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期末测试
_______________中学 _______________班 出卷人:谢辰昊 号次:34
一、书写(5分)
请认真书写全卷答案,本题将根据你的卷面情况给分。
二、积累及运用。
1.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 )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xī( )中依稀可见,wǎn( )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 )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今年10月台风”菲特”带来的强降雨,致使余姚城区大面积受淹,电水道路全部中断,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也给该地区生活的人们造成了不可企及的伤害。
B. 城东区蔬菜批发市场,每天都是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C. 小林望着刚从下水道里干活出来的志愿者,热情地赞美道:“你们真是出淤泥而不染啊!”
D. 我们的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 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网络造词”是当前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但它能不能延续下去,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C.《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 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D.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4.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A 》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 B ,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1)文段节选自鲁迅著的原名为《 》 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点评这部名著的内容或特色: 。(3分)
(2)根据文段内容,结合你阅读的经验在横线上填篇名人名: A、 B、 (2分)
5.默写。(6分)
(1)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_。 《长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3)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名著阅读。(4分)
《骆驼祥子》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写了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为我们
描绘了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请根据下边的提示,补写出祥子失车的主要情节。(4分)
第一次,他用辛苦积攒了三年的钱买了一辆车,可 ;
第二次,他没有灰心,从头再来,拼命攒钱,可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
第三次,他与虎妞结婚后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可好景不长, 。
7.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培育出的名贵观赏花卉。菊花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在秋冬季节开放。菊花不仅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药食兼优,有良好的保健功效。我国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习俗。
莲花:多年生草本水生球根花卉。地下有根状茎,称为莲藕。茎一般空心挺直,叶片呈圆盾形,有细茸毛,不沾水。花冠成莲座状,颜色通常为白色或淡粉色,气味清新幽雅。莲花的全株植物体都有利用价值。《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医家取为服食,百病可却。”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图案成为佛教的标志。
梅花:位居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幽香宜人。梅不屑与浮花浪蕊在春风中争奇斗妍,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萧条之时,傲霜斗雪,迎风怒放,因“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与梅画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国花。假如让你从上面三种花中推荐一种作为我国的国花,你会选择哪一种?写出推荐的理由。(4分)
(2)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花情有独钟,并留下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逸事。请从下面的人物中为三种花分别选一位代言人。(3分)
陶渊明 郑板桥 周敦颐 王冕 郑思肖
菊花: 莲花: 梅花:
(3)如果你要参加一个以“花”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你认为上面三段文字中哪一段更适合作为朗诵材料,请说明原因。(4分)
三、(34分)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一)善 意(16分)
(1)搬新家后,黄昏将近时我喜欢倚在阳台上,看街道上人群熙攘,每一张脸上都写满了即将归家的松弛和喜悦。
(2)很是偶然地看到对面阳台上的目光,干净剔透,有些许寂寞掺杂,像年幼的鸟儿,落单在荒原,找不到将要飞去的方向。
(3)那双眼睛刚能露在阳台的玻璃上,如果她努力跳了一下,那一定是楼下的孩子们发出了快乐的叫喊,她想看清自己不曾拥有的欢乐,跳完之后,她的嘴角会微微上扬,眼神飞快跌回寂寞。她的眼睛让我的心颤了一下,那种眼神不是她该拥有的,她那么小,看上去不过五岁左右的样子。
(4)我与小女孩的目光相遇,她先是怔怔地看我,我把手竖在耳朵上,做个小白兔蹦跳的姿势,她的眼睛笑了,像雨后的花瓣,璀璨明媚。我趴在阳台上和她对望,彼此隔了些距离,说话很费力,我就用手势逗她玩,她看着我静静地笑,看得出她的手势表达不是很好,总是一伸手,又羞涩地缩了回去。
(5)后来,她母亲到了阳台上,大约是叫她进去吃晚饭,我冲她扬了扬手,表示再见,她别着小小的脑袋 [甲] (A.恋恋地;B.傻傻地:C.恨恨地)望着,忽然地扬起了手,向我表示再见,虽然她的手被妈妈 [乙] (A.缓缓地;B.飞快地;C.勉强地)捉了回去,可是,我还是看见了她没有拇指的右手。
(6)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手就那么扬着,久久地没有收回。
(7)对面阳台的门砰地关上,隔着玻璃,还是能看到她母亲冷漠、倔强的脸色。我瞬间明白了许多……
(8)从那以后,我总忍不住想去看对面阳台上的眼神。黄昏时,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目不斜视地穿过住宅小区的花园,遇到相熟的街坊,亦不肯停下来打招呼,拽着对街上的热闹无限留恋的女儿上楼,然后,小女孩的眼睛便出现在对面阳台上。
(9)看见我时,小女孩依旧会顽皮地做个鬼脸,我的心怅怅的,她总会长大的,总要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雨,那时,她的自尊还能像在母亲的保护下那样倔强站立么?
⑽周末,女儿潇潇从寄宿幼儿园回来,我带她去海边,远远看见小女孩和她的母亲在离人群较远的沙滩上玩。我忽然有点冲动:“潇潇,想不想交个新朋友?你看,那位小朋友就住在我们家对面,很可爱的。但是,小朋友的右手没有拇指,做朋友时,不能盯着她的右手看,也不能表示好奇。”潇潇很奇怪,问:“为什么?”
⑾“因为小朋友没有拇指已经很伤心了,或许在很久以前丢掉拇指的事她已经忘了,伤心也成为过去了,问她,等于提醒她记起丢了拇指的事,她会很伤心的。”
⑿潇潇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奔向小女孩。
⒀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譬如,不是所有的沉痛往事都需要安慰,不是所有暂时的贫穷都需要施舍,亦不是所有肢体残缺的人都需要同情或怜悯。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只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
⒁小女孩面对潇潇伸出去的手,怯怯地看了看母亲。潇潇亦回头张望我,我用微笑鼓励她。显然,那母亲认出了我,冲小女孩勉强点了点头,小女孩终于伸出了左手,潇潇拽起她,玩起了堆城堡的游戏。
⒂那天,小女孩和潇潇玩疯了,她的母亲望着她兴奋得通红的小脸蛋,眼里盈满了泪光……
8.“小女孩的眼睛”始终牵扯着“我”敏感的心。揣摩第(3)段的“我的心颤了一下”,第(6)段的“我的心,忽然地疼了一下”,第(9)段的“我的心怅怅的”这三处语句,联系上下文分别指出产生这些心理的具体原因。(6分)
9.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1)从第(5)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甲] [乙] (2分)
(2)第(8)段“面目冷清的母亲总是严严攥牢她小小的右手”一句中有动词“攥”。结合你对“母亲”这个形象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个动词有何表达效果。 (4分)
10.作者认为“有时,忽略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它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之手更能抚慰人们脆弱的心灵”。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你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具体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18分)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 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 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遵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4分)
1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4分)
1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2分)
1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4分)
15.请在文章第⑧段的横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2分)
16.积累链接:在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诗写出了门窗“可望”的审美效果,请你默写出相关诗句。
四、古诗文阅读(25分)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第17—26题。
(一)即事(6分)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7.诗中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的两个词是“ ”“ ”。(2分)
18.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10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新 -课-标 -第-一- 网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 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不要求加标点符号)(2分)
鲁 直 左 手 执 卷 末 右 手 指 卷 如 有 所 语。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2)其两膝相比者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三)(9分)
韩魏公知①北都,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①知北都: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
23. 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云( )(2)之 ( )(3)俱( )(4)罪( )
24. 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非故也,何罪之有?
25. “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26. 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品质。(2分)
五、写作(40分)
27.读下面这几行诗,按要求作文。(40分)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了母爱/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
我以为自己能读懂了友情/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
……
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抄袭本卷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