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整合课件湘教版(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专版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整合课件湘教版(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1 07:51:38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章整合
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01
知识网络·整合构建
02
专题归纳·思维深化
专题一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
1.通过山地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温度带
基带是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如某山地的基带是常绿阔叶林,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山地带谱数量多少判定所处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少,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
3.通过南坡与北坡同类自然带的高低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4.通过南坡与北坡自然带谱的数量判断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谱的数量多于阴坡。如果南坡自然带谱数量多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
5.雪线
(1)雪线的纬度差异: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但雪线海拔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2)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两种条件矛盾时,一般主导因素是降水(迎风坡)。
(3)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典例1】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B
(2) 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
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A
思路导引 第(1)题,四川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山麓地带(甲地)气候类型一般是
________________,山麓地带的植被类型应与当地纬度对应的水平自然地带一致,结
合图示东坡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位于山麓地带的甲地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
____,水分条件好,森林分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____,水分条件差,以荒
漠、草原为主。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______。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水分
专题二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反映的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一些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这些地方性因素,又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方性分异规律也被称为非地带性现象,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 素 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主要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 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状况) 海 陆 分 布 南半球中高 纬度地区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 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几乎
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
洋面为主
因 素 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主要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 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状况) 地 形 起 伏 南美洲巴塔 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科迪勒拉山系阻挡
西风进入,处于背
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
对流弱,降水较少
续表
因 素 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主要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 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状况) 洋 流 北半球中高 纬度的大陆 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 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 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 较低纬度延伸,大陆 西岸自然地带向较高 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
大陆东岸是寒流,
大陆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低 纬度大陆 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 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 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 较高纬度延伸,大陆 西岸自然地带向较低 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
大陆东岸是暖流,
大陆西岸是寒流
续表
因 素 地区 自然地带和地表景观 主要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 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 状况) 洋 流 南半球副热 带地区的大 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降温减湿
欧洲西部较 高纬度地区 针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范围特别广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
影响
水 分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续表
方法技巧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
然地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地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分异规
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
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地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向南北延
伸呈狭长状。
(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典例2】 位于江西境内的武功山,最高海拔约1 918米,1 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罕见地分布着起伏和缓、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周边山地同海拔分布的是森林),草甸下方10~30厘米深度为形成于古生代志留纪的花岗岩。同为花岗岩山体的华山和黄山的岩石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武功山的高山草甸反映了( )
C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2) 武功山山顶附近分布的不是森林而是草甸,下列因素对其影响最大的是( )
D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低 C.人为伐木 D.土层浅薄
思路导引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得知,江西武功山1 600米以上的山顶附近正常分
布的应该是______,但其罕见地分布着高山草甸,反映的是________分异规律。纬度
地带性分异规律以______为基础,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______为基础,垂直分异
规律以______条件为基础。故选C。第(2)题,江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和降
水较充足,能够生长______植被,周边同海拔山地都有森林分布,故气温与降水都不
是该地的主要限制因素,A、B错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若遭人类砍伐,在较短
时间内就可恢复成次生林,故排除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草甸下方土壤______,不
利于根系较深的树木生长,但适宜根系较浅的草类生长,D正确。
森林
地方性
热量
水分
水热
森林
浅薄
03
学科素养·实践拓展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自然 环境 的整 体性 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一要素
发生变化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拓展案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 环境 的差 异性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拓展案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江源地区过度放牧,采挖中药,生态环境恶化。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山区坡度较大的地区开垦荒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表土被冲走,河流含沙量增加,加剧洪涝灾害
从我国海南岛到哈尔滨,沿途景观变化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自然 环境 的差 异性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拓展案例]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直分异规律的体现
[拓展案例]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拓展案例]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从我国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途景观变化为森林→草原→荒漠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地发展“立体农业”;我国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和低纬度地区,自然带垂直差异明显,生物种类丰富
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山高谷深,受到焚风效应的影响,谷底是灌丛或荒漠草地,森林一般生长在山顶或半山腰,出现“倒置的垂直自然带”现象
续表(共37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读旗状树冠图,回答1~2题。
1. 造成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均 B.地形崎岖
C.风力作用 D.人为砍伐
C
[解析] 据图中植被生长方向判断,迎风侧树枝受损,生长缓慢,因而树冠向顺风一侧延伸,因此树冠呈旗状是由风力吹拂所致;光照只是导致树木的向光一侧长势好于背光一侧,与树冠呈旗状关系不大;与地形没有关系;也不可能是人为砍伐造成的。故选C。
2. 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B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特殊性
[解析] 旗状树冠的形成,体现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故选B。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据此回答3~4题。
3. 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
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B
[解析] 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自然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物种多。故选B。
4. 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海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C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岛上的企鹅和海鬣蜥不是迁徙物种;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不显著;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故选C。
非洲壮美景色稀树草原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海南岛西部也有类似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据学者研究,海南岛的热带稀树草原受热带季风气候控制,雨季和旱季明显,旱季尤为干旱。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下图为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图。据此回答5~7题。
5. 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旱季盛行( )
A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解析] 读图可知,海南岛稀树草原分布带位于岛屿的西部,水汽来自海洋,旱季时降水少,偏东风来自海南岛东侧的洋面,受中部山地阻挡,在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明显的旱季;偏西风、偏南风、偏北风均经过海洋,直接影响稀树草原分布带,形成丰富的降水,为稀树草原分布带的雨季。故选A。
6. 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成因包括( )
C
①雨影效应 ②狭管效应 ③焚风效应 ④“喀斯特”效应 ⑤干岛效应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解析] 稀树草原分布带的旱季是偏东风经过中部山地后,形成下沉气流,导致降水减少,属于雨影效应,也称焚风效应,①③正确;狭管效应是受山谷地形的影响,属于风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小,②错误;根据材料“调查发现海南岛西部的第四纪沉积层易渗透,地表储水力极差,也是其形成原因之一”可知,地层易渗水,形成“喀斯特”效应,促使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④正确;干岛效应是指地表不透水地面形成的现象,该地为自然地面,不存在干岛效应,⑤错误。故选C。
7. 海南岛西部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B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过渡性
[解析] 该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形成受气候(热量、降水)、地形(山地的阻挡)、岩石性质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说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故选B。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植被的天然分界线之一。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如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据此回答8~10题。
8. 丹霞梧桐所在地代表植被是( )
B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地地处亚热带,代表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B。
9. 丹霞梧桐的主要生长习性是( )
D
①耐盐碱 ②耐洪涝 ③耐贫瘠 ④耐干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丹霞梧桐生长在崖壁上,由此可见,丹霞梧桐耐贫瘠、耐干旱。故选D。
10. 丹霞山中难以见到成片分布的丹霞梧桐,原因是( )
A
A.分布位置独特 B.植株矮小 C.山中云雾多 D.其他植被茂密
[解析] 从图中等高线特点可以看出,丹霞山的分布相对零散,而丹霞梧桐又主要分布在丹霞山的崖壁上,因此,难以见到成片分布的丹霞梧桐主要是因为分布位置独特。故选A。
下图为亚洲局部示意及印度半岛东西向植被类型剖面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 ①②③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
B.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
D.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B
[解析] ①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③位于德干高原和印度半岛东部,降水相对①处较少,为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带。故选B。
12. 图中②自然景观的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
A
A.差异性 B.过渡性 C.整体性 D.层次性
[解析]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②所处的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植被应为热带季雨林,但图中②自然景观位于西高止山东侧,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应为地理环境差异性中的地方性分异。故选A。
13. M海域洋流呈图中态势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D
A.恒河流域正值汛期 B.孟买的昼长比克塔克更短
C.德干高原草木茂盛 D.印度河河口海水盐度较高
[解析] M海域为北印度洋,洋流具有“冬逆夏顺”的特征。图中洋流呈逆时针态势,北半球为冬季。冬季,恒河流域正值枯水期,A错误;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孟买的昼长比克塔克更长,B错误;德干高原属热带季风气候,北半球冬季为其旱季,草木生长茂盛应在雨季,C错误;冬季,印度河处于枯水期,河流流量小,对入海口处海水稀释作用小,河口海水盐度较高,D正确。故选D。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主要受降水量、气温和风力等因素影响。下图中的曲线为横断山区28°N附近自西向东各山脉东坡林线的分布变化图。据此回答14~16题。
14. 高山带针叶林之上的自然带是( )
C
A.冰雪荒漠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灌丛草甸带 D.针阔混交林带
[解析]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热量和水分条件都会变差,所以在高山带针叶林之上为灌丛草甸带。故选C。
15. P、R、M、 N四地中,最不适宜针叶林生长的是( )
B
A.P地 B.R地 C.M地 D.N地
[解析] “山地林线指高山带针叶林分布的上限”,关键词是“上限”,即林线以下为针叶林生长地。R地在林线以上,已经不适合针叶林的生长。故选B。
16. 导致横断山区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A.降水 B.海拔 C.气温 D.风力
[解析] 林线的一般规律为: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该地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山脉的东坡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所以导致各山脉东坡林线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故选A。
雪莲是新疆的特产,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0 ℃发芽,3~5 ℃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 ℃的低温,在15~25 ℃时生长旺盛。雪莲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下图是天山垂直带分布图。据此回答17~18题。
17. 影响天山南、北坡垂直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B
A.光照 B.降水 C.海拔 D.温度
[解析] 图中显示天山北坡有云杉林带分布,垂直带较南坡复杂,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优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坡地处潮湿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影响天山南、北坡垂直带种类差异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故选B。
18. 天山雪莲最可能的分布区在( )
B
A.高山冰雪带 B.高山草甸带 C.山地草甸草原带 D.云杉林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雪莲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碛砾石滩中,而雪线以上常年被冰雪覆盖,温度在0 ℃以下,雪莲难以生长,由此判断雪莲生长于雪线下方的高山草甸带。故选B。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
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
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
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
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
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如图为草本植物
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B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解析]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较低海拔地区的草本植物入侵为重度入侵,坡角为30°~35°,故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
20. 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C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着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土壤水分是否降低。故选C。
“红石滩”景观,是指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
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
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海拔范围。郁闭
植被一般指乔木、灌木等对地面能形成遮蔽的原生态植被。据此回答21~23题。
21. 导致贡嘎山郁闭植被分布上限东、西坡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A.水分 B.土壤养分 C.光照 D.地表坡度
[解析] 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郁闭植被分布上限西坡较东坡高;土壤养分、光照、地表坡度会影响郁闭植被的分布,但不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
22. 推测“红石滩”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B
①炎热干燥 ②矿物丰富 ③低温潮湿 ④风力强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藻类生长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红石滩”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这些地区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②正确,①错误;由材料可以推出“红石滩”分布区必须有大量裸露的原生石头、丰富的矿物质等,③正确;“红石滩”分布地区郁闭植被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阻风作用,“红石滩”分布地区,风力较小,④错误。故选B。
23. “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上限附近是由于( )
C
A.海拔较高,焚风效应强 B.位于干热谷附近,干燥度高
C.人烟稀少,干扰破坏少 D.岩浆活动强,多火山灰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红石滩”的形成需要满足温度较低,空气潮湿,富含大量裸露的矿物质的条件。焚风效应带来干热气流,不适宜其出现,A、B错误;红石滩的形成需要有表面干净的原石,据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C正确;“红石滩”景观的出现与火山活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基伍湖位于卢旺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
两国交界处,湖区周边生活着约200万人口。
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周围群
山环抱。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
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
水深250 m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
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目前,卢旺达与邻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合
作开发湖中的甲烷气体。如图为基伍湖位置图。
(1)简述基伍湖的形成过程。(4分)
[答案] 地处东非大裂谷带内,板块张裂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2)与世界其他深湖相比,基伍湖深水区被称为“生物荒漠”,试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基伍湖湖水密度上小下大,阻碍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底层水体相对静止,不利于湖水的更新;水体流动性差,水体含氧少,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和盐类物质集聚湖底,破坏湖底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无法生存。
(3)科学家认为基伍湖看似平静,却杀机重重,如同一个可怕的恶魔,给在周边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试说明原因。(8分)
[答案] 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气体聚集在湖底;湖区附近火山活动频繁,喷发的熔岩流可能造成湖底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缺氧窒息或中毒)。
25. 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左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材料二 右图为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点。(4分)
[答案] 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
(2)A、B两地纬度位置相差很大,但属于同一自然带,写出该自然带类型并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热带雨林带。原因:A地: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山地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非常完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山地基带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4)阅读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森林带和草原带上限南坡和北坡哪面高?试分析原因;雪线高度南坡和北坡哪面高?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原因: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雪线高度是南坡低于北坡;原因: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北京市某校学生到湖北省神农架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野外观察该区域植被分布,并通过查询相关资料绘制植被分布图,如图所示。
材料二 同学们发现一个神奇的自然现象。短嘴金丝燕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海拔约2 000米的神农架燕子洞,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它们失去了原先南飞北迁的候鸟特征。某同学制作了短嘴金丝燕的卡片,如图所示。
(1)说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水热条件适合常绿阔叶树木生长。
(2)说明图中居民区的选址理由。(6分)
[答案] 靠近河流,利于取水,便于交通运输;河流凸岸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解释该地短嘴金丝燕由“候鸟”变为“留鸟”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答案] 燕子洞为海拔约2 000米的石灰岩溶洞,石灰岩溶洞受侵蚀作用,岩壁多裂缝,利于短嘴金丝燕营巢,且水源充足,全年有充足的食物来源,栖息环境优越。(共25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大港中学期末]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回答1~2题。
1. 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C
[解析] 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C。
2. 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D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故选D。
[2023·如东期中]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 图中甲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解析] 据图可知,甲位于北极圈附近,终年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故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位于甲北侧,温带草原带位于大陆内部、60°N以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位于40°~60°的大陆东西部。故选B。
4. 影响乙自然带在欧洲所跨经度较广的主要因素是( )
C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 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在欧洲所跨经度较广,原因是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并且山脉多东西走向,故有利于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深入大陆内部,多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有关,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C。
[2023·无锡一中期末]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据此回答5~6题。
5. 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B
[解析] 从图中看,有机碳含量大体由东向西递减,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水分。故选B。
6. 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有( )
A
①降水 ②风力 ③气温 ④地形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东部地区降水多,有机碳含量丰富,影响因素是降水;当降水量相当时,纬度高的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有机碳含量丰富,影响因素是气温。故选A。
[2023·官湖高中期末]下图为植被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据此回答7~9题。
7. 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主要体现的是什么的
变化( )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土壤
B
[解析] 读图分析,模式图中沿乙方向自然景观由森林向草原再向荒漠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故选B。
8. 模式图中沿丙方向主要体现的是什么的变化( )
A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光照
[解析] 读图分析,模式图中沿丙方向自然景观由雨林向阔叶林、针叶林和冰原苔原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热量条件由低纬向高纬减少的影响。故选A。
9. 图中甲最可能是( )
B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亚寒带针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丙方向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变化,乙方向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变化。甲位于低纬地区,且位于雨林和荒漠之间,因此最可能是热带草原。故选B。
[2023·如皋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自然地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 图示自然地带的分布变化符合(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A
[解析] 图中从东侧的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到西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到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带,主要是由从低纬到高纬的热量的变化所引起,符合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11. 影响图示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C
A.土壤 B.水分 C.热量 D.海拔
[解析] 由上题可知,图示自然地带的分布变化符合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影响图示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选C。
12. 与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的分布大致重合的是( )
B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大致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即图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过渡地区,即乙处。故选B。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南通期末]重庆市山王坪镇平均海拔1 000多米,该地某季节有一处罕见的景观,一条狭长绵延的公路,将森林鲜明地分隔为两种色系,一侧翠绿,另一侧金黄。走入森林,发现树木高度、粗细和行距相差不大。如图示意用无人机拍摄的该地景观。据此回答13~14题。
13. 山王坪镇出现该景观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C
[解析] 根据材料一侧翠绿,一侧金黄,两侧色彩的差异,主要是树种的差异;森林出现了金黄色,一般是在秋季。故选C。
14. 公路两侧景观差异大的原因是( )
D
A.热量差异 B.地势高低 C.土壤类型 D.树种差异
[解析] 公路两侧的景观差异,可能是人们在两侧栽种不同的品种的树种;公路两侧属于同一个地区,热量、地势高低和土壤差异不大。故选D。
[2023·清浦中学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谷北坡植物多样性指数随海拔的分布变化。据此回答15~16题。
15. 该河谷海拔1 200米以下地区,植物多
样性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热量 B.水分 C.土壤 D.坡度
B
[解析] 该河谷海拔1 200米以下地区,海拔较低,热量充足。地势较低处土壤厚度较大。没有材料信息说明不同海拔存在坡度差异。海拔1 200米以下为河谷的基带,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分不足,未能形成森林,只能形成荒漠草原。故选B。
16. 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 )
A
①年均温较低 ②光照较强 ③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
④群落生产力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与野果林相比,山地草原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①正确。山地草原受遮挡较少,光照较强,②正确。山地草原由于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③错误。与森林相比,草原生物量较小,群落自然生产力较低,④错误。故选A。
[2023·连云港期末]下图为甲、乙两座山体南、北两坡垂直自然带示意图。据此回答17~19题。
17. 甲、乙分别是( )
A.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
B.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
C.天山、珠穆朗玛峰
D.乞力马扎罗山、天山
D
[解析] 由甲图可知海拔5 895米,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86米,乙山可知基带为温带荒漠带,阿尔卑斯山基带为山麓耕地、牧场带;甲山基带热带雨林带与阿尔卑斯山基带为山麓耕地、牧场带不符,乙山基带温带草原带与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不符;天山纬度较高,位于内陆地区,基带为温带荒漠带;甲山基带热带雨林带符合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基带特征,乙山温带荒漠带符合天山纬度较高、内陆地区的气候特征。故选D。
18. 甲山南坡和乙山北坡雪线较低的共同原因是( )
D
A.纬度高,气温低 B.距海近,降水多
C.位于阴坡,气温低 D.位于迎风坡,降水多
[解析]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天山位于内陆地区,距海远;乞力马扎罗山位于3°S附近,因而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3°S至南回归线之间时南面是阳坡,而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3°S以北至北回归线之间时南面就成了阴坡;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为东南信风迎风坡,天山北坡为西风迎风坡,均因地形抬升降水多。故选D。
19. M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
B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高寒灌丛草甸带 D.山地针叶林带
[解析] 非洲以热带气候为主,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按照山地垂直带谱,常绿阔叶林带高度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带;高寒草甸与高寒灌丛同属一个山地自然带且位于M自然带以上高度;距离高纬的亚寒带针叶林带种源很远,缺少针叶林种源,山地针叶林带缺失。故选B。(共42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 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 1.了解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培养区域认知
2.结合图表,分析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培养
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
人地协调观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________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制约因素 分异特点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能在纬度上 的差异分布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
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经 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 件差异分布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经度
方向变化(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垂直分异规律 随海拔变化,水分、 热量条件发生改变 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沿等高
线延伸,随海拔而变化
2.地方性分异规律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划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它们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制于
______和______条件。
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量
水分
2.主要自然带差异比较
自然带 类型 分布 主要特征
森林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 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和寒 带苔原带等 _____________ _____ 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
然带
草原自然带 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以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__________ 多生长旱生小乔木、灌
木、仙人掌类植物,种
类贫乏,结构简单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干旱地区
四、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遵循原则: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__________状况,__________部署农业生产,明
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
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图表点拨
教材第117页图510“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
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地方分异
因地制宜
连线生活
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
试答 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
易错易混
注意热量差异并不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唯一影响因素,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但是热带地区和较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带差异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如非洲自然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的递变呈现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从总体上看也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思维提升
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显著的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降水较多,水分条件东西差异也很小。
连线生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诗句描写的景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试答 ①“山寺桃花”因地处海拔高的山地,热量条件比平原地区差,花期迟,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中的“春风”指的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夏季风,主要是东南季风。反映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变化的基础是水分条件,反映了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判断正误
(1) 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 )

(2) 不同的气候类型一定对应不同的自然带。 ( )
×
(3) 沙漠中的片片绿洲属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 )
×
(4)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需要人类活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 )

(5)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受洋流影响。
( )
×
(6) 垂直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 ( )

(7) 纬度地带性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更为明显,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在低纬度和高
纬度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 )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视角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科隆群岛又名加拉帕戈斯群岛,由3个大岛及许多小岛组成,距南美大陆约1 000千米,被人称作“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目前岛上的火山喷发还时有发生,岛上普遍覆盖着火山熔岩。受秘鲁寒流影响,该地区气候凉爽并极为干旱,只有南部高山的东南坡能“截住”一些云,形成雨雾,让这个狭窄的山麓变成潮湿的热带地区。其植被绝大部分为当地特有种属,干燥低地覆盖着空旷的仙人掌林。海拔较高的过渡地带覆盖着森林,主要树木有腺果藤树、醉鱼树和番石榴。无树的高地上只有蕨类和草类。
结合材料探究:
(1) 分析科隆群岛被称作“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的原因。
提示 由于这里距大陆较远,孤悬海中,动植物进化过程中与大陆上相关物种交流机会少,生物进化缓慢,保留有大量古老的动植物物种;位于赤道附近,有热带海洋生物出没,生活在高纬度海域的海洋生物顺洋流到达该海域附近;岛上气候凉爽并且极为干旱,动物种类多。
(2) 分析南部最高山东南坡自低地至高地植被类型与水分的相互关系。
提示 山地东南坡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影响,山麓地带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主要生长耐旱的仙人掌。至半山腰,降水增多,能满足森林生长的需求。至高地后,降水减少,水分不足,因此只能生长对水分要求低的蕨类和草类。
(3) 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绘制方框联系图表示科隆群岛植被稀少的原因。
提示&1&
方法突破
1.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经
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延伸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经
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典型例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亚大陆东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
续表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洲地区纬度地带性分异:非洲大陆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大致分布有热带雨林带、热
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性分异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明显,因为这里既有面积广大的陆
地,又有面积辽阔的海洋,海陆差异非常明显,从沿海向内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
自然带表现出很明显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应用体验
小晓同学初秋穿着棉袄乘火车出门旅行,发现越往前穿着由棉袄变成夹克、由夹克变成单衣,最后甚至穿上了短袖上衣。下图示意小晓出行的可能线路。据此回答1~3题。
1. 小晓同学出行的线路最可能是(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A
2. 造成小晓同学出行穿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B
A.海陆位置 B.地形 C.纬度 D.季风
3. 图示线路②,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地表植被的变化大致是( )
D
A.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B.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森林—草原—森林草原 D.森林—草原—荒漠
视角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
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
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牧场,搬至深山里
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
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
结合材料探究:
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
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图是天山牧民迁徙示意图。
(1) 分析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迁徙的根本原因。
提示 随着海拔的增加,从山麓向山顶,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产生垂直地域分异。
(2) 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迁徙的具体自然原因。
提示 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增肥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覆盖厚厚的积雪,便于牲畜觅食,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
方法突破
1.垂直分异规律
(1)植被带的确定
(2)垂直自然带复杂程度的比较
①高度大体相同的高山:纬度越低,自然带越复杂。
②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复杂。
(3)自然带分布海拔差异
①同一山地:同一自然带一般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②同一自然带,不同山地:纬度越低,分布海拔越高,反之越低。
③雪线
a.气温:受其影响,阳坡雪线高,阴坡低。
b.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2.如何根据植被带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
1.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但生态恶化严重,而且农民处
于贫困状态。通过发展山区立体农业,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生态环境得到良
性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带性与地方性分异规律不仅仅表现为自然带方面,还表现在气候的分布、土壤的
分布等具有地带性规律的地理事物上。如我国南方地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四川盆地
土壤为紫色土,与红壤这一理论土壤分布不符,则紫色土即地方土壤。
应用体验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读图,回答4~5题。
4. 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
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A
5. 甲山地苔原带分布的海拔较丁山地高,其主要原因是甲山地( )
D
A.海拔较高 B.距海较远 C.降水较多 D.纬度较低
探究点二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情境探究
某战士在日记中写道:“凌晨我们巡逻时气温为-20 ℃左右,周围一片林海雪原。而我的家乡此时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椰树,人们正忙着早稻插秧……”
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有很大的差异?
提示 不同的地区由于位置、地形、气候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土壤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 图中A地所属的自然带名称是什么?B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C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是什么?
提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荒漠。
方法突破
1.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陆地自然带的类型与气候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分布着特定的自然带类型。气候与主要自然带类型的对比分布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识记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类型
方法1:根据图示进行判断
(1)先根据纬度,结合气候知识,记住理论上自然带的分布范围。
(2)对照自然带的实际分布图,记住与理论有区别的地方。
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理论上,0°至南纬10°为热带雨林带,南纬10°~20°为热带草原带,但实际上南纬5°~20°均为热带荒漠带,南纬20°~30°的热带荒漠则与理论一致。
方法2:结合植被类型特征、文字描述进行判断
植被类型 特征
森林 热带(季)雨 林 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 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于春末夏初,果实秋季 成熟 植被类型 特征
森林 温带落叶阔叶 林 乔木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减少能量和 水分流失)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 为针状(抗寒耐旱) 草原 热带草原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有旱生乔木(树茎粗壮, 利于储水)、灌木 温带草原 以丛生禾草植物为主。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 小、叶片内卷(以减少水分的蒸腾) 荒漠 热带荒漠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 单 温带荒漠 续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分布特征
①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大致是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②这种分布主要受山脉阻挡影响。
2.欧亚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纬度高于东岸的原因:欧亚大陆中纬度西海岸有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东海岸有千岛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3.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
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①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同时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
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③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续表
应用体验
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甲、乙、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2. 关于丁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B.植物常见有肉质的叶或茎
C.受沿岸洋流影响,常发生海雾
D.属地方性分异规律
D
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藓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特有种。苔原带横跨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退却。据此回答3~4题。
3. 影响南半球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因素是( )
C
A.纬度位置 B.地形起伏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4.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欧亚大陆苔原带将( )
D
A.整体向北移动 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 D.面积缩小(共28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泰兴期中]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数量大增。下图为我国各省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主要是使当地
( )
A.水土流失多发 B.河流水量锐减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洪涝灾害多发
C
[解析] 外来植物入侵,争夺当地物种的栖息空间,导致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C。
2. 外来入侵物种影响地区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B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共同性 D.开放性
[解析] 外来入侵物种影响了地区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这体现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同性、开放性无关。故选B。
[2023·盐城一中期末]下面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和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解析] 箭头①:气候→水文,表示气候对水文的影响,淮河和松花江流域气候条件不同,河流水文特征不同。箭头②:地貌→土壤,表示地貌对土壤的影响,而“喀斯特地貌”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③:水文→土壤,表示水文对土壤的影响,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形成体现了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④:气候→土壤,表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而“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故选A。
4. 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D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 图示为沙丘,是沉积地貌,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的结果。故选D。
[2023·兴洪中学期末]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 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A
[解析] 该植被地上部分较小,而地下部分根系发达,所以
该地气候较干旱。故选A。
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C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当地蒸发加剧,会更加干旱,而植物为了获取更多水分,根系向更深处生长。故选C。
[2023·泰州三中期末]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区域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 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
③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按一定顺序填入
a、b、c三个方框内,下列顺序正确的
是( )
C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解析] 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受气候、植被影响,发育形成色暗、肥沃的黑土。故选C。
8. 森林面积锐减给该地区土壤和河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B
①使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使河流含沙量减小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森林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故选B。
[2023·仪征中学期末]下图所示地区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传统民居“蜂巢屋”,一般由3至4个相连的土塔状建筑构成,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据此回答9~10题。
9. “蜂巢屋”是一种古老而优越的生态民居,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为( )
B
A.沙漠广布 B.森林覆盖率低 C.全年气候干旱 D.河湖众多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地中海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不可能全年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也不可能河湖众多;该民居是当地人利用茅草和泥土筑造而成,应与该地森林覆盖率较低、物资缺乏有关。故选B。
10. “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
A
A.夏季隔热,冬季保温 B.墙体坚固,稳定性好
C.抵御夏季的雨水 D.防御冬季的风沙
[解析] 由上题可知,该地具有夏季炎热,冬季多雨的气候特点,“蜂巢屋”的墙体厚达80厘米,可以阻隔夏季阳光,使室内较为凉爽,还能阻挡冬季冷空气,使室内降温慢。故选A。
[2023·大连高二期末]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
11.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 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故选A。
12. 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C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C。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溧阳期中]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湾迁移较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从西南到东北发育多种植被。图1为科考队根据实地调查绘制的当地植被分布图,图2为绘制的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的关系图。据此回答13~14题。
图1
图2
13. 关于图中砾石滩描述正确的是( )
A
A.受弯道环流影响,横向输沙而成 B.夏季面积最大,冬季面积最小
C.地下水埋藏浅,植被分布较多 D.附近水域比较深,适宜修建码头
[解析] 该地位于河流弯曲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砾石滩位于河流凸岸一侧,以沉积为主,受弯道环流影响,横向输沙而成。该地河流为黄河一级支流,补给类型应为大气降水或冰雪融水,夏季补给水量大,该地地形平坦,砾石滩被淹没,出露面积小,冬季枯水期,裸露面积大。砾石滩靠近河流,地下水埋藏较浅且土壤发育条件差,土壤少、常被淹没,导致该地植被较少。砾石滩位于河流的凸岸,水较浅,不适合建设码头。故选A。
14. 对图示区域植被演化关系推测正确的是( )
D
①自西南向东北演替,灌木植被年龄大 ②自东北向西南演替,湿生植被年龄小 ③凹岸植被生物量大,边滩植被演化快 ④凹岸植被生物量小,边滩植被演化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河流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形成的时间与距离河岸的距离呈正相关。图中砾石滩、植被位于河流凸岸,凸岸逐渐接受沉积,因此凸岸延伸方向应该是从东北向西南,东北部形成的植被树龄较大,西南形成的植被树龄较小,①错误,②正确。河湾迁移速率与凹岸植被生物量呈负相关,水流对河湾凹岸的冲刷作用和弯道环流引起的横向输沙,使河湾凹岸崩塌,崩塌带来的部分泥沙被水流带到凸岸堆积,植被根系对河岸土体的加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岸失稳崩塌的速率,降低凹岸侵蚀的速度,滨河植被能够增大河岸的粗糙率,降低河道的横向迁移速率,减弱水流冲刷,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2023·淮安中学期末]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用木板、铁丝修建的“挡头”矗立田地(左图),还有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农作物的“干草架”(右图),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景观。据此回答15~16题。
15. 与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性特征相符的是( )
C
A.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弱 B.昼夜温差大,植株高
C.因高寒,植被外表大多覆毛 D.因水源,人口分布在河谷
[解析] 青藏高原地区高寒,大气稀薄,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植被表面大多毛茸茸,植株低;人口分布在海拔低、热量足的河谷地区,以应对高寒。故选C。
16. “干草架”离地较远考虑的是( )
B
A.空中光照强 B.地面温度低 C.地面湿度大 D.防虫蚁破坏
[解析] 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近地面温度低,修建“干草架”可避免近地面低温对晾晒草料的影响;“干草架”所处高度和近地面光照强度差别不大;地面湿度不一定大;高寒条件下,虫蚁存活率低。故选B。
[2023·连云港高中期末]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及产生的影响。据此回答17~18题。
1936年拍摄
2015年拍摄
17. 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D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解析] 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故选D。
18. 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D
A.沿海地区的海拔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解析] 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故选D。
19. [2023·连云港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冰岛位于欧洲西北部,是世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境四分之三是高原,冰川占全岛面积的11.5%。
材料二 下图为冰岛位置示意图。
(1)简析冰岛火山活动活跃的原因。
[答案] 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于大西洋中脊,岩浆易沿断裂带喷涌。
(2)分别从四大圈层说明冰岛火山活动使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表现。
[答案] 岩浆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涌,冷却凝固,改变地表形态;火山喷发产生大量火山灰等碎屑物质,使大气中尘埃颗粒物增多,影响大气能见度;火山喷发释放热量,使气温升高,冰川融化,造成河流水位上升;火山灰掩埋地表植被,使其短时间内出现死亡等。
(3)说明冰岛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致性特征。
[答案] 纬度高,海拔较高,气温低;地表冰雪广布;苔原景观为主;土壤多冻土;河流水量较小,结冰期长等。(共36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 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培养地理实践力
2.结合图表,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培养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
境,培养区域认知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1.物质组成:________、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主要环境能量:__________和太阳能。
3.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______和土壤等。
大气圈
地球内能
生物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比喻为
“________________”。
(3)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________效应。
(2)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发生变化,当其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
整体性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整体性的意义
(1)利用__________。
(2)修复__________。
(3)改善__________。
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
环境质量
2.人类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思维提升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试答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图表点拨
教材第111页图53“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和图54“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两图展示出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一般来说,全球尺度、全海洋尺度和全大陆尺度等属于大尺度范围,而局部地区则属于小尺度范围。
连线生活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连线生活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造就了高寒的气候,对我国西北地区也有影响,分析其中的关联性。
试答 青藏高原隆起加剧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高原隆起后,阻碍了南部海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且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判断正误
(1) “牵一发而动全身”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

(2)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会因为某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 )
×
(3) 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
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
×
(4)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
( )

(5) 自然环境的快速变化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情境探究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
结合材料探究:
(1)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哪些要素?
提示 不是偶然现象,奇松→生物,怪石→地形,云海→气候,温泉→水文。
(2)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提示 ①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②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③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④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3) 这种神奇组合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种规律?
提示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整体性规律。
方法突破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分析思路
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第二步:确定区域地貌和气候的整体特征。
第三步:根据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联系,分析其他要素特征。
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地理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澳大利亚地势低平地区,地下水水位较高,盐分容易随地下水蒸发而上升到地表,
造成盐碱危害。科学家发现在南部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下图)盐渍化农田上种植
一种根系发达、吸水性强的盐生灌木滨藜,3~4年后,土壤盐分明显降低,并可在盐生
灌木行间种植大麦、燕麦等作物。据此回答1~2题。
1. 图中M地土壤盐分含量最低时为该地( )
D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 种植滨藜能使土壤盐分明显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A.降低地下水水位,吸收土壤盐分 B.枝叶茂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C.增加大气降水,稀释土壤盐分 D.根系较发达,增加土壤地下水
刚果河为非洲第二长河,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读刚果河流域示意图(下图),回答3~4题。
3. 该河流流量大,河口处却未能形成三角
洲,其原因最有可能有( )
①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持续下沉 ②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③中部为刚果盆地,泥沙在此处沉积,搬运至河口处的泥沙极少 ④泥沙被强大的洋流带走 ⑤河口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泥沙不易沉积 ⑥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D
4. 下列选项能体现出图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
A.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 B.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
C.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 D.中部为盆地→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
探究点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情境探究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较高,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结合材料探究:
(1) 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生物(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 上述要素的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水文、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等方面带来什么影响?
提示
水文变化: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
地貌变化: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土壤侵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森林覆盖率下降,逐渐消失
气候变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3) 上述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哪一特征?
提示 体现了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方法突破
1.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分析思路
(1)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分析区域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自然地理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的变化特点,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特点。以植被破坏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1~2题。
1. 关于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B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2. 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D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增加 ⑤三角洲面积缩小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美国黄石公园工作者发现,公园植被在当地狼群被全部猎杀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公园里大水频发,土壤侵蚀,生态失衡。1995年黄石公园重新从加拿大引入狼群后生态系统又逐步趋于稳定,可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并没有恢复。狼群不仅控制了麋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它们的行为,使其避开易被捕食的地区——峡谷、河谷,从而使这些地区草木繁盛,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善于修筑水坝的河狸也增加了,河狸坝抬高了水位,从而使两岸土地成了“湿地”,更惊喜的是这一举措还改善了河流地貌。据此回答3~4题。
3.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A.该生态修复案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B.黄石公园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麋鹿数量的剧增
C.人类猎杀麋鹿可以代替狼群的作用
D.狼群猎杀麋鹿会减少熊的食物来源,从而减少熊的数量
4. 黄石公园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①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时要遵循自然规律 ②生态修复措施遵循优先选择当地物种 ③恢复的草木有稳固河岸、减少侵蚀的作用
④保护顶级掠食者就能恢复生态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共43张PPT)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培优练
创新应用练
[2023·口岸中学期末]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天山西北部的山间封闭盆地内,湖面海拔 2 017.9米,湖区年均温度 0.5 ℃,年均降水量350毫米以上,受人类影响小。近30年来,湖泊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湖区周边畜牧业随之也得以迅速发展。下图为赛里木湖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 湖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C
A.流域内蒸发蒸腾 B.太平洋 C.大西洋和北冰洋 D.印度洋
[解析] 结合材料并读图分析可知,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天山西北部的山间封闭盆地内,位于西风带,湖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其次是北冰洋;该区域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影响小。故选C。
2. 若湖泊水位继续上升,则面积扩大最明显的方向是( )
A
A.西部 B.南部 C.东北部 D.东部
[解析] 读图可知,该湖泊西部地势平缓,东部、北部和南部地势较陡,因此若湖泊水位继续上升,西部面积扩大最为明显。故选A。
3. 湖泊面积变化后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
B
①湿地面积减小 ②沿湖公路受损 ③湖泊水质变差④耕地面积增加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近30年来,湖泊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湖泊面积继续扩大,沿湖分布的公路将要受损,②正确;随着湖泊面积扩大,湖泊周边畜牧业随之也得以迅速发展,向湖泊排放的污染物增多,湖泊水质变差,③正确;湖泊面积增大意味着湿地面积扩大,①错误;湖泊周边以畜牧业为主,草地面积增加,④错误。故选B。
[2023·射阳中学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自然带分布。据此回答4~5题。
4. 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体现的是(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解析] 图中自然带基本上是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
5. 该地区甲自然带东部纬度偏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 )
C
A.面积辽阔的高原地形 B.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C.降温减湿的拉布拉多寒流 D.降水丰富且四季分配均衡
[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大陆轮廓判断,图示区域是北美洲北部地区,甲自然带为苔原带,其自然带在东部明显向低纬度延伸,这是因为沿岸有拉布拉多寒流经过,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故选C。
[2023·仪征中学期末]下图为北半球假想大陆的高度理想化降水分布图。据此回答6~7题。
6. 区域a和e全年干燥的共同原因是( )
A.高压控制,降水少 B.距海较远,水汽少
C.气温较高,蒸发强 D.沙漠广布,下渗多
A
[解析] 读图可知,区域a位于高纬度地区,全年干燥是因为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区域e位于低纬度地区,全年少雨是因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两地全年干燥的共同原因是高压控制,降水少。故选A。
7. 区域g的自然带为( )
A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区域g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A正确。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故选A。
[2023·海安中学]秦岭是中国重要的南
北分界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生
态过渡带,其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较明
显的差异。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
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
总面积的百分比,其大小受到气候、地形
地势、植被类型、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如图示意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据此回答8~9题。
8. 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3 000米、3 500米以上都低于80%,其主要原因是( )
C
A.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破坏严重
B.海拔高,气温低,植被难以生长
C.植被类型从阔叶林转变针叶林、高山草甸,植被覆盖率降低
D.山体坡度大,土壤层较薄
[解析] 3 500米以上的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并不大,A错误;秦岭海拔较高的地区也有植被生存,B错误;海拔变高,气温降低,植被变成针叶林、高山草甸,枝叶的覆盖率变少,C正确;海拔高并不代表坡度大,D错误。故选C。
9. 研究发现,近20年来,与秦岭北坡相比,南坡植被覆盖度的上升趋势较大。影响南
坡上升趋势的因素是( )
C
①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②南坡为向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③早期人类活动对南坡植被的破坏比北坡小 ④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南坡植被恢复较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秦岭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①正确;南坡为向阳坡,热量充足,②正确;南北坡两侧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差距不大,③错误;退耕还林会帮助植被恢复,南坡植被恢复较快,④正确。故选C。
[2023·镇江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的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 图中( )
A
A.甲海拔低,无冰雪带 B.乙纬度高,形成荒漠
C.丙降水丰富,森林分布上界最高 D.丁相对高度大,垂直带谱最丰富
[解析] 甲地海拔在3 000米以下,最高海拔处的自然带为高山苔原带,无冰雪带。乙地基带为荒漠,海拔高处有针叶林,由此可知,荒漠的成因为深居内陆,降水少;丙地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水丰富,纬度低,森林分布上界较高,但不是最高;丁地垂直自然带只有三个,不是最丰富的。故选A。
11. 丁山脉所在地形区( )
C
A.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大 B.以绿洲农业为主
C.湿地面积广大 D.生物能资源丰富
[解析] 丁山脉海拔约8 000米,基带海拔约4 000米。很有可能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屋顶坡度大的民居主要位于我国的南方湿润区;绿洲农业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地区湿地面积广大,但过于高寒,所以生物能资源不丰富。故选C。
[2023·常熟期中]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自然带系列,最下面的起始带称为基带。读我国某山体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2~14题。
12. 该山体在3 000~3 500 m海拔范围内,北坡比南坡( )
A
A.降水量大 B.年均温高 C.植被稀疏 D.土壤贫瘠
[解析] 读图可知:我国山地南坡为阳坡,气温高,该山体在3 000~3 500米海拔范围内北坡自然带的数量比南坡丰富,且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肥沃,说明北坡水分条件较南坡好。故选A。
13. 该山地南北两坡自然带谱数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D
A.绝对高度 B.热量条件 C.坡度 D.相对高度
[解析] 读图分析,南北坡绝对高度相同;南坡是阳坡,蒸发强,水分少、自然带少;南北坡坡度相差不大;南坡的基带位于海拔不到3 000米处,北坡的基带位于1 000米附近,因此南北坡的相对高度不同。故选D。
14. 北坡山麓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C
A.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干旱加剧 B.冬季寒冷多大风,蒸发旺盛
C.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D.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降水稀少
[解析] 读图可知,北坡的基带为荒漠,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是人为原因;冬季北方植被枯黄,停止生长,寒冷多大风、蒸发旺盛影响不大;该地区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故选C。
真题实战练
[2022·江苏卷]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回答15~17题。
15. 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 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 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平地狭小,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目的主要是扩展平整的用地空间,由材料知该区域为岛屿,四面环海,风力强劲,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目的是抵御强风,防止强风掀翻屋顶;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对防御海浪,便于出行关系不大;减少屋顶积雪的承受,应增加屋顶坡度,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保暖防寒与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无关。故选B。
16. 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
A
A.风干海鱼 B.晾晒衣物 C.堆放薪柴 D.圈养牲畜
[解析] 由材料可知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为捕鱼,搭建许多木架主要是用来晾晒鱼干;晾晒衣物不会搭建许多木架;由图中木架的形状,可知搭建的木架不是用来堆放薪柴、圈养牲畜的。故选A。
17. 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
D
A.林海 B.冰川 C.雪原 D.极光
[解析] 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北极圈以内,有极光现象,是该地区比较独特的旅游资源,故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极光;林海、冰川、雪原在较低纬度的区域也有,不是该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故不是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故选D。
[2022·全国甲卷]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回答18~20题。
18. 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B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故选B。
19. 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B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
[解析] 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大小关系不大;缓坡坡面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下径流更丰富;该地区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比较小,与陡坡相比,缓坡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夹角更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较少,土壤蒸发较弱,水分条件更好,牧草生长更茂盛。故选B。
20. 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C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解析] 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故选C。
[2022·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厘米土壤剖面。据此回答21~22题。
21. 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C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解析] 由图可知,山谷、山坡植被明显不同,这是受地形影响;小型山间盆地,局地范围小,海拔差异小,热量和降水差异不大,岩性相差不大。故选C。
22. 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
C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根据图b信息可知,②示意的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由图a可知,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缺失淋溶层,符合②示意的土壤分层;甲处、乙处、丁处都有淋溶层分布,不符合②示意的土壤剖面图。故选C。
[2022·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回答23~25题。
离河岸 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 结构 群落盖 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
电导率
(mS/cm)
50 乔—灌 —草 30.33 916 5.73 1.41 0.36
200 乔—灌 —草 34.00 917 5.04 1.50 0.59
离河岸 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 结构 群落盖 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
电导率
(mS/cm)
350 乔—灌 —草 40.33 914 4.42 1.50 0.37
500 乔—灌 —草 46.67 914 18.51 1.41 2.56
650 乔—灌 —草 74.33 913 19.27 1.37 0.40
续表
离河岸 距离 (m) 群落属性 影响因子 群落 结构 群落盖 度(%)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
电导率
(mS/cm)
800 乔—灌 —草 68.67 913 15.23 1.38 1.02
950 乔—草 45.00 912 7.78 1.40 0.50
1 100 乔—草 40.33 916 3.06 1.58 0.66
1 250 乔—草 34.33 915 2.32 1.62 1.98
续表
23. 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
B
①海拔 ②土壤含水量 ③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升后降,海拔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升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升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4. 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 )
A
A.胡杨涵养水源 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 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下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使浅根系草本植物获得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草本植物根系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浅根系草本植物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故选A。
25. 在离河岸950米到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B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 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解析] 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在离河岸950米至1 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符合题意;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在离河岸950米至1 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故选B。
[2022·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 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C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②③④自然带是纬度差异导致的热量条件差异主导的地域分域规律,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故选C。
27. 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
D
A.纬度 洋流 B.地形 洋流 C.纬度 大气环流 D.地形 大气环流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平坦。根据图示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由于该地地势相对平坦,海拔较低,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可以深入内陆,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大气环流;深入内陆的分布区距离海洋较远,受洋流影响较小;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植被的类型,不会导致同一植被如落叶阔叶林深入内陆。故选D。
[2021·江苏卷]河流流经平坦地形时常形成千回百转的曲流景观。下图为北美大草原某地景观图。据此回答28~29题。
28. 决定该地林地分布的生态因子是( )
A.气温 B.水分 C.光照 D.风向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在大草原上形成了林地,一般草原上降水较少,在温度带一样的情况下形成林地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且该地林地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区,故选B。
29. 在河流变迁过程中,河道景观的演化过程是( )
A
A.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 B.牛轭湖→曲流→草地→林地
C.林地→草地→曲流→牛轭湖 D.草地→林地→牛轭湖→曲流
[解析] 曲流形成后,河水仍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此时牛轭湖周围水分条件好,故林木生长较好,形成林地,随着泥沙淤积,牛轭湖最终变小直至消亡,所以水分逐渐减少,变成草地。故河道的演化过程是曲流—牛轭湖—林地—草地。故选A。
30. [2022·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答案] 类型:苔原带。
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答案] 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分水岭: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 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