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鲁教版(五四制)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鲁教版(五四制)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五四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0 21: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多选题
1.家住三楼的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B.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可以传声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3.下列各图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敲击编钟能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钢尺振动的越快、响度越大
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可以控制噪声
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传递信息
二、单选题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碎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C.禁止鸣笛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
D.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5.图中有关声的应用,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是倒车雷达,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
B.乙图是噪声监测仪,0dB是指没有声音
C.丙图是手按在小提琴上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色
D.丁图是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6.下列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隔音蛟龙
C.防噪声耳罩 D.隔音板墙
三、综合题
7.如表是3月18号钟南山院士乘坐列车到武汉的抗击疫情G1022列车时刻表: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公里)里程
1 深圳北 -- 17∶04 0
2 广州南 17∶40 17∶45 102
3 长沙南 20∶35 20∶43 809
4 武汉 22∶15 -- 1171
(1)武广高铁全线铺设了具有世界铁路先进水平的混凝土无砟轨道,500米一根的钢轨全部实现无缝焊接,并在轨道下铺设新型减震材料,有效减少过去钢轨与列车车轮摩擦时产生的噪音,不再有“哐当”、“哐当”的声音,非常平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______。列车车窗采用的是双层真空玻璃,能大大减弱外界噪声干扰,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______(空均选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或“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2)G1022次列车从广州南到武汉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G1022列车长为360m。当该列车通过一条隧道时速度为324km/h,列车通过隧道运行的时间为20s,该隧道长为多少米______?
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声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积极搞好城区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控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保护;为防止噪音干扰,有些居民戴着耳罩休息。
问题:
(1)这里噪声是指 ______;
(2)阅读上述材料,从材料中得知控制噪声采取的措施是在 ______处减弱,在 ______过程中减弱,在 ______处减弱。
四、简答题
9.广场舞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巨大的噪声使得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影响附近居民的休息和学习。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并说出建议中减弱噪声的方法。
10.在家中学习时,邻居播放音乐的声音过大,干扰了你的学习,请你想出一种减小干扰的办法,并说明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11.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的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减弱噪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至少提出两条措施,并说明两措施分别属于减弱噪声的三个途径中的哪种)
五、计算题
12.今年国庆节期间,小滨从遵义乘火车去北京旅游,他乘坐的火车长为500m。途中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时,小滨测出自己通过该隧道的时间为1min5s。
(1)旅途中小滨观察到的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什么?
(2)该隧道的长度为多少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多少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13.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都装有声呐,如果声呐发出的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14.2019年12月30日早上8点40分,开往张家口的G2505次列车(如图)从北京北站驶出,标志着京张高铁正式开通。京张高速铁路主线由北京北站至张家口站,正线全长174km,设10个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km/h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列车时刻表如下。求:
(1)结合时刻表计算出G2505次列车从北京北站到张家口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_____?
(2)清华园隧道全长6.02km,G2505次列车全长201.4m,当它以80km/h的速度从进隧道到驶出隧道共用了多长时间_________?
(3)由于列车经过清华大学东门后,线路逐渐抬升,设计团队特意在隧道出口处设计了全封闭声屏障,这是在__________减少列车带来的噪音污染。
北京北张家口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车时间 运行时间
1 北京北 起点站 08:40
2 清河 08:52 08:54 2min 12min
3 怀来 09:23 09:25 2min 43min
4 张家口 09:49 09:51 2min 1h9min
六、实验题
15.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交流讨论:
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听到音乐;
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声音在______中不能传播;
(3)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符合的是______(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16.亲爱的同学,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图甲图所示,速度______km/h;由乙表可知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s;
(2)学校门口立着如图丙所示的标志牌,它的作用是提醒司机,所驾驶车辆的速度不允许超过________;如图丁的含义为________,目的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3)测圆的直径如图戊所示,读数是________cm;
(4)他把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他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己所示,纸带环绕了圈。则纸带的厚度是________(用、、表示)。
17.小刚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进行了一些探究:
(1)他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依然能分辨出闹铃的声音,这是在描述声音的_________(填声音的一种特性),同时也说明声音能传递_________;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该现象说明___________不传声;
(2)小刚将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放入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声音能够_________,小刚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这一举措与以下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的字母)的控制噪声方法相同。
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
C.公路旁安装“隔音板”
七、填空题
18.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从物理学角度看,图中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是 ___________图,响度相同的是 ___________图。
19.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______大;在中考时,在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这是在_______减弱噪声。
20.为强化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2021年4月20日-21日,中国声环境质量监督核查组在淮北市组织开展了现场核查工作。某时刻测得甲监测点噪声是50dB,乙监测点噪声是45dB。由此可知,此时甲监测点噪声比乙监测点噪声的_______强(选填声音的三要素)。
参考答案:
1.ABD
【解析】
【详解】
A.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
C.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响度大,故C错误;
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BD。
2.BC
【解析】
【详解】
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没有传声介质,不能传声,故A错误;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阻断了声音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
C.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同一音叉的发声频率是固定不变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改变了音叉的振动幅度,用力越大,振幅越大,故响度越大,故D错误。
故选BC。
3.AD
【解析】
【详解】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
B.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钢尺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故B错误;
C.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强度等级,但不能控制噪声污染,故C错误;
D.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以用于医疗观察,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信息,故D正确。
故选AD。
4.A
【解析】
【详解】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说明声音传递能量,故A正确;
B.真空不能传声,故声音在真空不存在传播速度,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因此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改变了琴弦振动部分的长短,从而改变音调的高低,而不是改变响度,故D错误。
故选A。
5.A
【解析】
【详解】
A.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其原理与蝙蝠在夜间正常飞行的原理相同,故A正确;
B.0dB是人类刚能听到的声音,而不是说没有声音,故B错误;
C.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摩托车的消音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6.A
【解析】
【详解】
A.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A符合题意;
B.隔音蛟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防噪声耳罩是在声音的接收处控制噪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隔音板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237.6 1440
【解析】
【详解】
解:(1)钢轨全部实现无缝焊接,并在轨道下铺设新型减震材料,有效减少过去钢轨与列车车轮摩擦时产生的噪音,不再有“哐当”、“哐当”的声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是使发声体不再振动,属于防止噪声产生;列车车窗采用的是双层中空玻璃,能大大减弱外界噪声干扰,噪声依然存在,只是传播途径被阻断,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2)G1022次列车从广州南到武汉的时间为
t=22∶15-17∶45=4h30min=4.5h
G1022次列车从广州南到武汉的路程为
s=1171km-102km=1069km
G1022次列车从广州南到武汉的平均速度
(3)列车在隧道内运行速度
v′=324km/h=90m/s
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t′=20s,由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距离
s′=v′t′=90m/s×20s=1800m
隧道长为
L隧道=s′-L车=1800m-360m=1440m
答:(1)钢轨全部实现无缝焊接,并在轨道下铺设新型减震材料,有效减少过去钢轨与列车车轮摩擦时产生的噪音,不再有“哐当”、“哐当”的声音,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防止噪声产生;列车车窗采用的是双层中空玻璃,能大大减弱外界噪声干扰,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阻断噪声传播;
(2)G1022次列车从广州南到武汉的平均速度为237.6km/h;
(3)隧道长1440米。
8. 妨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 声源处 传播 人耳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由于物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对要听的声音造成干扰的声音。根据材料描述的内容分析可知,城市噪声主要是指环保角度的噪声。
(2)[2]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声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区内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这些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积极搞好城区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4]为防止噪音干扰,有些居民戴着耳罩休息,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见详解
【解析】
【详解】
广场舞音响发出的声音的响度特别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休息,因此对附近居民来说属于噪声;可行的建议有:开小音量,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关闭门窗,拉上窗帘加强隔音,属于在传播中减弱噪声;适当控制广场舞的活动时间,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见解析
【解析】
【详解】
在我学习时,邻居播放的音乐干扰了我的学习,对于我来说属于噪声,可以通过戴耳塞来减小邻居播放音乐产生的噪声干扰。减弱噪声可以从声源处减弱,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还可以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噪声。
1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
【解析】
【详解】
假如我在规划城市的时候,我就从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来减弱噪声,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噪声的接受处减弱。
(1)植树、种草。
(2)设置隔音板或墙。
(3)工厂、车间、娱乐场所等远离居民区。
(4)司机在市区内禁止鸣笛等。
12.(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2)1300米;(3)90秒;(4)25m/s。
【解析】
【详解】
解:(1)噪声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火车行驶的速度
由得,隧道的长度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行驶的路程
由得,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
(4)火车完全在桥上时行驶的路程为
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
答:(1)在紧邻居民住房的铁路旁修建有高墙,其作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的;
(2)该隧道的长度为1300米;
(3)火车完全通过该隧道需要的时间为90秒;
(4)若该火车通过一座长为0.8km的大桥时,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12s,则该火车过桥的平均速度为25m/s。
13.600m
【解析】
【详解】
由题可知,v声=1500m/s,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为
t=×0.8s=0.4s
那么这里的水深为
s= v声t=1500m/s0.4s=600m
这里的水深为600m。
答:这里的水深为600m。
14. 151.30 km/h 0.08h 在传播过程中
【解析】
【详解】
(1)[1]由题中的表格可知,从北京北站到张家口站所用的时间是,平均速度是
(2)[2]由得,从进隧道到驶出隧道共用的时间为
(3)[3]设计团队特意在隧道出口处设计了全封闭声屏障,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列车带来的噪音污染。
15. 变小 不能 介质 真空 C
【解析】
【详解】
(1)②[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传声介质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③[2]根据实验推理可知,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将不能听到声音。
(2)[3][4]由实验可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介质时声音无法传播,即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5]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抽空空气的方式减弱声音,属于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 140 32 40km/h 禁止鸣笛 声源处 1.55
【解析】
【详解】
(1)[1]由图甲得,速度仪的分度值为20km/h,此时车的速度为140km/h。
[2]秒表中,小盘的分度值为0.5min,指针在0~1之间,偏向1位置,大盘的分度值为0.1s,指针在32s位置,秒表的读数为32s。
(2)[3]由图丙得,学校门口的车辆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4]图丁中符号表示的含义是禁止鸣笛。
[5]禁止鸣笛,是减少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3)[6]由图戊得,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圆的左端在刻度尺1.00cm位置,右端在2.55cm位置,圆的直径是
(4)[7]由图得,纸带的厚度是
17. 音色 信息 真空 液体能够传声 B
【解析】
【详解】
(1)[1][2]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依然能分辨出闹铃的声音,这是在描述声音的音色,同时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3]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声音变小,指声音的响度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2)[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这说明了水能够传播声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液体能够传声。
[5]小刚同学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此时几乎听不到铃声,属于在人耳处减弱了噪声。
A.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射击运动员戴上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
C.公路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丁 甲、乙
【解析】
【详解】
[1]甲、乙、丙图中的声音振动有规律,丁图中的声音振动无规律,有规律振动的是乐音,无规律振动的是噪声。
[2]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甲和乙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19. 响度 声源处
【解析】
【详解】
[1]成语“震耳欲聋”,根据乐音的三要素可知,这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响度大。
[2]在中考时,在考场附近禁止鸣笛,属于防止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0.响度
【解析】
【详解】
噪声监测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某时刻测得甲监测点噪声是50dB,乙监测点噪声是45dB,测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分贝数越大,表示响度越强,由此可知,此时甲监测点噪声比乙监测点噪的强度强。
试卷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