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1 12:0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古诗文学案(1):《芣苢》
芣 苢
《诗经·周南》
【原文】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采呀快快采起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我们一起采起来。
【解读】第一章是劳动的序曲。车前草茂盛鲜嫩,女子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
【原文】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一颗一颗摘下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一把一把捋下来。
【解读】第二章是劳动的进行曲。女子们一边唱着劳动号子,一边快乐地采摘芣苢,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原文】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大意】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提起衣襟兜起来。茂盛鲜嫩的车前草啊,掖起衣襟兜回来。
【解读】第三章是劳动的尾音。女子们把收获的芣苢用衣襟兜着满载而归,表现了收获之丰和劳动的喜悦。
作 家 作 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故又被称为“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个地方的民歌,“雅”主要是贵族或宫廷宴乐,“颂”是宗庙祭祀乐曲。《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源头,文学史上往往把《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芣苢》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指周王畿以南之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主 题 思 想
《芣苢》是妇女在劳动时即兴唱诵的民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劳动景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热情和丰收的喜悦。
思 维 导 图
写 作 特 色
1.重章叠句的结构。
重章叠句即诗的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复沓咏唱,《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芣苢》共三章,第一章中先以“采采”形容芣苢生长得茂盛,“薄”“言”是无实义的助词,“采之”写出了采收芣苢的劳动情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在形式上是第一章的重复,前句都是“采采芣苢”,不加改动;而后句中则仅仅改动一个动词,将“采”改为“有”“掇”“捋”“袺”“襭”。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循环往复的音乐节奏,切合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节拍,表现出歌者劳动时的喜悦心情。
2.丰富的动词变换。
全诗不断变化的六个动词可以分为三组,首先是“采”和“有”,“采”就是采摘、采得,“有”则多了一层收获的意思,第一章中的两个动词概述了采集劳动的过程。接下来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掇”是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是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通过动词的变换,体现出劳动节奏不断加快,劳动者采摘时的热情也随之浮现出来。最后是“袺”和“襭”,“袺”是说将成把捋取的芣苢放到提起的衣角里,提起的衣角都放不下了,于是便“襭”——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上。六个动词的变化,涵盖了从采集到丰收,直至满载而归的情景,也将劳动的快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名 句 赏 析
【名句】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赏析】这八句重章复沓,每两句中除了动词不同,其他都完全一致。复沓歌咏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四言短句节奏活泼、明快,与采芣苢时轻快、有力的动作节拍相贴合,展现出音韵美。同时,在这种节奏里,采芣苢时人们欢乐而富有激情的状态也被渲染出来,使画面富有动态感。“掇”“捋”“袺”“襭”四个动词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动作一步步加快,收获也越来越丰盈,几个字将芣苢丰收、人们满载而归的场面描写得绘声绘色。也可以使人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这种快乐是采摘带来的情趣,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劳动之美的体现。
常 识 积 累
【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而“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比,类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一般来说,用来作比的事物要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种手法形象生动,能够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创作时,诗人往往触物生情,由自然界中的事物联想到所要歌咏的内容。这种手法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整 体 把 握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阅读时应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同时可以展开想象,走进诗句描摹的场景,感受采摘芣苢时劳动者的欢欣。从内容上看,《芣苢》属于《国风》,展现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对妇女们结伴采摘车前子这一劳动情景的描绘;从结构上看,《芣苢》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尤为突出,重章复沓的节奏感与采摘芣苢时轻快的动作相应和,展现出边劳动边歌唱的妇女们的愉快心情。从手法上来看,《芣苢》主要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将一连串动作铺陈排开,通过动词的变换渲染出热烈、欢乐的劳动气氛。
课 后 练 习
1.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_____,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首“笙诗”,有目无词),故又被称为_____。《诗经》分为三个部分,“_____”是各个地方的民歌,“_____”主要是贵族或宫廷宴乐,“_____”是宗庙祭祀乐曲。《诗经》是我国诗歌艺术的源头,文学史上往往把《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_____》并称为“风骚”。
(2)人们把风、雅、颂和《诗经》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并称为《诗经》的_____。其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手法是_____,类比的手法是_____,直接铺陈叙述的手法是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芣苢( )( ) 掇之( )
捋之( ) 袺之( ) 襭之( )
3.解释加粗词含义
(1)采采芣苢( )
(2)薄言采之( )
(3)薄言有之( )
(4)薄言掇之( )
(5)薄言捋之( )
(6)薄言袺之( )
(7)薄言襭之( )
4.探究提升
(1)《芣苢》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个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类 文 拓 展
伐 檀
《诗经·魏风》
坎坎伐檀①兮,置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③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④狟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⑥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⑦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⑧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⑨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⑩兮!
【注释】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廛(chán):农舍。“三百廛”指三百农夫收获的粮食。④县:通“悬”,悬挂。⑤狟(huán):一种动物,皮可制裘。⑥素餐:白吃饭,不干事。⑦特:三岁的兽,泛指大兽。⑧漘(chún):水边。⑨囷(qūn):粮仓。⑩飧(sūn):熟食。
1.《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河水清且涟猗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 考 答 案
【基础检测】
1.(1)诗歌总集 诗三百 风 雅 颂 国风 离骚
(2)赋比兴 六义 兴 比 赋
2.fú yǐ duō luō jié xié
3.(1)茂盛的样子 (2)助词,无实义 (3)取得,获得 (4)拾取,摘取 (5)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6)提起衣襟兜东西 (7)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4.(1)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时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收获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野菜放到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2)【示例】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在唱着,有独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类文拓展】
1.C
2.《伐檀》对统治阶层“不稼不穑”“不狩不猎”而占有极多财富提出质问,并辛辣地嘲讽他们“不素餐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