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练习(Word版 PDF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0 21:38:4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赤壁之战: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赤壁之战的影响;
2.三国鼎立:时间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
反映的史实、战役、人物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更替 2.主题概括 更替;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材料信息理解 影响
原因、表现、影响 2.充分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影
响;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提高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人物、措施、影响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人物、措施和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
2.北方地区的民族 反映的史实、人物 交融的表现
交融:表现 3.材料信息理解 2.能够从这一时期的文物(壁画、雕
4.五育并举(新考法) 塑等)看出时代特征;能从材料中辨
识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人物、措施等;
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
和理解
1.《齐民要术》:作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齐民要术》的作
者、内容、地位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 者、内容和地位;祖冲之的数学成
2.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的人物、著作 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3.王羲之、石窟艺术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充分理解《齐民要术》中蕴含的中
4.材料信息理解 国古代农业特点;熟悉王羲之作品的
图片;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
识和理解能力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
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2.【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84课后活动】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
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
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
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4.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 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
A.公元 2世纪初 B.公元 2世纪末
C.公元 3世纪初 D.公元 3世纪末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5.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6.(一材多设问)观察以下政权更迭示意图,判断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文明起源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6.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
以阐述。(6分)
材料
7.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
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92课后活动】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
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 《晋书》
过江淮。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
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1.(一材多设问)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
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
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新考法—设问新词·动因)11.1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
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
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动因是( )
A.游牧民族内迁 B.江南地区开发
C.统一局面出现 D.民族隔阂减少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2.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
的哪一项措施( )
A.改汉姓 B.穿汉服 C.通汉婚 D.用汉语
13.下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
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14.《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
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15.下图是史明辨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鲜卑族
494 年迁都洛阳
B.秦国商鞅变法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鲜卑姓为汉姓
D.北宋王安石变法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
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7.【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9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
艺,逐渐将原来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当时( )
A.民族隔阂消失 B.民族交融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政权分立
18.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
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19.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
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
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
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
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
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
……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
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
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鬓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唐代胡人俑
——白居易《西凉伎》 (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新考法—二重证据法)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
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
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
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4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2.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23.【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97 材料研读】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见,他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使用先进工具 B.重视多种经营
C.遵循自然规律 D.创新生产技术
24.(新考法—五育·美育)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
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25.【图片源自教材七上 P100】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
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
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26.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减十日种,十
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C.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里的“曹”指的是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
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与
曹操无关,排除 B项;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
南地区的开发,与曹操无关,排除 C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
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与曹操无关,排除 D 项。
2. C
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
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放满柴草的几十艘船冲进曹营
船队,点火并借助风力烧毁了曹军船舰,曹军大溃,曹操败兵北撤,B项符合题意。官渡
之战的典故有火烧乌巢;淝水之战的典故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桂陵之战的
典故有围魏救赵,与题意不符,排除 A、C、D三项。
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换算世纪,纪年十位前所有数
字(不包括十位数)加 1;每十年为一个年代,通常把每个世纪前 20年称作世纪初,最后
10年称作世纪末,故公元 208年可以表述为公元 3世纪初,C项符合题意。
5. B
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题目中的政权更迭示意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结构
图,根据信息“民族大交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6.1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阐述:魏、蜀、吴三国鼎立,
使得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出现了十六国、东
晋等政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又出现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
模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之后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氐族贵族”“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大力兴办学校,提倡
儒学。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民族交
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苻坚只是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并
不是完善儒家思想体系,C项不符合题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A【解析】根据示意图信息“三国鼎立”“短暂统一”“政权分立”可知,示意图反映
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战乱不断,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
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以开
发;游牧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关系交往交流交融,A 项符合题意
9. C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发展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
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
展。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B项
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除了……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
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可
知,这一时期商业贸易活动形式多样且遍及城市、农村、军队以及少数民族等地区,A项
符合题意。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 B项;在宋代时“市”突破了时间
的限制,且材料强调“市”在空间上遍及各地,并未强调“市”时间上的不受限制,排除
C项;东晋南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排除 D 项。
11.1 B
12.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知,这项措施是指语言方面的
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措施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
用鲜卑语,D项符合题意。
13. C
1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改革后,按华夏礼制”可
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祭祀制度按北魏的传统,改革后按汉族礼制进行,故北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C项符合题意。“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太
过绝对,A项排除;“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与史实不符,B项排除;“提升了官员政治素
养”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5. C
1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中原”“中原地
区的围棋……传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精神与文化娱乐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活动互相交流并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各民族在经
济、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符合题意。
17.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畜牧业生
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以来,各族人民经济上密切交往,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民族交融
加强,B项符合题意。民族隔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
中期,完成于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南北政权分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
除 D项。
18.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
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向往和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中也流行北
方民族的短衣打扮”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影响了汉族,二者共同表明民族交融加强,A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边疆地区的文教、民族政权及边境贸易,排除 B、C、D三项。
19.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既有……又有……还有……的附带同化”可知,北方地区通
过多种方式进行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20. C
21.(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2分)原因: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
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2分)
(2)唐代;高鼻,深目,紫髯(多须);胡人;西北。(3分)
(3)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3分)
22.D【解析】题干要求辨识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杰出科学家,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大
明历》,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都有重大成就,D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
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三人都未涉及天文学和数学领域,A、B、C
三项排除。
23.C【解析】材料大意为: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
功,说明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到工具的使用、多种经营
和生产技术的创新,A、B、D三项排除。
2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不像草书那样难
认”“不像楷书那样端庄”并结合图《兰亭集序》可知,行书的字体笔画变化多端,给人
一种奔放自由的感觉,书写笔画显得非常的自由和灵活,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识的特点,有艺术表现力和极高的实用性,体现出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点,B项符合
题意。
25. A
26.A【解析】材料中谚语的意思是:小满这天如果暖阳高照、天气晴朗,是农人们到田里
给小麦锄草、种植五谷杂粮的好时节。过了小满这个节气的十天内应该种庄稼,十日之内
如果不种就晚了,最后会是一场空。体现了先民强调种植农作物需要按时播种,不能误了
农时,A项符合题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赤壁之战:影响 2.三国鼎立:时间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战役、人物 重点记背知识:赤壁之战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更替 2.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主题概括 3.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充分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影响;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提高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物、措施、影响 2.北方地区的民族 交融:表现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人物 3.材料信息理解 4.五育并举(新考法) 1.重点记背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人物、措施和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表现 2.能够从这一时期的文物(壁画、雕塑等)看出时代特征;能从材料中辨识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人物、措施等;熟练掌握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
1.《齐民要术》:作者、内容、地位 2.祖冲之的数学成就3.王羲之、石窟艺术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人物、著作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地位;祖冲之的数学成就;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2.充分理解《齐民要术》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农业特点;熟悉王羲之作品的图片;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命题点1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1.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完成了北方统一 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改善了民族关系 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2.【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84课后活动】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郾城大捷
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故事都与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桂陵之战
4.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命题点2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
5.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6.(一材多设问)观察以下政权更迭示意图,判断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文明起源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考法—观点论述·提炼观点并论述)6.1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6分)
材料
7.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体现“无为而治”
C.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有利于民族交融
8.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92课后活动】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 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1.(一材多设问)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新考法—设问新词·动因)11.1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一现象出现的动因是( )
A.游牧民族内迁 B.江南地区开发
C.统一局面出现 D.民族隔阂减少
命题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2.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改汉姓 B.穿汉服 C.通汉婚 D.用汉语
13.下图是北魏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母亲文昭皇太后祈福而雕刻的浮雕,图中孝文帝及其随从的衣冠器物均有明显的汉族风格。这一风格能够佐证当时( )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14.《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15.下图是史明辨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齐国管仲改革
B.秦国商鞅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
1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17.【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95】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反映当时( )
A.民族隔阂消失 B.民族交融加强
C.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政权分立
18.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融加强 B.边疆地区文教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边境贸易活跃繁荣
19.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2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1.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
……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4分)
材料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鬓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唐代胡人俑
——白居易《西凉伎》 (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2)(新考法—二重证据法)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
命题点4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22.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23.【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97材料研读】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见,他强调农业生产要( )
A.使用先进工具 B.重视多种经营
C.遵循自然规律 D.创新生产技术
24.(新考法—五育·美育)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25.【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100】北魏统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如下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魏碑《张猛龙碑》(拓片)
26.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减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C.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里的“曹”指的是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A项符合题意。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与曹操无关,排除B项;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与曹操无关,排除C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与曹操无关,排除D项。
2. C
3.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放满柴草的几十艘船冲进曹营船队,点火并借助风力烧毁了曹军船舰,曹军大溃,曹操败兵北撤,B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的典故有火烧乌巢;淝水之战的典故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桂陵之战的典故有围魏救赵,与题意不符,排除A、C、D三项。
4.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换算世纪,纪年十位前所有数字(不包括十位数)加1;每十年为一个年代,通常把每个世纪前20年称作世纪初,最后10年称作世纪末,故公元208年可以表述为公元3世纪初,C项符合题意。
5. B
6.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题目中的政权更迭示意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结构图,根据信息“民族大交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6.1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日后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阐述:魏、蜀、吴三国鼎立,使得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西晋灭亡后出现了十六国、东晋等政权。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又出现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之后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7.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氐族贵族”“祀先师孔子”“英儒毕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苻坚只是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并不是完善儒家思想体系,C项不符合题意。
8.A【解析】根据示意图信息“三国鼎立”“短暂统一”“政权分立”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战乱不断,北方人的南迁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得以开发;游牧民族内迁推动了民族关系交往交流交融,A项符合题意
9. C
10.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发展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证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B项符合题意。
11.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除了……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可知,这一时期商业贸易活动形式多样且遍及城市、农村、军队以及少数民族等地区,A项符合题意。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项;在宋代时“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且材料强调“市”在空间上遍及各地,并未强调“市”时间上的不受限制,排除C项;东晋南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废除,排除D项。
11.1 B
12.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可知,这项措施是指语言方面的规定。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措施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D项符合题意。
13. C
14.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改革后,按华夏礼制”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祭祀制度按北魏的传统,改革后按汉族礼制进行,故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C项符合题意。“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太过绝对,A项排除;“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与史实不符,B项排除;“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15. C
1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传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精神与文化娱乐活动互相交流并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交流日益频繁,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A项符合题意。
17.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各族人民经济上密切交往,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民族交融加强,B项符合题意。民族隔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南北政权分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8.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鲜卑族自称是黄帝后裔、匈奴自认为是夏朝后裔,他们主动学习中原文化和典章制度”反映了少数民族向往和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中也流行北方民族的短衣打扮”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影响了汉族,二者共同表明民族交融加强,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边疆地区的文教、民族政权及边境贸易,排除B、C、D三项。
19.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既有……又有……还有……的附带同化”可知,北方地区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20. C
21.(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2分)原因: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2分)
(2)唐代;高鼻,深目,紫髯(多须);胡人;西北。(3分)
(3)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3分)
22.D【解析】题干要求辨识在天文学和数学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是南北朝杰出科学家,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创制《大明历》,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都有重大成就,D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三人都未涉及天文学和数学领域,A、B、C三项排除。
23.C【解析】材料大意为: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说明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到工具的使用、多种经营和生产技术的创新,A、B、D三项排除。
2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不像楷书那样端庄”并结合图《兰亭集序》可知,行书的字体笔画变化多端,给人一种奔放自由的感觉,书写笔画显得非常的自由和灵活,有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有艺术表现力和极高的实用性,体现出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
25. A
26.A【解析】材料中谚语的意思是:小满这天如果暖阳高照、天气晴朗,是农人们到田里给小麦锄草、种植五谷杂粮的好时节。过了小满这个节气的十天内应该种庄稼,十日之内如果不种就晚了,最后会是一场空。体现了先民强调种植农作物需要按时播种,不能误了农时,A项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