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笔下,看看他又是怎样描绘母亲的。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说:“每当写到母亲,我的笔总是跪着行走。”
为什么写到母亲,诗人的笔是跪着行走呢?这句话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秋天的怀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积累拓展
06 课堂小结
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侍弄、憔悴、喜出望外”等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变化。(重点)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记叙性散文
概念 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般对人和事的描写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知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彩。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叙述事件。
写人散文 以人物为中心,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瘫痪( ) 暴怒 沉寂
侍弄( ) 捶打 憔悴( )
央求 絮叨( ) 诀别( )
淡雅 高洁 烂漫
翻来覆去 喜出望外
砸碎 仿膳( ) 整宿( )
tān huàn
读读写写
必记字词
shì
qiáo cuì
xù dɑo
jué
shàn
xiǔ
意为“翻倒”,不要写成“重复”的“复”。
“望外”意为“希望或意料之外”,不要写成“忘记”的“忘”。
多音字
( )鲜血
( )鲜为人知
鲜
xiān
xiǎn
( )侍弄( )弄堂
弄
nònɡ
lònɡ
[串句记忆法]
她坐在宿(sù)舍的窗前,整宿(xiǔ)地望着天上的星宿(xiù)。
读xuè。
意为“少”时读xiǎn。
意为“小巷、胡同”时读lònɡ。
( )看扁
( )扁舟
扁
biǎn
piān
只在“扁舟”一词中读piān。
悴( )憔悴
粹( )精粹
萃( )萃取
cuì
cuì
形近字
絮( )絮叨
紊( )有条不紊
xù
wěn
覆( )翻来覆去
履( )西装革履
fù
lǚ
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
形容人衣着整齐、体面。
cuì
捶( )捶打
锤( )铁锤
唾( )唾手可得
chuí
chuí
tuò
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词语集注
暴怒:极端愤怒。
沉寂:十分寂静。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央求:恳求。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近义词:狂怒
可形容夜晚、村庄、消息等
歇后语:范进中举——喜出望外
多指睡不着觉。也形容多次地重复
多强调说好话并再三请求
通常强调不再相见
可形容服饰、色彩等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词语巧辩
诀别
分别
相同点:都有“离别”的意思。
不同点:“诀别”通常强调不再相见。
“分别”没有“不再相见”这层意思。
1.没想到,那次分别竟成了( ),他们此生再未相见。
2.暑假结束了,要返回城里上学了,我依依不舍地和这些纯朴的小伙伴( )。
诀别
分别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3-6)
第三部分(7)
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病痛小心翼翼呵护“我”。
写“我”好不容易同意跟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第一部分(1-2)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的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2.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因为“我”而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1.细读课文,说一说“我”双腿瘫痪后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绝望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要赶紧准备准备去看花,我说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建议明天去看花,我勉强同意,说
——好吧,就明天。
烦躁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悄悄地”“躲”“偷偷地”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宽容,也表现出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悄悄地”再次表现了母亲的小心翼翼;“红红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母亲内心极为悲伤、痛苦,但又要强忍着,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抓”表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我”禁不住打击。“忍”字写出母亲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我”的良苦用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方面写母亲劝慰“我”好好珍惜生命,一方面也暗含为了儿子,母亲会勇敢面对病魔。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4)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挡”是为了挡住窗外的凄凉秋景,是担心“我”因窗外飘飞的落叶而触景生情。这一细节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和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5)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6)“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怕“跑”“踩”这样的字眼儿会刺激到“我”,就闭口不言。“敏感”表明母亲的内心比“我”还沉重。“又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的小心谨慎。
(7)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语言描写。母亲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表现了母亲无私的爱。
3.母亲是在隐瞒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切的,文中哪一段有所暗示?这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这一段运用插叙,交代了母亲饱受病痛折磨而“我”却“一直都不知道”的事。为了不给瘫痪的“我”增加新的悲伤,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表现了母亲的坚忍与无私;而作为人子,“我”“对母亲的病情毫无察觉,表现了“我”的悔恨与愧疚之情。
4.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活得很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都体现出了母亲的细心。
慈爱包容
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细心
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路。
无私坚忍
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瘫痪的残酷现实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却从未抱怨。
睿智
1.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分析讨论
精读课文
(1)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描写飘飞的落叶,暗示了自己当时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排比修辞,从颜色和气质两个角度描写菊花,表现了北海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2.课文结尾处描写北海菊花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深意?
北海的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3.文章回忆了哪三次“看花”的经历?为什么反复写“看花”?
三次“看花”的经历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了,
母亲却永远离开了。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没去。
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
写“看花”的原因
(2)“看花”是母爱的具体体现。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它将文章内容串联为有机的整体。
(4)母亲生前爱花,文章反复写看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的悔恨。
(3)“看花”是“我”开始新生活的象征。文章结尾写“我”去看花,表明“我”已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4.本文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①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②对自己未能及时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的悔恨与愧疚之情。
③对“好好儿活”的领悟。
主旨归纳
本文讲述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母亲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愧疚之情,以及正确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勇敢地“好好儿活”的决心。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以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感动人。
作者内心的情感本是汹涌澎湃、痛彻肺腑的,但文章的叙述语调却平静内敛,没有任何直接抒情的句子。文章的感人力量全部来自那些不经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从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母亲不仅疼爱孩子,无比细心地呵护孩子,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而且深深地理解孩子,以强大的毅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耐心地等待儿子走出心灵的阴霾,扛住命运的打击,获得生活的力量。
写作特色
情感波澜一张一弛,富有节奏感。
文章第1段写了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中情绪陡然一落;第3段是一个略微轻松的变奏;第4段作为独立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5、6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最不堪回首、最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则是在痛定之后,细赏菊花,泼墨描写,回味反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述,哪些事情要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营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和谐一致。
文章将“我”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不理解母亲,与母亲对“我”的小心翼翼、精心呵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再如,同样是写秋,结尾处同前文中一处景物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文章第3段中通过对秋天落叶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萧条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我”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消极态度。
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
写作特色
板书设计
妹妹推“我”去赏花
“我”与妹妹懂母心
母亲央求去北海看花
母亲病危临终牵挂
相约看花多牵挂
隐瞒病情悄抚慰
秋天的怀念
伟大的母爱
深切的怀念
北海看花懂母心
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病重隐瞒病情
积累拓展
“菊花”意象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菊花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赋予了广泛而深远的象征意义。
象征义
高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
恬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坚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题画菊》
乐观: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史铁生:残缺的身体,健全的生命
史铁生其人
史铁生,二十一岁双腿瘫痪,后来又罹患肾病、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他曾一度绝望,但通过长时间深刻的思考,他领悟到了生命的本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爱与写作。
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他建构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只是一场来而又往的旅程,面对生命,若能没有悲伤和恐惧,亦无懦弱和退缩,也就能坚忍刚强、豁达乐观。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