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2声音的特性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2声音的特性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0 21: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第二章声现象 2.2声音的特性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共11题;共22分)
1.清晨,小红和爸爸正漫步在南山风景区的林荫小道上,突然小红停下来说:“爸爸,你听,那是百灵鸟在歌唱!”小红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能量
2.古筝表演前,演奏者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调节琴声的(  )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振幅
3.蝴蝶飞行时,能依靠翅膀振动发出次声波。与超声波相比,次声波的显著特点是( )
A. 有较好的方向性 B. 穿透能力较强 C. 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 D. 很容易绕过障碍物
4.如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此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此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此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5.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 )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6.如图所示,湘西苗族的“鼓舞”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是围绕“苗鼓”展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鼓手敲鼓的频率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 鼓手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 距离苗鼓越近,听到的鼓声的频率越高
D. 有经验的人听下鼓声,就能区别是“苗鼓”还是其它地区鼓,是因鼓的音色不同
7.关于下面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 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 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 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是次声波
8.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在水面下能听到岸上的说话声,表明液体能传声
B. 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振幅决定
C.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B超诊断仪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
9.如图所示,小明先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后,再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小球弹开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 )
A. 声音产生的原因 B. 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 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图所描述的声音具有的共同点是( )
A. 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 B. 声音的音色是相同的 C. 都是噪音 D. 都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
11.下列有关声和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纹锁在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是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调 B. “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太阳能、风能、核能是目前正在努力研究、开发的新能源,它们都是可再生能源 D.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总保持不变
二、多选题(共3题;共9分)
12.(多选)关于超声波的利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 B. 利用超声波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C. 利用超声波可以直接清洗精密机械上的污垢 D. 利用超声波可以去除人体内的结石
13.如图各操作中,可以改变音调的是( )
A.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管
14.(多选)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 调节琴弦的松紧度,主要是为了改变弹奏声音的响度
C.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真空不能传声
三、填空题(共8题;共20分)
15.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________ 声波产生.蝙蝠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________ 声波,它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捕捉目标的位置,是由于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__ 装置,可探测海洋深度、绘制水下数千米的地形图等.
16.我们坐在影响前听音乐,从歌曲的声音就能知道歌手的名字,是因为每个歌星发出声音的________ 不同;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通过敲打铁管而获得营救,他们是利用铁管________ 的特点.
17.“中国新歌声”比赛现场,吉它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地震、海啸的同时会产生________。(选填“次声波”、“超声波”或“电磁波”)
18.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________.大多数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 ________.声音的利用也非常广泛,医生给孕妇做B超,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________;眼镜行利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 ________
19.如图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的水量,用棒敲击瓶子中部时,可发出不同音高.那么发声体是 ____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是 ________

20.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的特点.除夕之夜,燃放烟花爆竹时,关闭门窗可减弱声音传入,从声学上讲,是在________ 减弱噪声的.不少汽车由于受到振动使它的报警声响起,此时汽车的报警声和鞭炮声对于已经入睡的人来说是________ .
21.高压输电线的振动原因之一是风.然而夏天常常只能看到振动,听不到“嗡嗡”作响.原来夏天的气温高,电线长而松驰,而冬天的气温低,电线短崩的很紧.由此可知:发声体越紧,发出的音调越________;高压输电线夏天振动发出的是________(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2.在挑选西瓜的时候,常常用手拍拍,根据声音的不同来选择西瓜的成熟,这是利用声音的 ________来判断的,我们能够听出不同同学的笑声,这是根据声音的 ________来判断的.
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
23.地震来临前夕,为什么狗狂咬不止,而人却感受不到
五、综合题(共1题;共10分)
24.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
(1)他是怎么判断的?
(2)暖水瓶倒出一杯热水后盖上瓶塞过一会瓶塞弹起,请说出此过程发生的能量转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与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红能听出是百灵鸟歌唱,是因为百灵鸟鸣叫的声音音色与其它鸟不同.
故选C.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调由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定,音色由发声体材料结构决定.
2.【答案】 B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演奏者控制琴弦的松紧,能调节琴弦的振动频率,从而调节琴声的音调,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琴弦的松紧影响声音音调的高低.
3.【答案】 D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在医学、军事、工业、农业上有很多的应用;次声波的波长往往很长,因此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可见次声波的显著特点是很容易绕过障碍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
4.【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A、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
B、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越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了音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分析】(1)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2)响度是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5.【答案】 C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从波形上显示为排列密集;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从波形上显示为偏离平衡位置远;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6.【答案】 D
【考点】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A、鼓手敲击鼓的频率越快,鼓声的音调越高,而不是响度越大,A不符合题意;
B、敲鼓的力量越大,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而不是音调越高,B不符合题意;
C、距离苗鼓越近,听到的鼓声响度越大,鼓声的频率与距离苗鼓的远近无关,C不符合题意;
D、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所以有经验的人听下鼓声,就能区别是“苗鼓”还是其它地区鼓,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7.【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C错;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是超声波,故D错;应选A。
8.【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人在水面下能听到岸上的说话声,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A符合题意;
B.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由频率决定,B不符合题意;
C.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强,B超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气体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9.【答案】 B
【考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这是因为用力不同时,音叉的振动幅度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因此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故选B.
【分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当发声体的振幅越大时,发出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10.【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同学们唱歌是声带在振动;瀑布冲击水面发声是水在振动;切割时的声音是切割机在振动;青蛙鸣叫声是气囊在振动.归纳得出结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选D.
【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四幅图发现共同特征,归纳得出结论.
(1)要求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振动;
(2)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几件事的特征来反映一类事的特征.
11.【答案】 D
【考点】能量的转化或转移,能源及其分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纹锁在房主说出暗语时才能被打开,是因为它能辨别声音的音色,A不符合题意;
B.“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风能、核能是目前正在努力研究、开发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C不符合题意;
D.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总保持不变,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声音的三大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响度反映声音的强弱,音调反映声音的高低,音色反映的品质;B、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再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在人耳接收处减弱噪声;C、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D、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
二、多选题
12.【答案】 A,B,C,D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利用声呐探测海深、冰山、鱼群;医生利用超声波诊断病人的病情等利用超声对孕妇做常规检查,渔船利用声呐探测鱼群,“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可能到来,蝙蝠可以靠超声波发现昆虫,这都是声音传递信息;(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用超声波清精密仪器,这是由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选项ABCD都正确.
故选ABCD.
【分析】声音在生活中有两个应用,即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3.【答案】 A,C,D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
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杯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正确;
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故B错误;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C正确;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故D正确;
故选ACD.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14.【答案】 A,B
【考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解:A、老师讲课时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调节琴弦的松紧度,主要是为了改变弹奏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AB.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填空题
15.【答案】 次;超;声呐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蝙蝠在飞行中能不断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信号碰到任何物体时,都会被反射回来.蝙蝠正是依靠自己的声呐系统来发现目标和探测距离的.蝙蝠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这说明了声可以传递信息,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装置.
故答案为:次;超;声呐.
【分析】(1)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2)声呐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回声定位就是根据回声到来的方向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等.
16.【答案】 音色;传声
【考点】音色
【解析】【解答】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很容易根据音色分辨出是哪个歌星在唱歌;
大地震中的有些幸存者,在废墟中通过敲打铁管而获得营救,他们是利用铁管能传声的特性.
故答案为:音色;传声.
【分析】(1)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17.【答案】 音调;次声波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吉它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自然界中的地震、海啸会产生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分析】改变发声体的长度,可以改变音调;地震、海啸会产生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18.【答案】 响度;;;;超声波;信息;能量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解:(1)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
(2)声音频率高于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
(3)医学中的B超,利用了超声的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以进行医学上的超声波诊断,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眼镜行利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响度;超声波;信息;能量.
【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3)声音及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9.【答案】 瓶子和水;音调降低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瓶子里装有水,敲击瓶子中部时,振动物体是瓶子和水,从左到右水越来越多,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
故答案为:瓶子和水;音调降低.
【分析】(1)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判断音调的高低首先确定振动的物体,然后确定振动的快慢,再判断音调的高低.
(2)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
20.【答案】 信息;传播过程中;噪声
【考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燃放烟花爆竹时,关闭门窗可减弱声音传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汽车的报警声影响了人的正常休息,同时这种声波的振动也是不规则的,所以是标准的噪声.
【分析】生活中的很多事例表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区分噪声和乐音除了看振动是否规则以外,还应以是否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为标准.
21.【答案】 高;次声波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解:据题意可知,发声体越紧,振动的越快,即发出的音调越高;
冬季气温低,电线受冷收缩而绷紧,风吹时电线振动频率高,当电线振动频率高于20Hz时,发出的声音人耳是可以听到的;
夏天气温高,电线受热膨胀而伸长,电线松,风吹时电线振动频率低,低于20Hz时,发出的是次声波,所以人耳是听不到的.
故答案为:高;次声波.
【分析】(1)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2)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之间.当物体振动频率不在这个范围内时,人耳是听不到的.再依据热胀冷缩现象来分析即可.
22.【答案】 音色;音色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敲击不同生熟情况的西瓜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否是熟的西瓜;
因每个人的音色都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发声的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
故答案为:音色;音色
【分析】解决此题需要掌握: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四、解答题
23.【答案】 解:狗感能够听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故狂咬不止;而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类感受不到。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在地震时会伴随有次声波的产生,狗能够听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而人类听不到次声波;
所以地震来临前夕,狗狂咬不止,是因为狗感受到了地震产生的次声波,而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故人类感受不到。
【分析】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五、综合题
24.【答案】 (1)答:他是根据音调不同判断的;
灌水的时候,瓶里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这部分空气就是声源;
开始的时候里边的空气多,空气柱长,它振动起来比较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也就低,水越灌越多,空气越来越少,空气柱越来越短了,振动得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高,音调也变高了.
(2)答:热水瓶的冷空气与热水之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使冷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水蒸气会对塞子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会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把瓶塞顶出瓶口.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向暖水瓶倒水,瓶内发出声音是由于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这个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