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0:4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4课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变法和改革综述
1、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某些环节)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形式:自上而下。
2、改革比革命面临的压力更大:它要求成功安抚保守势力,有效笼络新生势力,每项改革产生人们切实利益感受,巩固新建立的利益关系并成为阻碍深化改革的条件。
3、改革的目的:维护现存社会的根本制度;
实质:统治政策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变法
百家争鸣
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齐国邹忌变革
燕国燕昭王改革
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郡县制
焚诗书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1.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2.内容:
3.实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探索
积极①打击了贵族政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4.意义
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社
会矛盾;思想专制,不利于思想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制度创设)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租调制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俸禄制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迁都洛阳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易服饰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改革内容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
——范仲淹
范仲淹
一、富国强兵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背景: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王安石变法
(1)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3)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富国   强兵
措施
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兵农合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2)明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3)府库空虚造成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4)殖民入侵,边患严重。
2.概况: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租占
鞑靼劫掠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张居正改革
4、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一、富国强兵—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四)张居正改革
3、内容
措施
政治
军事 (边防新政) 内修守备 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外示羁縻 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往来
经济(赋税改革
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推广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洋务运动(1860-1890年代)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如何救亡?
何以图存?
在列强侵略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二、救亡图存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农民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地主阶级救国方案失败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西学东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895年春,“公车上书”,拉开维新运动的序幕
1895——1897年,建学会、创报刊,进一步宣传维新思想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变法开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
2.经过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教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3.内容
4.评价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一)戊戌变法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积极: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消极: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封建


无实权
顽固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单薄
脱离群众
民族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5. 失败的原因
软弱性
妥协性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①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
少数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清末新政
1、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
3、评价: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政治 减冗衙,裁吏役,修刑律
经济 立商部,兴实业,振农业
文教 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军事 改军制,扩新军
【思考】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有哪些共同点?
向西方学习;
自上而下的改革;
侧重于制度改革。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诞生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领域
背景
改革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完成
经济:法币改革
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外交:改立新约
生活方式:新生活运动
(三)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
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二、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新时期
1992
1953
过渡时期
文革
1958
全面建设时期
200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三大改造完成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2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6
1958
1960
1964
1966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八字方针
四个现代化
文化大革命
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3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曲折中前进
伟大转折;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12
(2)内容:
①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②工作重心转移③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
(1)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总目标
(3)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4)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农村改革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
所有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五位一体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贸区,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计划经济体制
1956—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2001

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01——2022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
2012——2022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带一路”建设
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
4.改革开放意义
三、民族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本课小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20·山东高考·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 “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根据材料“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 “募饥民修水利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 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
(2018.4·浙江高考·12) 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 B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故A、C、D选项错误,故B选项正确。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有社会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的可能性
1、新的经济因素。
2、新的社会力量的兴起和壮大。
3、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击。
改革的目的
1、直接: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社会秩序。
2、根本: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改革
因素
规律总结
改革成败因素
1、是否顺应社会潮流
2、改革策略是否得当
3、改革者的实力强弱和政治素养高低
4、改革是否符合多数人利益
5、反对力量的强弱
6、改革措施是否全面、符合实际并得到有效贯彻
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4、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
5、改革措施要切实有效
改革
成败
6、注意协调各方利益
7、处理好新旧制度文化关系
8、改革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
9、减少改革的负面影响
规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