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6.8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课题 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例9教学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安排了两道小题:第1小题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一般方法和简便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可以直接应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第2小题通过小精灵的引导,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数字特点,应用商的变化规律采用“凑整”的方法,将除数转化成整十数进行简便计算;例10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余数是4还是40,理解在简便运算中余数的含义。
学情分析 商的不变规律的运用在本节课不是难度,主要问题在于用简便计算列竖式时商的位置以及余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计算活动中,体验运用商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使除法口算变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变得简便。 2.经历运用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探索简便计算的方法,并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商的变化规律。 3.培养数学思维,感受运用数学知识带来的便捷,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 有余数除法简便计算时余数大小的确定。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链接 1.根据每组题中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其他算式的商。 2.应用:猴王分桃 桃子明明越来越多,怎么每只猴子分到的还是3个? 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简便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P88例9第(1)题。 780÷30= (1)自主计算。 师: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独立完成笔算过程后和同桌交流做法,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 分别让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对比方法。 师: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780和30末尾的0同时去掉了,商还是26? 师小结:看来当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有0时,我们可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除数是非整十数除法的简便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P88例9第(2)题。 120÷15= 师:这道题和刚才的题有什么不一样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除数不是整十数。 (1)尝试计算。 师:怎样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更简便?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把自己的计算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2)展示交流。 选择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进行展示。 (3)对比方法。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将被除数和除数乘相同的数,使除数变成整十数。 3.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简便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P88例10。 840÷50= (1)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进行笔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后汇报。 (2)交流讨论。 师:余数是4还是4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验证余数是40而不是4? 【学情预设】学生能通过分析余数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得到余数是40,然后通过“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进行验算。 通过对比,一方面让学生发现原有的方法只适用于被除数与除数同为整十或整百数的算式,另一方面激发学生根据商的变化规律思考出不同的方法,使除法笔算变得简便,从而促进学生对商的变化规律能更深刻地理解与运用,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竖式计算的结果引发学生思考,余数是4,还是40,再通过用原来的方法计算或验算等途径进行验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 1.教材第88页“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七”第9题. 3.教材第89页“练习十七”第3题. 4.拓展练习. 在练习阶段,通过有层次的练习,重视思维训练和思考方法的有机渗透,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总结评价 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2. 课堂知识点总结: 3. 自我课堂评价。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 补充《导学案》中未完成部分。 2. 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课后反思 亮点:本节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相互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足之处:在讲解算理时,学生说的少一些,不能让所有学生真正理解算理。 课堂教学建议:在教学时,要让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在让所有学生完成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计算,也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