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认识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1 13:2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将重点放在人们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认识地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今天也尚未到达尽头。
教学目标:
借助相关资料以及学具等,描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保持对未知实际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借助相关资料以及学具等,描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方法:
地图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纪录片《蓝色星球》中关于地球样貌的短片。
新课讲解:
1、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
(1)盖天说
曾子提出“天圆而地方”,后记载于《周髀算经》。该学说认为地方像棋盘,天圆的像张开的伞,如《山海经》中“共工怒触不周山”;而后认为天像覆盘,天像斗笠。
(2)浑天说
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
拓展:古印度对地球的认识。
(3)麦哲伦环球航行
根据地图完成绩优学案预习填空题,填出麦哲伦经过的每个地方。
自主默读阅读卡片。
完成活动一:麦哲伦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地圆的争论,正确吗?
(4)卫星拍摄
过渡:时代和科技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还有更直观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地球的面貌吗
1959年美国拍摄了第一张地球卫星,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空间站也向地球传回了许许多多他的面貌。
小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持续了接近三千年,从最开始的推测,到有人迈出第一步实践,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再到如今对于我们来说只用一张照片、一句理论就能说明的过程,这期间经过了许多人不畏艰险的探索,对于地球的进一步探索还在继续……
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
月食现象。
登高望远。
远去的船只和驶来的船只对比。
2、地球的大小。
过渡:人们已经确认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但他就是标准的、规则的球体吗?
(1)近年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的精密测量,得出了这样一系列的数据(事例类比):
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6371千米。
小结:所以地球的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课堂练习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到关于对地球漫长而艰难的探索历程,对地球的大小也有了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