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20:3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重点中学九年级(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列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序的是(  )
A. 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国家 B. 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C.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 D. 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国家--阶级
2. 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
A. 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
B. 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大势
C. 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被世人所敬仰
D. 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依然被当代国人所推崇
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
A. 汉高祖刘邦死后,继任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战国时期,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旗号
C.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局面
D. 李冰修建都江堰,使秦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4. 魏蜀吴的建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以上史实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 改穿汉服 B. 改说汉语
C. 改姓汉姓 D. 改变本民族的生活习惯
6. “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材料反映的制度创立于(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7. 唐太宗任命王珪、韦挺、魏征等人为谏议大夫,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都有谏官跟着,随时纠正过失。这说明唐太宗(  )
A. 完善科举 B. 开创盛世 C. 勤于政事 D. 重视纳谏
8.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
A. 在餐桌上吃到马铃薯,玉米 B. 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 锦衣卫在开封府办案 D. 四川地区开始使用交子
9. 下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由此可知(  )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 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 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C. 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D. 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10. 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 繁荣与开放 B.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分裂走向统一
11. 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下表反映了相关史实,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序号 朝代 相关史实
A 元朝 成为正式行政区
B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C 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
D 清朝 设置驻藏大臣
A. A B. B C. C D. D
12. 江南制造局从美国购置了“制器之器”,设备完整,机械化程度较高。到19世纪90年代,该局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机器设备最齐全、工艺制造技术最先进的兵工企业。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  )
A.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B. 巩固了清政府统治
C. 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 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13.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上述内容体现了孙中山提出的(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14. 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  )
A.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D. 北伐军进军长江流域
15.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力量之源。下列不属于长征精神的是(  )
A. 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 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
C. 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 为人类和平正义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16.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请问“八一”建军节与下列哪一次起义有关(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武昌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是(  )
A. 西安事变的爆发 B. 伪满洲国成立
C. 日本发动八一三事变 D. 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
18. 下列有关三大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
A. A处战役是辽沈战役,结果解放了东北全境
B. B处战役是淮海战役,结果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 C处战役是平津战役,结果是华北基本解放
D. 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50多万人,国民党统治被彻底推翻
19. 籍贯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产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 张骞 B. 侯德榜 C. 张謇 D. 荣氏兄弟
20. 1898年,中国最轰动的出版物是《天演论》,它向中国人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该出版物的译著者是(  )
A. 林则徐 B. 魏源 C. 康有为 D. 严复
21.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政府重视“三农”工作的重要表现。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帮扶主要表现在(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进行抗美援朝
C. 没收官僚资本 D. 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22. 八大以后的十年取得成就中,哪方面尤为突出?(  )
A. 纺织 B. 造纸 C. 石油 D. 冶铁
23. 航空母舰代表了一国的国防综合实力,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母是(  )
A. 山东舰 B. 吉林舰 C. 辽宁舰 D. 青岛舰
24.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一首《七子之歌 澳门》唱出澳门人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愿。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葡萄牙 D. 荷兰
25.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要构筑“中国梦”。“中国梦”的主旨与下列历史上的口号或路线相符的是(  )
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③“以阶级斗争为纲”
④“两个凡是”的方针
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A. ②⑤ B. ①② C. ①②⑤ D. 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贯穿亚欧大陆,成为中外交往的见证。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对外交往活跃频繁。
材料二:
(1) 材料一中唐朝、明朝在对外交往方面著名的人物及其行动各是什么?
(2)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和明朝怎样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3) 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怎样的对外政策?
(4) 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必然选择。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的、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中华文化史》
(1) “它”是指什么事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依据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材料二: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哪方面的条件?依据所学说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事件?它的诞生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三: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可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工人运动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请写出一个方面。
材料四: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信念。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4) 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根据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故选:C。
本题考查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国家等历史现象的出现顺序.
本题以历史事件发展顺序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
2.【答案】D
【解析】历史古迹“曲阜三孔”是为了纪念孔子.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为大思想家.A表达是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B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C是墨子的墨家思想;只有D与孔子有关的儒学思想.
故选D.
此题考查的是孔子的相关史实.
注意准确识记孔子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故不正确的是李冰修建都江堰,使秦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知道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的建立”体现了政权的分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北方各族的内迁”体现了民族交融,D项符合题意;元谋人时期、北京人时期、山顶洞人时期、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黄帝和炎帝时期以及尧舜禹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排除B项;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可知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的,学习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
故选:B。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故选:A。
本题考查科举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解析】唐太宗任命王珪、韦挺、魏征等人为谏议大夫,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官员入阁议事,都有谏官跟着,随时纠正过失。这说明唐太宗重视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北宋前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D情景在北宋有可能遇到,符合题意;马铃薯、玉米在明代从国外引进,A不符合题意;辛弃疾生活在南宋,B符合题意;明朝设立了锦衣卫,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表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南方人口增多并逐渐超过北方人口,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D
【解析】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题以宋元发展趋势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宋到元时期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
11.【答案】C
【解析】伊犁将军,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与对西藏的管辖无关。ACD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西藏相关知识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属基础题。
12.【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领导发动了洋务运动。故材料可以印证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故选:A。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知道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领导发动了洋务运动。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低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C项符合题意;民族主义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排除A项;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排除B项;民主主义不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意义。
14.【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解析】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历经两年,走过了二万五千,跨越了十几个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还要面对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我们的红军战士却以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患难与共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创造了奇迹,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些被誉为长征精神。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长征精神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理解能力。
16.【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为了纪念南昌起义,以每年的8月1日定为建军节。A符合题意,BCD中的起义与“八一”建军节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以“八一”建军节为切入点,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及意义。
17.【答案】D
【解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故选:D。
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8.【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处为辽沈战役爆发地,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A项正确;B处应为平津战役爆发地,平津战役结束后,华北地区基本解放,排除B;C处应为淮海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排除C;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要剩下了桂系军阀的军队,国民党统治没有被彻底推翻,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三大战役。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三大战役,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19.【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清末状元,《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被称为状元实业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状元实业家”为切入点,考查张謇的实业救国的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状元实业家”的信息,结合张謇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
2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天演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的第一部来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译著,在该书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进化论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D符合题意;林则徐的著作是《四洲志》、魏源的著作是《海国图志》、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严复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翻译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论》影响最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严复的思想主张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解析】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广大贫苦农民的帮扶主要表现在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解答本题关键是审清题意,明确答题角度是土地改革,然后依据教材知识作答。
22.【答案】C
【解析】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以后的十年取得的成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和成就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以后的十年取得的成就的相关史实。
23.【答案】C
【解析】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标志着我国海军跨入航母时代,故C正确;“山东舰”是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我国还没有命名“吉林舰”,“青岛”号为驱逐舰,均与题干“第一艘航母”不符,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的建设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2012年9月,我国交接入列的第一艘航母是辽宁舰。
24.【答案】C
【解析】据一首《七子之歌 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及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是葡萄牙。葡萄牙殖民者在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故选:C。
本题以《七子之歌 澳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霸占我国澳门300多年的殖民国家。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史实。
25.【答案】A
【解析】习近平提出要构筑“中国梦”,“中国梦”主要指的是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梦想,应是好的方面。题干中①③④都是新中国经济政治建设中的曲折,是不好的方面,这不属于中国梦。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项与实现中国梦是相符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功的经验和挫折。
识记新中国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与挫伤。
26.【答案】【小题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唐朝、明朝在对外交往方面著名的人物及其行动是唐朝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
(2)根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贯穿亚欧大陆,成为中外交往的见证。到了唐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进入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对外交往活跃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和明朝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等。
故答案为:
(1)唐朝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
(2)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作用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4)开放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等。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以图片和一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唐朝、明朝和清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对此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考查了唐朝、明朝和清朝的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对此的启示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答案】【小题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
【小题2】提供了思想与干部上的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小题3】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等。
【小题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一大、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