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绩 2.秦统一中国:时间、条件、意义(高频) 3.郡县制及其影响、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高频) 4.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筑长城(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制度 3.图片反映的史实、 措施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秦统一中国的时间、条件和意义;郡县制及影响;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小篆、五铢钱图片及秦朝形势图,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影响 2.“文景之治”:人物、措施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材料信息理解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汉初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文景之治的人物和措施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颁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的背景、作用(高频)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及影响(高频)3.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的实施背景、影响(高频)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反映的史实、人物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1.重点记背知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及其影响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五铢钱的形制;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光武中兴: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 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光武中兴的表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1.张骞通西域:影响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图、影响(高频)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管 理机构、意义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影响、西域都护的设置及意义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充分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造纸术:改进者、影响 2.张仲景:医学成就 3.华佗:医学成就 4.《史记》:作者、记述内容、司马迁的人物精神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反映的史实(人物、著作) 3.图片反映的史实 4.材料信息理解 1.重点记背知识:造纸术的改进者和影响;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史记》的作者、内容及人物精神 2.充分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能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出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及其成就,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能力
命题点1 秦统一中国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 统一的措施
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4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 ”处是( )
A.公元前230
B.公元前221
C.公元前209
D.公元前207
2.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称砣,上嵌诏版文字(下图)。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46】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发展的,下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①处应该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行省制
4.【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46】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5.(一材多设问)“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新考法—要素辨识)5.1“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叙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的( )
A.背景 B.影响 C.内容 D.特点
6.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7.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
A.影视作品《大秦赋》 B.司马迁的《史记》
C.许慎的《说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简
8.【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48】下图是秦代铜权,在全国多地出土。铜权铭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此类文物表明( )
A.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B.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
C.汉字基本结构已经具备
D.秦朝法律非常严苛
9.【“大一统”与古代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6分)
10.王朝与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简述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哪位皇帝?指出“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超过长时间的交往,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引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清朝前期疆域广大,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台湾地区管辖的史实。(3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分)
命题点2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11.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12.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命题点3 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13. (新考法—新素材·书籍目录)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4.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15.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命题点4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6.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下图),
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实施“推恩”的措施
C.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采取盐铁专卖举措
17.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见于史书记载的有17人,除长子刘不周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分布在今沧州境内及周围地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北击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实施 D.农民起义的打击
18.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19.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人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人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20.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21.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22.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23.下面是李华同学围绕某一主题绘制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B.文景之治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贞观之治
24.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25.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 )
A.翻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纺车
26.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明清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宋元时期特征
27.(新考法—撰写人物小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6分)
命题点5 东汉的兴衰
28.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9.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命题点6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3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P69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3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32.它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它是指( )
A.澎湖巡检司 B.隋朝大运河 C.西域都护府 D.丝绸之路
33.(一材多设问)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新考法—跨语文)33.1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下列诗句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A.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B.万里长城穿地脉,八方驰道听车音
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34.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命题点7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35.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36. “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7.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炙、汤药给人治病,还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8.【图片源自教材七上P75】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右图著作的创作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
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史记》书影
39.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40.(新考法—跨数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41.(一材多设问)下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新考法—二重证据法)
41.1下列材料相互印证了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
陈琳《武军赋》曰:“其刃也,则楚金越冶,棠溪名工,清坚皓锷,修刺锐锋。”
[注]棠溪,今河南遂平县西北,古代以铸剑戟而闻名
A.金属加工水平高 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国家政策完善
参考答案
1. B
2.A【解析】根据材料与图片关键信息“咸阳”“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A项符合题意。
3. C
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建立郡县制属于政治方面的举措,与文化、思想、经济无直接关系,A、C、D三项排除。
5.A【解析】题干信息大意是:以郡县结构的方式治理国家则天下安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结束了列国纷争,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阶级矛盾一直存在,并未化解,排除D项。
5.1 B
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可知,秦朝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清正廉洁都严格要求,若达不到要求都会受到法律严惩,反映出秦朝时期地方治理的强化,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材料主要是关于地方治理的律令,与中央机构无关,D项排除。
7. D
8.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知,秦始皇规定统一度量衡制度,规范长度、容量和重量,出土铜权作为秦朝度量衡的标准器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表明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A项符合题意。
9.(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将小篆作为全国通行文字。(2分)
(2)皇帝:汉武帝;(1分)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2分)
(3)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4)西藏: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台湾地区:设置台湾府。(3分)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不断巩固、发展。(2分)
1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被征发去戍守长城,因遇雨误期,按照秦律,要被处死,于是在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12. A
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汉高祖,C项符合题意。
14.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汉文帝时期,大臣贾谊和晁错都提出要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
15. A
16.B【解析】根据题干与图片信息“汉武帝”“主父偃”“诸侯势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
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
17.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献王刘德是……汉武帝之兄”“除长子刘不周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达到削弱诸侯势力的目的,C项符合题意。
18.C【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趁机削爵、夺地甚至除国,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19. A
2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增加到三千人”可知,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后,儒家经学发展迅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时期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儒家经学发展缓慢,A项排除;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推恩”诸侯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为削弱地方势力所采取的措施,C项排除。
21. A
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奠定了经济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一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C项符合题意。选项A、B、D分别是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与题干不符,排除。
23. C
2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传播农耕技术”“推广了代田法”“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推广到了西北边疆地区,这有利于推动西北边疆的农业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和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D两项排除。
25. C
26.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也稳定下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A项符合题意。
27.【示例一】人物:张骞。
小传:张骞原是汉朝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他担任汉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前119年,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促使西域各地方政权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推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示例二】人物:董仲舒。
小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言之有理,史实正确即可,6分)
28. B
29.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B项正确。
3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然骞凿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汉朝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故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被称为“凿空之举”,B项符合题意。
31. C
3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流动的‘文化运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符合题意。
3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中原地区出现……石榴等外来物产”“丝绸在西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相互往来,商人们将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至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原先进的技术传到西域,C项符合题意。
33.1 D
3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60年”“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进行了有效管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符合题意。
35.D【解析】根据时间轴的顺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代表东汉。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D项符合题意。选项A、B、C对应的时期分别是西周、秦朝和西汉,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
36.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可知,这位“坐堂医生”是张仲景,B项符合题意。
37. C
3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及图名“《史记》书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A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B、C、D三项均与题干无关,排除。
39. C
4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章算术》……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谷仓、米囤、粮窖”可知,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涉及到多面体体积算法,主要是水利建设工程的体积问题和粮仓容量问题,即农业生产所需水源问题、粮食储存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数学家的出身情况,A项排除;材料体现了数学著作中的多面体体积算法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未体现数学知识得到普及,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科举制相关内容,D项排除。
41.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出土的汉代文物“齿轮铜锁”“铜制轴承”“齿轮残件”都精巧绝伦,设计巧妙,反映出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项符合题意。
41.1 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中考考什么 中考怎么考 备考怎么做
1.秦始皇:功绩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秦统一中国的时
2.秦统一中国:时间、条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间、条件和意义;郡县制及影响;
件、意义(高频) 反映的史实、制度 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
3.郡县制及其影响、秦代中 3.图片反映的史实、 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响
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影响 措施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高频)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4.秦代巩固统一措施及影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小篆、五铢钱图片及秦朝形势图,
响: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和
修筑长城(高频) 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的方法
1.休养生息政策:原因、影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汉初实施休养生
响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息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文景之治的
2.“文景之治”:人物、措 反映的史实 人物和措施
施 3.材料信息理解 2.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
4.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和理解能力;掌握材料信息概括归
纳的方法
1.颁行“推恩令”、刺史制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汉武帝巩固大一
度的背景、作用(高频)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统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反映的史实、人物 施及其影响
及影响(高频)3.铸造五铢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钱、盐铁专卖的实施背景、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影响(高频) 5.材料信息概括归纳 五铢钱的形制;提高材料关键信息
的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掌握材
料信息概括归纳的方法
1.光武中兴:表现 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重点记背知识:光武中兴的表现,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张骞通西域: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张骞通西域的影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示意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响、丝绸之路的影响、西域都护的
图、影响(高频) 反映的史实 设置及意义
3.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管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掌握“高频考点突破与中考创新
理机构、意义 4.材料信息理解 题”中的考法类型和创新题;熟悉
丝绸之路的路线走向,充分理解丝
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科技等
方面的影响;提高材料关键信息的
提取、辨识和理解能力
1.造纸术:改进者、影响 1.直接考查基础知识 1.重点记背知识:造纸术的改进者
2.张仲景:医学成就 2.通过材料信息辨识 和影响;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
3.华佗:医学成就 反映的史实(人物、 就;《史记》的作者、内容及人物
4.《史记》:作者、记述内 著作) 精神
容、司马迁的人物精神 3.图片反映的史实 2.充分理解造纸术对世界文明进步
4.材料信息理解 的影响;能通过材料信息辨识出张
仲景、华佗和司马迁及其成就,提
高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辨识能力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1 秦统一中国 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 统一的措施
1.【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4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秦统一中国”的资料卡片,其中
“ ”处是( )
A.公元前 230 年,秦王赢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
B.公元前 221 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C.公元前 209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公元前 207
2.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称砣,上嵌诏版文字(下图)。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3.【图片源自教材七上 P46】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发展的,下图反映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①处应该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行省制
4.【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46】秦朝将全国分为 36 郡,后增至 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
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
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5.(一材多设问)“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是因为秦朝的郡县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结束了列国纷争
C.强化了皇权专制 D.化解了阶级矛盾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考法—要素辨识)5.1“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这叙述了秦朝实行郡县制的
( )
A.背景 B.影响 C.内容 D.特点
6.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
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7.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证这一史实的是( )
A.影视作品《大秦赋》 B.司马迁的《史记》
C.许慎的《说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简
8.【图片源自教材七上 P48】下图是秦代铜权,在全国多地出土。铜权铭文为“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
者,皆明壹之。”此类文物表明( )
A.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B.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
C.汉字基本结构已经具备
D.秦朝法律非常严苛
9.【“大一统”与古代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
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
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
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
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
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
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
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
基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
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
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
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6分)
10.王朝与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皇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
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
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简述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
文化上采取的措施。(4分)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
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史记》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哪位皇帝?指出“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
心相待,超过长时间的交往,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
材料四 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
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
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引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清朝前期疆域广大,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台湾地区管
辖的史实。(3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2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11.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
能立刻联想到( )
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
12.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
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3 西汉的建立 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
13. (新考法—新素材·书籍目录)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
映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第三章 确立典章,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14.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
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15.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
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
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4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6.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下图),
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实施“推恩”的措施
C.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采取盐铁专卖举措
17.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献王诸子见于史书记载的有 17人,除长子
刘不周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分布在今沧州境内及周围地
区。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文景之治”的影响 B.北击匈奴的需要
C.“推恩令”的实施 D.农民起义的打击
18.公元前 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侯)封地的一半,余
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该措施( )
A.使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B.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19.秦代焚书坑儒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激起了
强烈反抗。汉代尊崇儒术重在“尊”,把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
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人仕途径之中,从而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由此可知( )
A.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 B.教育引导是理政的唯一途径
C.人仕途径决定社会稳定与否 D.儒法结合是强化皇权的根本
20.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学的博士
弟子由武帝时的五十人,逐步递增,成帝时增加到三千人。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举制度逐步确立
C.“推恩”诸侯加强控制 D.儒家经学成为官学
21.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
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儒学地位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
C.人民负担减轻 D.经济管理强化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
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23.下面是李华同学围绕某一主题绘制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他学习的主题是( )
A.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B.文景之治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贞观之治
24.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
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
A.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B.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C.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D.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25.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 )
A.翻车 B.曲辕犁 C.耧车 D.纺车
26.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明清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宋元时期特征
27.(新考法—撰写人物小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
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
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
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
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遗”之
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
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
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6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5 东汉的兴衰
28.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
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
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9.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6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30.【文字素材源自教材七上 P69 材料研读】《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
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3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成联络大月氏夹
击匈奴的预期目标,却造就了一项在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成就。这项成就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促成昭君出塞
C.开辟丝绸之路 D.实现盐铁专卖
32.它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它是指( )
A.澎湖巡检司 B.隋朝大运河 C.西域都护府 D.丝绸之路
33.(一材多设问)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
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
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汉朝科技的进步 B.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丝绸之路的开辟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新考法—跨语文)33.1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
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
铁等技术。下列诗句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A.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 B.万里长城穿地脉,八方驰道听车音
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D.无有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34.公元前 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
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命题点 7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35.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秦朝→西汉→①→三国→西晋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36. “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
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7.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医,他不仅擅长用针炙、汤药给人治病,还发明了“麻沸散”用于
外科手术,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他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8.【图片源自教材七上 P75】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右图著作的创作者是“史界太
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
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
A.司马迁
B.张仲景
C.霍去病
D.董仲舒 《史记》书影
39.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
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40.(新考法—跨数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
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
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1.(一材多设问)下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推行盐铁官营
C.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思想领先世界
(新考法—二重证据法)
41.1下列材料相互印证了汉代( )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
陈琳《武军赋》曰:“其刃也,则楚金越冶,棠溪名工,清坚皓锷,修刺锐锋。”
[注]棠溪,今河南遂平县西北,古代以铸剑戟而闻名
A.金属加工水平高 B.矿产资源丰富
C.经济发展速度快 D.国家政策完善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B
2.A【解析】根据材料与图片关键信息“咸阳”“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
公元前 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
“秦始皇”,A项符合题意。
3. C
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将全国分为 36郡”“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
的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建
立郡县制属于政治方面的举措,与文化、思想、经济无直接关系,A、C、D三项排除。
5.A【解析】题干信息大意是:以郡县结构的方式治理国家则天下安宁。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结束了列国纷争,排除 B项;郡县制是地方
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 C项;阶级矛盾一直存在,并未化解,排除 D项。
5.1 B
6.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
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可知,秦朝对地方官吏的工作能力和
清正廉洁都严格要求,若达不到要求都会受到法律严惩,反映出秦朝时期地方治理的强
化,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排除;材料主要是关于地方治理的律令,
与中央机构无关,D项排除。
7. D
8.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兼天下诸侯”“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
知,秦始皇规定统一度量衡制度,规范长度、容量和重量,出土铜权作为秦朝度量衡的标
准器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表明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A项符合题意。
9.(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
(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安定;加强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长期统一;推动封建经
济、文化领先世界;抵御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独立。(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1)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
钱作为统一货币;将小篆作为全国通行文字。(2分)
(2)皇帝:汉武帝;(1分)目的: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2分)
(3)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4)西藏: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和班禅;台湾地区:设置台湾府。(3分)
(5)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不断巩固、发展。(2 分)
11.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被征发去戍守长城,因遇雨误期,按
照秦律,要被处死,于是在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
意。
12. A
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汉高祖,C项符合题意。
14.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汉文
帝时期,大臣贾谊和晁错都提出要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A
项符合题意。
15. A
16.B【解析】根据题干与图片信息“汉武帝”“主父偃”“诸侯势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
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
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符合题意。
17.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献王刘德是……汉武帝之兄”“除长子刘不周继承王位外,
其他儿子大多在献王去世后被封为列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
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
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达到削弱诸侯势力的目的,C项符合题意。
18.C【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 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诏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诸
侯)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27年,汉武
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下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这样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又趁机削爵、夺地甚
至除国,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A
20.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儒家经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专攻经
学……增加到三千人”可知,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后,儒家经学发展迅速。再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
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
位,D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时期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儒家经学发展缓慢,A项排
除;察举制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推恩”诸侯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
的建议,为削弱地方势力所采取的措施,C项排除。
21. A
22.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奠定了经济
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专
卖,这一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
础,C项符合题意。选项 A、B、D分别是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与题干不符,排除。
23. C
24.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传播农耕技术”“推广了代田法”“耕作技术带到西北边
疆”可知,汉武帝时期,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推广到了西北边疆地区,这有利于
推动西北边疆的农业发展,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
产工具的变革和朝廷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D两项排除。
25. C
26.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前 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
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逐
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也稳定下来。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
的巩固,A项符合题意。
27.【示例一】人物:张骞。
小传:张骞原是汉朝的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他担任汉武帝的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
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年、前 119年,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
体情况,促使西域各地方政权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
了解与往来。他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推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为
“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示例二】人物:董仲舒。
小传: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
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他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等思想主张,他的思想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使儒学自此成为了中国封
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任选其中一个人物,言之有理,史实正
确即可,6分)
28. B
29.B【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能正常地执行职
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B项正确。
3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然骞凿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汉朝希望联
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故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
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与西域文化交往频繁,中
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被称为“凿空之举”,B项符合题意。
31. C
32.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流动的‘文化运
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符合题意。
33.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西汉”“中原地区出现……石榴等外来物产”“丝绸在西
域各地方政权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相互往来,商
人们将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至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
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原先进的技术传到西域,C项符合题意。
33.1 D
34.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 60年”“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
以东……进行了有效管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60年,为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
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符
合题意。
35.D【解析】根据时间轴的顺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代表东汉。东汉时,蔡伦总结前
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D项符合题意。选项 A、B、C对应的时期分别是西周、秦朝和西
汉,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6.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
称为“医圣””可知,这位“坐堂医生”是张仲景,B项符合题意。
37. C
38.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及图名“《史记》书影”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
家司马迁,A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霍去病是汉
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董仲舒是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
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B、C、D三项均与题干
无关,排除。
39. C
40.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九章算术》……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
谷仓、米囤、粮窖”可知,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涉及到多面体体积算法,主要是水利建设
工程的体积问题和粮仓容量问题,即农业生产所需水源问题、粮食储存问题,由此可知中
国古代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数学家的出身情况,A项排
除;材料体现了数学著作中的多面体体积算法主要与农业生产有关,未体现数学知识得到
普及,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科举制相关内容,D项排除。
41.C【解析】根据图片可知,出土的汉代文物“齿轮铜锁”“铜制轴承”“齿轮残件”都
精巧绝伦,设计巧妙,反映出汉代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C项符合题意。
41.1 A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