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22:2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阅读单元引言,提炼历史信息
信息一 :
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
信息二 :
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的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
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
信息三 :
一. 清末“新政”
20世纪初(1901~1911年)
1. 背景
(1) 内忧 (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的兴起) 外患 ( 庚子之变 )的无奈;
(2)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3) 一批在洋务运动中实力增长的地方官员推动。
而《江楚会奏》实际上成为清末“新政”期间指导变革的纲领性文件。
材料1:“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
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秕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
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 ——《庚子西狩丛谈》
张之洞
刘坤一
材料2::刘坤一和张之洞联合 《江楚会奏》 强调:“欲
救中国残局,唯有变法一策”
第一疏:论育才兴学 第二疏:论政治、致富、致强
之道 第三疏:论采用西法
系统提出兴学校、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减冗员等内容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2. 主要措施
(1)军事上: 改革军制,扩编新军;
举措:新军始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
完整意义上的军事改革是在1901年:
①停止武举考试;
②裁汰绿营2/10,分常备、续备、巡警等,
一律练习新式枪炮。
③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
④推广北洋、湖北编练新军的经验。
影响:①就建制、训练而言,一支现代化军队开始初具基础;
②大量军事学堂的建立与军事留学浪潮,有知识的军事学堂毕业生与军事留学生成为军队的骨干,从而奠定了中国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③从根本上对中国社会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有所冲击。
④ 部分新军被革命党争取,成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的主力(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袁世凯利用北洋新军逼迫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后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
袁世凯与北洋部分高级军官合影
前排左起,分别为王士珍、冯国璋、袁世凯、铁良、曹锟、言敦源;
后排右起第二人为段祺瑞 (1905年)
有利于军事近代化
一. 清末“新政”
(2)经济上: 振兴商务,鼓励工商,发展实业;
主要措施:
①1903年设立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
②制订商律,先后颁行《商部章程》、《商律》等一系列商法;
③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等。
④劝办商会(抵制美货运动)
结果: 1905-1908年,年均设厂数超过洋务运动30年的20多倍与甲午后的2.5倍,投资额分别超过5.7倍与2.9倍。
认识:
①是清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做出的的政策调整;
②使实业救国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也有利于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
原因:①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3)法律上:改革、修订刑律;
1902年,派刑部侍郎沈家本、出使美国大臣伍廷芳兼取中西,修订律例。
措施:①删改《大清律例》,改革传统法律结构,制订新刑律。
②"政刑”分离,(行政与司法权限相分)司法独立(中国古代“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评价:①据西方近代行政、立法、司法分立的原则,实现了“政刑”分离和司法独立;
②编篡了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等,标志着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4)社会习俗上:
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倡新风易旧俗,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5)官制机构:
裁汰部分旧衙门和下级官吏;
增设改建新部门 ( 如:1901 外务部,1903 商务部 )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6)教育上(重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1905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1) 废除科举
①人才选拔制度突变,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②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③促进了近代意义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
④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意义: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① 壬寅学制 又称《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② 癸卯学制 (1904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2) 改革学制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特点:
①注重伦理经学教育,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②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
③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并举; ④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2)各方政治势力的推动。( 日本的胜利,使国人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生存模式;
立宪主义思潮在士人、社会领袖和开明官员中迅速传播 )
(1)1904-1905日俄战争爆发对清政府的刺激(直接原因);
(3)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涌动给清政府带来的惊恐。
背景
历程
1. 1905年 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 1906年 决定仿行(日本)立宪;
3.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 1911年5月8日组织“内阁”( 被称“皇族内阁”)。
材料:“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1904年 张謇致袁世凯
(7)政治上:“预备立宪”(核心是:官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认识
目的: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宪法”实质:进一步加强了皇帝(慈禧太后)权力;
影响:是满蒙贵族权力的强化,导致汉族地主不满,使清统治更加孤立,有利推动了民主革命的爆发。
材料1:1906年考察团先后回国。回国后呈上奏折,认为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建议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材料2:“君上大权”共有十四条,即: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置。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2. 主要措施
一. 清末“新政”
(7)政治上:“预备立宪”(核心是:官制改革、设立议会、实行地方自治)
(一)近 代 地 主 阶 级 的 自 救 运 动
新视角考查--
阅读下列材料,不同角度评价清末“新政”
材料1:“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林增平、肖致治等主编:《辛亥革命史》
材料2:“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3:“我国今日之新政,固速乱之导线也。十年以来,我国朝野......兴学堂也,办实业也,治警察也,......日不暇给。 然而多举一新政,即多增一乱端,事变益以纷絮,国势益以抢攘。夫我国今日所谋之新政,固行之东西文明诸国,致治安而著大效者也;然移用于我国,则反以速亡而召乱。” ——《论莱阳民变事》1910年第18期
材料4:“清末新政由一批曾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人物完成了一场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诠释这一时期的“新政”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假维新,更重要的是在于从假维新中剥绎出真改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5:“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覆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以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一)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条件)。
(7)有利时机: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逐渐广泛传播;
(1)大背景:
(3)经济基础:
(4)思想基础:
(5) 社会基础:
(6)军事准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纷纷建立(组织基础)
革命党人组织的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深入湖北对新军的宣传和发动促使新军成为革命的骨干 、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
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进一步加剧社会危机,
客观上为民主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 军队、经济、社会基础 );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产生与理论指导;
新式学堂、留学教育,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2) 有利条件: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二)简单梳理: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历程。
1.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高峰;
11月底,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政权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权
3. 制定颁布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
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窃取
(中国进入到北洋军阀长达16年的统治时期。这是政治史上最混乱黑暗的时期)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材料1: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 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家 ,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民族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在当时实际中有何局限?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内容
民族革命
积极性:①主张采取了暴力革命道路,从而和改良派划清了界限;
②反映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人民和清政府的矛盾)。
局限性: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民族革命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材料1: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1906年
“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在当时实际中有何局限?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国民平等。
内容
政治革命
积极性:①反映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愿望;
②体现了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代表了这一时期民主革命的方向。
局限性:①人民的民主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
②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为后来汉族旧官僚、旧军阀混入革命阵营可乘之机。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材料1:……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古代所不能及的,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迟了。” 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敢有垄断国民之生计者,天下其击之。” ——1905年《同盟会宣言》
材料2: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1906)
“民生主义”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进步意义?在当时实际中有何局限?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产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内容
积极性:①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是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土地纲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性:①未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必然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社会革命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关系:
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民族主义
核 心
前提
补充与发展
评价:
评价的基本方法:辩证的历史的全面的评价
武昌起义
推翻了专制
建立了共和
颁布了宪法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评价:
材料1: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2: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
材料3: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
没有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①三民主义是在孙中山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以后,描绘的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④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民族) ;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权) ;未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所以,三民主义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的纲领,这也是导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实践及结果:
A.实践:①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②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1913年二次革命、1915 年护国运动、1917-1918 年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B.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重点理解1:三民主义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重点理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1.中华民国和临时政府成立: 1912 年元旦,在南京成立。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大陆民国时期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1912. 1.1-1912.3月底) ;北洋军阀北京政府
(1912.4-1928年底) ;武汉国民政府(1926. 12-1928.8)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一度迁往重庆)
2.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 系列法令和措施。这些法令和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面对社会进行变革,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作用。
3.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原因有三: ①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体现了政权的的资产阶级性质;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 -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临时政府的根本缺陷:①缺乏反对帝国主义的勇气对帝国主义始终抱有幻想;
②没有采取彻底的反封建措施,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一封建地主 土地所有制。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重点理解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1.背景:
(1)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2)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3)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的颁布、袁世凯即将就任临时大总统。
2.目的:
3.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4.原则:
(1)人民主权:“中华民国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 平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自由: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4)分权制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5.评价:
进步性:(1) 政治上,约法确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从法律上宜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
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国际上,是当时亚洲各国中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局限性: (1) 《临时约法》 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未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三民主义的倒退;
(2) 《临时约法》体现了立法服从于政治的特点,带有因人设法的性质和强烈的人治色彩,违背近代法治精神。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三)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
1.对“辛亥革命成功了”的理解
(1)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封建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辛亥革命-结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高潮。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整个民族的觉醒。
生活习俗上,人们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语言习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法制上,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主权在民”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促进了法制现代化。
国际上,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2)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①打乱了反动统治秩序,使它再也无法继续统治下去。
②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一步发展,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③促进了中国人民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三)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
2.对“辛亥革命失败了”的理解
(1)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基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民主共和国。从革命的最终结果看,这两个基本目的都没有达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虽然说君主专制政体随着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结束了,但封建制度本身并没有终结,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就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代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将进行的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封建正统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
(3)革命后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只是“短暂的春天”。
总之,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说它是成功的,是就其历史功绩而言;
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是就其缺陷和不足而言,主要是指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一.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1911~1912年)
(三)理解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
失败原因:
(1)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
(2)主观: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①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不敢正面去反对帝国主义而耽于狭隘的排满情绪;也不敢从根本上去改变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只满足于清帝退位。
②脱离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是人民最迫切的要求,但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人民群众热情丧失:也由于资产阶级害怕人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在中外反动势力进攻下孤立无援。
③同盟会软弱无力。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没有胜任它的历史使命,它既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又缺乏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内部四分五裂。
④没有自己的武装。革命派虽然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往往限于利用会党势力和新军力量进行军事冒险,而始终末建立和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些原因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所决定的。
(二) 民 族 资 产 阶 级 救 亡 图 存 的 探 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