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特训(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特训(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9: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专项特训(含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泥土的微笑
我在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燃烧的晚霞。我想等朋友来做客的时候,让他们带些回家。我相信朋友捧着火红的玫瑰渐渐走远的背影,一定能点燃易感的情怀。
有一天,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探望我,我知道她平素最喜欢花花草草了,临别时我说:“采一束玫瑰点缀你的闺房吧,保证十里飘香。”朋友轻轻跨进花园,东闻闻,西嗅嗅,神采飞扬,就是不肯采摘。我说没关系,多得很,我又不是花店的老板,不会靠玫瑰赚钱的。说完我就举起剪刀准备采摘。朋友急忙拦住,高声叫着:“不可,不可。”
“这么美丽的玫瑰剪下来,让人心疼。”她抓紧我的袖子叮咛,“千万不能剪,玫瑰是泥土的微笑,谁忍心破坏美得醉人的微笑呢?”我的灵魂陡然一惊,丑陋的泥土,卑微的泥土,朴素的泥土,因为玫瑰露出了惊艳一笑。因为这一笑,让人非常爱惜。一位朋友在拍卖会上有幸购得一个花瓶,花瓶细颈大肚,碎花蓝白调子,流光溢彩。从造型到色彩,整个如唐朝盛世的化身,雍容,华贵,高傲,悠闲,目空一切。
朋友请我们大家观赏。奇怪的是每一个参观者都小心谨慎,生怕碰坏这盛唐的宝贝。其实不过是一撮泥土,经过窑烧才千修百炼成瓷中经典。
江南的紫砂壶玲珑剔透,泥人张的彩塑令人拍案叫绝,它们不都是泥土的微笑吗?即使曾丑陋,即使曾卑微,即使曾朴素,同样让人肃然起敬。我懂了,泥土因玫瑰而美丽,玫瑰因泥土而真实;再平凡的人,也没有理由被埋没,只要努力活出色彩,就一定能叫人刮目相看。
1.阅读短文可知,“泥土的微笑” 在文中具体指 、 、 、 。
2.认真读短文,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当“我”欣赏花园里芬芳的玫瑰时——( );当朋友不肯采摘,认真叮咛“我”时——( );当“我”体会到“泥土的微笑”的真正含义时——( )
A.陡然一惊  B.肃然起敬  C.喜悦得意
3.短文中,作者提到的泥土的特点有 、 、 ,作者对泥土的感情是 。
4.本文以“泥土的微笑”为题的原因是(  )
A.因为“泥土的微笑”代表了“我”乐观开朗的性格,“我”一直都很喜欢泥土。
B.美丽的玫瑰、精致的花瓶等美好的东西都出自平凡的泥土,就像泥土的微笑。“泥土的微笑”既贯穿全文,又点明了短文的主旨。
5.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6.父亲对我的希望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
7.父亲把花生和( )( )( )相比,说明花生没有( ),却具有( )。
8.父亲说的话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 )、( )、( )的精神。
9.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人要做( ),不要做( )。
某校图书馆学生阅览室共有10万册图书,最近学校对图书损坏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如下统计:
图书状况 完好无损 损坏较轻 损坏较重 严重损坏
图书数目(册) 20000 25000 40000 15000
10.根据材料,我知道了 。
11.我发现损坏较重和严重损坏的一共有 册,占了全部图书的 。
12.从上面的表格中,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
13.针对该现象,现在同学们在积极制定图书公约,请你写出两条公约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14.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孤独—( ) 嗜好—( )
望哨—( ) 或许—( )
15.白鹭的嗜好是 。
16.文段中的“悠然”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美中不足”的意思是“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那文段中的“美中不足”具体指的是 。
18.“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句话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 之情。
课外拓展阅读。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 安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蹦跳)。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 缓缓)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19.用“√”选出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0.用“_____”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出“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这句话中的动词,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短文的第一段属于 描写,第二段属于 描写。这两段话就像两幅画,请给每个画面起一个名字,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课内阅读。
桂花雨(节选)
①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②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③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3.选文中介绍了桂花带给“我”的哪些美好回忆,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选文第①段画直线句子描写的场景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联系课文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承启楼》,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片资料
1986年,我国发行了一套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深远。
材料二:文字资料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花了81年时间,至清代康熙年间竣工,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修建承启楼期间,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帮忙,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2008年7月,包含承启楼在内的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7.承启楼又名( )
A.烟雨楼 B.天助楼 C.浔阳楼 D.天宫楼
28.读图片资料,用一个词语概括承启楼的造型特点。这个词语是( )
A.规模巨大 B.环环相连 C.古色古香 D.闻名遐迩
2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邮票是“家族的名片”,影响力深远。
B.承启楼是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建造的。
C.承启楼出现在邮票上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传承和保护。
D.承启楼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30.请你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承启楼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玫瑰 花瓶 紫砂壶 彩塑 2. C A B 3. 丑陋 卑微 朴素 赞扬和敬佩 4.B 5.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没有理由被埋没,只要努力活出色彩,就一定能叫人刮目相看。
【解析】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可知,结合“千万不能剪,玫瑰是泥土的微笑,谁忍心破坏美得醉人的微笑呢?”、“一位朋友在拍卖会上有幸购得一个花瓶,花瓶细颈大肚,碎花蓝白调子,流光溢彩”、“江南的紫砂壶玲珑剔透,泥人张的彩塑令人拍案叫绝,它们不都是泥土的微笑吗?即使曾丑陋,即使曾卑微,即使曾朴素,同样让人肃然起敬”可知“泥土的微笑”在文中具体指玫瑰、花瓶、紫砂壶、彩塑。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读短文可知,结合文章第一段可知当“我”欣赏到花园里芬芳的玫瑰时——喜悦得意,选C;结合“她抓紧我的袖子叮咛,‘千万不能剪,玫瑰是泥土的微笑,谁忍心破坏美得醉人的微笑呢?’我的灵魂陡然一惊”当朋友不肯采摘,认真叮咛“我”时——陡然一惊,选A;结合最后一段“即使曾丑陋,即使曾卑微,即使曾朴素,同样让人肃然起敬”当“我”体会到“泥土的微笑”的真正含义时——肃然起敬,选B。
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通读短文“即使曾丑陋,即使曾卑微,即使曾朴素,同样让人肃然起敬。我懂了,泥土因玫瑰而美丽,玫瑰因泥土而真实;再平凡的人,也没有理由被埋没,只要努力活出色彩,就一定能叫人刮目相看”可知,文中的泥土特点是丑陋、卑微、朴素,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泥土的感情是赞扬和敬佩的。
4.本题考查对短文题目的理解。
短文题目是“泥土的微笑”,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题目“泥土的微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还能够吸引读者。因为美丽的玫瑰等美妙的东西都出自平凡的泥土,就像泥土的微笑。“泥土的微笑”既贯穿全文,又点明了短文主旨。
A项有误,“‘泥土的微笑’代表了‘我’乐观开朗的性格”理解有误,因为短文主要描写的是通过泥土生成的东西都代表着“泥土的微笑”,代表不了“我”的性格。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我”的朋友喜欢“我”种出的玫瑰,“我”想要帮她摘下来,她却阻止“我”,告诉“我”“玫瑰是泥土的微笑”。“我”灵魂悚然一惊,想到泥土虽丑陋、卑微、朴素,也同样让人肃然起敬。“我”懂得了即使再平凡的人,也没有理由埋被没,只要自己努力活出精彩,一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6.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7. 桃子 石榴 苹果 外表美 内在美 8.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计名利 9. 有用的人 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解析】6.本题考查文章理解能力。
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②自然段“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父亲对我的希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又没有实际用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及贡献。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精神。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可知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没有外表美,却具有内心美。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意思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而又没有实际用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及贡献。是教育子女要学习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精神。
9.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那么,人要做游泳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是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
10.这是关于图书损坏状况的调查 11. 55000 55% 12.图书损坏状况严重 13.①凡借阅图书者,一律要填写借阅登记表。②不折损、剪裁图书,不得在图书上随意涂画。
【解析】10.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抓住图表关键信息分析作答。
结合图表中“完好无损”“损坏较轻”“损坏较重”“严重损坏”项目可知,这是关于“图书损坏情况”的调查。
11.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结合图表中的信息及数学知识完成。
通过观察图表可知,损坏较重和严重损坏的一共有40000+15000=55000册,占全部的55000÷100000=55%。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2.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归纳能力。
解答时要学会从给出的数字中归纳出关键点。
通过分析可知,在100000册图书中,受损的有:25000+40000+15000=80000册,占全部的80000÷100000=80%。由此可知,图书损坏情况严重,学生不爱惜图书,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3.考查学生制定图书公约的能力。
针对“图书损坏状况严重”这一现象,可从借书要填写借阅登记表、要自觉爱护图书、保护图书、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等方面制定图书公约,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14. 孤单 爱好 放哨 也许 15.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16.安闲、闲适的样子 17.白鹭不会唱歌 18. 反问 比喻 喜爱与赞美
【解析】14.本题考查近义词。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孤独:(形)独自一个。近义词有:孤单、寂寞、伶仃、孤寂、独处、孤立等。
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近义词有:爱好、喜欢、喜好、喜爱、癖好等。
望哨:望风,盯梢,为进行秘密活动的人守望、观察动静,打探消息的意思。近义词有:放哨。
或许: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不一定。近义词有:只怕、或者、大概、或然、能够等。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可知,白鹭的嗜好是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
16.本题考查词语基础。
文中“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体现了白鹭悠闲自得的特点。
“悠然”在文中指白鹭安闲、闲适的样子悠然自得。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美中不足”的意思是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由“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可知,文中的“不足”指的是白鹭不会唱歌。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修辞的用法,回答问题。
“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句话运用了反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19.平静 跳跃 袅袅 20.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鸬鹚 士兵 写出了鸬鹚站在船舷上驯顺而又威武的样子 21.抓、吞、挤、甩。体会到渔人动作熟练,干活利索,经验丰富等。 22. 动态 静态 捕鱼 渔舟唱晚
【解析】1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平静: (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
安静:没有声息;没有喧哗吵闹声。
这里是形容湖面的,是环境,所以选择“平静”。
跳跃:指两脚用力离开原地向上或向前跳。
蹦跳:双脚离开地面向上前方跳跃。形容精力充沛、生气勃勃的样子。
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容浪花向上、向前翻滚,而不是离开地面,应该选择“跳跃”。
袅袅:1、形容烟缭绕上升。2、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或女子体态轻盈。3、形容声音婉转,悠扬不绝。
缓缓:慢慢地;不迅速地。
这里形容炊烟升上天空,所以选择“袅袅”。
20.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通读文本可知“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是比喻句。“鸬鹚”是本体,“士兵”是喻体,把“鸬鹚”比作“士兵”,说明作者在“鸬鹚”身上看到了士兵的特质,形象的展现鸬鹚站在船舷上驯顺而又威武的样子。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
句中的动词有“抓、吞、挤、甩”,这是一连贯的动作描写,没有停顿,说明渔人动作非常熟练。并且熟练的把鱼从鸬鹚喉囊挤出来,说明渔人经验丰富。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短文第一段通过“钻、扑、抓、甩”等动词,形象的描绘出捕鱼的场景,所以是动态描写,这个画面可以起名为“捕鱼”。
第二段写的是鸬鹚捕鱼后的场景,“炊烟袅袅,鸬鹚像士兵一样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所以是静态描写,这个画面可以起名为“渔舟唱晚”。
23.大人孩子一起摇桂花用桂花泡茶、做糕饼。 24.桂花又香又美/摇桂花时热闹的气氛/作者兴奋、喜悦的心情/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之情。 25.“浸”在文中指桂花茶、桂花糕香气弥漫/写出了桂花茶、桂花糕的香气浓郁、无处不在。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及怀念之情。 26.表现了母亲与其说是对家乡桂花的思念,倒不如说是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23.考查概括语段内容。
通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主要介绍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藏桂花、全村人用桂花泡茶和做糕饼以及我们全家到了杭州后,我赏桂花和给妈妈带回桂花的事。
24.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文中的画直线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查的雨呀!”写出了“我”帮大人摇桂花的情景。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作者无比高兴的心情。
25.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字意思是1.泡在液体里。 2.液体渗入或渗出。这句话中结合语境可以得出表现了桂花的香气浓郁、悠长。
26.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其深刻含义是说虽然这里桂花很香,但是还是不家里的桂花更香。所以表现了母亲与其说是对家乡桂花的思念,倒不如说是对家乡的思念。
27.B 28.B 29.C 30.承启楼不如故宫雄伟,不如天坛有名,却也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分析】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从句子“修建承启楼期间,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帮忙,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可知B选项正确。
28.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指定信息并进行判断的能力。
解答时要从文中找到有效信息。图片资料中提到“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居民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答案选B。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A项,从句子“邮票是“国家的名片”,影响力深远。”可知题目叙述错误。
B项,从句子“据传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花了81年时间,至清代康熙年间竣工”可知题目叙述错误。
C项,题目叙述正确。
D项,从句子“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可知题目叙述错误。
30.本题考查用对比的修辞概括特点。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承启楼的特点是: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找参照物进行对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