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0 22: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趣事你知道哪些?
司马光砸缸
圆木警枕
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1.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黄庭坚
2.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蔡上翔
3.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曾公亮
4.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曾巩
评价
【文本解读】
王安石是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的政治家,《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罢相。一年后,王安石被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了解作者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作书信、文件讲,说明写给谁。如“报……书”(司马迁《报任安书》);“与……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上……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答……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了解文体知识—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三次写信劝谕,但是王安石变法决心已定,又有皇帝支持,于是司马光辞去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时间长达15年,一心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了解司马光
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长信——《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驳斥司马光的观点,表达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

初读课文
解题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文学常识
朗读课文,明确读音,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明确字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品析课文
 
层解:阐明写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层解: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层解: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层解:结束全文,是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赏析文段

1.《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的论点是什么 第1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第1段主要阐述了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赏析文段

2.司马光是从哪几方面来指责变法的 王安石又是怎样逐一驳斥的
答案:司马光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个方面来指责变法。王安石在驳斥前,先提及一个双方都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再针对司马光上述五个方面的谬论逐一分析批驳。结论同中有变,对前四个方面的驳斥都是以“不为……”四个判断句作结。对“致怨”的驳斥,这里只采取不屑一驳的从容之态,告知对方,早料如此,不值一提,无须驳了。
赏析文段

3.《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的论证方式是驳论,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进行反驳
答案: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3、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段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答司马谏议书
总结归纳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论    
三、分析原因   





语  
主旨归纳
《答司马谏议书》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以此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拓展阅读
客观、辩证看待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抨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认识到发展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素材积累
王安石名句
1.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2.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3.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4.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5.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为先。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君子所求于人也薄,而辨是与非也无所苟。
8.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1.气势磅礴、寓刚于柔的写作风格
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盛;第二,善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比如首段说“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结尾又说“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则非某之所敢知”。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2.欲擒故纵的写作手法
这封书信第3段,在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且表明自己的态度后,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技法总结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