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元 归 纳 总 结
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分析思路
2.探索宇宙生命存在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分析。
(1)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2)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与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3)看该行星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4)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综上所述,某行星只要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这三个基本条件,其所处宇宙环境又安全稳定,该行星上就可能有生命物质存在。
仙女座星系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系,这个星系有大约一万亿颗恒星,直径约为22万光年,距离地球大约200万光年,同时还是一个螺旋星系,与银河系较为相似。据此完成1~2题。
1.仙女座星系( )
A.与银河系级别相同
B.与银河系大小相同
C.是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D.对地球有直接影响
2.推测仙女座星系中是否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依据有( )
A.和银河系的相似程度
B.天然卫星的数量和体积
C.行星绕恒星公转方向
D.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
解析:1.A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约20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之外,属于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A正确;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仙女座星系直径约22万光年,仙女座星系比银河系大,B错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即总星系,C错误;河外星系目前对地球无直接影响,D错误。第2题,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均为大型星系,均由数千亿颗恒星构成,是否存在生命与某一恒星及其周围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关,与和银河系的相似程度无关,A错误;卫星的数量和体积不是生命存在的决定条件,B错误;行星的公转方向也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C错误;行星与其恒星的距离决定了行星的表面温度,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D正确。单元测评(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北京时间2022年9月25日6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试验十四号和试验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3题。
1.与本次发射的“双星”,属于同一级别的天体是( )
A.银河 B.太阳
C.地球 D.月球
2.不属于“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可观测宇宙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3.最可能干扰“双星”与地面通信的是( )
A.水循环 B.海水运动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
解析:1.D 2.B 3.D 第1题,由材料可知,双星为人造卫星。四个选项当中,月球为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故选D。第2题,双星围绕地球转,属于地月系,D属于;地球属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故也属于太阳系,C属于;太阳系地处可观测宇宙,A属于;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B不属于,符合题意。故选B。第3题,通信主要受太阳活动影响。故选D。
读我国内蒙古西侧库布齐沙漠中的大型光伏发电项目景观图,完成4~5题。
4.该地建设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技术先进,土地储备充足
B.资金雄厚,能源供应短缺
C.太阳能丰富,土地储备充足
D.太阳能稳定,不受天气影响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人类生产、生活的唯一能量来源
B.为生物生长、水体运动等提供动力
C.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D.促使地球各地降水增多,洪灾多发
解析:4.C 5.B 第4题,技术、资金属于人文因素,不是自然因素,A、B错误;库布齐沙漠太阳能丰富,土地储备充足,C正确;太阳能受天气影响,不稳定,D错误。第5题,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不是唯一能量来源,A错误;太阳辐射为生物生长、水体运动等提供动力,B正确;太阳活动会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C错误;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反常有一定的关系,地球上水旱灾害频发的年份通常也是太阳黑子活动增多的年份,太阳辐射不会导致全球降水增多,洪灾多发,D错误。
2022年10月25日新华社报:目前太阳活动正在逐渐活跃,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的“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据此完成6~8题。
6.“小黑痣”指的是( )
A.日珥 B.耀斑
C.太阳黑子 D.日冕物质抛射
7.“小黑痣”出现的圈层是( )
A.太阳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8.当太阳脸上“小黑痣”数量增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耀斑强度减弱,对地球的影响减少
B.生活在赤道地区的人可以看到极光现象
C.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解析:6.C 7.B 8.C 第6题,当太阳活动活跃时,太阳脸蛋儿上的小黑痣是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由于其区域温度比周围低,颜色看上去深一些,称之为太阳黑子,C正确。第7题,太阳活动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分布在光球层,B正确。第8题,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耀斑强度增强,对地球的影响增大,A错误;太阳活动时,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两极地区会产生极光现象,B错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正确;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D错误。
陕西省神木市发现一系列巨大脚印化石,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初步认定这批化石是1亿年前恐龙的脚印(下图)。据此完成9~10题。
9.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地势起伏大
C.热带海域 D.森林密布
10.此时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 )
A.裸子植物极度兴盛
B.鸟类高度繁盛
C.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
D.出现大型哺乳动物
解析:9.D 10.A 第9题,恐龙在该区域能够留下脚印说明该区域的地面是比较湿软的,这样恐龙才能留下活动印记,说明1亿年前该区域的地理环境是比较湿润的,湿润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森林的生长,因此1亿年前,该地的地理环境可能是森林密布,D正确。第10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此时代为恐龙时代即中生代,中生代生物的主要特点是裸子植物极度兴盛,A正确;鸟类高度繁盛、两栖类动物开始出现在古生代,大型哺乳动物出现在新生代,B、C、D错误。
据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区正遭受毁灭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下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维多利亚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地壳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11.B 12.B 第11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第12题,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明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C错误。地球上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重力能,如地质循环中,岩浆的喷发及岩石的重熔主要依靠地球内能,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D错误。
2022年10月,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蒙古的戈壁沙漠中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的新品种恐龙化石。它是杂食性动物,生活在6800万年前,身长可达两米,长有羽毛。下图为其复原图。据此完成13~14题。
13.该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及生物发展阶段是( )
A.新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B.中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C.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D.古生代、蕨类植物时代
14.关于该地质年代发生的地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联合古陆形成 B.95%的生物灭绝
C.金属矿产成矿 D.重要的成煤期
解析:13.C 14.D 第13题,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裸子植物繁盛,C正确,A、D错误;哺乳动物繁盛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B错误。第1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末期,A错误;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B错误;金属矿产成矿主要在前寒武纪,C错误;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地球重要的成煤期,D正确。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距海岸线最近约4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5~17题。
15.地震发生时,对震中附近海域作业船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只有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只有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16.软流层的活动被认为与地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软流层存在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17.科学家通过对此次地震波的研究,可以分析大丰海域( )
A.海水的盐度 B.地壳的厚度
C.海水的密度 D.鱼群的分布
解析:15.A 16.B 17.B 第15题,据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发生后,在通过海水时,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是横波,而横波不能在液态中传播;同时纵波在液态中传播速度也下降,纵波能到达海域作业船只,使船只感觉到上下颠簸,横波消失,不会感觉到左右摇晃,A正确。第16题,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示可知,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①圈层、②圈层、③圈层、④圈层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因此软流层存在于②圈层,B正确。第17题,据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用时和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地壳的厚度,科学家通过对此次地震波的研究,可以分析大丰海域地壳的厚度,B正确;地震波的研究与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没有相关性,不能分析大丰海域海水的盐度和海水的密度,A、C错误;地震波不能分析鱼群的分布,D错误。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19.③圈层的特点是( )
A.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B.连续不规则圈层
C.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
D.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20.地球原始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为主,元古宙时期,蓝藻大爆发,原始大气成分开始变化。这表明( )
A.地球原始大气层的形成与生物有关
B.大气决定了地球上生物的形成演化
C.生物与生存环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D.生物主导了地理环境整体发展变化
解析:18.C 19.B 20.C 第18题,从地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可以看出③能为①提供水源,③应为水圈;②对④产生降水过程,②应为大气圈;①对②提供氧气,①应为生物圈;据此可推断④应为岩石圈。故选C。第19题,图中③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组成的是岩石圈,并非水圈,A错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为生物圈,并非水圈,C错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所组成的应为大气圈,并非水圈,D错误。第20题,地球原始大气形成主要与地球的体积、质量,以及早期火山活动有关,A错误;地球上生物演化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大气,B错误;生物圈包含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通过生物循环与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C正确;地理环境变化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生物主导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读某地区年等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描述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10分)
(2)该地区城市中人们通过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降水多于郊区,这对城市与郊区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影响?说明原因。(8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等值线自南向北数值越来越大,且基本与纬线平行。影响太阳能强弱因素有纬度、天气、昼夜长短等,故从纬度、天气、昼长等方面分析。第(2)题,城市太阳能辐射比周围弱的原因从城市热岛效应、空气尘埃等方面分析。由于城市温度较郊区高,且多尘埃(凝结核丰富),气流上升,多降水。
答案:(1)分布规律:自南向北递增。原因:南部地区(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较少;自南向北,气候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晴朗天气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减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增多。
(2)城市的太阳辐射量要低于郊区。原因:城市的阴雨天比郊区多。
2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下图为甲、乙两地岩层分布示意图。
(1)A~F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6分)
(2)A~F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列举相关地层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解析:第(1)题,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A层的化石为三叶虫化石、菊石化石,为结构最简单,分类最低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早,形成于古生代;F层的化石有哺乳类动物化石,结构最复杂,分类最高等的生物,形成年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B和W都拥有菊石、贝类和鱼类的化石,E和Y都拥有恐龙足迹、鸟类和植物化石,F和Z都拥有哺乳类动物、鸟类和植物化石,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其各自化石相同应属同一年代。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所处的的先后位置相同,B和W属同一年代,C和X均在之后形成,且岩层岩石类型相同,应属同一地质年代。
答案:(1)A层最早,F层最晚;A层形成于古生代,F层形成于新生代。
(2)B和W、E和Y、F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7年12月2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诺”号木星无人探测器对著名的木星风暴旋涡,也就是俗称的“大红斑”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最终确定,这一巨大风暴的“根部”竟然深深“植入”了木星内部,其深度达到了地球海洋深度的50倍至100倍。“朱诺”号木星探测器是于当地时间2011年8月5日12时25分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踏上远征木星之旅的。
材料二 木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木星并不是正球形的,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
(1)“朱诺”号木星探测器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但木星上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为了保证“朱诺”号上的能源供应,应采取何种措施?(6分)
(2)与地球相比,指出木星对生物生存的有利和不利条件。(6分)
(3)分析美国选择在佛罗里达州建航天发射基地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增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及调整帆板朝向等方面回答。第(2)题,注意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分析。第(3)题,航天基地的选址一般从纬度、地形、天气、交通、发射安全等方面考虑。
答案:(1)加大太阳能电池帆板面积;采取措施使太阳能电池帆板始终对着太阳。
(2)有利条件: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不利条件:距太阳远,温度较低;缺少水分;缺少供生物呼吸的氧气。
(3)佛罗里达州纬度较低,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有利于航天器的发射;临海,海运便利,有利于大型火箭的运输;周围海洋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安全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