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整合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整合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1 07:50:44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章整合
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0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0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 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 要素的作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 原地区丰富。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 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 越多。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 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 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 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率分析地质作
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
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地理 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 要素的作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一般来说,不同气 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 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
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 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 判定河流含沙量大小:植被
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
量小。判断河流径流量变
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
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 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
如水稻土的形成
续表
【典例1】 下图是陆地天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对图示天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D
(2) 甲、乙所表示的天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思路导引 第(1)题,依据图示天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可以判断出,沿X方向热量_____,
沿Y方向降水______。第(2)题,结合图示天然植被的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
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______。
减少
增加
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专题二 土壤问题答题思路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的,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土壤肥沃”的答题思路为“有机质来得多、去得少”,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和动物遗体,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
分类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为
土壤积累大量的有机质
微生物 分解作用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
质含量高
外力作用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
【典例2】 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
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
层荒漠。
(1) 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C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2) 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D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思路导引 第(1)题,该地区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_______
______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壤厚度减小,土壤肥力______。图示过程由常绿阔叶林
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应增大。第(2)题,这种演
替过程,直接的表现是__________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常绿阔叶林
降低
地表植被
0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植被与土壤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植被 与土 壤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植被 植被为人类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消耗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植被防风固
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植被美化、净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拓展案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 土壤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土壤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作物的本质特
性;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人类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
一;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壤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
和人类平均生活的质量
[拓展案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植被缓解热岛效应
我国茶叶的主产区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
【典例3】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23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B
(2)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A
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思路导引
.&1& .(共38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五章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每到秋季,在东北的很多山区都可以邂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是因为东北山区分布有枫树占主体的红叶树种。下图为几张不同的枫树图片。据此回答1~2题。
1. 枫树属于( )
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叶林
[解析]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枫树是一种温带的、有季节性落叶的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B。
2. 与热带雨林植被相比,枫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特征是( )
D
A.种类丰富 B.有板状根 C.高大茂密 D.群落结构简单
[解析] 植被种类丰富、树木高大茂密、有板状根都是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故选D。
读下列景观图,回答3~4题。


3. 甲图中的植被景观最可能位于( )
C
A.亚马孙平原 B.东非高原 C.巴西高原 D.马来群岛
[解析] 甲图树种为纺锤树,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亚马孙平原和马来群岛植被为热带雨林,东非高原虽然也是热带草原气候区,但分布的树种为猴面包树。故选C。
4. 下列对乙图景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C
A.一般分布在干旱地区 B.地表大面积裸露
C.植物的叶片较宽阔 D.植物的根系较发达
[解析] 乙图所示为荒漠景观,植物的叶片呈刺状或鳞片状,以减少体内水分蒸发,适应干旱的环境。故选C。
如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的位置。读图回答5~6题。
5. 乙地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C
[解析] 乙地位于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故选C。
6. 造成丁地与乙地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A.气温与降水 B.地形与气温 C.地形与降水 D.人类活动
[解析] 影响植被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丁地为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温高,降水丰富,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乙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丁地少,热量条件较丁地差,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正确。地形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小。故选A。
读世界部分区域图,回答7~8题。
7. 图中①~⑤地中,属于荒漠景观的是( )
C
A.①③ B.②⑤ C.②④ D.④⑤
[解析] 结合世界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图中①~⑤地的自然植被景观依次是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C。
8. 下列对图中各地植被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C
A.①地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B.②地植物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C.③地为常绿硬叶林,树叶表面有蜡质层 D.⑤地为落叶阔叶林,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解析] ①地为热带雨林,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②地为热带荒漠,植被稀少;③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树叶表面有蜡质层;⑤地为常绿阔叶林。故选C。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
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
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长白山海
拔2 691米,在2 100米的无林地带上,高大的乔木已经
绝迹,仅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
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如图示意长白山苔原植被景观。据此回答9~10题。
9. 长白山苔原植被生长的有利条件是( )
B
A.山高坡陡,起伏较大 B.冬寒夏凉,降水较多
C.沟谷纵横,山溪湍急 D.天敌较多,土壤贫瘠
[解析] 山高坡陡,起伏较大,土壤发育差,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A错误;冬寒夏凉,降水较多,适合苔原植被生长,B正确;沟谷纵横,山溪湍急,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C错误;天敌较多,土壤贫瘠,不利于苔原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B。
10. 长白山苔原植物的生态特征表现为( )
D
A.种类繁多,花朵鲜艳 B.根深叶茂,植株庞大
C.灌木为主,草类稀少 D.植株低矮,花期较短
[解析] 长白山苔原植物生长环境较差,种类较少,A错误;有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形成了广阔的地毯式的苔原,草类较多,C错误。生长区域水热条件较差,植株低矮,花期较短,B错误,D正确。故选D。
低势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下图为徐州某住宅小区两幢居民楼平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 低势绿地可以使( )
A.水汽输送增多 B.地表径流增多
C.下渗作用增强 D.蒸腾作用减弱
C
[解析] 据材料“低势绿地是一种高程低于周围路面的公共绿地”,低势绿地由于地势低,有利于地表径流汇入,下渗作用增强,C正确;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与绿地无关,A错误;地表径流的多少来自水源补给,与低势绿地无关,B错误;低势绿地中绿色植被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D错误。故选C。
12. 建设低势绿地的主要目的是( )
A
A.减少小区内涝 B.增加太阳光照 C.美化小区环境 D.拓展小区空间
[解析] 建设低势绿地的主要目的是在雨季蓄水,减少小区内涝,A正确;建设低势绿地不能增加太阳光照,B错误;建设低势绿地可以美化小区环境,但不是主要目的,C错误;低势绿地建设占用了小区的部分空间,D错误。故选A。
13. 低势绿地中的绿化植被应为( )
C
A.观赏性好的植被 B.遮阳性好的植被 C.本地耐渍植被 D.外来耐旱植被
[解析] 低势绿地经常有水,故绿地中的绿化植被应为本地耐渍植被,C正确,D错误;观赏性好的植被、遮阳性好的植被不一定耐渍,不适合作为低势绿地中的绿化植被,A、B错误。故选C。
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回答14~15题。
14. 据图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
综合影响,其中( )
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
C
[解析] 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和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有机质。由图可知,②为有机质(腐殖质),①为成土母质。故选C。
15. 同学们发现从低平洼地到山顶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变化,正确的是( )
D
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 B.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
C.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D.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
[解析] 土壤根据质地不同,从粗到细可以分为砂土、壤土、黏土,而砾质土应该是由颗粒更大的砾石构成的,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主要随着流水搬运向下运动,而流水的搬运具有分选性,山上流速大的时候留下大颗粒,越往下流速越小,颗粒物也越小,因此颗粒物从低平洼地到山顶的顺序应该是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故选D。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典型土壤剖面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 甲、乙、丙土层分别是( )
A.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B.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
C.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
D.淋溶层、淀积层、母岩层
A
[解析] 结合土壤剖面知识,自然土壤剖面垂直土层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图中甲层是淋溶层,乙层是淀积层,丙层是母质层。故选A。
17. 该土壤剖面具有深厚腐殖质层,有利于其形成的环境特征是( )
C
A.冷干 B.暖干 C.湿冷 D.湿热
[解析] 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又重新合成的复杂的相当稳定的有机胶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湿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物积累,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C正确,A错误;温暖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B、D错误。故选C。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子密切相关。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下图示意当地不同海拔和不同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据此回答18~20题。
18. 花江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表聚现象明显,是因土壤表层( )
C
A.淋溶作用较弱 B.孔隙小下渗慢 C.植被凋落物多 D.人类活动频繁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贵州省安顺市花江大峡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A错误;一般土壤表层疏松、孔隙较大,有利于下渗,底层紧实、孔隙较小,不利于下渗,B错误;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有利于凋落物腐殖质积累,C正确;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存在差异性,会导致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增多或减少,D错误。故选C。
19. 花江大峡谷1 100米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 )
B
A.土壤透气性好 B.有机质分解慢 C.高山草甸广布 D.季节性冻土多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透气性好,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易被植物体吸收固定或淋溶流失,使得土壤表层中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温度越低,土壤水分蒸发越慢,湿度越大,有机质分解越慢,大量植被凋落物腐殖质积累,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越大,所以花江大峡谷1 100米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达最大值的原因是温度较低,有机质分解慢,B正确;花江大峡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1 100米不会出现高山草甸广布和季节性冻土,C、D错误。故选B。
20. 调查发现,重披绿装后的大峡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D
A.降水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B.温差减小,风化作用减弱
C.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 D.植物生长,消耗有机碳多
[解析] 据题干“重披绿装”可知,花江大峡谷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固定大量有机碳,使得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减少,D正确;植被恢复后,水土流失情况得到缓解,A错误;风化作用强弱与有机碳含量大小无关,B错误;植被恢复,可能使降水量略有增加,淋溶作用略增强,但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
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
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ρb=Ms/Vt=Ms/(Va+Vw+Vs),其中M表示
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
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
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
育良好。如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回答21~23题。
21. 土壤容重越大( )
A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有利于作物生长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故选A。
22. 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B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解析] 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最肥沃的土壤,土壤容重应最小,四种土壤中黑土最肥沃。故选B。
23. 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解析] 秸秆还田、深耕土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红壤掺沙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图1为非洲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图2为猴面包树景观图。
材料二 非洲是一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探险者去考察和探险。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对Ⅰ地区有这样的描述:“……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
探险者在Ⅱ地区发现一种十分奇特的树——猴面包树,树干高不过20米左右,胸径却可在15米以上,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叶子少且小。
(1)指出Ⅰ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并说明其主要特征。(6分)
[答案] 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状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等等。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位探险者在Ⅰ地见到板状根的参天大树、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等,由此可判断,Ⅰ地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的特征主要有植物高大茂密,生物类型多样,常见茎花、板状根现象,垂直结构复杂等。
(2)说出猴面包树形态特征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6分)
[答案] 当地干湿季分明,猴面包树树干粗大,木质疏松多孔,湿季时便于储水;干季时蒸发旺盛,因此树叶少而小,以减少水分蒸腾。
[解析]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在Ⅱ地,即热带草原气候区,该地区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季;猴面包树的形态特征是为适应该地区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征:粗大的树干有利于湿季水分的储存;树叶少而小,是为了减少水分蒸腾作用,适应干季蒸发旺盛的环境。
(3)Ⅳ地区的常绿硬叶林下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周边植被稀疏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6分)
[答案] 雨季时植被截留降水,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植被遮蔽阳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Ⅳ地区的常绿硬叶林在雨季时涵养水源,树冠能截留降水,增加下渗,使地下径流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大;树冠能遮蔽太阳光照,使树下温度变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25. 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
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________。(4分)
光合作用
矿物质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和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
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解析] 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8分)
[答案]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
[解析] 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决定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土壤干层是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土壤水分流失,形成的含水率
低于10%的干燥化土层。黄土高原的土壤干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是区域气候、地
形、水文、土壤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循环的综合结果。宁夏云雾山地处黄土高原腹地,
当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封山禁牧,自然植被逐步恢复,对土壤干层产生了一定影响。
材料二 下图示意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土壤干层分布特征。
(1)分析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地形破碎(或地形坡度大),地表水易流失;土质疏松,土壤水分易下渗至深层土壤。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本题要从气温、降水、地形等因素进行分析。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降水少,晴天多,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低;植被破坏,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土质疏松,降水下渗至地下深处,形成土壤干层。
(2)描述云雾山放牧草地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答案] 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土壤含水量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解析] 本题依据图示信息进行判读分析即可,读图可知,总体上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加深先下降后上升;140 cm左右深度达到最低;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00~5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小。
(3)恢复自然植被若干年后,推测云雾山草原土壤干层内含水量大小的变化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 变化:土壤含水量增加。理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涵养水源能力提升);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持水能力增强。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云雾山天然草地逐步恢复,植被截留部分水分,增加下渗,地下径流增加,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原因是天然草地逐步恢复,植被根系固定土壤,增加雨水截留和水分下渗,土壤肥力增加,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变薄。(共17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扬州合格考模拟]茶树是富锰植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2年11月29日,“中国茶”申遗成功,我国再添一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为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
A.矿物质 B.有机质 C.水分 D.空气
[解析] 锰元素属于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故选A。
2. 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C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时间
[解析] 土壤肥力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因此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生物。故选C。
[2023·常熟中学期末]某学校学生沿下图所示路线自北向南进行研学旅行,他发现不同地区的土壤在颜色上有差别。土壤的颜色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矿物组成、土壤湿度、土壤结构状况以及光照状况等因素影响。读图回答3~4题。
3. 该学生在研学途中能观察到红壤景观的地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东北平原,应是黑土;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应是棕钙土或荒漠土壤;丙地位于华北平原,应是棕壤或褐土;丁地位于东南丘陵地区,应是红壤。该学生在研学途中能观察到红壤景观的地方是丁地。故选D。
4. 图示区域土壤性质的变化是( )
C
A.从甲到乙,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B.从乙到丙,腐殖质层厚度不变
C.从丙到丁,土壤淋溶作用变强 D.南方土壤中空气含量大于北方
[解析] 从甲到乙,降水明显减少,土壤水分含量减少,A错误;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地区,降水少,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积累量较丙地少,腐殖质层厚度较薄,B错误;南方地区降水多,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土质黏重,土壤中空气含量少于北方,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3·河北保定定州期末]东北平原地区的耕地从开发初期的“插根筷子就能发芽”,变成了现今的“大沙包、破皮黄、咋上肥料不长粮”。如图为东北地区黑土层厚度变化图。据此回答5~6题。
5. “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黑土地( )
A.淋溶层薄 B.淀积层薄
C.腐殖质层厚 D.母质层厚
C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插根筷子就能发芽”说明土壤肥力较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腐殖质属于有机质的积累,腐殖质层越厚,土地肥力越高。故选C。
6. 为改变黑土地不长粮的现状,应( )
D
A.增施熟石灰 B.采用深耕技术 C.大面积植树造林 D.实行秸秆还田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黑土地不长粮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增施熟石灰主要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A错误;采用深耕技术会破坏土壤结构,B错误;大面积植树造林并不能立刻改善土壤肥力,C错误;实行秸秆还田有助于改善土壤肥力,促进粮食生长,D正确。故选D。
[2023·镇江丹阳高中学业考试]如图为浙江南部地区某地垂直结构完整的红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 图中土壤各层名称正确的是( )
A.甲层是淀积层 B.乙层是腐殖质层
C.丙层是淋溶层 D.丁层是母质层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是母质层,丙是淀积层,乙是淋溶层,甲是腐殖质层,故选D。
8. 与东北地区黑土相比,南方地区红壤腐殖质层较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A.气候 B.成土母质 C.生物 D.成土时间
[解析] 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枯枝落叶多,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利于腐殖质积累。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枯枝落叶少,气温较高,有利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降水多,有利于淋溶作用,故腐殖质层较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故选A。
下图为某地土壤养分随深度的变化情况。读图回答9~10题。
9. 随深度增加养分含量中减少最快的元素
是( )
A.Fe B.K C.Mg D.N
D
[解析] 从图中看出随深度增加养分含量中减少最快的元素是N。故选D。
10. 影响土壤表层养分的主要因素是( )
C
A.地形和气候 B.气候和生物
C.生物和成土母质 D.地形和成土母质
[解析] 生物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表层养分的主要因素。故选C。
[2023·南通通州期末]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海南某地的自然土壤剖面标本,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下图为海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 下列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缺失的
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
B
A.①为淀积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腐殖质层
[解析] 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①腐殖质层、②淋溶层、③淀积层、④成土母质层、母岩层。故选B。
12. ④层( )
B
A.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解析] ④为成土母质层,成土母质层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B正确;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的是腐殖质层,A错误;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C错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是有机层,D错误。故选B。
13. 海南岛自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与其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C
A.地形条件 B.植被类型 C.气候状况 D.人类活动
[解析] 海南岛自然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主要是当地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烈,再加上丰沛的降水对地表有机质的冲刷,使得有机质积累比较少。故选C。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苏州昆山期末]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按照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铺垫着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如图大致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五种土壤。据此回答14~15题。
14. 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主要原因是( )
A.生物量多于南方 B.微生物分解缓慢
C.成土母质养分多 D.受人类活动影响
B
[解析] 东北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生物量较南方少,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得以积累。故选B。
15. 与青壤相比,白壤( )
D
A.腐殖质层较厚 B.土壤肥力较高 C.淋溶层较厚 D.土壤厚度较薄
[解析] 与青壤相比,白壤所处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生物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较薄,D正确;与青壤相比,白壤气温低,枯枝落叶少,腐殖质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A、B错误;青藏高原气温低,降水少,淋溶层较薄,C错误。故选D。
① ② ③ ④
[2023·潮州期末]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16. 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D
[解析] 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图示信息可知,成土母质是在基岩基础上风化而形成,图中②早于①;土壤剖面比较完整的是③阶段,是成熟土壤阶段,④早于③。因此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故选D。
17. 东北平原素有“沃野千里”之称,分布着典型的黑土。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有三大典型黑土分布区: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黑土肥力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解析] 黑土肥力高的主要原因从土壤有机质含量角度分析回答。
(2)推测适宜黑土发育的气候条件。
[答案] 黑土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是在冷湿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解析] 结合材料中黑土分布的纬度和相关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回答。(共27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 用土壤标本,说明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 素。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维)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土壤剖面各土层的特点及
在土壤剖面中的位置。(区域认知)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__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______、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
人类生存的__________。
肥力
水分
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三、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________,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
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的主要类型
纵断面
知识拓展
东北地区的黑土具有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的特点;云南东川的红壤具有酸性强,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含量低和土质黏重等特点。
连线生活
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知识拓展
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的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
图解地理
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了耕作土壤。耕作土壤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知识拓展
不同植被类型形成的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原。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情境探究
黑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
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
两黑土二两油”来形容它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
过程十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垦殖,黑土
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2022年8
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在国家层面针对黑土地实施
的立法。
结合材料探究:
(1) 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 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
(2) 分析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提示 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方法突破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化学元素和养分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3)气候与土壤
(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
(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般由矿物质、有
机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组成。矿物质直接或间接来自岩石风化物,是土壤的
“骨骼”。地球表面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时间。
2.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
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的关键环节。
应用体验
如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
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
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C
[解析] 各种成土因素中,成土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水文对土壤形成影响较小。
2. 图示区域( )
A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 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于河谷,土壤更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小于河谷。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探究点二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剖面有何特点?
情境探究
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质地较为黏重,呈酸性,是一种较为贫瘠的土壤。
结合材料探究:
(1) 确定红壤最为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 土壤颜色。
(2) 红壤颜色呈红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土壤矿物质中富含红色的氧化铁。
(3) 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提示 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
方法突破
典型土壤及其剖面特点
类型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含义 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分布 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在我 国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及西部 山地的一定高度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在
我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
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有机 质来 源 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 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
类型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腐殖 质含 量 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 突然减少 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 层;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典型 土壤 棕壤 红壤 黑土 黑钙土
植被 环境 举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草甸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和草原植被
续表
类型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剖面 特点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 土层较厚,质地黏重, 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 然肥力较高 呈均匀的土 红色,有机 质分解快、 流失多,腐 殖质少,质 地较黏重, 肥力较低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 含量丰富,土壤肥力 高。表层疏松,通气 透水;底土黏重,保 水保肥。土壤结构良 好,易于耕作 暗黑色土壤,剖
面上部具有深厚
的腐殖质层,自
然肥力较高,结
构良好
续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黑土的腐殖质和有机质含量较高;黄土、红壤有机质含量低,红壤的铁、铝成分较
多,酸性较强,且土质黏重;紫色土自然肥力较高。
2.在我国,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紫色土
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水稻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
应用体验
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 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D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
2. 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 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共22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淮安合格考模考]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回答1~2题。
1. 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A
[解析]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图示为热带雨林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故选A。
2. 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C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
[解析] 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较普遍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属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故选C。
[2023·南通期中]多肉植物原产于非洲干湿季分明的地区,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个器官肥厚多汁,在土壤环境发生变化时满足植物生存需要。如图为多肉植物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多肉植物茎叶肉质化是为了( )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B
[解析] 从图中看,该植物茎叶肉质化,肥厚多汁,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而采取的生存策略,B正确;与防强光、抗风沙、耐高温无关,A、C、D错误。故选B。
4. 与多肉原产地相比,在江苏自然种植的多肉植物容易死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A.水分 B.光照 C.地形 D.土壤
[解析] 多肉植物习性为喜温耐旱,而江苏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其自然种植的多肉植物特别容易死亡,最有可能是夏季短时间内降水充足,导致多肉植物死亡。故选A。
[2023·扬州开学考试]五角枫是北方秋天重要的观叶树种,叶形秀丽,嫩叶呈现绿色,入秋又变成橙黄或红色。花色素是影响秋季枫叶变红的重要因素,其含量越高,枫叶颜色越浓艳。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日温差较大时,枫叶光合作用合成的糖分消耗量减小,合成的花色素含量增加。据此回答5~6题。
5. 入秋后,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的是( )
A
A.光照 B.风力 C.地形 D.土壤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五角枫中的糖分含量与花色素含量呈正相关,日温差较大时,花色素的含量增加,光照与当地的气温日较差有关,因此光照与枫叶变红程度呈正相关,A正确;风力、地形和土壤与气温日较差没有关系,B、C、D错误。故选A。
6. 五角枫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C
A.常绿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由材料可知,五角枫是北方秋天重要的观叶树种,入秋叶片变橙黄或红色,有落叶,说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2023·无锡合格考模考]如图为某区域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
7. 图示区域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解析] 图示为斑马,斑马主要生活在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图示区域的典型植被是热带草原。故选B。
8. 图示区域可能是( )
C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东非高原 D.内蒙古高原
[解析] 东非高原分布的植被为热带草原,其他三个高原没有热带草原气候。故选C。
[2023·南京学业考试]读下面两幅植被景观图,回答9~10题。


9. 指出甲、乙两图植被的显著区别( )
A
A.甲图秋冬季落叶,乙图秋冬季常绿 B.乙图秋冬季落叶,甲图秋冬季常绿
C.甲图比乙图落叶早 D.乙图比甲图落叶早
[解析] 甲图是苹果树,为落叶阔叶林;乙图是柑橘树,是常绿阔叶林。苹果树秋冬季落叶,柑橘树秋冬季常绿。故选A。
10. 甲、乙两图植被区别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C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水文
[解析] 甲图植被属于温带植被,乙图植被是亚热带植被,甲、乙两图植被区别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地气候不同。地形、土壤、水文更多影响植被生长状况,气候决定植被类型的分布,故选C。
[2023·苏州期末]红树林(下图)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读图回答11~12题。
11. 红树林植物发育着密集的呼吸根,其作用是( )
A.适应高盐环境 B.抵御干旱环境
C.适应缺氧环境 D.抵御大风环境
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适应高盐环境、抵御干旱环境以及抵御大风环境不是其主要作用。故选C。
12. 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是( )
D
A.吸纳污水,减少物种 B.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C.固碳释氧,全球变冷 D.固岸护堤,保护海岸
[解析] 红树林可以吸纳污水,并且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红树林主要在海边,因此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不是其主要作用;固碳释氧是对全球的意义,而非仅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且只是延缓全球变暖,并不能使全球变冷;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具有固岸护堤、保护海岸的作用,D正确。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淮安期末]索科特拉岛石灰岩层遍布,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如“沙漠玫瑰”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左图为索科特拉岛位置示意图,右图为“沙漠玫瑰”。据此回答13~14题。
13. 索科特拉岛的植被类型为( )
B
A.热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解析] 由材料“‘沙漠玫瑰’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喜高温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可知,该岛屿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少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植被为热带荒漠。故选B。
14. “沙漠玫瑰”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有利于( )
C
A.散热 B.耐盐碱 C.减少水分蒸腾 D.防风沙
[解析] “沙漠玫瑰”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说明树皮光滑,可以增强对太阳光照的反射,减少树干吸热,减少水分的蒸腾,C正确;树皮光滑不利于散热,A错误;该地是石灰岩,不是盐碱地,B错误;树皮的形态对防风沙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C。
[2023·北京昌平期末]下图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 自地面到顶部依次可见( )
A.乔木、灌木、草本 B.草本、灌木、乔木
C.灌木、草本、乔木 D.乔木、草本、灌木
B
[解析]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自地面到顶部依次可见的应是草本、灌木和乔木。故选B。
16. 森林中形成明显垂直分层结构的主导因素是( )
B
A.地形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被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图中从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不同的垂直空间,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所以森林中形成了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影响这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光照。故选B。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暑期去福建黄岗山进行野外考察,他们从山麓出发徒步登山并记录植被的变化。下图为黄岗山位置及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 同学们在甲处观察到的植被是( )
C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山麓甲处的植被与当地的水平自然植被一致,黄岗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甲处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C。
18. 造成黄岗山植被由山麓到山顶有规律变化的原因是( )
C
A.纬度位置的差异引起热量条件的变化 B.海陆位置的差异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C.海拔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D.洋流性质的差异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解析] 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的不同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变化。故选C。
19. 下图中,①为巴西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②③为不同气候区的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中甲地为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乙地为______________(气候类
型),甲、乙气候区对应的景观图片分别是____、____。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结合世界区域地理及相关气候、植被的知识分析回答。
(2)从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角度看,丙地的植被与甲地相似,除地形、风带因素外还有
______因素。
洋流
[解析] 图中丙处本不应该形成热带雨林,但受到地形、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雨林植被景观。
(3)描述图片②所在地区植被的主要特征。
[答案]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形成独特的群落外貌。
[解析] 结合所学热带草原景观知识分析回答。
(4)分析甲地植被破坏对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
[答案] 调节气候功能下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等等。
[解析] 从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共35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 视频、图像,识别主 要植被,说明其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说出主要森林、草原、荒
漠植被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结合不同区域的植被特
点,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主要植被
1.植被含义: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__________的总称。
2.植被分类
(1)自然植被:______、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__________等。
植物群落
森林
城市绿地
3.森林
(1)分布:湿润和________地区。
半湿润
(2)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4.草原
(1)分布:半湿润、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类型:①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______地区,以旱生草本植物为
主,星散分布着__________、灌木。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以__________植物占优势,普遍存在旱生
结构。
5.荒漠
(1)分布: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______,群落结构______。
半干旱
热带
旱生乔木
丛生禾草
贫乏
简单
二、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影响表现:影响植物的______、生活机能、______等。
(2)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①大尺度上
a.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
形态
分布
b.表现
热量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______的规律性差异,导
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水分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______条件不同,植被由______依次变
为______、______
②中尺度上
a.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地形。
b.表现: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山地垂直气候带→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递减
水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十分______。
(2)地表失去植被,引起连锁反应,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______。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______,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显著
退化
植被
图表解读
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的判读
绿色植物利用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大气圈)和植物根系从土壤(岩石圈)吸收的水分(水圈),制造有机物(生物圈),同时释放出氧气(大气圈),联系了四大圈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知识拓展
植被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类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自森林顶端到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
连线生活
世界上最高的树——杏仁桉是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一种高耸入云的巨树。它们一般高100米,最高的达到156米,相当于50层楼的高度,被称为“树木世界里的最高塔”。杏仁桉树干笔直、树基粗大,树根扎得又深又广,吸水量特别大,有“抽水机”的称号。为什么杏仁桉被称为“抽水机”?
提示 树干高大、枝叶茂密、根系发达、蒸腾作用强。
知识拓展
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1)支柱根和板状根。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2)呼吸根。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3)“胎生”。红树林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长13~30厘米,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下落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生命力。(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连线生活
台湾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南北长约394千米,东西宽20~150千米,面积约36 000平方千米,山地约占三分之二。全岛有50%以上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从热带到寒带的森林应有尽有。岛上森林面积广阔,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为什么台湾岛被称为“亚洲天然植物园”?
提示 台湾岛纬度低,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台湾山脉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以植物种类丰富。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世界上主要有哪些植被类型?各有何特点?
情境探究
一位探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森林之
中,你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满眼是长
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干上的花果、巨
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
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森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
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
树、缠绕的藤萝、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美丽的绿色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结合材料探究:
(1) 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这位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植被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2) 探险者所游历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该气候有何特征?
提示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3) “林海雪原”主要是指哪种森林?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提示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耐旱。
方法突破
1.主要森林植被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热带雨 林、季 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 和热带季风气候 区 终年高温,降水 丰沛 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
量丰富的木质大藤本植物、附生植物
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状
根等现象
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 和季风性湿润气 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 湿润 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
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
直结构较简单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落叶阔 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 和温带海洋性气 候区的纬度较低 的地区 温暖生长季节达 4~6个月,冬季寒 冷并持续3~4个 月,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冬季落叶
亚寒带 针叶林 欧亚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亚寒带地 区 夏季短促、温 和,冬季漫长、 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
短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续表
2.主要草原植被的分布及形态特征
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生态特征
热带 草原 热带雨林 带的南北 两侧 全年高温,分 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持续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 夏季温暖,冬季 寒冷而漫长,气 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
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植物生长旺盛,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状根等现象。
2.亚寒带针叶林通常称为北方针叶林,也称泰加林,主要由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一
些耐寒树种组成。主要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冷杉组成的称
为暗针叶林。
3.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
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应用体验
下图示意2022年3月拍摄于湖南省长沙市某道路的景观照片,路边的树为数年前同时种植,但树种不同。拍摄当日,紧靠机动车道的树木仅存枯枝败叶,毫无生机,道路外侧的树木枝繁叶茂。据此回答1~2题。
1. 当地自然植被主要为( )
B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解析] 该地位于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且3月份路边有植物枝繁叶茂,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B正确。
2. 图示仅存枯枝败叶的树木的特征是( )
C
A.多革质叶片 B.群落结构复杂 C.有宽阔的叶片 D.具有茎花现象
[解析] 在3月份仅存枯枝败叶的树木应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的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C正确。
探究点二 如何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情境探究
材料一 骆驼刺的景观图。
材料二 高山山顶上的旗形树。
结合材料探究:
(1) 骆驼刺的形态有何特征?并说明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示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
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2) 旗形树的树冠为什么呈不对称的形态?
提示受盛行风的影响,树的迎风一侧生长受抑制,背风一侧生长旺盛。
方法突破
1.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植被类型
②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影响植被类型
(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植被形态与环境
影响 因素 植被形态 指示作用
水分 水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 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 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阳生植物 对光照需求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森 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阴生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森林下部的 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长白山西坡某地年均温-7.4 ℃,年均风速11.7米/秒,降水丰富但蒸发强烈,地表多为疏松的火山灰及其风化物。该地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为主,植株矮小,匍匐贴地,根系发达,草本很少。随着气候变化,该地受到草本植物的入侵。据此回答1~2题。
1. 灌木植株贴地生长反映了当地的生境条件是( )
B
A.蒸发旺盛 B.风力强劲 C.土质疏松 D.气候寒冷
[解析] 蒸发旺盛,应使植被根系发达,有的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减少蒸发,而不是贴地生长,A错误;由材料可知,长白山西坡年均风速11.7米/秒,风力强劲导致灌木植株贴地生长,B正确;土质疏松,应使灌木植株根系发达而不是贴地生长,C错误;气候寒冷的地区,灌木植被难以生长,D错误。
2. 遭受入侵后,草本最先成为优势种群的位置是( )
D
A.沟谷 B.台地 C.缓坡 D.陡坡
[解析] 沟谷、台地、缓坡的水分、土壤条件较好,植被生长较好,草本植物较难成为优势种群,A、B、C错误;陡坡水分条件较差,植被难以生长,草本植物适应陡坡水土条件较差的环境得以生长,成为优势种群,D正确。(共34张PPT)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章末培优练
创新应用练
[2023·如东中学期末]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某植物示意图,回答1~2题。
1. 该类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
D
[解析] 结合植物示意图判断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而地下部分根系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植被为吸收水分扎根于深处。故选D。
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D
A.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D.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解析] 当地降水少,全球气候变暖使当地蒸发加剧,导致水资源趋于减少,因此地下部分的根系会向更深处生长;为减少蒸腾作用,地上部分叶片会变小;由于水分不足,地表植株会变得更矮小。故选D。
[2023·扬州合格考模拟]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垂直结构越丰富。下图为森林的成层现象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 森林植被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 )
A.湿度自上而下增大 B.光照自上而下减弱
C.气温自上而下升高 D.风速自上而下降低
B
[解析] 森林植被的分层与植被需光多少关系密切,光照自上而下减弱,导致了植被分层现象。故选B。
4. 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结构最丰富的是( )
D
A.亚寒带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解析] 世界上各种森林植被中,垂直结构最丰富的是热带雨林,最简单的是亚寒带针叶林。故选D。
[2023·泉州期末]樟树为高大乔木,是我国南方地区绿化的常见树种,以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级行政区最多。如图为香樟树照片,地面上有落叶。据此回答5~6题。
5. 樟树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常绿针叶林
B
[解析] 江西、浙江、台湾、广东、湖南、福建等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樟树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
6. 照片所示的季节最可能是( )
A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樟树和其他树木不同,新芽长叶和落叶同时进行,时间在4月到5月之间,所以照片所示的季节最可能是春季,A正确。常绿林的落叶现象一年四季都有,不过每年春季气温回暖,树木会出现落老叶、出嫩芽、长新叶同时进行的现象,B、C、D错误。故选A。
[2023·淮安洪泽中学期中]非洲纳米比亚南部几乎不下雨,全年降水量不足60 mm。
但这里仍有一种树木在不屈地生长,它就是箭袋树。箭袋树是一种非常高大的乔木,
一般可以长到15~20米高,树干有2米粗。叶片肥厚,有着厚厚的外皮,上面皮孔数量
极少,树枝上覆盖着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下图为箭袋树景观图及所处的位置图。据此
回答7~8题。
7. 推测箭袋树所在地区的植被类型是( )
B
A.热带草原 B.热带荒漠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由材料“非洲纳米比亚南部几乎不下雨,全年降水量不足60 mm”,可判断箭袋树所在地区植被类型应为热带荒漠,B正确;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均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区,A、C、D错误。故选B。
8. 下列关于箭袋树树枝上覆盖明亮白色粉末的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降低树枝的温度 B.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
C.吸引昆虫授粉 D.减少植物蒸腾
[解析] 材料提到“叶片肥厚,有着厚厚的外皮,上面皮孔数量极少”,结合纳米比亚南部全年降水量不足60 mm可知,箭袋树的植被形态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树枝上覆盖了一层明亮的白色粉末,可以增强对太阳光的反射,降低树枝温度,减少植物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A、B、D不符合题意;吸引昆虫授粉应与花朵有关,与树枝无关,C符合题意。故选C。
[2023·浙江金华十校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D
[解析]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故选D。
10. 图示区域( )
A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
[2022·江苏合格考]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因而有“万物土中生”的说法。下图为成熟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 图中甲层(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A
[解析] 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位于地表;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位于有机层之下;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流失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位于淋溶层之下;母质层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位于淀积层之下;母岩层是坚硬的岩石,是土壤最下部的层次。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母岩层,甲是腐殖质层。故选A。
12. 下列关于土壤形成与特点的叙述,正确是( )
B
A.陡峭的山坡土层较为深厚 B.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C.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生长 D.湿热地区水热充足,土壤更肥沃
[解析] 陡峭的山坡,因重力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一般土层较薄,A错误。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B正确;成土母质不是土壤,但为土壤的发育提供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C错误;湿热地区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不肥沃,D错误。故选B。
[2023·苏州中学期末]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13~14题。
13. 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C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东北地区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14. 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 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有利于保护土壤,恢复黑土肥力。
拓展提升练
[2023·扬州中学期末]布纹球(图1)原产于南非干旱地区,属于多浆植物,直径8~12厘米。王莲(图2)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生长发育,拥有巨型奇特似盘的叶片。据此回答15~16题。
图1
图2
15. 从形态特征推测,布纹球比王莲( )
A
A.茎叶肉质化,可储水 B.叶片面积大,可耐旱
C.根系不发达,可移动 D.根系多孔隙,可呼吸
[解析] 材料中指出布纹球原产于南非干旱地区,是耐旱植物,为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叶片通常具有面积小,多肉质且具有蜡质,从而提高体内含水量且减少体内水分蒸腾;为获取更多的水分,其根系通常发达,但孔隙少,目的是降低体内水分的损失。故选A。
16. 王莲原产区的植被特征是( )
C
A.单一树种组成,群落结构简单 B.植被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C.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D.终年常绿,乔木多针状叶
[解析] 王莲原产地是南美高温、高湿环境,即热带雨林气候区,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故选C。
[2023·扬州合格考模拟]下图为我国四地植被景观图。据此回答17~18题。
甲 海南椰树
乙 黄山迎客松
丙 大漠胡杨
丁 东北林海
17. 下列关于图中各植被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甲——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B.乙——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C.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 D.丁——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解析] 甲位于海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以红壤为主,A错误;乙位于安徽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流水地貌为主,B错误;丙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C正确;丁位于东北,不属于雪域高原,D错误。故选C。
18. 甲地森林植被( )
B
A.植物种类简单 B.垂直结构复杂 C.叶面质硬窄小 D.藤本植物少见
[解析] 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上层乔木树干高大,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茎花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故选B。
[2023·苏州期末]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分布着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柽柳能在重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改善土地盐碱化的同时保肥效果较好。科研人员在黄河三角洲某实验样地对不同密度的柽柳林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数据如表。读表,回答19~20题。
项目 低密度柽柳林 中密度柽柳林 高密度柽柳林
密度/(株/hm2) 约1 100 约4 100 约7 100
根部土壤有机碳含量/(g/kg) 约2.0 约6.0 约4.0
注: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19. 下列关于柽柳林保肥效果,说法正确的是( )
C
A.低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 B.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
C.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 D.高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
[解析] 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一般有机碳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高。结合表格数据可知,中密度柽柳林对土壤的保肥效果优于低密度柽柳林和高密度柽柳林,高密度柽柳林的保肥效果优于低密度柽柳林。故选C。
20. 不同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差异较大,其原因主要有( )
A
①生长密度影响光照条件 ②生物量影响枯枝落叶量
③生长过程消耗土壤养分 ④不同地貌影响淋溶作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密度柽柳林生长空间适宜,光照条件好,植物生长茂盛,枯枝落叶多,为土壤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质。低密度柽柳林生物量小,枯枝落叶较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少。高密度柽柳林植物光合作用不充分,生长过程中争夺土壤养分,不利于养分积累,因此①②③正确。不同密度的柽柳林均生长在黄河三角洲,地貌类型相同,④错误。故选A。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建湖县第二中学校期末]如图是乌克兰简图,其中甲地黑土广布。据此回答21~22题。
21. 从有机质收入的角度来看,下列对甲地黑土的成因分析合理的是( )
A.纬度高,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B.地处河流中下游,土壤含水量高
C.植被覆盖面积广,秋季枯枝落叶较多
D.有冻土存在,有机质不易分解
C
[解析] 秋季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积累,全年有机质的积累量超过分解量,产生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因此,从有机质收入的角度来看,C正确。A、B、D不属于有机质收入,错误。故选C。
22. 经过长期耕作,甲地区出现黑土腐殖质层变薄的现象,其原因最可能是( )
B
A.过度开垦造成土地沙漠化 B.高强度开发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C.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盐碱化 D.超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解析] 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可知,本地区的过度开垦不容易造成土地沙漠化,A错误。高强度开发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B正确。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的盐碱化与腐殖质层变薄关联较小,C错误。土壤板结与腐殖质层变薄关联很小,D错误。故选B。
[2022·盐城期末]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冬季雪岭云杉景观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 影响伊犁河谷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C
A.土层厚度 B.光照 C.海拔 D.人类活动
[解析] 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C正确;和土层厚度、光照有一定的关系,但都不是主导因素,A、B错误;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24. 图中森林植被的特点为( )
A
A.四季常绿 B.树冠浑圆 C.革质叶片 D.结构复杂
[解析] 图中森林植被为云杉,云杉属常绿乔木,A正确;云杉的树冠呈尖塔形,B错误;云杉的叶呈锥形,C错误;云杉植被结构单一,D错误。故选A。
25. 下列关于针叶林下土壤特征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淋溶作用强——常年径流大 B.枯枝落叶厚——低温分解慢
C.土层分层多——土层厚度大 D.土壤酸性强——矿物分解快
[解析] 针叶林下发育形成的土壤主要为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及其林下藓类,每年以大量枯枝落叶、树皮、球果等有机残体凋落地表,一年中低温时间长,微生物存活的时间短,凋落物分解慢,土壤呈弱酸性;针叶林下土壤分层少;针叶林分布区域降水强度较小,淋溶作用小,径流量小。故选B。
26. [2023·河北邢台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浙江
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
习,他们挖掘了一个土壤剖面,发现剖面为均匀的砖
红色,呈酸性,质地较黏重。
材料二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
言俗语,形象描绘出了黑土地的富饶。这种土壤里的
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
农耕的土地。据监测,我国东北黑土有机质从开垦之
初的3%~6%下降到了目前的2%~3%,黑土表层平均每年流失0.3~1厘米。
(1)根据材料一推测该地的土壤类型并说出该土壤的三个特征。
[答案] 红壤。土壤呈酸性,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解析] 根据材料一可知,土壤剖面呈砖红色,则该土壤属于红壤。红壤一般呈酸性,质地较为黏重,其肥力较低。
(2)指出图中⑤的名称,并阐述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母质层。;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⑤为土壤的母质层。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的矿物质成分、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3)对于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累积;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解析] 土壤有机质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低温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保存,我国东北地区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利于产生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为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
(4)目前我国的黑土地在利用中存在土地肥力降低的问题,试列出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答案] ①秸秆还田;②增施有机肥;③种植绿肥作物(增肥作物);④实行休耕、轮作;⑤适当使用化肥。
[解析] 虽然黑土肥沃,但长时间高强度的耕作使黑土肥力损失严重。实施秸秆还田,有利于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增施有机肥,能够补充土壤肥力的同时,减少对土壤的不利影响;种植绿肥作物,能够以生物手段补充土壤肥力;实行休耕、轮作制度,有利于促进黑土肥力的恢复;大量使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应适当使用化肥,尽量减少化肥对土壤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