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上同步教学 2.4 升华和凝华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9-10 21: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升华和凝华
一、单选题
1.优美的词句可以勾画出大自然水资的美妙与和谐,下列词语中描绘凝华现象的是(  )
A.滴水成冰 B.玉霜满地 C.烟雾缭绕 D.露似珍珠
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天水面结冰是凝固现象 B.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熔化现象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升华现象 D.皮肤上涂一些酒精感到凉快是液化现象
3.下列现象中与汽化有关的是(  )
A. 战士口中呼出的“白气” B.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C. 用久了的白炽灯钨丝变细 D. 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
4.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5.“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诗句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6.清晨,站在青城山山顶放眼望去,薄雾从山间升腾而起,随风飘散,宛如仙境(如图)。雾的形成属于(  )
A.汽化现象 B.液化现象 C.升华现象 D.凝华现象
7.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个世界水日,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下图所示水分物体变化,吸放热情况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冰融水开 B.雾绕险峰
C.露润绿叶 D.霜打枝头
8.四季分明的临沂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下列现象由于凝华形成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薄雾缥缈
C. 秋天,露珠晶莹 D. 冬天,雾松簇簇
9.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北方冬季常见的雪花的形成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相同物态变化的是(  )
A.露生成 B.雾产生 C.霜形成 D.冰消融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二、综合题
11.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
白炽灯泡
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其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氧化,在制作灯泡时要抽真空,在制作大功率灯泡时,还要把灯泡内充入稀有气体氦等,主要是为了防止灯丝在高温下升华。白炽灯泡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较低,因此逐渐被节能灯和LED灯所替代。
(1)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说明金属是______,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______(均填导体、半导体、绝缘体);
(2)如下表所示,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熔化,所以用金属______制作灯丝;用久的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黑的是因为灯丝发生______,灯丝也变细了,这是因为灯丝发生______;(均填物态变化)
(3)白炽灯泡逐渐被LED灯所替代,LED灯是由______(填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材料制成的。
金属 铅 锌 金 铜 铁 铂 钨
熔点 327 420 1064 1083 1525 1769 3410
12.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
(1)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______;
A.吃冰棒解热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2)分析“简易冰箱”增强制冷效果的两个措施是:
①______;
②______。
13.老师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时。
物质 熔点/°C 沸点/°C
碘 113.7 184.2
(1)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如图所示,仔细观察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了_______色的气体,碘的这个物态变化叫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_;
(2)有同学认为碘是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根据下表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_的,理由是______。
14.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制冷剂在电动压缩机的驱使下,在密封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将冰箱内的热量带到冰箱外,达到制冷的目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制冷剂会在冷凝器里发生_____,在冷冻室里发生_____,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均选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
(2)正常使用时,小明发现家里冰箱下部的冷藏室(温度为4℃)里面有水流到外部的接水盘,这些水是内部的_____发生_____形成的。
(3)小明发现家里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5℃)总是结有厚厚的霜,铲掉这些霜后不久又有了,但其他同学家的电冰箱并没有这种现象,他通过网上查询得知需要更换冷冻室门上的密封条,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请你解释这些霜的形成原因______。
15.初冬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如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人们就说遭受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请你回答:
(1)霜的形成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
(2)请你根据短文,说明“霜”形成的条件是什么?______;
(3)文中谈到:初冬的夜晚,在地面或树木、植物的枝叶上出现小晶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霜了”,意思是说“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科学吗?为什么?______。
三、实验题
16.为了验证装在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体而不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甲同学直接将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乙同学将盛有碘的烧杯浸入热水槽中,如图乙所示,上网查阅得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35℃;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
(1)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法中__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更合理。
(2)如图乙中,实验不久,就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________(选填“增多”或“减少”)且出现碘蒸气,烧瓶底部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再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________现象,同时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大,说明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量。
17.为了验证装在密封试管里的固态碘在受热时能直接变成气态,A同学直接把密封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如图甲所示;而B同学则将密封试管浸入装有沸水的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结果两支试管都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已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600℃,请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继续上升;
(2)沸水中加热的固态碘 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
(3)酒精灯加热的固态碘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升温到熔点熔化后,再升温到沸点汽化,你判断碘是升华而不是熔化依据的现象是 ______;
(4)分析A、B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法,哪一个更合理?答:______。(填“A”或“B”)
18.某同学小红对部分热学实验进行了探究: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最先调整的是_______(选填“B”或“A”)部分。
(2)下表是实验获得的数据。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此时周围的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t/℃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3)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丙中的(a)(b)所示,则图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
(5)如果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中图线a所示,若增加了水的质量,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应为_______。
(6)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
她的操作是: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沸点(℃)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凝固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a)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______
(b)交流评估时,另一位同学查阅了部分物质的熔点、沸点(见表),他发现碘的熔点是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扼要说明。______
19.在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同学们分别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对“碘锤”进行加热(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你认为选择______(甲/乙)方案更为科学合理,选用该方案主要是为了______(受热均匀/控制温度),确保碘不会受热______(物态变化)。
20.以下是我们前不久做的两个实验:
(1)如图甲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______,停止加热,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____。依据____现象,判断这种物态变化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______热;
(2)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
①采用这种“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____;
②应选用颗粒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③图丙是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属于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这样判断的依据____;
④该物体的熔点是____℃,该物质在10分钟时处于____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共持续了____min。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滴水成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玉霜满地,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过程,故B符合题意;
C.烟雾缭绕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露似珍珠的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A.冬天水面结冰,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正确;
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衣服上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B错误;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故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A.士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白炽灯钨丝变细,是灯丝升华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游泳上岸的人感到冷是因为水汽化吸热制冷的原因,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解析】
【详解】
A.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
B.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月落乌啼霜满天”,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故C错误;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5.B
【解析】
【详解】
A..“已是悬崖百丈冰”,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露似珍珠月似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
C..“斜月沉沉藏海雾”,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
D..“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6.B
【解析】
【详解】
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冰熔化需要吸热;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露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霜是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不同,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冰雪消融为融化现象,雾为小水珠,薄雾缥缈为液化现象,露珠晶莹为液化现象形成小水珠,雾凇为气体遇强冷空气凝华形成.
9.C
【解析】
【详解】
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
AB.露、雾都是空气中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A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凝华成的小冰晶,与雪相同,故C符合题意;
D.冰消融是冰吸热发生的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
【详解】
A.选项中提到的“冰”是由液态的水变化而来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而凝华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故A错误;
B.选项中提到的“雾”是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而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故B错误;
C.选项中提到的“露”是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液态小水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为液化,故C正确;
D.选项中提到的“霜”是由气态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而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11. 导体 绝缘体 钨 凝华 升华 半导体
【解析】
【详解】
(1)[1][2]白炽灯泡的灯丝是由金属制作的,说明金属是导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由玻璃制成,是绝缘体。
(2)[3]灯丝发光时温度可达2000,为防止灯丝在高温下熔化,所以用熔点高于2000的金属钨制作灯丝。
[4][5]灯丝变细,是因为钨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发生升华;气体附在玻璃壁上,凝华变成固体状态的钨,所以用久的白炽灯泡的玻璃泡是黑的。
(3)[6]白炽灯泡逐渐被LED灯所替代,LED灯的核心部件是发光二极管,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12. B 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 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整个装置的结构特点可知,它是借助了蒸发(汽化)吸热来给食物降温的。
A.吃冰棒解热,是利用熔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利用汽化吸热,故B符合题意;
C.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樟脑丸逐渐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蒸汽的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①[2]首先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制冷效果更好;
②[3]其次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蒸发,制冷效果更好。
13. 紫 升华 吸热 错误 开水的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
【解析】
【详解】
(1)[1][2][3]给玻璃泡中的碘加热,碘就会吸热升华为紫色的碘蒸气,所以看到碘颗粒减少,同时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碘蒸气。
(2)[4][5]碘的沸点是184.2°C,说明低于这个温度的碘是液态,高于这个温度的碘是气态,184.2°C是碘的液态和气态的分界点;固态碘的熔点是113.7°C,说明低于这个温度的碘是固态,高于这个温度的碘是液态,113.7°C是碘的固态和液态的分界点;在加热过程中,开水的温度是100°C,达不到碘的熔点,碘没有熔化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所以是升华。
14. 液化 汽化 水蒸气 液化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2]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蒸气压缩而液化;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达到搬运热量的目的。
(2)[3][4]冷藏室内有水,是进入冰箱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5]如果冰箱密封不严,外界空气进入冰箱内部,由于外界空气温度高于冰箱内部的温度,根据热传导定律,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放热,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发生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霜,所以加上密封条外部空气不能进入冰箱,这样就不会有水蒸气凝华形成霜。
15. 凝华 见详解 见详解
【解析】
【详解】
(1)[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2]只有空气较湿润且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才会凝华为冰晶﹣﹣霜。
(3)[3] 霜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凝华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地面上迅速凝华形成固态的小晶体,即“霜”;“霜”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人们常说的“下霜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16. 乙 减少 不会 凝华 放出
【解析】
【详解】
(1)[1]甲装置,试管内的碘很容易达到熔点,出现熔化现象,出现熔化过程之后,液态碘也容易出现汽化过程,就不是升华过程了,乙装置水温最高是100℃,碘不会出现熔化和汽化过程,只发生升华过程,所以甲乙这两个实验方法中乙同学的更合理。
(2)[2][3][4][5]如图乙中,实验不久,水升高温度时,碘发生升华,试管内逐渐出现碘蒸气,水温越高,出现的碘蒸气越多,即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碘蒸气,且水温最高是100℃,碘不会出现熔化和汽化过程,故烧瓶底部不会出现液态的碘;再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碘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了固态,在此过程中对外放出热量,可以观察到烧瓶内温度计示数变大。
17. 不可以 不可能 可能 没有看到紫色液体 B
【解析】
【详解】
(1)[1]液体沸腾时的特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水沸腾后用猛火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可以继续上升。
(2)[2]碘的熔点是113℃,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加热碘的最高温为100℃,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
(3)[3][4]由图乙知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600℃,在加热过程,温度既超过了碘的熔点,也超过了碘的沸点,故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判断碘是升华而不是熔化依据的现象是固态碘周围没有看到紫色液体。
(4)[5]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6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沸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碘蒸气,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发生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不会由固态变为液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故B同学操作更合理。
18. B 99 小于 (b) 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c 见解析所示 见解析所示
【解析】
【详解】
(1)[1]因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在组装过程中需要最先调整的是B部分。
(2)[2][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保持在99℃不变,故水的沸点是99℃;因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故可知此时周围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4]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故可知图(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5]因水的质量越大,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越长,故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的质量。
(5)[6]若增加了水的质量,则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将增加,而水的沸点不变,故可知其温度与时间的图线应为c。
(6)(a)[7]因碘为紫红色,故可知对烧杯加热后,固体碘吸热升华变成碘蒸气,故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
(b)[8]由表中数据可知,碘的熔点高于水的沸点,故可以将固体碘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因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而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故碘不会熔化,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体碘形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9. 甲 控制温度 熔化
【解析】
【详解】
[1][2][3]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碘的熔点为113.60℃,直接加热,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会熔化;利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热水,将装有固态碘的碘升华管浸入热水中进行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因为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熔化,所以出现碘蒸气一定是碘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所以选择甲方案更为科学,该方案为了控制温度。
20. 紫色碘蒸气 固体碘 没有出现液态碘 放 受热均匀 较小 晶体 熔化时温度不变 0 固液共存 10
【解析】
【详解】
(1)[1][2][3]对碘锤缓慢加热,会看到碘锤内充满紫色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停止加热,碘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会看到锤内壁和顶部出现碘颗粒,依据整个过程没有液态碘出现现象,判断这种物态变化是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4]停止加热,温度降低,碘蒸气才能凝华,说明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2)①[5]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使物体受热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②[6]应选用较小颗粒的冰块做实验,较小的冰块受热均匀。
③[7][8]由图象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所以冰是晶体。
④[9] AB段所对应的纵轴的温度为0℃,这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
[10][11]该物质在10分钟时处于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状态,物质从第5分钟开始熔化,到第15分钟结束,共持续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