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测评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2分,共4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我国计划实施“觅音计划”,通过发射航天器探索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据此回答1~2题。
1. “觅音计划”中寻找的行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B
A.矿产丰富 B.温度适宜 C.昼夜变化 D.地形平坦
[解析] 行星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矿产丰富、昼夜变化、地形平坦不是行星上生命存在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故选B。
2. 易对航天器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
D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解析] 易对航天器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太阳活动,地球公转、地球自转不会对信息传送产生影响,太阳辐射对信息传送产生的影响很小。故选D。
某科幻电影讲述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
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其中的“流浪地球”
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
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 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距离太阳
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 行星围绕恒星公转,卫星围绕行星公转。图中地球在A、B、C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
类型分别是( )
B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行星—行星
C.行星—卫星—卫星 D.行星—卫星—恒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围绕恒星转动的天体为行星,围绕行星转动的天体为卫星。读图和材料可知,地球在A位置时绕恒星太阳转动,对应的天体类型为行星;由“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借助木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可知,在B位置时地球并没有被木星捕获成为它的卫星,而是继续向比邻星进发,因此B位置对应的天体类型是行星;地球在C位置时绕恒星比邻星转动,对应的天体类型为行星。故选B。
4. 比邻星能成为地球新家园是因为比邻星可以为地球提供( )
C
A.充足的食物 B.适宜的大气 C.稳定的光照条件 D.大量的液态水
[解析] 读材料可知,比邻星是恒星,能发光、发热,可以为地球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正确;比邻星是恒星,并不能直接提供充足的食物,A错误;地球上适宜的大气和大量的液态水是地球所处的特殊宇宙环境和自身演化出来的,与比邻星没有直接关系,B、D错误。故选C。
5. 电影中导致人类决定飞离太阳系自救的主要因素最不可能是( )
D
A.地球表面温度太低
B.没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C.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将导致地球无法获得稳定的光照
D.地球由于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发生了极端天气,已不适应人类生存
[解析] 材料中提到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根据所学知识,这里包括两个关键点,一是太阳急速衰老膨胀,会导致地球没有稳定的光照,地表温度过低,A、C不符合题意;二是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会导致地球没有安全的宇宙环境,B不符合题意;人类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发生了极端天气不会导致人类飞离太阳系自救,D符合题意。故选D。
水是生命之源,她与太阳的光和热共同孕育着地球上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回答6~7题。
6.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有“液态
水存在”关系密切的是( )
A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地球有液态水存在主要是因为地表温度适中,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还因为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使得昼夜温差不大,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①④符合题意;液态水的存在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的直接关系不大,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A。
7.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其能量是巨大的,人类对其利用
的潜力不可限量,其巨大能量的来源是( )
C
A.太阳外部的气体燃烧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D.太阳外部的核聚变反应
[解析] 太阳内部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氢原子核在此发生聚变反应生成氦原子核,损失部分质量,释放巨大的能量,这是太阳能量的来源,C正确;太阳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太阳外部的气体不会燃烧,而且气体燃烧的能量有限,不是太阳能量来源,A错误;太阳内部由最小的原子核物质构成,很难发生核裂变反应,太阳能量不来源于内部核裂变反应,B错误;太阳外部的温度和压力不足以发生核聚变反应,因此太阳能量不来源于太阳外部的核聚变反应,D错误。故选C。
1904年,英国某天文学家发现,以太阳表面纬度为纵坐标,年份为横坐标,绘出的太阳黑子分布图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如图)。据此回答8~10题。
8. 通过长期观测,人们发现太阳黑子( )
A.温度比周围更高
B.在太阳表面的纬度分布有规律性
C.出现在色球层上
D.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气候变暖
B
[解析] 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周围温度低,A错误;通过图可以看出,相同纬度的太阳黑子数量相近,有一定的规律性,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C错误;数量的增加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但不一定是变暖,D错误。故选B。
9.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
B
A.22年 B.11年 C.30年 D.60年
[解析] 图中两次波峰相差时间约为11年,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故选B。
10. 太阳黑子增多时,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D
①赤道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②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③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气候异常的概率增加
[解析] 根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可知,赤道地区不会出现极光,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①错误;太阳黑子增多时可能会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②错误;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正确;气候异常的概率会增加,④正确。故选D。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在中国黄海(33.50°N, 121.19°E)发生里氏5.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7千米。震中位置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1~12题。
11.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岩石圈 B.下地幔
C.外核 D.软流层
A
[解析]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7千米,位于岩石圈中。故选A。
12. 下列对此次地震的分析正确的是( )
C
A.盐城的震级大于扬州 B.泰州和扬州烈度相同
C.图示各地的震级相同 D.对沿海地区破坏严重
[解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C正确;影响烈度的因素较多,如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地面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此泰州和扬州烈度不可能完全相同,B错误;此次地震震级较低,且震源在海洋中,对沿海地区的破坏有限,D错误。故选C。
下图为小明同学绘制的地球圈层示意图(图中有一处标注错误)。据此回答13~14题。
13. 小明绘制的地球圈层中,标注错误之处为( )
A.地壳 B.软流层 C.外核 D.生物圈
B
[解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全部,示意图中软流层的标注错误,故选B。
14.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包括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是指生活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解析]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故选C。
图1示意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2示意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读图回答15~16题。
图1
图2
15. 地球上发生地震时( )
B
A.坐在船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地面上的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逐渐变快
D.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突然消失
[解析]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坐在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簸,A错误;地面上的人会先感觉到纵波后感觉到横波,纵波的感觉是上下颠簸,横波的感觉是左右摇晃,B正确;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面时纵波速度变慢、横波完全消失,C、D错误。故选B。
16. 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 )
B
A.都是S波速度始终大于P波
B.都在月(地)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解析] 月球和地球上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A错误;都在月(地)壳以下有速度突然增加的情况,B正确;月球上纵波波速最大处在6~8 km/s之间,地球上纵波波速最大处在12~15 km/s之间,C错误;月球表面发生地震时既能探测到P波也能探测到S波,D错误。故选B。
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回答17~19题。
17. ②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由坚硬岩石组成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连续但不规则
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B
[解析] 读图可知,水蒸气流向②圈层,②圈层为①水圈提供降水,说明②圈层为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圈层,B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故选B。
18.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C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 该诗句反映的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植被的生长需要岩石圈提供无机盐,同时植被通过枯枝落叶的形式向岩石圈提供有机物。图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故选C。
19. 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
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的形成,不能体现出的地球自然
环境的圈层是( )
D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在雾凇的形成过程中,水分涉及水圈,在低温时水汽凝华涉及大气圈,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主要附着在树枝等植被上,涉及生物圈,不涉及岩石圈。故选D。
2022年4月26日,在湖北省恩施州发现了震旦角石化石。震旦角石形似竹笋,属无脊椎软体动物,距今或超过4.4亿年。下图为震旦角石化石图。据此回答20~21题。
20. 推测震旦角石最可能生活的环境是( )
A.茂密的森林 B.连绵的山脉
C.湿冷的沼泽 D.温暖的浅海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震旦角石属于无脊椎软体动物,距今或超过4.4亿年,由此可以推出,该生物是生活在大约距今5.4亿年—距今4.2亿年的早古生代,该时代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等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所以推测震旦角石最可能生活在温暖的浅海里。故选D。
21. 震旦角石所处地质年代及该时期的主要地质事件是( )
A
A.古生代——三叶虫繁盛 B.中生代——恐龙繁盛
C.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 D.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震旦角石生活在早古生代,早古生代有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故选A。
读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
22. 上图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①哺乳动物 ②爬行动物 ③脊椎动物 ④无脊椎动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D
[解析] 该图为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下部地层化石形成年代较早,上部地层化石形成年代较晚。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形成于古生代早期;鱼类属于脊椎动物,形成于古生代中期;恐龙属于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哺乳动物盛行于新生代。所以图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④③②①,故选D。
23. 由图中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推测,该地环境经历( )
A
A.海洋环境—陆地环境 B.海洋环境—陆地环境—海洋环境
C.陆地环境—海洋环境 D.陆地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
[解析] 三叶虫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鱼类也生活于水生环境。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多生活在陆地环境中,所以该地环境由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演变。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驱动天气、气候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动力,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河北省水平面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尤其张家口远高于邯郸。图1示意河北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2示意河北省地形。
图1
图2
(1)概括河北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答案] 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西北多,东南少;西北部张家口最多。
[解析] 读图1可知,河北省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不均;西北部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 400兆焦/平方米以上,张家口市附近大于5 600兆焦/平方米,东南部数值小于5 400兆焦/平方米,整体上西北多,东南少;张家口市附近最多。
(2)与邯郸相比,说明张家口水平面年太阳辐射总量丰富的原因。(6分)
[答案] 张家口地区海拔高,大气较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太阳辐射强;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解析] 读图2可知,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势较高;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势较低。与邯郸相比,张家口海拔较高,大气较稀薄,杂质含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张家口纬度较高,降水少,晴天多,夏季日照时间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大。
(3)请列举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6分)
[答案] 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解析] 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普遍,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早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被发现。下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1)三叠纪属于地质年代中______宙的______代。(4分)
显生
中生
[解析] 从地质年代划分角度看,三叠纪属于显生宙的中生代。
(2)分析三叠纪所在地质年代地球演变的特点。(6分)
[答案] 三叠纪属于中生代,地球的演变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②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盛。后来空中出现了始祖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裸子植物迅速发展。③中生代末期,除盛极一时的恐龙从地球上突然销声匿迹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④中生代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造煤时期。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从该地质年代的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及矿产形成等几个方面分析回答。
(3)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特征。(6分)
[答案] 地理环境特征:处于海陆交汇处。生物环境特征: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两栖类动物向爬行类动物进化。
[解析] 结合材料“海生爬行动物”可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的地理环境特征应是海陆交汇处,处在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两栖类动物向爬行类动物进化时期。
26. 下图为地理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若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
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__,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
__________(不连续面名称),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该
界面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地壳
古登堡面
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降低
[解析] 地球内部圈层由地表向深处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图中阴影部分是地幔,曲线①②之间位于地幔之上,是地壳。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地幔之下的古登堡面。结合所学可知,地震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降低。
(2)若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
线①为__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4分)
土星
地球
[解析]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若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则②是木星的公转轨道,③是火星的公转轨道,①是木星之外的土星的公转轨道,④是火星以内的地球的公转轨道。
(3)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
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__代,当时______(爬行或哺乳)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
角度来看是重要的成____时期。(6分)
中生
爬行
煤
[解析] 若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则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的中生代,该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繁盛。该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是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之一。
(4)若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
______层,曲线③④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__。(4分)
日冕
太阳黑子
[解析]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是色球层以外的日冕层,曲线③④之间是色球层以内的光球层,光球层常见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共21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海安实验高中月考]读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图,回答1~2题。
1. 图中a、b、c分别表示( )
A.可见光区、红外区、紫外区
B.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C.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
D.紫外区、红外区、可见光区
B
[解析] 图中a、b、c依次表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故选B。
2. 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A.太阳辐射能主要来源于太阳外部 B.太阳辐射能经植物可转化成生物化学能
C.太阳辐射能力最强的是紫外区 D.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总辐射的一半
[解析] 太阳辐射能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故选B。
[2023·常熟中学期中]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该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衣服上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NSS终端)充电。据此回答 3~5题。
3. 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东北平原 D.青藏高原
D
[解析] 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与使用地区的太阳能丰富程度有关。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故选D。
4.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太阳能在未来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B.煤炭、石油的形成与太阳辐射无关
C.太阳辐射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可能出现磁暴现象
D.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解析] 随着科技进步,太阳能在未来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A正确;煤炭和石油属于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的太阳能,其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误;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的是太阳活动,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误;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D错误。故选A。
5. 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B
A.风的形成 B.火山喷发 C.植物的生长 D.海水蒸发
[解析]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冷热不均,推动空气做水平运动形成风,A错误;火山喷发是地球内能释放的方式,与太阳辐射无关,B正确;植物的生长,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C错误;海水蒸发是海洋表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增温而导致的,D错误。故选B。
[2023·扬州学业考试]德国和芬兰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近60年来的太阳活动是过去一千年中最强的。他们认为测定太阳活动的最佳方法是直接测定太阳黑子的数目。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读太阳内部和外部结构图,据此回答6~7题。
6. 黑子出现于( )
A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核层 D.日冕层
[解析] 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故选A。
7. 下列关于太阳黑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A.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
B.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C.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最高的部分
D.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解析] 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A不符合题意;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B不符合题意;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温度稍低的部分,C符合题意;太阳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23·扬州合考模拟]2022年10月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拍摄到太阳日面局部区域出现突然“增亮”现象(下图)。据此回答8~9题。
8. 材料中反映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 B.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B
[解析] 太阳黑子是太阳的光球层有时会出现的一些暗的区域,A错误;太阳耀斑是在太阳的色球层观测到的突发闪光现象,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B正确;太阳风和日珥均不如耀斑释放的能量强,C、D错误。故选B。
9. 该现象发生时,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
D
A.扬州上空极光绚烂 B.珠江口沿岸发生海啸
C.地表温度明显上升 D.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解析] 太阳耀斑爆发时,说明太阳活动增强,太阳活动会影响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D正确;极光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扬州纬度较低,A错误;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引发的海水运动,和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地表温度明显上升与太阳活动无关,C错误。故选D。
[2023·盐城期末]读太阳黑子相对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 图中太阳黑子数变化的周期约为
( )
A.50年 B.1年 C.11年 D.100年
C
[解析] 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连续两次高峰或两次低谷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1年,所以太阳黑子数变化周期约为11年,故选C。
11. 下列不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是( )
C
A.影响地球磁场可以产生“磁暴”现象 B.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C.影响地球人为灾害的发生 D.两极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太阳活动产生的电磁波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离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高能带电离子高速轰击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形成极光;在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故选C。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无锡开学考试]“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图1)和农业大棚上(图2)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即“自发自用、多余上网”。据此回答12~13题。
图1
图2
12. “光伏扶贫”项目是利用太阳辐射能( )
A
A.为人类提供能源 B.为大气运动、水循环提供动力
C.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 D.提供光、热资源
[解析] 由题干可知,“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获取电能,农民可以自用,也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故“光伏扶贫”是利用太阳辐射能为人类间接提供能源,故选A。
13. 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发展光伏发电的优势是( )
B
A.光照充足 B.节约土地
C.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D.清洁无污染
[解析] 光伏发电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因此主要优势是可以节约土地,故选B。
[2023·海门期中]读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兆焦耳/(平方米·年)]空间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 下列对南京、淮安、徐州三城市总辐
射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徐州>南京>淮安
B.南京>淮安>徐州
C.淮安>徐州>南京
D.徐州>淮安>南京
D
[解析] 读图可知,南京的太阳总辐射量数值为4 500, 淮安为4 500~4 700,徐州为4 700~4 900,因此三城市总辐射量大小为徐州>淮安>南京。故选D。
15. 影响江苏南北部太阳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A.气候 B.纬度 C.地形 D.海洋
[解析] 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整体上是南部小于北部,如果受纬度因素影响应该是南部大于北部;江苏地形南北差异较小;海洋对太阳辐射量影响很小;江苏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时间较北部长,阴雨天气也较多,因此南部太阳总辐射量小于北部。故选A。
[2023·山东济宁一中期末]中国空间站(“天宫”)建设和研发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为保障航天员的生活、工作顺利进行以及空间站的长期运营,“天宫”实验舱布置了大型柔性太阳翼(太阳能电池板),太阳翼的角度可调节(如图)。据此回答16~17题。
16. “天宫”实验舱布置了柔性太阳翼,主要是为了( )
C
A.避免陨石撞击 B.躲避太阳风暴 C.获得更多光照 D.减弱风力影响
[解析] 由材料可知,柔性太阳翼为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能发电为空间站提供能源,布置柔性太阳翼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电池板的角度获得更多的光照,C正确;陨石、太阳风暴来临时,柔性太阳翼也无法避免受到危害,B、C错误;中国空间站(“天宫”)位于地球之外,大气稀少,没有风,D错误。故选C。
17. 推测空间站长期运营需克服的困难有( )
C
①地球引力较大 ②太空垃圾威胁 ③太阳风暴强烈 ④物资循环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目前,太空垃圾数量大,且难以清除,对空间站安全运行构成威胁,②正确;为空间站补充物资成本高,因此空间站长期运营需要加大物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④正确;随着科技发展,地球引力较大不算困难,①错误;太阳风暴属于自然现象,不经常出现,对空间站危害比较少,④错误。故选C。
1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家经过观测得知,太阳黑子在2019年开始越来越“冷静”,活动越来越少,不像之前那样频繁活动。而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一定程度上使得地球的温度升高。国外有科学家曾预言2030年的地球将会迎来一个“冰河时期”。
(1)说出太阳活动除太阳黑子外的其他表现及所发生的层次。
[答案] 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
[解析] 太阳外部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各层出现的太阳活动现象分别是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太阳风。
(2)你认为2019年以来太阳活动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2019年以来为太阳活动谷年,太阳活动进入平静期。
[解析] 从太阳活动周期角度分析回答,太阳活动减少说明太阳活动进入谷年,也就是相对的平静期。
(3)有科学家曾预言地球将会迎来一个“冰河时期”,该预言是否会成为现实 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能成为现实。理由: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表面的气温有影响,但影响有限。或可能会成为现实。理由:太阳活动减弱,地球表面温度会相对下降,因此与之前相比地球会出现“冰河时期”(相对)。
[解析]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理由要合理且科学。(共38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 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 说明太阳对 地球的影 响。 1.结合有关资料,说出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地理实践力)
2.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
维)
3.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位置。
(区域认知)
4.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
维)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概况
太阳辐射能量随波长的分布
(1)概念:太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
A________:0.15~0.4微米,波长短
B可见光区:0.4~0.76微米,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
段,约占总能量的_____
C________:0.76~4微米,波长较长
电磁波
紫外区
50%
红外区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__________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不稳定性
(2)类型及分布:
类型 太阳黑子 ______、日珥 太阳风
分布 C:________ B:色球层 A:________
(3)重要标志:__________和______。
耀斑
光球层
日冕层
太阳黑子
耀斑
2.太阳黑子
(1)概念:太阳________表面的黑斑点。
(2)活动特点
①周期:11年。
②分为太阳活动____年(太阳黑子数目最多的年份)和太阳活动____年(太阳黑
子数目最少的年份)。
光球层
峰
谷
3.耀斑
4.太阳风
图表解读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读下图,思考以下问题。
(1) 热带雨林生物量与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相比,哪一个生物量大?
提示 热带雨林。
(2) 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与热带雨林所处的纬度有关,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光合作用强,生物量大。
连线生活
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哪些能源属于太阳能?
提示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易错辨析
太阳外部结构≠太阳结构
太阳的大气层结构又称太阳外部结构,它并不代表太阳的整体结构,除太阳大气外,太阳还包括核聚变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等。
思考感悟
为什么人们肉眼看见的太阳的光亮表面是光球层而不是色球层和日冕层?什么情况下才能观察到色球层或日冕层呢?
提示 光球层发射出的可见光多,因此肉眼可见;色球层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层的千分之一,日冕层的亮度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所以肉眼很难观察到色球层或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或借助特殊的仪器才能观察到。
连线生活
电离层与短波通信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15,了解极光的相关信息。极光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其发生在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地球的极光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受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的。
案例分析
不同历史时期太阳活动的影响
1859年的太阳活动能量巨大,造成全球电报业务中断,甚至在低纬度地区出现极光。1989年3月13日的太阳活动导致部分地区电网、输油管道等受损。现代若发生与1859年强度相当的太阳活动,全球的电力传输网络、无线电通信、卫星通信和传输、空间探测等可能会受到灾难性的影响。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何影响?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哪些?
视角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
材料二 地球大气处于不断运动中,气温不同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的运动有时会带动水体运动,进而影响人类活动。
材料三 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另外,太阳能还可以转换成电能被利用。
结合材料探究:
(1) 地球上之所以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这说明太阳为地球提供了什么条件?
提示 太阳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
(2) 根据材料二探究,地球上的大气运动、水体运动,从根本上看,能量都来自哪里?
提示 太阳辐射。
(3) 材料三说明的是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还是间接利用?
提示 间接利用。
方法突破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太阳能的优点是能量巨大、分布广泛,是清洁能源;缺点是能量密度
低,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能光伏发电应用广泛: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器;大到
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在人类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的当今社会,太阳能光伏发电
前景广阔,在21世纪可能替代部分常规能源,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地位。
2.生物量多少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高纬度地区
太阳辐射弱,生物量少。
应用体验
花是红色的,叶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葡萄是紫色的。我们赞扬它们的美丽,你可曾想过是什么影响着地球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它就是太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 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的能量
B.能量主要集中在紫外区
C.是地球上大气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动力
D.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包括煤、石油等
[解析] 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的能量,A符合题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排除B;地震活动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排除C;煤和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排除D。
2. 人类利用的能源中,下列不属于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C
A.水能 B.天然气 C.地热能 D.风能
[解析] 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水能、天然气、风能都来自太阳辐射能。故选C。
3.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于我们以地球为家园的人类来说确实太重要、太熟悉、
太亲切了。太阳能量来源于( )
B
A.外部核聚变 B.内部核聚变 C.其他恒星 D.银河系中心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能量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故选B。
视角2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情境探究
材料一 “蜀犬吠日”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意思是“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群吠,吠所怪也。’我过去听说庸地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
材料二 素有“日光城”之称的拉萨是西藏自治区首府,藏语意为“圣地”。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海拔约3 657米。这里属于高原干旱气候区,特点是气温偏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年日照时数3 000小时以上。
结合材料探究:
(1) 请结合材料说出“蜀之南,恒雨少日”的原因。
提示 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低洼地的水汽不易散开。
(2) 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成都、重庆两城市市场前景是否广阔?为什么?
提示 不广阔。因为“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都和重庆所在地区太阳能资源贫乏。
(3) 如果到拉萨旅游,会发现市区的路灯多为太阳能路灯,其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拉萨所在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朗天气,太阳能资源丰富。
方法突破
1.“五步法”分析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2.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202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到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与“应接尽接”。全国掀起整县光伏试点推进浪潮。如图为皖南某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
1. 该地各月光伏发电度数结算差异较大,发电量最低的月份是( )
B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 光伏发电受天气变化影响,阴雨天气多,则发电量较低;晴天多,则发电量高。皖南地区6月正值梅雨季节,受长时间阴雨天气影响,晴天少,光伏发电量低;3月、9月、12月的晴天日数通常比6月多,故发电量最低的月份应为6月,B正确。
2. 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
A
A.占地面积小 B.发电效率高 C.受天气影响小 D.环境污染小
[解析]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占用土地,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占地面积小,A正确。太阳能分布广泛,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分散布局,发电效率低,B错误。太阳能来自太阳,是以光与热的形式体现的能源,受天气影响大,C错误。太阳能清洁、可再生,无论是集中式光伏发电还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环境污染都小,D错误。
3. 从发电角度,分布式“宜建尽建”的地区是( )
D
A.贵州 B.安徽 C.重庆 D.西藏
[解析] 最适宜推广光伏发电的地区,应是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光伏发电的地区。贵州、安徽、重庆、西藏四个地区中,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日数多,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宜推广,D正确。
探究点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
情境探究
材料一 统计资料表明,在太阳活动峰年,
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在
太阳活动谷年,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稳定。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22年2月9日消息,美
国某公司于2022年2月3日发射的49颗星链卫星中的40颗已经被一场地磁风暴给毁掉了,
预估这些卫星将在不久之后重返大气层销毁,剩下的9颗又难以成组在轨组网承担信号
传播任务。
材料三 欧洲一位宇航员于2022年8月21日在国际空间站上拍到一段美轮美奂的地球极光画面,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极光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荡漾,就像是电影的特效场景一样。
结合材料探究:
(1) 材料一说明了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提示 影响地球气候。
(2) 材料二说明了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提示 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损害运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器。
(3) 材料三说明了太阳对地球有何影响?
提示 在地球上空出现极光。
方法突破
1.太阳外部结构、特征及主要的太阳活动示意图
2.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分析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机制仍然是个未解之谜,等待同学们去探索,但研究表明太
阳活动的变化周期与地球上不同区域气候的变化周期存在着相关性。
2.极光有如此多颜色,其实和空气的组成部分有很大关系。空气是由氧、氮、氢、
氖、氦等气体组成的,在带电粒子流的作用下,各种不同的气体所发出的光也不相
同,因此就有各种不同颜色的极光。
应用体验
丹麦奥胡斯大学利用我国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太阳有一天可能会用比往常强烈数万倍的超级耀斑“轰炸”地球,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 关于材料中提到的“超级耀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B.每11年必爆发一次
C.温度比其他区域低 D.肉眼可以直接观测到
[解析] 耀斑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是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温度高,不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到;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而不是耀斑都会11年爆发一次。
2. “超级耀斑”导致大气层沸腾,甚至让生命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C
A.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 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通信
C.带来大量能量,使得地球大气异常升温 D.会出现极光现象
[解析] 由材料“大气层沸腾”可以判断C项内容符合题意;产生磁暴、影响无线电通信和出现极光都不至于让生命灭绝。(共20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地震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 图中表示震源深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①~④依次表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故选C。
2. 下列有关地震和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地震一定会造成地面建筑物的破坏 B.烈度与震中距关系不大
C.纵波只能通过固体和气体传播 D.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地震不一定都会造成地面建筑物的破坏;震中距越近,烈度越大,反之越小;纵波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选D。
[2023·海安期末]2023年2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4时30分,土耳其发生里氏7.8级地震,此次震中位于土耳其西部伊斯坦布尔以西约100千米的地方,震源深度为10千米,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
3.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 D.软流层
A
[解析] 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震源位于地壳。故选A。
4. 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的圈层是( )
C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图中③圈层为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因此横波不能通过。故选C。
[2023·南通期末]小明同学把一块西瓜切成了如图所示形状,模拟地球内部圈层。据此回答5~6题。
5. 图中甲表示的圈层( )
A.横波不能通过
B.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由坚硬岩石组成
D.流动产生地磁场
B
[解析]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横波可以通过,A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图中甲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C错误;地磁场的产生并非软流层流动导致,D错误。故选B。
6. 该示意图存在的错误共有( )
C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 图中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位置标注错误;岩石圈是软流层以上的部分,不包括软流层。该示意图存在3处错误,故选B。
[2023·无锡合格考模考]下图为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的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回答7~8题。
7. 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莫霍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
C.丁为古登堡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
B
[解析] 读图可知,丙位于地下2 900千米处,且经过丙层后乙波消失,甲波波速下降,应为古登堡面,A错误;图中显示,甲波传播速度比乙波快,因此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B正确,D错误;图中显示,丁深度较浅,且经过丁层后甲波和乙波明显增速,应为莫霍面,C错误。故选B。
8. 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解析]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故选A。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组成岩石圈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 岩石圈是由地壳与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组成的,图中①为地壳,②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故选A。
10. 能削弱宇宙射线,减少陨石撞击,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是( )
C
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岩石圈
[解析] 大气能吸收宇宙射线,陨石经过大气层,与大气摩擦,大部分化为灰烬,很少达到地面,所以大气能削弱宇宙射线、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对地球起保护的作用。故选C。
[2023·北京通州期末]读黄山云海雪景“同框”景观图,回答11~12题。
11. 云海、雪景“同框”,美得令人心醉,引得游人流连忘
返。其所属的主要圈层依次为( )
①大气圈 ②生物圈 ③水圈 ④岩石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 云海主要由水汽凝结而成,属于大气圈,雪景中的雪为固态水,属于水圈,①③正确。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组成,云海、雪景不属于生物圈与岩石圈,②④错误。故选B。
12. 图中( )
D
A.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B.大气圈仅由气体组成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D.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解析]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A错误;大气圈是由气体与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错误;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正确。故选D。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盐城校考期末]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 图中甲表示的是( )
A
A.莫霍面 B.软流层底部 C.上地幔顶部 D.古登堡面
[解析]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在陆地下平均39~41千米处,海洋下平均5~10千米处,平均17千米处。读图可知,甲界面正好处于大陆地面以下33千米附近,判断其为莫霍面,故选A。
14. 科学研究发现当地震波向下传播时,图中A、B、C三处地震波波速大小关系是
( )
B
A.A>B>C B.B>A>C C.C>A>B D.C>B>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C处位于地壳部分波速较低,A和B位于地幔部分,B处深度大于A处,波速较大,A、B、C三处地震波波速大小关系是B>A>C。故选B。
[2023·苏州统考期末]目前,地质工作者主要是利用人造声波(也称为人造地震波)进行地层信息勘探,推测海底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能从海底1 500米处开采天然气。读图回答15~16题。
15. “深海一号”所开采的天然气,位于( )
B
A.软流层 B.地壳 C.上地幔 D.下地幔
[解析] 海洋地壳厚度平均为5~10千米,由此可推测,从海底1 500米处开采的天然气,位于地壳,故选B。
16. 下列四幅人造地震波波速示意图中,最可能分布有天然气的是( )
A
A.&1& B.&2& C.&3& D.&4&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波速大于横波,B、D错误;A图中,地震波传到一定深度后,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说明该深度有一明显的不连续面存在。由于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说明该不连续界面下可能为液态或气态,即可能有地下油气资源,C中横波没有消失,A正确、C错误。故选A。
[2023·扬州期末]地震检波器可以记录由震中向外传播的地震波。下左图为地震波时距曲线(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下右图为地球四大圈层示意图。据此回答17~18题。
17.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①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B.①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C.②为横波,传播速度较快 D.②为纵波,传播速度较慢
[解析] 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图中①②两曲线在经过相同距离的情况下,①的传播时间更长,所以①的传播速度更慢,判断①为横波,②为纵波。故选A。
18. 地震发生对四大圈层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C
A.地震对甲圈层造成的影响最大 B.地震发生对乙圈层不产生任何影响
C.丙圈层生物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D.地震主要影响莫霍面以下的丁圈层
[解析] 甲圈层为大气圈,地震对甲圈层造成的影响不大,A错误;乙圈层为生物圈,地震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表明地震对生物圈造成的破坏很大,B错误;丙圈层为水圈,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水圈中的生物能感觉到上下颠簸,C正确;丁圈层为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地震主要影响莫霍面以上的丁圈层中的地壳部分,D错误。故选C。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地时间2023年2月9日,日本鹿儿岛县的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再次喷发,火山烟雾飘到了空中2 000米左右(如图)。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________。
软流层
[解析] 在地幔的上部有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2)岩浆喷发过程中穿越的地球内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穿过的各
圈层的特点。
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
[答案] 地幔:物质呈固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可分为两个层次,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解析] 由于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因此岩浆到达地表,需要经过地幔的一部分(上地幔顶部)、地壳的全部。地壳和地幔的特点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3)你认为火山喷发物会影响到哪些圈层
[答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解析] 火山喷发物会影响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四大圈层。(共36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 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 图,说明 地球的圈 层结构。 1.结合生活实际及示意图,说出地震的概念及要素。(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分析地震波的分类以及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变
化。(地理实践力)
3.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圈层的特点。(区域认
知)
4.结合资料及示意图,说出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特点,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
阐述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______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地壳
(2)地震要素
①C为______,B为______,BC为__________,AB为________。
②D为________:烈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封闭曲线。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等震线
(3)震级: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____。一次地震,只
有____个震级。
高
一
(4)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______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____个烈度。
破坏
多
2.地震波
(1)概念: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2)分类与特点
分类 能传播的介质 速度 代表字母 共同点
纵波 固体、______、 气体 ____ P波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
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
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 ______ 慢 S波 (3)利用:“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
液体
快
固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______和地核三
个主要圈层。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及深度 特征
地壳 ________(平均 约17千米) __________(平 均约2 900千 米) ①地面以下、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
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____;海拔越低,地壳越
____
地幔 上地幔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组成
②______层(上地幔上部)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和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
作________
地幔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莫霍面
厚
薄
软流
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及深度 特征
地幔 下地幔 ________(平均 约17千米) __________(平 均约2 900千 米) ①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
组成
②______层(上地幔上部)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和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
作________
地核 外核 由____和____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
呈固态
内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软流
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
铁
镍
续表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4.地球圈层之间的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连线生活
地震发生时,烈度大小要考虑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表建筑物等。如下图所示。
填图绘图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如下图所示,请填充完整。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提示 印度洋 环太平洋 太平洋
连线生活
为什么地震时人们感觉自己先上下颠然后左右晃呢?
提示 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播速度快,而且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震动方向一致,所以,人们先感觉上下颠;横波传播速度慢,而且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震动方向垂直,所以,人们后感觉左右晃。
连线生活
某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了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当时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是否穿透地壳?为什么?
提示 没有穿透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更厚,此深度远小于地壳平均厚度。
拓展延伸
软流层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上地幔上部60~250千米(上界)至400千米(下界),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温度较高,但刚性较弱,能够长期缓慢变形,相对低温的、刚性的岩石圈可作为一个整体漂流在软流圈之上。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其变化可以推测:软流层中的物质从总体上看仍是固态的,因为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然而波速的降低又说明其中的物质较岩石要软、要热些。软流层顶、底界面不十分确定,与岩石圈之间无明显界面,具有逐渐过渡的特点,尽管如此,从地震波传播特点上还是能分析出该层的存在的。
图表解读
图解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的关系
(1)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
(2)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3)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拓展延伸
生物圈特殊性的表现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有哪些圈层?是怎样划分的?
情境探究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多千米深处。2019年2月19日,中国石化下属西北油田的顺北鹰1井完钻井深8 588米,创当时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而相比之下,人类的钻探深度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 地震波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
提示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分别是什么?其深度分别是多少?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提示 如下表。
界面 地下深度/千米 波速变化
莫霍面 17(平均) 该界面以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约2 900 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 地球内部划分出的圈层有哪些?其物质形态分别是什么?
提示 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壳、地幔和内核为固体,外核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
方法突破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的判读技巧
可提取的信息:地震波的类型、莫霍面、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1)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判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
(2)莫霍面的判断。在地下平均17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大,说明此处为莫霍面,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3)古登堡面的判断。在地下平均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减小,说明此处为古登堡面,即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加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B
[解析] 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可以通过地幔。
2. 上图中的X处为( )
B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 D.内核与外核交界处
[解析] 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3. 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A
[解析] 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
(2) 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
变化有何特点?
莫霍面
古登堡面
[答案]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 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D+E______,F+G______。
地壳
地幔
地核
[解析] 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点。
(4) 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答案] 画图略(软流层以上部分)。
[解析] 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5) 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答案] 由于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解析] 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探究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情境探究
下图为黄果树瀑布图。
(3)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各圈层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 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
结合材料探究:
(1) 该景观涉及了地球的哪些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什么?它属于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哪一层?
提示 该景观图涉及的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属于水圈。
(2)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什么?
提示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
方法突破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据此回答1~2题。
1. “黄山四绝”反映的地球圈层的数量是( )
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奇松主要反映生物圈,怪石主要反映岩石圈,云海主要反映大气圈,温泉主要反映水圈。
2. 某地球圈层不独自占空间,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代表该圈层的地理要素是
( )
A
A.奇松 B.怪石 C.云海 D.温泉
[解析] 生物圈不独自占空间,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共23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江苏学业考试]读侏罗纪景观复原图,回答1~2题。
1. 图中时代被称为( )
A.海洋生物的时代 B.爬行生物的时代
C.远古生物的时代 D.哺乳动物的时代
B
[解析] 侏罗纪景观复原图中显示,图中时代的动物以恐龙为代表,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出现在中生代,该时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海洋生物的时代一般是指古生代,远古生物的时代一般是指前寒武纪,哺乳动物的时代一般是指新生代。故选B。
2. 对于图中信息,叙述不正确的是( )
D
A.恐龙繁荣 B.鸟类出现 C.裸子植物繁荣 D.被子植物繁荣
[解析] 图为侏罗纪景观复原图,该时代为中生代,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恐龙繁荣,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末期鸟类出现,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繁荣,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但被子植物繁荣时代为新生代,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023·南通统考期末]2022年9月29日,某期刊报道,我国在重庆、贵州等地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有颌鱼类的化石,刷新了有颌脊椎动物出现的最早时间记录。如图为古生物有颌鱼类化石照片。据此回答3~4题。
3. 有颌鱼类出现的时期,当地地理环境可能是( )
B
A.炎热干燥 B.一片汪洋 C.地势高耸 D.森林密布
[解析] 鱼类生长于水中,因此有颌鱼类出现的时期,当地地理环境可能是一片汪洋。故选B。
4. 该地质年代( )
A
A.两栖动物出现 B.鸟类大量灭绝 C.裸子植物繁盛 D.哺乳动物崛起
[解析] 由材料“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可知,该地质年代为古生代,两栖动物出现,A正确;鸟类中生代才出现,B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繁盛,C错误;哺乳动物在新生代崛起,D错误。故选A。
[2023·海安实验中学期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发现4.3亿年前的混翅鲎化石,该物种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至4.4亿年,在距今约4.3亿年达到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如图为混翅鲎复原图。据此回答5~6题。
5. 该物种达到巅峰的时期可能是( )
A.寒武纪 B.志留纪 C.侏罗纪 D.古近纪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物种在距今约4.3亿年达到多样性的巅峰,该时期属于距今4.44亿年到4.19 亿年的志留纪,B正确;寒武纪距今5.41亿年到4.85亿年,A错误;侏罗纪距今2.01亿年到1.45亿年,C错误;古近纪距今0.66亿年到0.23亿年,D错误。故选B。
6. 关于混翅鲎存活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形成联合古陆 B.是重要的金属成矿时期
C.裸子植物繁盛 D.多次出现气候冷暖交替
[解析] 混翅鲎最早出现于距今约4.8亿至4.4亿年,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生活在古生代时期,该时期形成了联合古陆,A正确。前寒武纪时期是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B错误。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时期达到繁盛,C错误。新生代时期的第四纪多次出现气候的冷暖交替,D错误。故选A。
[2022·江苏学业考试]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出现于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拉开了“人类时代”的序幕。下图为地质年代简图。读图回答7~9题。
7. 研究地球演化史的主要依据是( )
A.土壤和植被 B.岩石和地貌
C.地层和化石 D.地貌和土壤
C
[解析]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为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故选C。
8. 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 )
D
A.代、宙、纪 B.纪、代、宙 C.代、纪、宙 D.宙、代、纪
[解析] 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故选D。
9. 南方古猿最可能出现于( )
C
A.寒武纪 B.侏罗纪 C.新近纪 D.古近纪
[解析] 南方古猿为哺乳动物,属于新生代的动物,寒武纪为古生代,A错误,侏罗纪为中生代,B错误;新近纪末期出现南方古猿,C正确,D错误。故选C。
[2023·常熟中学期中]2022年11月17日,世界杯开赛前夕,首对中国赴卡塔尔的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回答10~11题。
10. 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C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元古宙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结合地质年代表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应是新生代。故选C。
11. 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A
A.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解析]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新生代时期。新生代时期,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的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A正确;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与裸子植物大量发展,B错误;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铁时期,C错误;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极度兴盛,D错误。故选A。
[2023·南通统考期末]1861年,在德国索伦霍芬附近出土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骨骼的始祖鸟化石标本。它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双重特征,如鸟类的飞羽、叉骨,爬行类的尾椎和原始的头骨。据此回答12~13题。
12. 始祖鸟盛行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B
A.古生代早期 B.中生代 C.古生代末期 D.新生代
[解析] 由材料可知,始祖鸟具有爬行类特征,说明其是由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成,应与中生代的爬行类动物在同一时代。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中期出现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部分鱼类演化为两栖类动物。新生代哺乳动物大发展,人类出现,被子植物繁盛。故选B。
13. 下列关于生命的演化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B
A.鱼类→三叶虫→恐龙→始祖鸟 B.鱼类→两栖类动物→恐龙→始祖鸟
C.鱼类→始祖鸟→恐龙→哺乳动物 D.鱼类→两栖类动物→三叶虫→始祖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生命演化规律是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动物。三叶虫为海洋无脊椎动物,应在鱼类之前,A、D错误;恐龙为爬行类动物,应在鸟类之前,C错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顺序符合生命的演化顺序,B正确。故选B。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如皋期末]下图为新生代距今36Ma(注:Ma指百万年)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类型百分比,图中显示主要森林类型比例变化。据此回答14~15题。
14. 图示时期( )
A.联合古陆形成 B.爬行动物出现
C.恐龙开始灭绝 D.被子植物繁盛
D
[解析] 图示时期为新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A错误;爬行动物出现于古生代,B错误;恐龙灭绝于中生代,C错误;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D正确。故选D。
15. 距今36Ma以来,我国西北地区( )
D
A.森林比例逐年下降 B.始终以温带混交林为主
C.气候一直比较稳定 D.曾经出现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 由图可知,距今36Ma到距今28Ma期间森林以温带落叶林和温带混交林为主,且整体比例较高,距今28Ma—20Ma期间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距今20Ma以来又以温带落叶林和温带混交林为主。说明图示时期,气候总体经历了冷—暖—冷的变化过程,D正确,C错误;森林比例存在明显的波动变化,不是逐年下降,A错误;距今33Ma左右,以温带落叶林为主,B错误。故选D。
[2023·海安期末]下图为四幅地质历史演变图,回答16~17题。
①始祖鸟化石
②
③
④
16. 图中①②③由早到晚的演化顺序,正确的是( )
D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解析] 动物是由海洋向陆地再向空中发展的过程,三叶虫在古生代繁盛,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始祖鸟出现的时间较恐龙要晚。故选D。
17. 下列对④图片所示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的描述,错误的是( )
C
A.蕨类和裸子植物繁盛 B.出现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C.出现了哺乳和灵长动物 D.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
[解析] ④图片为煤炭化石,煤炭的形成有两个地质年代,即古生代和中生代,蕨类植物(古生代)和裸子植物(中生代)繁盛,A说法正确;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重要的物种灭绝时期,B说法正确;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发生在中生代,D说法正确;哺乳和灵长动物出现在新生代,C说法错误。故选C。
[2023·浙江宁波联考期末]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 裸子植物发展兴盛时期,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鱼类大量繁衍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D.青藏高原形成
B
[解析] 裸子植物发展兴盛时期为中生代时期,鱼类大量繁衍在古生代后期,A错误;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在中生代,B正确;前寒武纪为重要的铁矿成矿期,C错误;青藏高原是新生代构造运动形成的,D错误。故选B。
19. 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B
A.CO2的含量波动上升 B.O2的含量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负相关
[解析] 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大气中的O2含量上升,B正确。CO2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A错误。O2和CO2含量不稳定,C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不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B。
20. [2023·山东青岛统考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该地质公园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科研基地。如图为博物馆内的一个恐龙化石。据研究,恐龙这类大型动物逐水草而栖。
(1)推测恐龙生活时代自贡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 高温多雨(温暖多雨);滨湖地区;植被茂密。
[解析] 在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就已经跟海洋隔绝,在侏罗纪中期,四川盆地内温暖湿润,湖泊较多,植被繁茂,是恐龙的天然栖息地。
(2)说出恐龙生活时代植物的发展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答案] 植被(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
[解析] 中生代裸子植物迅速发展,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材料。恐龙生活的时代,裸子植物丰富,被埋藏于地下,形成煤炭资源,为人类提供能源。
(3)说出人类研究生物化石及地球历史的意义。
[答案] 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了解生物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了解地球演化史,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
[解析] 研究生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以古为鉴,展望未来:了解生物进化规律,以便掌握人类的进化方向;帮助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变,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的现状和未来。研究地球历史的意义是:了解环境生态灾难的原因,防止人类重蹈覆辙;掌握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以便开发等。(共37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演化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 等资料,简要描 述地球的演化过 程。 1.结合景观图或示意图,说出地层与化石的研究对认识地球历史
的作用。(综合思维)
2.运用地质年代表,说出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地理实践
力)
3.结合相关资料及地质年代表,说出地球的演化过程。(综合思
维)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地层和化石
1.地球的历史:约为46亿年。
2.地层
3.化石
4.研究意义: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二、地球的演化史
1.地质年代
(1)概念: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______。
(2)划分依据:地层顺序、______________、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3)划分单位:____→代→纪。
顺序
生物演化阶段
宙
2.前寒武纪
(1)时间: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____亿年。
40
(2)演化过程
3.显生宙
(1)时段:指________以来的时期。
(2)生物特征:逐渐向较______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______和清晰的______结构。
(3)演化过程
①古生代
寒武纪
高级
外壳
骨骼
地质环境 变迁 地壳剧烈变动,反复上升和下沉→______大陆和______大陆的雏形基本 形成 生物进化 早期 ____________动物空前繁盛 中期 出现了脊椎动物——______ 陆地上______植物繁生
后期 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______ 类;动物从______向______发 展;重要的造煤时期 末期 60%以上的_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 始______和古老的______类全部灭绝,______植物明显衰 退 欧亚
北美
海生无脊椎
鱼类
蕨类
两栖
海洋
陆地
海生无脊椎
鱼类
两栖
蕨类
②中生代
环境演变 陆地面积空前扩大;__________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
系,也带来了丰富的金属矿产
动物演变 a.______动物盛行;b.恐龙繁生;c.出现了________
植物演变 ______植物迅速发展,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是主要代表
植物
中生代 末期 a.______突然销声匿迹;b.海洋中50%以上的________动物种类灭
绝
环太平洋
爬行
始祖鸟
裸子
恐龙
无脊椎
③新生代
造山运动 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许多现代高山
海陆格局 现代地貌格局及__________形成
气候特点 第四纪大冰期,气候______
生物演变 a.______动物和______植物大发展;b.出现了灵长类;c.出现了
______
海陆分布
变冷
哺乳
被子
人类
图表解读
读下图,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B两地地层对比
(1) 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
提示 有,见下图:
(2) 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提示 构造运动。
连线生活
化石的生物特征
化石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物特征,例如,结构大小、形状、纹饰等。它们必须能够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还必须保存于岩层中。岩层中那些粗看起来似乎有定型的结构或其他无机结构,不能认为是化石;而现代泥沙层中埋藏着的蚌蛎贝壳,也不是化石,因为它们是现代的产物。
拓展延伸
地层一般遵循“下老上新”的规律,如果发生大规模的地质构造运动,新老地层位置可能发生互换。
2019年4月25日,来自阿尔伯塔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发现了70多个螃蟹化石标本,Callichimaera perplexa是一种生活在9 000万年至9 500万年前的螃蟹,但它不像现代的螃蟹。研究这些化石,发现它们长着像幼虫的眼睛、虾的嘴、青蛙蟹的爪子和龙虾的甲壳,这个区域在白垩纪时期是浅海。这些螃蟹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螃蟹死亡后遗体迅速被沉积物掩埋,后来经石化而形成。
连线生活
方法总结
歌诀法巧记地质年代顺序
地质年代顺序,前寒武古中新。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三叠侏罗白垩,古近新近第四。
归纳总结
动物演化过程
归纳总结
植物演化过程
连线生活
万年冰洞位于山西宁武县城西50千米的地方,海拔2 300米。此洞形成在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所以叫万年冰洞。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玲珑剔透,婀娜多姿,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堪称一个冰的世界。新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进化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 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灵长类,后来出现人类。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如何识别地层和化石?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下图为A、B两地地层对比图。
材料二 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过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1) 根据材料一,分析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的可能原因。
提示 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2) 分析形成燕子石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的变化主要有哪些过程?
提示 在其形成过程中,地球表层经历了地层的沉降和沉积过程。
(3) 地质工作者多次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燕子石,试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古地理环境。
提示 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为温暖的浅海环境,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海洋变成了陆地。
结合材料探究:
方法突破
1.依据地层“三确定”
2.依据地层化石“二确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化石的条件
(1)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
(2)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被沉积物掩埋,这样才能避免腐烂或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3)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
用等)才能形成化石。
应用体验
2022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据此回答1~2题。
1. 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任何地层都含有化石 B.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C.时代不同,化石不同 D.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晚
[解析] 并不是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A错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是地层,B错误;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C正确;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结构越简单的化石形成越早,D错误。
2. 众多此类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证明了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当时( )
C
A.草原植被茂密 B.裸子植物繁盛 C.是温暖的浅海 D.处于深海环境
[解析] 根据材料,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当时是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不是草原植被茂盛、裸子植物繁盛及深海环境。故选C。
探究点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是怎样的?
情境探究
材料一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科幻冒险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 000多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
材料二 生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多种有机物有序组合反应的结果。
结合材料探究:
(1) 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主要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距今约多少年?
提示 恐龙主要出现在中生代,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
(2) 恐龙早已灭绝,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爬行动物的?
提示 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
(3) 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说明理由。
提示 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4) 据图总结动、植物界生物演化的顺序,反映了什么规律?
提示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方法突破
1.海陆的演变
2.生物的演化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生物的演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进化的特征。下表为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演化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是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生物演化本身就属于环境演化的一部分。此外,生物演
化还可以通过改变自然环境中的其他要素来影响环境演化。如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生
物出现后,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植物出现后,加快了土壤的形成,这些都改变了环
境。
我国银杏被称为“世界第一活化石”的原因
银杏树属于裸子植物,现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银杏树成为印在石头里的植物化石,
只有在我国还保存了一部分活的银杏树,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应用体验
如图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图中生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是
( )
A.①—④(②)—⑤—③
B.②—④—①—③(⑤)
C.④—①—③—⑤(②)
D.⑤—②—③(①)—④
C
[解析] 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大大小小的恐龙繁生;新生代时期,哺乳动物快速发展,被子植物在此期间达到繁盛。故先后排序是④—①—③—⑤(②)。故选C。
2. 下列关于图示生物生存时期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D
A.①—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②—发生了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
C.③—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形成 D.⑤—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期间形成
[解析] ①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A错误;②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并未发生全球性生物灭绝事件,B错误;③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在新生代基本形成,C错误;⑤生物生存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在此期间形成,D正确。(共20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01
分层作业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3·泰州靖江高中期末]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下图为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天体的是( )
D
A.彗星 B.小行星
C.流星体 D.陨石
[解析] 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彗星属于天体,A与题意不符;小行星在太阳系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绕日轨道,属于天体,B与题意不符;太阳系中的流星体也都有自己的固有轨道并绕太阳运行,属于天体,C与题意不符;陨石是已经降落在地球表面的物质,不属于天体,D与题意相符。故选D。
2. 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天体系统依次为( )
C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B.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可观测宇宙
C.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地月系
[解析] 读图可知,丁系统中有地球和月球,且以地球为中心天体,为地月系;地球及其公转轨道位于丙系统中,丙为太阳系;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乙为银河系;银河系位于可观测宇宙中,甲为可观测宇宙。故选C。
[2023·扬州期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2年9月13日发布公告,国际永久编号为529729号的小行星以西北大学命名,称为“Xida”星。该小行星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绕日运行周期约为5.3年。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 “Xida”星轨道位于( )
D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⑤之间
[解析] 读图可知,“Xida”星轨道位于④⑤之间。故选D。
4. 天文学家推测“Xida”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根本原因是该小行星( )
B
A.距离太阳太近 B.质量体积较小 C.公转周期太短 D.大气层太厚
[解析] “Xida”星距离太阳比日地距离要远,A错误;“Xida”星是小行星带中的一颗小行星,质量体积较小,无法吸引大气层,不会像地球一样出现高级智慧生命,B正确,D错误;“Xida”星公转周期长于地球,C错误。故选B。
5. 图中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是( )
A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解析] 太阳系包括地月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所以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故选A。
[2023·扬州合格考模拟]2022年11月8日晚,“月全食”与“月掩天王星”两种天象的浪漫邂逅如约而至。全食的红月亮遮蔽远方的天王星,各地天文爱好者争相观赏。据此回答6~7题。
6. 月球、天王星分别属于( )
C
A.行星、恒星 B.行星、卫星 C.卫星、行星 D.行星、行星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月球为地球的卫星,绕地球公转;天王星属于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之一,绕太阳公转。故选C。
7. 天王星和地球的共同点是( )
D
A.表面都有液态水 B.都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
C.都属于远日行星 D.公转轨道都具有近圆性
[解析] 地球表面有液态水,天王星表面没有;天王星和地球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地球属于类地行星;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都具有近圆性。故选D。
[2023·如皋中学期中]2022年9月27日,夜空上演“木星冲日”天象。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下图为“木星冲日”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 下列不会出现冲日现象的天体是( )
A.金星 B.土星 C.火星 D.天王星
A
[解析] 根据材料,冲日是指某行星和太阳正好分处地球的两侧,因此发生冲日现象的天体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外侧,火星、土星和天王星都会存在冲日现象,金星不会存在冲日现象。故选A。
9. “木星冲日”现象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 )
C
A.同向性 B.近圆性 C.共面性 D.稳定性
[解析] “木星冲日”现象说明了三者几乎成一条直线,即在同一个平面上,体现了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大体共面。故选C。
[2023·常熟中学期中]据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据此回答10~12题。
10. “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C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水世界”类地行星距地球近40光年;太阳至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是2.6万光年,说明“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故选C。
11. 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
原因是 ( )
B
A.上面没有水 B.距离恒星太近 C.温度太低 D.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 “水世界”类地行星表面的温度太高,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故选B。
12. 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 )
B
①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③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 ④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故选B。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2023·徐州第七中学期中]“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与日全食的原理相似。2022年5月27日12时前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可全程看到“月掩金星”的天文奇观。下图为深圳市民拍摄的“月掩金星”开始时的照片。据此回答13~14题。
13. “月掩金星”现象出现时涉及( )
A.3种天体类型 B.3个层次天体系统
C.天体气温相当 D.天体体积质量相近
A
[解析] 由材料“‘月掩金星’是指金星被月球‘掩盖’的自然现象”可知,“月掩金星”是月球在运行中恰好处于金星和地球的中间,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时发生的天象。我们可以观看到或者拍到这种自然现象,是因为月球和金星本身不发光但是可以反射太阳光。所以“月掩金星”现象出现时涉及3种天体类型:恒星(太阳)、行星(地球、金星)、卫星(月球),A正确;“月掩金星”现象出现时是在太阳系范围内,所以涉及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的天体系统,B错误;恒星(太阳)、行星(地球、金星)、卫星(月球)的气温不相当,太阳温度最高,其他离太阳越近的天体,温度越高,C错误;天体体积质量不相近,如地球体积质量比月球大得多,D错误。故选A。
14. “月掩金星”现象所属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解析] 由上题分析已知,“月掩金星”现象出现时是在太阳系范围内,涉及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的天体系统,在“月掩金星”现象所属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地月系。故选A。
[2023·北京东城期末]2022年9月,我国科学家根据“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雷达数据推断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可能经历了多期次与水活动相关的火星表面改造过程。据此回答15~16题。
15. 包含火星和地球的最低等级天体系统是( )
B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地月系不包含火星,A错误;火星和地球不属于河外星系,D错误;火星和地球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包含火星和地球的最低等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B正确,C错误。
16. 根据“祝融号”获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可推测火星( )
D
A.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B.大气的含氧量高 C.自转周期比地球长 D.可能存在过生命
[解析] “祝融号”获取的相关数据显示,火星上可能存在过水的活动,因此可能有生命存在过,D正确;水的活动和公转轨道、大气含氧量、自转周期无关,A、B、C错误。
[2023·四川成都期末]土卫六泰坦是土星最大的一颗卫星,其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太阳系第一颗被发现拥有浓厚大气(98.44%是氮气)的卫星,而且表面遍布液态烃湖泊(液态烃指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含碳原子数5~16个的烃类化合物)。长久以来,科学家认为这里是太阳系最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之一。据此回答17~18题。
17. 下列选项中包含土卫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
B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解析] 土卫六是土星的一颗卫星,所以包含土卫六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故选B。
18. 土卫六可能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最相似的是( )
C
A.适宜的温度 B.液态水的存在 C.安全的宇宙环境 D.可供呼吸的氧气
[解析] 土卫六距离太阳相较于地球更远,温度与地球差别较大,A错误;土卫六表面只有液态烃湖泊,没有液态水,B错误;大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不是氧气,D错误;其围绕土星运行,轨道与其他卫星、行星没有冲突,拥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故选C。
19. 图1为天体系统层次结构示意图,图2为太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②③表示的天体系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地月系(顺序不能颠倒)
[解析] 该小题较为基础,答题时需注意题中“分别”的具体要求。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甲、乙、丙、丁中,表示地球公转轨道的是____。
按结构特征分,丁行星属于__________,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__(均填行星名称)
轨道之间。
太阳
丙
类地行星
火星和木星
[解析] 太阳的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图2中甲、乙、丙、丁依次表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公转轨道;丁为火星,按结构特征分属于类地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3)若地球在海王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体积将会变小 C.变为炽热的“火球” D.大气层将会消失
[解析] 若地球在海王星的轨道上运行,因距太阳较远,温度会很低。
(4)据图2分析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且绕日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解析] 从图中所反映的八大行星公转特征角度分析回答即可。(共41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 现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 描述地球所 处的宇宙环 境。 1.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常见的天体类型和天体系统。(地理实践力)
2.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太阳系的主要成员,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
和特殊性。(综合思维)
3.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其他星球存在地外生命
的可能性。(综合思维)
0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中的______、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
(2)天体系统
①形成: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②层次:
恒星
2.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有______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可观测宇宙。
恒星
3.太阳系与地月系
三、特殊行星——地球
1.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______。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______。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______范围等。
2.地球特殊的原因: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线生活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往古来今曰宙”说明宇宙在时
间上是无限的;“四方上下曰宇”说明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
水分
成分
温度
高级智慧生命——人类
连线生活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你知道诗中“牵牛织女星”属于哪类天体吗?
提示 恒星。
误区警示
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之间是“因果关系”,运动着的天体因为互相吸引,才互相绕转,从而构成天体系统。与物理学上讲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不一样,物理学上讲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存在着“并列关系”。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此图除了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我们还可以从图中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同时也说明了天体之间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而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及其隶属关系,解释了宇宙是物质的,而且宇宙还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填图绘图
按照因果关系,把下列数码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格中。
①适当的自转和公转周期
②日地距离适中
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④液态水
⑤地球所处的太阳系有比较稳定的宇宙环境
⑥适宜的温度
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⑧地球处在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提示
思考感悟
如果地球体积和质量与水星一样,地球上是否会有生命存在 为什么
提示 不会有生命存在。因为质量和体积太小,引力不足以吸引住大气,无法形成大气层。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如何判断天体或天体系统的类型?
视角1 如何判断天体?
情境探究
北京时间2022年9月3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产品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结合材料探究:
(1) 图中的遥感三十三号02星是否为天体?请说出判断依据。
提示 遥感三十三号02星还没有发射升空,还未进入宇宙空间,还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是天体。
(2) 作为天体,地球和太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提示 太阳属于恒星,体积和质量大,自身能发光。地球属于行星,体积和质量小,自身不能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
(3) 判断下列物体是否为天体。①星云 ②行星际物质 ③博物馆中的航天飞机 ④陨石 ⑤彗星
提示 ①②⑤为天体,③④不是天体。
方法突破
“三看法”判断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星、流星体、陨星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1. 晴朗的夜晚,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星光闪闪的是恒星 ②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的是行星 ③一闪即逝的是彗星 ④轮廓模糊的是流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的天体;一闪即逝的是流星;轮廓模糊的是星云。故选A。
2. 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
B
A.轮廓模糊的星云 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太空中的流星体 D.行星爆炸瞬间的碎片
[解析] 星云、太空中的流星体、行星爆炸瞬间的碎片都在宇宙空间,有独立的运行轨道,都属于天体;天空中飘动的云朵位于地球大气层内,不属于天体。
视角2 如何判断天体系统?
情境探究
童谣:“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下图是天体系统的层次图。
(2) “地球绕着太阳跑”描述的是哪一级天体系统?地球为何绕着太阳跑,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跑?
提示 描述的是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因此地球与太阳的绕转中心接近太阳中心。
(3) 由图可知,目前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哪一级?它包括哪些天体系统?地球依次位于哪一级天体系统?
提示 目前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地球依次位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结合材料探究:
(1) “月亮绕着地球跑”描述的是哪一级天体系统?这种描述准确吗?
提示 描述的是地月系。这种描述不准确,应该是月球和地球互相吸引、互相绕转。
方法突破
“三看法”判断天体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斗七星”不是一个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只有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才能构成天体系
统;“北斗七星”之间不存在互相绕转的关系。
2.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天体。
应用体验
在我国的嫦娥工程中,嫦娥三号是首个承担“落月”任务的月球探测器,也是首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航天器。下图是嫦娥三号打开发动机开始制动的模拟画面。据此回答1~2题。
1. 我国古代“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涉及的天体分
别属于( )
A.恒星、卫星 B.星云、行星
C.恒星、行星 D.星云、卫星
A
[解析] 牛郎星、织女星属于恒星,嫦娥奔月中的“月”指的是月球,月球属于卫星。故选A。
2. 下列有关图中所呈现天体及天体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 B.包括三级天体系统
C.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天体 D.嫦娥三号与地球之间能构成天体系统
提示月球属于卫星,但不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人造卫星也是卫星,A错误;图中包括一级天体系统,B错误;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天体,C正确;嫦娥三号绕月球运转,与地球之间不能构成天体系统,D错误。
探究点二 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有何特征?
情境探究
太阳系“家庭会议”纪要
太阳——我是家长,我的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你们在我的引力下,都要围绕我运转,都要听我的。你们八个兄弟姐妹公转运动要同向,要和我的自转方向一致,运动要大致共面,轨道要近圆,否则我们的家庭就没有秩序。
金星——我是星光大道上的明星,我的最佳创意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地球——我是特殊又普通的,我的运动和结构与其他七个兄弟姐妹有许多相同之处。
火星——人们一直怀疑我是地球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木星和土星——别看我们身形如此庞大,实际上是虚胖。
天王星和海王星——天高皇帝远,我们躲在寒冷阴暗的角落里。
结合材料探究:
太阳系模式图
(1) 图中字母代表的天体中,表示火星的是___。
D
(2)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
太阳
(3) 太阳的发言中透露出地球和其七个兄弟姐妹共同的运动特征有哪些?
提示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从结构分类看,地球和哪几颗行星结构特征更加相似?
提示 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同属类地行星,结构特征更为相似。
方法突破
1.太阳系模式图的判读
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大行星之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2023·江苏南通期末]2022年6月16日,77年出现一次的“七星连珠”奇观现身,如图为“七星连珠”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图中与地球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行星是( )
A.甲、乙、丁 B.乙、丁、戊
C.丁、戊、己 D.己、庚、辛
A
[解析] 八大行星按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类地行星更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由图可知,甲是水星,乙是金星,丙是地球,丁是火星,戊是木星,己是土星,庚是天王星,辛是海王星,与地球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行星是甲、乙、丁。故选A。
2. “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较低,主要是因为这七颗行星( )
C
①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②公转方向一致 ③公转周期差距大 ④公转轨道共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且公转周期差距大,所以导致其很难处在近似的一条直线上,“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较低,②③正确。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对“七星连珠”现象出现频率影响较小,①错误;公转轨道共面是“七星连珠”现象出现的前提条件,④错误。故选C。
探究点三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什么?
情境探究
材料一 太阳系八大行星基本数据。
名称 与太阳 的距离 (×106 千米) 赤道半径/千米 质量1 体积1 平均密度(克/厘 米3) 自转 周期/ 天 公转 周期/ 年 表面温 度/K 已知卫
星数2/个
水星 57.90 2 439.70 0.06 0.06 5.43 58.79 0.24 440 0
金星 108.20 6 051.80 0.82 0.86 5.24 243.69 0.62 737 0
地球 149.60 6 378.14 1.00 1.00 5.51 1.00 1.00 288 1
火星 227.90 3 396.20 0.11 0.15 3.93 1.03 1.88 210 2
名称 与太阳 的距离 (×106 千米) 赤道半径/千米 质量1 体积1 平均密度(克/厘 米3) 自转 周期/ 天 公转 周期/ 年 表面温 度/K 已知卫
星数2/个
木星 778.57 71 492.00 317.83 1 321.33 1.33 0.42 11.86 112~165 79
土星 1 433.53 60 268.00 95.16 763.59 0.69 0.45 29.46 84~134 62
天王 星 2 872.46 25 559.00 14.54 63.08 1.27 0.72 84.01 53~76 27
海王 星 4 495.06 24 764.00 17.15 57.74 1.64 0.67 164.79 55~72 14
注:1.质量和体积都以地球为1。2.卫星数据资料截至2018年。
续表
材料二 太阳系示意图。
注:太阳系各天体体积及天体之间的距离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材料三 太阳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源源不断地向外传输能量。
结合材料探究:
(1) 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地球的在太阳系中是一颗______的行星,且日地距离_______。
普通
适中
(2) 根据材料二可以推断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特征是什么?这对地球表面的温度有什么影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为什么?
提示 日地距离适中,因此地表温度适宜。安全。由于八大行星运动具有共面性特征,因此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3) 假若太阳时而传输能量,时而停止传输能量,那么地球表面的温度会出现什么
变化?材料三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______。
稳定
提示 地球上一段时间有光照,一段时间没有光照,没有光照的时间段地表温度会非常低。
(4) 地球上存在人类的“金锁链条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适宜的温度”,还有液态水的存在以及比较厚的大气层。试简要分析液态水和大气层存在的原因。
提示 液态水的存在是由于地球有适宜的温度,主要得益于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的存在主要得益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方法突破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某科幻电影中地球的新家园是“比邻星系统”,选择“比邻星系统”的原因是比邻星是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2.探索地外文明需要借助航天器,航天器发射需要考虑气象条件、纬度位置、地形条
件、海陆位置、交通条件、安全因素等。下图是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的位置及优势
条件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体验
[2023·江苏南通期末]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示意图。(“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质量。读图回答1~2题。
1. 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解析] 图中横坐标为轨道半径,纵坐标表示恒星的质量,说明影响“生命宜居带”的因素是距恒星的距离、恒星的质量,而距恒星的距离、恒星的质量影响的是行星的温度。
2.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太阳系行星可能是( )
C
A.金星 B.地球 C.木星 D.水星
[解析] 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结合“生命宜居带”与恒星间距离变化的规律可知,位于“生命宜居带”范围内的行星是木星。(共34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章末培优练
创新应用练
[2023·南京联考]2022年11月8日,我国许多地区可观察到难得一遇的月全食天象(所谓月全食是指地球位于太阳、月球之间,太阳光被地球遮挡、无法照射到月球上的现象),同时出现月球遮挡天王星的“月掩天王星”天象。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 材料中(非图中)所提及的天体,属于行星的有( )
B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 材料中(非图中)所提及的地球、天王星是行星,太阳是恒星,月球是卫星。故选B。
2. 据探测,天王星上无生命生存和繁衍,最可能是由于( )
C
A.天王星属于巨行星,质量体积过大 B.天王星位于河外星系,距太阳过近
C.天王星距太阳过远,温度条件太差 D.天王星的宇宙环境易受小行星冲击
[解析] 天王星上无生命生存和繁衍,最可能是由于天王星距太阳过远,温度条件太差,C正确。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A错误。天王星位于太阳系、银河系,距太阳过远,B错误。天王星处于安全的宇宙环境中,D错误。故选C。
[2023·南京六校期中]天文学上的“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宜生物繁衍的区域。有研究表明在距离地球39光年的“Trappist-1”恒星系统的七颗行星中,有三颗位于宜居带。“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下图为“Trappist-1”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 “Trappist-1”天体系统级别类似于( )
D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解析] 由题中“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可知“Trappist-1”是类似于太阳的能发光的一颗恒星,由此可知“Trappist-1”天体系统是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故选D。
4. 该天体系统中“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有可能( )
C
A.大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B.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C.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 D.接近火星与太阳的距离
[解析] 若“Trappist-1”质量与太阳相似,那么“宜居带”与“Trappist-1”的距离相当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从材料可知“Trappist-1”的质量和表面温度,分别约为太阳的十分之一和二分之一,为了满足生物存在的温度条件,“宜居带”距离中心天体应当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近;所以结合选项,适宜生物繁衍的“宜居带”(适宜的温度)与“Trappist-1”的距离最可能是小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故选C。
[2023·如皋期末]下图为我国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引进的“智能太阳花”,它可以自动追踪太阳,花瓣昼开夜合且花面始终与阳光垂直,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辐射能发电。据此回答5~6题。
5. 下列城市更适合推广使用“智能太阳花”发电的是( )
A.乌鲁木齐 B.重庆 C.哈尔滨 D.贵阳
A
[解析] 重庆、贵阳阴雨天较多,与哈尔滨相比,乌鲁木齐晴朗天气更多,日照时间长,更适宜推广“智能太阳花”发电。故选A。
6. 下列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B
A.可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热能 B.能量来源于内部核裂变反应
C.为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动力 D.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解析]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是核裂变反应,B符合题意。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和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23·泰州中学期末]日全食即地球上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据此回答7~8题。
7. 照片中肉眼所能看到的太阳大气层及相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D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日冕层,耀斑 C.色球层,太阳风 D.色球层,耀斑
[解析]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平时用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日全食时,肉眼可见太阳外围的玫瑰色的大气是色球层;色球层上对应的太阳活动为耀斑。
8. 日全食照片中未被遮住的这一层太阳大气剧烈活动时产生的影响可能是( )
C
A.影响我国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 B.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有线网络通信
C.轮船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D.流星现象异常增多
[解析] 色球层大气剧烈活动时,即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当它们闯入大气电离层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闯入地球磁场时,会产生磁暴,导致指南针突然失灵;高速轰击地球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时,还会使两极出现极光。
[2023·连云港灌南校考期末]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 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解析] 地球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结合图中地球的外部各圈层位置可知,A不占有独立空间,表示生物圈,外部各圈层中D位于最外层,表示大气圈,C位于外部圈层中的最下层,表示岩石圈,则B表示水圈。故选D。
10. 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D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千米 ④对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解析] 由上题可知,图中A圈层为生物圈,但并不是只有生物圈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①错误;A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②正确,③错误;生物圈在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变地表形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④正确。故选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3·山东泰安校考期末]下面图1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图中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亿年),图2为湖北十堰市博物馆“龙蛋共生”图片。据此回答11~12题。
图1
图2
11. “龙蛋共生”可能形成于( )
C
A.①早期 B.②早期 C.④末期 D.⑤末期
[解析] 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①代表太古宙,②代表元古宙,③代表古生代,④代表中生代,⑤代表新生代。恐龙出现在中生代,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大繁盛,中生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恐龙从地球上消失,即“龙蛋共生”可能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图中的④末期。故选C。
12. ③早期( )
A
A.出现了三叶虫 B.脊椎动物繁盛 C.联合古陆解体 D.蓝细菌大爆发
[解析] 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③代表古生代,古生代早期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类群,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而三叶虫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A正确;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B错误;联合古陆形成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但由于地壳运动强烈,联合古陆解体于中生代,C错误;蓝细菌出现于前寒武纪,D错误。故选A。
[2023·唐山期末]下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回答13~14题。
13. 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确的是( )
C
A.甲、乙、丙、丁 B.丁、乙、甲、丙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解析]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所以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为乙、丁、甲、丙。故选C。
14. 与图中丙化石处于相同地质年代的陆上植物是( )
D
A.孢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被子植物
[解析] 丙为哺乳动物化石,主要生活在新生代,被子植物在新生代繁盛,D正确;孢子植物繁盛时代是古生代,A错误;裸子植物繁盛时代是中生代,B错误;海生藻类繁盛时代是元古宙时期,C错误。故选D。
拓展提升练
[2023·广东开学考试]2022年11月29日晚,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西北戈壁奔赴太空。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于11月30日清晨入驻“天宫”,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相聚中国人的“太空家园”,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据此回答15~16题。
15. 中国空间站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中国空间站属于人造天体,围绕地球运行,月球也同样围绕地球公转,所以空间站所属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地月系。其他选项天体系统的级别均高于地月系。故选A。
16. 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 )
C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北极星
[解析] 中国空间站运行中主要是通过太阳翼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航天员使用以及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转,所以空间站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没有从月球、地球或者北极星获取能量。故选C。
[2023·天一中学期中]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
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
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
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
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
地球运动过程中,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而使卫星受
太阳影响最大的现象。读图回答17~18题。
17. 造成“日凌”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
B
A.太阳辐射的增强 B.太阳强电磁波干扰 C.太阳温度升高 D.太阳能利用减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凌”现象是指卫星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太阳、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好在一条直线上,使得卫星和地面站接收设备受到更强的太阳电磁波干扰影响。故选B。
18. “卫星受太阳影响最大”的表现是( )
A
A.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减弱甚至中断 B.太阳耀斑可能会击穿卫星内部设备
C.卫星温度会很高而影响正常工作 D.卫星的运行轨道将发生严重偏离
[解析] 卫星的主要功能是和地球进行数据信号通信。当太阳活动增强时,会强烈干扰地面站接收卫星信号,使信号减弱甚至中断。故选A。
[2023·山东师大附中期中]下图示意我国陕西、新疆、青海三个省级行政区日照时数逐月变化图。读图回答19~21题。
19.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 )
D
A.青海、陕西、新疆 B.新疆、陕西、青海
C.陕西、青海、新疆 D.新疆、青海、陕西
[解析] 新疆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终年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特别是夏季由于纬度高,白昼时间最长,日照时数最多,①为新疆;陕西与青海纬度相差不大,但陕西夏季降水多,日照时数少,③为陕西;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较多,对应②。故选D。
20. ①省级行政区在6月份日照时数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C
A.深居内陆 B.海拔高 C.白昼长 D.晴天多
[解析] 新疆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白昼长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C。
21. 导致②③两个省级行政区日照时数冬季差异大的因素是( )
D
A.纬度位置 B.昼夜长短 C.天气状况 D.海拔
[解析] ②③两个省级行政区纬度相近,冬季昼长相差不大,降水都比较少,A、B、C错误;青海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陕西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相对较低,日照时数相对短于青海。故选D。
[2023·河北邢台期末]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曲线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甲、乙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连续面)示意图和某次火山喷发景观图。据此回答22~24题。
22. 下列对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①层厚度分布不均匀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固态 D.④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解析] 从图中看,①为地壳,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厚度分布不均匀,A正确;②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B错误;③为外核,从图中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其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错误;④为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D错误。故选A。
23. 关于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B
A.发生深源地震时,地震波向上经过甲界面,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加快
B.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的分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加快
C.横波的速度比纵波快
D.经过乙处界面,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减慢
[解析] 图中甲为莫霍面,地震波向上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减慢,A错误;从图中看,地震波依次经过①②的分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加快,B正确;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C错误;图中乙为古登堡面,经过乙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D错误。故选B。
24.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D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解析] 当火山喷发后,天空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位于大气圈中,这些物质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降水降落至地表进入水圈,被生物吸收其营养物质进入生物圈,火山灰沉降在地表或随地表水下渗进入岩石圈,因此天空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选D。
[2023·扬州中学期末]如图为2022年10月16日新疆喀什地区地震时离震中距离不同的各地震观测站测得的地震波传播时间变化图。据此回答25~26题。
25. 地震波W1能通过的地球圈层有( )
A.地壳与地幔 B.地幔与地核
C.地壳与地核 D.所有内部圈层
A
[解析] 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相同距离下,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横波可在地壳与地幔中传播,但不能通过地核的外核。故选A。
26. 关于此次地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
A.W1和W2在莫霍面附近时传播速度最快
B.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大
C.地震时震动和摇晃由W2和W1先后导致
D.地震预警利用W2比W1传播速度慢的特点
[解析] 图中显示,地震波W1、W2相比,W1的传播时间耗费较长,应为速度慢的横波,W2的传播时间耗费较短,应为速度快的纵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出现在古登堡面附近,A错误;横波的破坏性大于纵波,因此地震时W2的破坏性比W1的破坏性更小,B错误;地震时震动和摇晃是由纵波(W2)和横波(W1)先后导致,C正确;地震预警利用横波(W1)比纵波(W2)传播速度慢的特点,D错误。故选C。
27. [2023·苏州昆山校考期末]学完“地球的宇宙环境”,某同学整理自己的学习作品,并提出一些问题,从时空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地球。阅读相关作品,回答下列问题,帮助这位同学完成整理任务。
活动一 读图1太阳系模式图、图2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图3四大圈层联系示意图,从空间角度看地球。
图3
图1 图2
(1)据图1可知,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双项选择题)。
AC
A.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B.八大行星,公转方向相同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解析]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适中,地球自身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外部条件是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图1可看出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A、C正确;与公转方向、八大行星无关,B、D错误。故选AC。
(2)地球从外向内进行了圈层结构的划分,图2中存在的错误之处是________,修改
后应是______。
岩石圈
地壳
[解析] 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图中岩石圈包含的范围不对,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
(3)图3是地球四大圈层相互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中圈层丁的名称是______圈。
通过图3,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解析] 读图3可知,圈层丁可以降水给甲圈层,丁应为大气圈。图3各圈层之间的双向箭头说明其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活动二 读地球动物演化示意图,从时间角度看地球。
(4)读图可知,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演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向高级
(从水生到陆生)
[解析] 由地球动物演化示意图可知,地质年代从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演化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哺乳动物—人类,说明地质历史时期动物演化的特点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从水生到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