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七律·长征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
会写本课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学习目标
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1934—1936年由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七 律
七律是七言格律诗的简称。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二、四、六、八行一般押韵,第一行可押韵可不押韵。句内和句间要讲求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知识链接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既有对红军长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渡
崖
规律
索
律
lǜ
yá
suǒ
dù
铁索
悬崖
渡船
结构:左右
组词:纪律
部首:彳
律
笔画:九
结构:上下
组词:悬崖
部首:山
崖
笔画:十一
结构:左右
组词:渡口
部首:氵
渡
笔画:十二
结构:上下
组词:索道
部首:糸
索
笔画:十
蒙
hénɡ(横七竖八)
hènɡ(飞来横祸)
ménɡ(蒙昧)
mēnɡ(蒙骗)
横
多音字
渡dù(渡口)(渡河)
度dù(度过)(气度)
踱duó(踱来踱去)
崖yá(山崖)(悬崖)
涯yá(天涯)(生涯)
形近字
五岭: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自由朗读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从红军长征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思考: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图片中分别是哪座山。
乌蒙山
岷山
五岭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一说: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弯弯曲曲、延绵不绝
气势盛大
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融入诗句并读出来。
英勇无畏 乐观
感受三四句中夸张手法的妙处。
“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更喜岷江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尽开颜”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和升华。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岷山全长约500公里,有“千里岷山”之称,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战士们呼吸非常困难,衣衫又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一软倒在雪山上,从此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英雄气概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暖
铁索寒
千里雪
尽开颜
填一填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念奴娇·昆仑》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律·答友人》
毛泽东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