行,500s可以走多远;
(3)若该船在流速为的河水中行驶,逆水航行所用时间。
10.芳芳一家利用国庆假日到贵阳玩,汽车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1所示标志。
(1)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如图的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是多少min?
(2)若以如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三、实验题
11.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题图1所示。
①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②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_____c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_____cm/s;
③如图2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___。
12.小明和小军注意到钢球从桌子上不小心就会滚到桌下,落地点时远时近。如图,小军查阅资料了解到:若运动着的钢球从桌上滚落后,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可能与斜面的粗糙程度、钢球的下落高度H、钢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小明猜想: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与钢球离开桌面的速度大小有关,请设计实验验证小明的猜想
(1)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______。
(2)写出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和画出记录数据的表格______。
1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求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
(2)实验时,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应___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的倾斜角度;
(3)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tAB=___________s;从A点到C点的路程sAC=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_m/s。
14.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想探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他们猜想:物体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v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m、斜面的倾角θ、斜面的材料这三个因素有关。于是他们选择以下器材进行探究:一个右端固定有遮光片的长方体木块质量为200g、一个100g的砝码(可粘在木块上表面)、两个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斜面A和B(斜面底端安有光电门)。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他们的实验操作是让木块沿斜面直线下滑,利用光电门速度传感器测得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1)为了保证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斜面越长越好
B.斜面越宽越好
C.木块每次都由静止开始下滑
D.木块每次都从斜面上相同的位置下滑
(2)在本实验中,光电门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当木块上的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时光被挡住,计时器开始计时,当遮光片离开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这样就可以根据遮光片的宽度与运动时间计算出此时木块的速度。已知遮光片的宽度为1.2cm,如果计时器某次显示的时间为0.005s,则此次测得的木块速度为 ______m/s;
(3)小明他们改变相关条件,多次实验,得到了下列数据:
实验序号 θ 斜面 m/g v/(cm/s)
1 20° A 200 245
2 20° A 300 245
3 20° B 200 153
4 20° B 300 153
5 30° A 200 358
6 40° A 200 438
①分析比较表中数据可得:v与前面猜想的三个因素中的______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3,2和4可得出v与______有关;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可得出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是:当斜面材料相同时,______。
15.小强利用带有刻度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图中数字钟显示的是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时间(显示时间的单位是“时:分:秒”)。
(1)由图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通过小强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强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___________(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___________(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四、填空题
16.一阵清风吹过,校园里树叶随风飘舞,以“飘舞”的落叶为参照物,校园是___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捡起一片树叶测量其长度如图所示,树叶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17.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______的方法,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______的方法,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18.一枚硬币“静静”立于以288km/h高速行驶列车窗台上,288km/h=______m/s,认为硬币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以窗外的农田为参照物,硬币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19.如图所示是“嫦娥一号”的发射情景。
(1)发射火箭时的速度约为7.9______(填一恰当的单位);
(2)火箭升空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______的。
20.2022年1月26日,梧州市西堤公园正式开园,为群众提供了锻炼的好去处。甲、乙两位同学沿着西堤公园直线跑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其s﹣t图像如图所示,则第12s时甲的运动状态为 ________(选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__m/s。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第一个图像是路程时间图像,由图可知甲、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的速度
由甲、乙的速度可知,甲车一直在乙车前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第二个图像是速度时间图像,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丙车的速度为v丙=4m/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AB可知,所以乙车的速度最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经过5s甲车行进距离为
s甲=v甲t甲=5m/s ×5s =25m
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解析】
【详解】
由图知,6s时a表示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a=6m ,b表示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b=3m,c表示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c=1m,则甲的s-t图线一定是b,因为6s时
所以乙的s-t图线可能是a,也可能是c,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解析】
【详解】
A.因,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的速度约为10m/s,故A不符合题意;
B.人在非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m/s,故B不符合题意;
C.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不超过120km/h,可以达到100km/h,故C符合题意;
D.飞机在高空飞行的速度可达1000km/h,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为1m/s左右,监考老师巡视的平均速度也约为1m/s,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B不符合实际;
C.教室的温度约为24℃,是适合人正常生活、学习的气温,故C符合实际;
D.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即20d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5.B
【解析】
【详解】
甲、乙两小车沿同一直线相向而行,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经过3s,甲乙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甲=6m,s乙=10m。
A.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8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经过P点,乙和P点的距离是
10m-8m=2m
甲、乙两车相距
6m+2m=8m
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12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
12m-10m=2m
甲、乙两车相距
6m-2m=4m
故B符合题意;
C.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16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
16m-10m=6m
乙两车相距
6m-6m=0m
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P、Q两点间的距离为20m,经过3s,甲车和P点的距离是6m,乙车和P点的距离是
20m-10m=10m
乙两车相距
10m-6m=4m
由选项B可知,P、Q两点间的距离可能是12m,不一定是20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1)1.2m/s;(2)2m/s;(3)21.6km/h
【解析】
【详解】
(1)由图知,OA段的时间
这段时间通过的距离为
OA段的速度
(2)全程的时间
总路程
全程的平均速度
(3)AB段的时间
AB段的路程为
AB段的速度
答:(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为;
(2)小明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3)小明同学骑车的速度为多少。
7.(1);(2)21h46min05s
【解析】
【详解】
(1)假设地震位置离地震局距离为s,由题意可知常州市地震局于当日21h46min07s探测到P波、于当日21h46min09s探测到S波,说明走同样的距离s,S波用时比P波多2秒,故可得
解得
(2)地震位置离地震局距离为,根据P波的传播速度是可得P波传递到地震局所需时间
根据P波传递到地震局的时间为21h46min07s,可知地震发生的时间为21h46min05s。
答:(1)地震局距离震源有1.4×104;
(2)震源发生地震的时刻21h46min05s。
8.6km
【解析】
【详解】
解:由题意可得,行驶时间
根据可得,采样车行驶的路程为
答:这段时间内采样车行驶的路程为6km。
9.(1)250s;(2)1000s
【解析】
【详解】
解:(1)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
顺水航行的速度
v1=2.5m/s+1.5m/s=4m/s
通过1000m所用的时间
(2)逆水航行的速度
v2=2.5m/s-1.5m/s=1m/s
通过1000m所用的时间
答:(1)通过所用时间是250s;
(2)逆水航1000m所用时间是1000s。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航行问题常用的等量关系: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10.(1)72min;(2)120km
【解析】
【详解】
解:(1)由图1交通标志牌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是100km/h,从该标志牌到贵阳的路程是120km,由可知,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
(2)由图2可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80km/h,若以该速度行驶1.5h,则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1)从如图的标志牌到贵阳需要的时间是72min;
(2)若以如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120km。
11. 加速 75 50 C
【解析】
【详解】
①[1]由图1可知,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说明物体运动越来越快,即物体做加速运动。
②[2]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3]AC段的距离
AC段所用的时间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③[4]A.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故C符合题意;
D.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刻度尺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所以除图中所示的器材外,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2)[2]实验步骤:保持球台的高度不变,使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其目的是是钢球到达桌面的速度不同,测量出小球的落地点到球台的水平距离。实验中需要记录钢球下降的高度和,钢球的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表格如下:
同一钢球,桌子高度相同
次数 小球高度h/m 落地点到桌子的水平距离s/m
1
2
3
13. 减小 3 80.0 0.16
【解析】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就是利用,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秒表测量时间,最后利用公式计算。
(2)[2]倾斜角度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便于测量小车的时间,故可以减小斜面的倾斜的角度从而延长时间,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
(3)[3]从9:25:15秒从A点出发,到达B点时,时间为9:25:18,一共所用的时间为3s。
[4]如图所示,分度值为1cm,刻度尺需要估读,故从A点到C点的路程为80.0cm。
[5]小车在AC段的时间为5s,故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
14. CD 2.4 质量 斜面的材料 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解析】
【详解】
(1)[1]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可靠性,要确保速度测量的准确性,要使木块从同一高度,静止滑下。速度大小与斜面长度和宽度无关。故AB错误,CD正确。
故选CD。
(2)[2]木块速度为
(3)①[3]分析实验1和2或3和4可知,当木块质量不同时,v相同,所以v和质量无关。
②[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和3,2和4,当斜面倾角相同,质量相同,斜面材料不一样时,木块速度v不相同。所以v和斜面材料有关。
③[5]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6,当斜面材料相同,倾角不同时,木块速度v不相同,而且斜面的倾角越大,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大。
15. 0.03 小于 A 缓
【解析】
【详解】
(1)[1]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小车在AC段运动的路程为
sAC=10.00cm-1.00cm=9.00cm
小车在AC段运动的时间tAC=3s,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2)[2]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为
sAB=10.00cm﹣6.00cm=4.00cm
小车在AB段运动的时间tAB=2s,小车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以上分析知道 ,vAB<vAC,所以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3)[3]根据题意知道,小明想测量小车的整个运动过程是从A到C,所以,测量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时,其运动的起点必须是A点,计时的起点是B点。
(4)[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就应该缓一些。
16. 运动 3.82
【解析】
【详解】
[1]校园与树叶之间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所以以落叶为参照物,校园是运动的。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进行估读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树叶左端对应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故树叶的长度为
L=3.82cm 0.00cm=3.82cm
17.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解析】
【详解】
[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
[2]“裁判员”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18. 80 列车窗台 运动
【解析】
【详解】
[1]列车的速度为
[2]以列车窗台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3]以窗外的农田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在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19. 千米/秒(或km/s) 静止
【解析】
【详解】
[1]发射火箭时,火箭的速度应达到7.9km/s,才能使得火箭脱离地球。
[2]“嫦娥一号”相对于火箭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故相对于火箭来说,“嫦娥一号”是静止的。
20. 静止 4
【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甲车在10s~20s内路程不变,即这个时间段内,甲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第12s时甲的运动状态为静止。
[2]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15s时相遇,此时甲车运动了60m,所以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试卷第10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