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20分 总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21世纪的今天,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逐渐面临边缘化的境遇:一方面是追求诗歌精神的静谧深远, 。 ,或许到了该为诗歌说点什么的时候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复活诗歌曾经的荣光吧!
①另一方面则是远离人间四月的引吭高歌
②另一方面则是直面世俗诱惑的喧哗短浅
③两难的境地使诗歌面临进退维谷的状态
④诗歌就在这两难的境地中进退维谷
⑤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
⑥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说:“诗饱含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领袖人物是人不是神,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对他们就像对待神灵那样 ,也不能因为他们的一些错误而彻底否定他们,不承认他们的伟大。
②尽管这些书编得绝非无可商榷,甚至有不少方面颇须斟酌,但是它已然被 ,身价百倍,地位高于教师,学生不得不屈从于它。
③青年应当懂得上下尊卑,面对德高望重的长者, 何罪之有?难道出言不逊、倨傲无礼、没上没下反倒是美德?
A.毕恭毕敬 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
B.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 毕恭毕敬
C.顶礼膜拜 毕恭毕敬 奉若神明
D.毕恭毕敬 奉若神明 顶礼膜拜
3.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使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手法。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3月25日下午,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②到会的15名与会者,就如何开展课外活动的问题展开讨论。③大家通过查阅课外活动相关资料和记录,发现、讨论、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④大家对不尽人意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⑤指出要提高课外活动质量意识,不把这一点重视好,就难以开展好课外活动。⑥为了防止课外活动违规收费这类事件发生,学校要加强教育和管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②句中的“到会的”可以不删除。
B. ④句中的“不尽人意”应换为“不尽如人意”。
C. ⑤句中的“提高……意识”不搭配。
D. ⑤句中画线的语句改为“不重视这一点”。
二、现代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但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技术上,唐诗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
(摘编自缪钺《论宋诗》)
材料三: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
B. 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C. 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D. 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
6.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
B. 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
C. 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D. 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7. 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 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 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 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8. 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5分)
9.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25分)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齿:同“耻”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过一般人
1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陋之有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5.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1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忆秦娥 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过娄山关时。当时因张国煮的错误指挥,红军受挫,损失颇大。娄山关在遵义市北的大娄山上,是由黔入蜀的要道。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空雁叫霜晨月”意思是清晨时分,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咽”本意是声音因梗塞而不顺畅,这里用来描写军号声在清晨的寒风中听起来时断时续,呜呜咽咽。“咽”在这里读“yè”。
C.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感觉、听觉、视觉进行勾勒,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D.“漫道”指道路漫长,“真如铁”指真的像钢铁一般坚固——说明前行之路漫长而艰难。
1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9.“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怎样的意境?“烈”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五、古诗文默写(共12分)
20.情境默写(共12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4) 《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5)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6)古典诗词中常用“水”这一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或指代知音,或表达不尽的愁情,或以景衬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40分)
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真情实感,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做。
语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选用句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查句子的衔接。对于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读语境,了解衔接背景。第一个空前已经列举了“边缘化的境遇”的“一方面”,很明显应接“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注意上一句中“静谧深远”一词,与之相对的就是“喧哗短浅”;第一句列举了诗歌面临的两方面的情况,第二空是“该说点什么的时候了”,第二句应是点明诗歌当前的境地,同时根据保持叙事对象统一原则,应选第④句。根据给出的选句可知,第三句要引用名家名言,结合“那么就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时代的生活中去发现诗意”这句话,应该选第⑤句。
2.答案:B解析: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多用于贬义)。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就像崇拜神灵一样地信奉或尊崇(多含贬义)。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①句强调崇敬。贬义,结合语境应选“顶礼膜拜”;②句强调盲目崇拜,故选“奉若神明”;③句强调恭敬有礼,故选“毕恭毕敬”。
3. 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析: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是设问和拟人,不是反问句,从全篇来看,下阕做出回答,所以是设问;用“问”把“大地”写成了人,是拟人。D.对偶、借代的修辞,对偶“才饮”对“又食”,“长沙水”对“武昌鱼”。借代是借部分代整体,即借“饮长沙水”“食武昌鱼”代“在长沙,在武汉”。故选B。
4.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析:A“可以不删除”错误。②句中的“到会的”和“与会者”语意重复,删掉“到会的”。故选A。
5.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没有推陈出新”错,材料一“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说明钱钟书认为宋诗是有创造、有价值、有推陈出新的。故选A。
6.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一、二侧重写唐宋诗的发展”错误,材料一介绍了宋诗的发展,材料二侧重唐宋诗的差异。
故选D。
7.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唐诗丰腴,“入口”即能感受到里面的美;而宋诗瘦劲,要细细品味。选项中将唐宋诗说反了。故选B。
8.(1)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2)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3)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可以得出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具有创造性。
根据材料一“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可以得出宋诗内容和题材都有所拓展,并且意思表达的比唐人更透彻。
根据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可以看出宋诗的内容深刻透辟精妙,有瘦劲气骨之美,选取的题材有琐事微物。
9.(1)首先提出宋代诗人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的观点。(2)其次总体介绍唐宋诗在风韵、内容、技巧上的差异。(3)再次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4)最后简略介绍了宋诗在技巧上更为精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
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
首先,第一段“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说明前人对宋诗褒贬不一的态度,引出“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的论题。并提出“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即宋诗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
其次,第二段“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说明从内容和技巧两方面入手,探讨唐宋诗的区别,以及宋诗的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然后,第三段“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最后,第四段“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明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更加追求诗歌的精美。
10.C 本句意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齿”,指并列为伍,“不齿”既不屑与之同列,看不起,不屑一提。
11.A 例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B.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师学”。C.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D.被动句,“于”字表被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12.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13.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得分点:是故,所以;第一个“圣”、第一个“愚”,圣人/愚人;其,大概。)
14.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见识。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C.“生”通“性”,天性。
1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江河”,“绝”,渡过,横渡。
16.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得分点:“假”借助;“利足”使动用法,使脚变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水;“绝”,横渡。)
17.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漫道”指道路漫长的说法错误。“漫道”的“道”是说的意思,“漫道”就是“漫说”“别说”的意思。故选D。
18.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的说法错误,“咽”指的是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沉郁低回的音调,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故选C。
19.“西风烈”三字开头,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烈”字既可理解为“激烈”,又可理解为“壮烈”,让人读来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平添悲壮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炼字艺术及意境氛围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先审题,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写景的作用,“西风”即秋风,寒风;西风正壮烈地吹着,“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渲染了一种悲壮慷慨高亢的意境。第二问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指出手法。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中“烈”可以结合“激烈”“猛烈”“壮烈”等词语和注释中的背景来理解,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悲壮之意味油然而生。
20.(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符合题意皆可
示例一: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或“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示例二: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示例三: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
示例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