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精品课件(共21张PPT)【这样教才高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精品课件(共21张PPT)【这样教才高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创设情境探究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难点是什么?是礼。不研究礼就无法全面理解中国法律史。但这个研究必须尊重历史,首先要原原本本地搞清楚什么是礼,它与法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从事实出发总结出真正的规律和中国传统法的真正特色。
——马晓红:《礼与法:法的历史链接》
为什么“不研究礼就无法全面理解中国法律史”?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对先秦时期成文法产生过程的影响。
2.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礼教的统治措施,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和礼教的发展历程和解释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①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
(2)法治思想的渊源
①夏商周:
夏朝
商朝
西周
《禹刑》
《汤刑》
《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习惯法
②春秋时期: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3)第一次德法之争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
思考: 叔向和自产在争什么?
要不要公布刑罚
叔向为什么反对子产?
子产为什么要救世?
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王室衰微、铁犁牛耕、礼崩越坏)
“铸刑书”有何影响?
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
宣告了成文法诞生,确立了“法律公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立法准则;推动了各国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传播;限制了贵族特权,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利益。
学派 治国思想 治国手段 理论来源 评价
儒家
法家
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不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贵君轻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
人性善
韩非: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
人性恶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4)第二次德法之争: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与法家之争
在思想界体现为
并不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不被统治者接受
适应统治者需要,利于富国强兵和君主专制,推动秦统一
“法”,指官府制订的法律和制度。“术”,指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和手段。“势”,指君主借以统治人民的权势和地位。
【思考】礼与刑,德与法 是否有相结合的可能性
材料:法家固然绝对排斥礼治、德治,儒家却不曾绝对排斥法律,只是不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德治而已……荀子思想中杂有法家思想,韩非、李斯俱出其门,绝非偶然……“以至善者待之以礼,以至不善者待之以刑”……他的书中常德刑礼法相提并论。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一、礼法之争——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出现律令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九章律》,德政与刑罚逐渐融和。汉武帝时,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汉朝时,还采取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案件审理依据,称为春秋决狱。
时有疑狱日: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 仲舒断日: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而不当坐。
——徐世虹 《中国法制史》
体现了经义对法律的主动渗透,法律与经义的双相融合。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魏晋——律令儒家化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以经注律 礼法合流 德主刑辅
特点: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唐朝——礼法结合
《贞观律》
《永徽律》
《永徽律疏·唐律疏议》
(1)唐律:删繁就简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
“谋”、“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唐律疏议·名例》
特点:①法律体系完备,包含律、令、格、式四大类法律形式
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
②礼法结合的典范,注重忠孝等儒家道德伦理观念
律:国家的的基本法典。
令:规章制度,是律的补充。
格:各种禁令及惩罚条文,是各部门及百官日常办事的细则。
式:公文程式和行政活动的细则。
教化
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集大成。
②推广家训: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三 宋元至明清:袭旧与创新
袭旧:
创新1:
材料 至释回之犯向死者子孙寻衅争闹或用言讥诮,有心欺凌,……死者子孙忿激难堪,因而起意复仇致毙者,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
——《大清律例·刑律·父祖被殴》
宋元明清大多以《唐律疏议》为蓝本创制法律。
律例合编。
(乡约:民间自发的道德教化组织)
三、宋元至明清: 袭旧与创新
创新2:
乡约教化,并逐渐与法律合流。
材料 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
二、过失相规……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讲法律以儆愚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有何变化
说明了什么?
变化:
内容: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也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
主体:从民间儒学人士自发推动到政府推广,逐渐具有强制性。
2.说明: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教化工具,呈现出乡约法律化的趋势,这也是礼法合流的表现。


西周
春秋战国
成文法
德治与法治之争
秦朝
秦律
引经决狱
汉朝
以经入律
魏晋
唐律疏议

乡律合流
宋 元 明 清
法律儒家化
礼法分治
礼法合流
礼法相争
礼法融合
习惯法
大变革
引礼入法
基层教化
中华法系的确立
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
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观,是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
政治
思想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经济
①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长效维系统治;
②宗法观念与礼制思想在社会中有深远影响,民间重视亲疏尊卑;
③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④儒家思想讲求中庸、和谐,对调和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⑤历代统治者与儒家官僚对法律的修订与调整。
总结提升:辩证理解法治和教化的关系
统一
法治
教化
礼法融合
律令儒家化
乡约法律化
法家法治思想
人性恶
惩戒
儒家德治思想
人性善
引导
儒表法里
有善有恶
对立
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古代“法礼结合”)
感谢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