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基于项目化研究下的游记写作教学
——以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写作为例
YOUR LOGO
汇报时间:20XX/XX/XX
汇报人:WPS
一、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二、单元主题词研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主要采取了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结构方式,力求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两段话,一是具体阐释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二是明确了本单元应掌握的游记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三、写游记要了解
一、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
二、当地的历史地理背景;
三、当地的社会风土人情;
四、当地的人和事
——作家徐迟《漫谈游记》
孙犁先生认为游记文体应该具备“怀古的幽思”“临民的热情”“高尚的寄托”“优美的文字”,而且“这四点,是缺一不可的”。
王充闾先生则认为:“缺乏对表现对象历史文化变迁的了解,缺乏对自然景物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观照,就很难真正激活情趣,触发联想,使作品具有历史厚度和艺术张力。”
四、具体的游记单元结构
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所至
所感
所见
五、“绍兴游”写作示例讲解
游踪是游记中最为重要的文体要素之一,游踪的有无是区别山水游记与山水记的唯一标尺;游踪的详略是区别文学游记与地学游记的重要标尺之一。
——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1)理清“所至”
“所至”即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线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如此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
①移步换景:随着游览者的脚步移动,不断变换景物;
②定点换景:确定一两个地点,然后以此为原点,描绘四周所见景物,人不动,景不断变化;
③分类描写:按不同的景致分类展现自然风景。
如《壶口瀑布》写水写石就是这种写法。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这条大河与每个人的个性与品质。作者不是简单地赞美壶口瀑布展现出的自然伟力,也没有循一般思路,将其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象征泛泛地歌颂,而是紧扣河水在壶口展现出的多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的五味杂陈;由水侵巨石,认识到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进而引申到“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哲理。
(1)关注 “所见”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它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见”可以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可以 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总之,作者游踪所及的人事景物等都可以是游记里的内容。
对绍兴的研读
绍兴
明·李寄
一郡春风拂,游人画里行。
有情山抱郭,最便水穿城。
小艇家家到,鲜风处处生。
知章归隐后,千载鉴湖清。
绍兴文化之旅开始啦~
鲁镇的故事……
鲁镇的景……
了解人物:鲁迅
民族脊梁——鲁迅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英雄。”
——毛泽东
写作角度:平视
了解社会情况:出行工具之一
绍兴乌篷船
写作角度:平视
俯视
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
故居附近的竹林
三味斋
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鱼剁的酱)
写作角度:平视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三味书屋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鲁迅刻下的“早”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孔乙己》图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名致福,又名福清,字震生、介孚,号梅仙。浙江绍兴人,生于1838年,二十九岁(1867年)中举。
三十三岁(1871年)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散馆”,任江西金溪知县。
腊梅园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移步换景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解
鲁迅母亲卧室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故乡》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故乡》
走进百草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作角度:平视与仰视、
定点观察
这是水中的戏台,在绍兴很常见,逢年过节都会唱戏庆祝。
写作角度:定点观察、平视
走进柯岩……
“仁里”: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估计写题文的人,觉得“仁里”比“里仁”容易理解一些。
——“仁里”与“里仁”趣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写作角度:移步换景、平视、仰视、俯视
游船之趣,莫过于一船好友,一船欢乐。
箪醪劳师
“箪”者,是指盛酒的圆形竹器;“醪”者,是指汁滓混合的浊酒。“箪醪劳师”就是用一桶带糟的米酒来犒师劳军。
写作角度:定点观察、平视与仰视
箪醪劳师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带着妻子到吴国去当奴仆。
期满后,勾践回到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只为报仇雪耻,兴国灭敌。
经过十年休生养息,韬光养晦,越国在酒的滋润下人丁兴旺,粮库丰盈,兵精马壮,上下同心,迎来了出兵征讨吴国的这一天。
出发前,盛大的阅兵式,刀山剑林,同仇敌忾。”将士们好!””大王好!””将士们辛苦了!””大王辛苦!”振山倒海。接着,父老向勾践献酒,有人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存酒,有人说是全国仅有的一箪酒,他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把酒倒在河的上流,顿时酒香弥漫,水浓如酒,他与将士们一起俯身河畔,迎流共饮,于是士卒振奋,勇气百倍,历史上称为”箪醪劳师”。
在这之前,勾践还略施小计,献出大量美酒给吴国,那边是醉酒狂饮,喝得昏天黑地,积瓶成山,造就了现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瓶山”。这样,一边是酒助民心,酒长士气,一边是酒地花天,醉生梦死,越国一举灭了吴国,勾践成了春秋时代最后一位霸主。
鉴湖:
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还有长湖、庆湖、贺家湖、贺监湖等别名。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老酒,即用此湖水酿造。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游之感。
写作角度:定点观察、平视与俯视
“桥通越溪水,帆带剡川风。”
——张伯玉《鉴湖晚归》
“鉴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
——李白《越女词五首》【其五】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贺知章《采莲曲》
(2)把握特征,写出个性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人去游览同一景观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写游记时,我们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或者是打动你的景物来刻画,要做到这一点有如下方法:
①多种角度:
不同方位: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中间到四周;
不同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
②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侧面描写、发挥联想与想象;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④取舍详略,突出重点
可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按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角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观察,设计并绘制游踪图。
大门口
三味书屋
小河
鲁迅故居
百草园
石墙
民族脊梁
鲁迅石雕
门匾
竹林
早字
孔乙已
台阶
乌篷船
祖母卧室
母亲卧室
朱家故居
菜花
皂荚树
石井栏
鲁迅故居游踪图
柯岩风景区游踪图
柯岩
鲁镇
鉴湖
石佛
镜水湾
越中名士苑
圆善园
葫芦醉岛
五桥步月
东汉笛亭
台门戏台
文化展馆
商铺客栈
绘美景,抒笔端
请回忆本次绍兴游,整理个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旅游经历,选取自己独特的游历,画出自己的结构图并拟出写作提纲,完成作文。
柯岩半日游记
时间
同游者
所至
所见
所感
2023年4月
老师及同学
柯岩
河埠头、清清鉴湖、纤纤细道、怪石、水潭、游鱼、桃花……
美不可名状
示例:
(3)体悟“所感”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为文章的主体,并从中生发出感受和思考。不要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还要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才会让景点更有深度,读者读后余味无穷。
这些感受和思考,有的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
①写游踪要有“我”,要有“我”的见闻、言行和思考
②要善于发现不变景物之中的变化,才能写出新意;
③要写出“我”面对同一景物时的独特感受,即“独抒性灵”;
④要写出景点的文化底蕴。
美文赏析
PART ONE
柯岩半日游记
王艺睿
从入口前行,数百步,泛水行舟,隔船窗,见古纤道,横跨湖面,心乐之。下舟,欣然前往。行于纤道之上,湖水拍击石板,湖风拂面,视野开阔。远处古桥复青,数座,柳絮纷飞;近处乌篷缓荡,湖面映天,飞鸟似游于水中。
过纤道,复前行,复行舟,又至一林深处,怪石耸立,石像林立,树皆百丈,隐天蔽日,以其境过幽,令人生畏,趋离。又行数百步,又至一潭,潭中百鱼相游,皆为大鲤,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而远逝。甚亲人,或张口作索食状,心乐之。
柯岩,岩多,水多,桥多,鱼多,景多,文韵悠长,古幽尚存,可静人心。无奈,时不多,忽忽一览,走马观花,颇有一日看尽长花之感。
坐于车上,心中回想,惟有古纤道两岸之美景,久久不能忘怀。湖水平,连远山,山中彩林映入水中,道影亦映于水,如剪影,水山画卷,以桥为索,碧水为面,青山、飞鸟为笔,柳枝为韵,存于天地之中,使人心胸舒放,信步于桥,给人以沉醉,险入迷,坠入此中。桃已开,粉红几笔缀于青碧之中,无愧于点睛之笔。寥寥数笔,描绘出一片春光无限,万物复苏,松鼠跃于林梢,莺燕掠过白天。
嗟呼,此美不可名状。无奈学识浅薄,画技丑陋,书不出春日美景,绘不出青林缀红。
柯岩行记
娄瀚文
癸卯年闰二月初五,二三子相聚而游焉。行至柯岩,湖水清澈,绵延数里,不可知其边也。
既至,前行,古镇可见,青瓦素墙,小桥流水,或棹小舟以览,长街古道,民风犹在,烟火氤氲缭绕。假以小桌林阴,友人相伴,杯酒亦可叹平生。
漫然而行,忽觉已过桥头。四周清静无人,却有一土地庙。庙内无雕饰,不堪繁华,有桔五放于上。可叹人事喧哗不至此也。
西行百余步,便是津口,候船不至,众皆有怨。然坐船上,船若蛇行,岸上垂柳及水,杨花纷纷,似漾出羁旅之情。水面初平,点点白鸥掠水而飞,春色盎然,暖然水波始知春来,鸟鸣清声人言,交错相融。
余以为最趣者,窄桥也。仅由三石板简制而成,未设凭栏,最富自然之气。亦有拱桥,小舟下行穿过,颇有书中之趣。相向而行,相互避往,嬉笑玩耍,始暂停止。
既出,即行。沿途鲤鱼互戏,大佛巍然,本是绮丽景色,然急走欲回,一叶障目,实为走马观花。檐上松鼠怡然不动,见人而惧而走,众皆乐之。
柯岩游记
张柯钰
下车,来到一个平台,四周绿树成荫,稀疏的阳光从绿叶间透下来,在地面上摇曳、跳跃。
向前望去,一条古道蜿蜒伸入阴暗的树荫,远处露出深邃的墨绿,令人不禁好奇:路的那头是什么?
踏上青石板路,脚下感到路片有些坑洼:那是时间留下的痕迹。石板间隙约透着青翠的苔痕,阵阵清凉从路旁的树中溢出来。
转过一个旁,只见眼前出现一条街市,黑瓦白墙,灰色的石板,绿水横流,中间夹杂着几棵仰卧的垂柳,一丝丝柳条随风舞动。人们来来往往,“卖桃芒酿嘞!”“卖小吃嘞!”一阵阵叫卖声由远及近,人们纷纷走入店中,酌上一杯桃花酿,细细地品,茫香萦绕口中,令人陶醉在这恬静的水乡中。
走出店,走到街头,到码头上船,阵阵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将手伸入水中,似触到女子如玉的肌肤,如冰一般光滑。排排水茫为船恭敬地让道,又以哔哔的水声欢迎我们的到来。青树映入绿水中,绿水也更映得树的青。阳光下,如百条银鱼跃出水面;树荫下,则如嵌在林中的一块碧玉。伸手触及树叶,还能感到春天的温度,感到春天的娇嫩。
园中有一个小湖,湖四周是葳葳蕤蕤的树木,阳光被密密疏疏的枝叶筛成细细碎碎的日影,和着微风,仿若一场绝妙的皮影戏。湖水上微波粼粼,像一位满面褶子的老人,笑着把天上的薄云丽日,岸边的细柳野花,湖底的水藻碧台都拥入怀中,成了宣纸上难得一见的妙笔丹青。
湖上还有一座古旧的石桥,灰白的石板上惹了茸茸的青苔,绿意盎然,别有一番趣味。石桥上还刻着几个字:鉴湖。这似乎就是在说湖水的清澈吧。虽没有湖光万顷的壮丽,但亦有静水深流的婉约。好像一袭青纱,轻轻摇曳,衬着岸边青碧的树木似一幅潇洒的写意水彩。同学们在湖畔嬉笑玩耍,笑语声声,落入湖中。
——胡瑾瑜
潭记
金姿含
鲁镇,迅君笔下之镇,今设建于绍兴柯桥,中有一潭,日放生石池。
池中鱼可十数,细者若婴臂,长者若龙泉。皆色彩鲜美,轻逸迅疾,尾轻薄似纱,翻舞翩翩。
潭碧似翡,平若妆镜,侧立一石。移步正向,中见一佛,盘卧金莲,面目慈善。
善哉!是人之善气助石修得正果?是佛见真身于荒地蛮石佑一池鳞族,养的一方善气?非也,非也。是两相为助,方有此池,此地,此一城之人。
鉴湖行记
冯歆程
柳絮纷飞,意犹未尽地乘着风,在湖面上无忧无虑地飘荡,为我们的船引航。湖心小岛上,树木滋长,挺拔的腰身,坚韧的枝丫,葱郁的叶片,在湖面印上如翡翠般的绿,更印上了无数的生机。
两座小岛间连着一座长长的石桥,行于桥上,如在湖面上行走,陷入仙境一般,脑海中顿时浮现出烟雾缭绕的场面,微风悄然不惊的莅临,带来温柔清新的抚摸,令人神清气爽,陶醉其中。
鉴湖之奇最数柯岩,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两座异石耸立在湖水中,显示着独一无二的威严,其中一座正对着石板路修了一尊大佛,许多人都前来参拜,将祈福牌高挂在岸边的树梢上。
岸边的岩石下面,天然的形成了两个深邃的岩石洞,好似望不到底。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锦鲤在湖水中嬉戏,靠近岸边成群转圈游动,亲切地向我们道好,将好运传递到我们心里。
鉴湖为鉴,照得碧水翠树。照得清风古桥,照得奇山异石,亦照得人生愿景,何处不比西湖好?
从游船而下,穿过翠林,便是一条在剑湖上的古栈道,道路均用长形石板所铺成,无栏,蜿蜒曲折,好似北斗七星和爬行的蛇。踏过古道与一石拱桥,再登船,便是一处游园。
游园内树木葱郁,花草芳香,灰瓦白墙,戏鱼奇石,映出了一幅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小道边,葱郁的树丛间,偶有几棵红梅;鉴湖边,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飘飞,翠绿的枝条尖端如蜻蜓般点着湖面;小池里,一座石像屹立于池中央。过门洞,是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还未红似火的枫叶,青翠得像青提般晶莹剔透,以白墙石瓦为底,颇有江南意境。
——杨蕊睿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听到树叶被春风吹动的沙沙声,被风吹得翻转叶面,池面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淡绿色的风,将这温热的阳光带上些绿色的凉。我心里为之高兴,继续向前走,向左看见一个小潭,水翠如玉,水平如镜,岸边有些树木,花草,摇曳牵连,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半百来条,都好像悠悠的老人,停在水中,摇动着鱼鳍,赏着春光,不在乎我们炽热的目光,安心地,清闲地停在水中。
向小谭的前方望去,水面被风吹出微微涟漪,阳光的照映下,泛着星星点点的光,不知源头在何处。
伫立在岸边,树荫下有阳光的光斑,一切都洋溢着春的喜悦,一切都是生命的跳跃。同班级行走,不得不驱身向前。
一同去玩的是同班同学,导游,还有班主任李老师,跟随我们的也有齐老师和小李老师。
——郑升欣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石板路上坑坑洼洼,像是岁月走过留下的痕迹,透出一种古老却不失优雅的印迹,流出一种复古的美感。绿叶在头顶摇曳,泛着层层的波浪,像一片海洋一样笼罩在上空,阳光从叶的间隙中漏下来,斑斑驳驳地洒在地上,似乎像溪流似的,从上向下流淌。
石板路的中间,围着一片湖,名为鉴湖,“鉴”在古时是指镜子。从船上往下看,湖面平如镜,清澈见底,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泛出点点星光,船行过留下的水花顺着船身漾开来,荡起圈圈波纹。
喜悦、兴奋,都聚集在这一艘小船上,鉴湖如明镜一般映着天空,映着白云,映着笑脸。
——陈思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