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0 21: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章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剧院四壁做成凹凸不平或用蜂窝状的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响度
B. 汽车上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的
C. 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短
D. 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m/s的声波 B. 相同温度下,在空气中超声波和次声波传播速度相同
C. 深夜,优美的歌声不是噪声 D.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3.有关课堂上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听到的讲课声、讨论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 用无线耳机听英语听力时,无线耳机是通过电磁波接收信息的
C. 同学们是根据响度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的
D. 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4.大剧场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 仅是为了装饰
5.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D.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相同


7.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
A.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 乒乓球被弹开
C. 尺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D. 听不到真空罩中间铃声
8.为便于测量或观察现象,实验中我们经常会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 . 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可以在鼓面上放纸屑,通过纸屑跳动高度反映鼓面的振幅大小 B. 在研究烛蜡熔化特点的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加热,使烛蜡受热均匀
C. 为了显示光在空气中传播路径,可以在空气中喷洒烟或雾 D.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跳棋子的像更清晰,我们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
9.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B.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 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 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1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 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二、多选题(共3题;共9分)
12.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 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dB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传递了能量 B. 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 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 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响度越大
1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全军将士激情满怀。“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习近平的亲切问候振奋军心。“主席好!”“为人民服务!”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声震长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声震长空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 习近平的亲切问候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受阅部队耳中的
C. 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声震长空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D. 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声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14.如图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孔明灯在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 B. 紫砂壶属于连通器
C. 司南能够指南北是利用了磁体受地磁场的作用 D. 正在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
三、填空题(共5题;共12分)
15.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把一只设置好手机铃声的手机(称为A)放到玻璃真空罩中,将罩内的空气抽出后,用另一只手机(称为B)拨叫A的号码,结果听不到手机A的铃声,但他们观察到手机屏灯在闪亮,并且从真空罩中取出手机后,发现上面留有刚才的呼叫显示.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
(1)________
(2)________
16.学校运动会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应________(选填“听枪声”或“看白烟”)计时;若计时方法搞错,计下的时间会________(选填“偏长”或“偏短”),会相差________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7.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________ 太低(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真空中具有相同________ (填“频率”、“波长”或“波速”);太阳能来自于太阳内部原子的________ (填“核裂变”或“核聚变”).
18.小明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 而发声;小明右手拉弓,左手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 .
19.小明听到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________,悠扬的琴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
20.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
⑴ ;
⑵ ;
五、实验探究题(共1题;共4分)
21.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________(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________(选填“强”或“弱”)。
(3)如果在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________(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六、综合题(共1题;共15分)
22.小明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说法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小明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1)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探索过程的哪一步?
(3)小明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这样做目的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考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墙壁做成凸凹不平像蜂窝状,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声音被吸收),减弱声波的反射,A不符合题意;
B.汽车上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B不符合题意;
C.因为声速远小于光速,故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若以听到枪声开始计时,则计时会推迟,使得测量的时间偏短,C符合题意;
D.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不平的表面可以减小声音反射的影响;超声波传递信息;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有速度。
2.【答案】 B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解析】【解答】A、频率超出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波,A不符合题意;B、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B符合题意;C、从环保的角度,深夜,优美的歌声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故歌声为噪声,C不符合题意;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超出此范围的声音都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B
【分析】声音的速度和介质种类有关,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相同介质中速度相同,对人们的学习、休息、工作有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答案】 B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解析】【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老师的讲课声、同学们的讨论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不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A不符合题意;用无线耳机听英语听力时,无线耳机是通过电磁波接收信息的,B符合题意;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同学们是根据音色分辨出不同老师的声音的,C不符合题意;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的波,可以传递信息,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区别不同的声音利用音色的不同.
4.【答案】 A
【考点】回声及其产生
【解析】【解答】大剧场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这样可以吸收一部分声音,减弱了声音的反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听清楚台上发出的声音,故应选A。
5.【答案】 D
【考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响度是由物体的振幅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进入人耳,但是不能防止噪声的产生,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的;(2)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4)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声波产生.
6.【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速度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相同,A符合题意;
B.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20 20000Hz的声音人耳才可能听到、且要听到声音还要有传播介质、听觉器官要完好,B不符合题意;
C.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中减弱噪声的,而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改变了音叉的振动幅度,用力越大,振幅越大,故响度越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 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人耳都听不见; 公路旁安装隔音墙用于阻断噪声的传播;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
7.【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B、音叉发出的声音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不符合题意;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铃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答案】 D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解答】A、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时,利用转换法将纸屑放在鼓面上,通过纸屑跳动高度反映鼓面的振幅大小,A不合题意;
B、在研究烛蜡熔化特点的实验中,为了使温度上升缓慢且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而采用“水浴法”加热,使烛蜡受热均匀,B不合题意;
C、为了显示光在空气中传播路径,在空气中悬浮细小颗粒,即在空气中喷洒烟或雾,C不合题意;
D、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跳棋子的像更清晰,应该使物体的亮度更强,即我们用手电筒照亮棋子,D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D .
【分析】A、将不易观察的现象转化为容易观察的现象进行实验,用了转化法;
B、采用“水浴法”间接对物体进行加热,可使物体受热均匀,实验现象更明显;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不易直接观察到,光射到空气中悬浮细小颗粒上时,可以发生漫反射,形成可直接观察的光柱;
D、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跳棋子的像更清晰,应该使物体的亮度更强;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时,强光发生镜面反射,不能观察到物体的像 .
9.【答案】 B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B.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便于观察.此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是一种转换的方法,要学会应用
10.【答案】 B
【考点】声速,回声及其产生,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解析】
【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另外在同一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2)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就是回声.人耳能够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关键在于从声音发出到听到回声时的时间间隔,该间隔时间要大于0.1s;
(3)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物体发生振动;②介质向外传声;③良好的听觉器官;④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⑤有足够的响度.
【解答】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只有当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人才能听到回声,故B正确;
C、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C错;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出错,分析时要细心
11.【答案】 C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
A、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此选项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选项错误;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体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
D、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此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知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响度大小、是否有介质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和构造,不同乐器发出的音色一般不同.
二、多选题
12.【答案】 A,D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与能量,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解析】【解答】解:世界“吼王”杰米 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玻璃杯被震碎主要是因为声波能传递能量.声音不仅仅在玻璃杯中传播,“吼王”吼出的声音是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分贝数是指其响度,与频率无关,因此,BC均不合题意.故选AD.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3.【答案】 B,C,D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C、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声震长空说明声音的响度大,A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B、空气可以传播声音,习近平的亲切问候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受阅部队耳中的,B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温度高,速度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分析】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大小指响度不同,声音的速度和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14.【答案】 B,C,D
【考点】连通器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声音的产生,地磁场
【解析】【解答】解:
A、孔明灯在上升过程中,不但受到重力而且受到浮力的作用,故A错误;
B、茶壶的壶嘴和壶身上端开口,底部相互连通,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故B正确;
C、地磁场能对地球附近的磁体产生磁力,所以司南能够指南北是受地磁场的作用,故C正确;
D、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发声的编钟一定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BCD.
【分析】(1)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2)上端开口,底部相互连通的容器是连通器;(3)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叫做地磁场,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的作用;(4)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填空题
15.【答案】 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
当把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罩内是真空,手机铃声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外面听不到铃声;
手机信号是电磁波,真空罩内能接受到信号,说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递.
故答案为:(1)真空不能传声;(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分析】电磁波传播不需靠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须靠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6.【答案】 看白烟;偏短;0.29
【考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声速
【解析】【解答】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则光从起点传到终点时所用时间要短的多,故以冒烟时开始计时要准确一些,故计时员应看白烟计时。若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偏短。
声音传播100米的时间t= = ≈0.29s
听枪声计时与看白烟计时相差0.29s。
【分析】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对计时影响小,根据路程和速度可以计算时间。
17.【答案】 音调;波速;核聚变
【考点】核裂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
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音调太低,人耳听不到;
因为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电磁波,所以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因为红外线比紫外线的频率低,据公式:C=λf可知,红外线比紫外线的波长长;
由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是太阳内部每时每刻进行的核聚变反应.
故答案为:音调;波速;核聚变.
【分析】(1)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2)光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根据公式:C=λf及f= 可判断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波长和频率及周期是否相同;(3)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它内部发生的核聚变.
18.【答案】 振动;音调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用弓拉动琴弦,琴弦会振动而发声;
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变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19.【答案】 振动;空气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琴弦与观众之间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
故答案为:振动; 空气.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四、解答题
20.【答案】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说明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五、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小
(2)好;强
(3)海绵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在发声体的振幅一定的情况下,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可以利用“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来比较材料的隔音性。(2)由上表的数据可知,由塑料袋、平装书、报纸、衣服到袜子的隔音性能逐渐增大,即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强,传出的声音的响度小,传播的距离小。所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3)海绵内部有空隙,吸收声音的性能强,隔声性能比报纸好。
【分析】(1)距离发声体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2)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3)有空隙的物体隔声效果好。
六、综合题
22.【答案】 (1)实验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实验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因此可得出结论:蜜蜂发声不是振动双翅产生的
(2)蜜蜂发声时,在蜜蜂的翅根旁有两粒小“黑点”上下鼓动,是不是黑点振动产生的?提出问题,然后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探索过程的猜想
(3)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考点】声音的产生
【解析】【分析】(1)①②两次实验,不让翅膀振动,蜜蜂还发声,说明蜜蜂的发声不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2)蜜蜂发声时,在蜜蜂的翅根旁有两粒小“黑点”上下鼓动,是否是黑点的振动产生的?提出问题,然后刺破黑点观察蜜蜂的发声情况;
(3)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