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3 走进科学观察(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1.3 走进科学观察(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01 17:38:56

文档简介

“高效课堂”1.3 走进科学观察(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德清期末)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根据你的认识,不合理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22七上·永嘉月考)小德对学校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计算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描述符合观察结果的是(  )
时间 各观察时间段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第一天 8 27 98 101 104 66 4
第二天 1 4 17 21 27 15 2
第三天 9 26 110 118 107 60 7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6:00 前蚂蚁不活动
C.10:00-14:00 蚂蚁离开蚁窝数量较多
D.上午离开蚁窝的蚂蚁数量比下午多
3.(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
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
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
4.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下列实验(实验所需器材如图所示):把一个生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往清水中溶入少量食盐,鸡蛋仍沉在杯底,继续溶入食盐,鸡蛋慢慢浮上水面。根据这个实验事实,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容器的名称是   。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   。
(3)老师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   。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你觉得这种怀疑有道理吗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的怀疑    。
(5)想一想: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    。
5.(2022七上·浙江月考)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一般步骤是(  )
①明确目的、对象、范围 ②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③制订合理的方案 ④做好记录,积累资料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6.(2020七上·余杭期末)下列有关科学观察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C.科学观察可以在经过精密计算后进行,如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可以将放大镜适当靠近指纹,使指纹被放大得更大些
7.(2020七上·苍南期中)小明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明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8.(2020七上·兰溪期中)在科学研究中,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有许多方法,如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等,下列观察结果的记录比较适合采用表格记录的是(  )
A.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
B.观察小鸡在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
9.(2021七上·绍兴期中)你捉到了一些蚯蚓,但明天上实验课时才会用。那么今天晚上你用下列哪种处理方法能够让蚯蚓存活时间最长(  )
A.将蚯蚓放在装有干木屑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B.将蚯蚓放在留有少量水的矿泉水瓶中,并拧紧瓶盖
C.将蚯蚓放在装有小石子的花盆中,并喷洒大量的水
D.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10.(2020七上·鄞州期末)保存不当的食品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C.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D.霉菌是一种真菌,所有的真菌对人类生活都是有害的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上·龙港期末)小明家屋顶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与入射 光线角度的关系,他利用图乙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a)内壁涂黑的泡沫箱,底面积约1m 2;(b)盛水的透明塑料袋;(c)玻璃板,面积稍大于1m 2; (d)大功率白炽灯;其他:刻度尺、温度计、若干高度不同的泡沫砖、20厘米长的细木棒、橡皮泥。
(1)选择合适的器材,(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
(2)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请再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3)兴趣小组以   作为集热效果好坏的判断依据。
(4)如果要对集热效果进行评价,请你设计2~3个评价指标,以及进行区分优秀,良好,和有待改进
12.(2022七上·浦江期中)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1粒来完成实验   ?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
13.(2022七上·杭州月考)下面是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生物实验室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写序号)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
14.(2022七上·义乌月考)分析下列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
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结合自己所学,判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
15.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三、实验探究题
16.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⑴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⑵提出假设。
⑶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⑷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⑸得出结论。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____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结论是   。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   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若实验结果为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17.(2023七上·宁海期末)善于观察的丽丽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 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
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
18.(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甲说:牛顿和瓦特都是从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现的科学原理,则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故甲正确不合题意;
乙说:牛顿和瓦特都出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从而进入科学世界,故乙正确不合题意;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有规律的观察中得到的,故丙错误符合题意;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故丁正确不合题意。
那么不合理的看法为丙。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解答】A:观察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还可以是气体感官的过程,例如皮肤对热量的感觉,故A错误;
B:观察可以是眼睛看,但不一定就是眼睛看,故B错误;
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正确。
D:对于肉眼看不到的,可以借助于工具,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1)烧杯
(2)水中溶解食盐的量增加
(3)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好以后再放入鸡蛋
(5)蔗糖、明矾、面碱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用如图所示实验器材分别是:烧杯、玻璃棒、鸡蛋、药匙、清水、食盐来探究鸡蛋的沉浮情况。
烧杯是用来配置溶液和较多量溶液的反应容器;
玻璃棒可用于可用于搅拌、引流、蘸取,在搅拌时玻璃棒不可碰到杯底和杯壁;
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
食盐可用来改变溶液的密度大小
【解答】(1)A容器的名称是烧杯;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溶液的密度变大而导致的浮力变大,是向杯中不断加入食盐的原因;
(3)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可采用先用玻璃棒搅拌好溶液之后,静置,再加入鸡蛋,观察沉浮情况;
(5)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只需要加入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即可,如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5.【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目的、对象、范围→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解答】 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一般步骤是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和操作是科学探究重要的步骤,应当仔细观察,正确操作步骤,有助于科学探究的进程。
【解答】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B不符合题意;
C、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这是科学观察经过精密计算后能进行的,C不符合题意;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应增大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应当将放大镜适当远离指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解答】由图可知,小明通过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属于图形记录法;
故答案为:C。
8.【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记录方法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不同的人指纹图案不同,而且不容易画下来,因此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拍照描述,故A不合题意;
B.观察小鸡在一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要同时记录日期和体重数据,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表格描述,故B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图形描述,故C不合题意;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文字描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解答】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故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的方法,蚯蚓存活时间最长。
故选: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10.【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真菌
【解析】【分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A、甲和乙两组中桔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霉菌的生长需要水,故说法错误。
B、由甲和乙可得出干燥环境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由乙和丙可得出环境低温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故两组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是食品保存时应注意低温、干燥,故说法正确。
C、甲和丙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构成一组对照,故说法错误。
D、真菌种类繁多,已经记载的真菌约有 10万种,如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的酵母菌,引起食物霉变的霉菌,可食用的蘑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等,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1)在水的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将白炽灯固定在装有盛水塑料袋的泡沫箱上方,通过改变垫在泡沫箱底部边缘的泡沫砖高度,从而改变入射光线角度,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情况。
(2)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是否与光照强度有关?
(3)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
(4)①加热时间: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时间为20min为优秀,30分钟为良好,40分钟的有待改进;
②加热质量: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质量为20kg的为优秀,15kg的为良好,10kg的有待改进。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与入射光角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数值比较即可;
(2)夏季时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冬天时大,因此夏季时太阳能热水器水温升高的快,据此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越大,则太阳能的集热效果越好;
(4)根据自己对集热效果的理解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步骤为:在水的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将白炽灯固定在装有盛水塑料袋的泡沫箱上方,通过改变垫在泡沫箱底部边缘的泡沫砖高度,从而改变入射光线角度,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情况。
(2)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是否与光照强度有关?
(3)兴趣小组以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作为集热效果好坏的判断依据。
(4)集热效果指标:
①加热时间: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时间为20min为优秀,30分钟为良好,40分钟的有待改进;
②加热质量: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质量为20kg的为优秀,15kg的为良好,10kg的有待改进。
12.【答案】青蛙受精卵孵化数量;排除偶然性, 增加实验的可靠性;CD;增加一个只放置清水的对照组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③该兴趣小组的探究的是“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实验,因此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受精卵孵化成透蚁的数目。
④1粒青蛙的受精卵数量太少,偶然性较大,难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因此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故选C、D。
⑥ 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试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改进建议是:实验中增加对照组,如增加4号培养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与1、2、3号培养皿形成对照试验。
故答案为:受精卵孵化成虾蚁的数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C、D;实验中增加对照组
13.【答案】③⑤;①②④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用感官直接感知研究对象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直接观察;借用仪器间接观察对象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间接观察;
【解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方式,不借助外界的仪器;间接观察指的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作,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如对体积的测量,对温度的测量;
故答案为:③⑤;①②④;
14.【答案】②③④;①⑥⑦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间接观察是指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定性观察是指对物质性质的观察;
【解答】直接观察是不用借助仪器,直接用人的眼、耳,手的等器官进行观察,因此属于直接观察的是②③④;定量观察是对物质组成及含量的观察,因此属于定量观察的是①⑥⑦;
故答案为:②③④;①⑥⑦
15.【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6.【答案】(1)D
(2)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解答】(1)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提出的合理假设是: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实验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实验的结论是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 。若实验结果为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故答案为:(1)D(2) 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17.【答案】(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
(2)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做出假设步骤。
②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2) 丽丽的实验经过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这样的实验结果比较具有可行度;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2) 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18.【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1 / 1“高效课堂”1.3 走进科学观察(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德清期末)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
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世界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
根据你的认识,不合理的看法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根据自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甲说:牛顿和瓦特都是从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现的科学原理,则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故甲正确不合题意;
乙说:牛顿和瓦特都出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从而进入科学世界,故乙正确不合题意;
丙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有规律的观察中得到的,故丙错误符合题意;
丁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故丁正确不合题意。
那么不合理的看法为丙。
故选C。
2.(2022七上·永嘉月考)小德对学校一窝蚂蚁进行了三天观察,计算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每次观察5分钟,其结果如表所示。 下列描述符合观察结果的是(  )
时间 各观察时间段离开蚁窝的蚂蚁数目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第一天 8 27 98 101 104 66 4
第二天 1 4 17 21 27 15 2
第三天 9 26 110 118 107 60 7
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
B.上午6:00 前蚂蚁不活动
C.10:00-14:00 蚂蚁离开蚁窝数量较多
D.上午离开蚁窝的蚂蚁数量比下午多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观察中得到的数据经分析整理后可以得出结论,此题观察蚂蚁离开蚁窝的数目用表格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结论。表格数据分行和列,可以通过比较行数据或比较列数据得出结论。
【解答】A:第二天觅食活动旺盛,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第二天蚂蚁离窝的数目较少,所以觅食活动旺盛是不正确的,A错误;
B:上午7:00前蚂蚁不活动,表格数据没有上午7:00前的蚂蚁离窝的数据,但并不能表示7:00前蚂蚁就不活动,B错误;
C:11:00~15:00蚂蚁活动频繁,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11:00~15:00这段时间蚂蚁离窝的数目比其他时段高出好多倍,可以认为此段时间蚂蚁活动频繁,C正确;
D:蚂蚁上午的活动比下午的频繁,数据反映出的应该是下午活动比上午要频繁,D错误。
故选C。
3.(2022七上·余杭月考)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观察就是用眼睛看、耳朵听的过程
B.观察就是仔细地看一看
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D.观察一定要借助工具
【答案】C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解答】A:观察可以用眼睛看,耳朵听,还可以是气体感官的过程,例如皮肤对热量的感觉,故A错误;
B:观察可以是眼睛看,但不一定就是眼睛看,故B错误;
C: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正确。
D:对于肉眼看不到的,可以借助于工具,故D错误;
故选C。
4.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下列实验(实验所需器材如图所示):把一个生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鸡蛋沉入杯底,往清水中溶入少量食盐,鸡蛋仍沉在杯底,继续溶入食盐,鸡蛋慢慢浮上水面。根据这个实验事实,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A容器的名称是   。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   。
(3)老师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   。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你觉得这种怀疑有道理吗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他的怀疑    。
(5)想一想: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    。
【答案】(1)烧杯
(2)水中溶解食盐的量增加
(3)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没有道理,可以先加入食盐搅拌好以后再放入鸡蛋
(5)蔗糖、明矾、面碱等(合理均可)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用如图所示实验器材分别是:烧杯、玻璃棒、鸡蛋、药匙、清水、食盐来探究鸡蛋的沉浮情况。
烧杯是用来配置溶液和较多量溶液的反应容器;
玻璃棒可用于可用于搅拌、引流、蘸取,在搅拌时玻璃棒不可碰到杯底和杯壁;
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固体;
食盐可用来改变溶液的密度大小
【解答】(1)A容器的名称是烧杯;
(2)鸡蛋在水中会慢慢上浮是因为溶液的密度变大而导致的浮力变大,是向杯中不断加入食盐的原因;
(3)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到烧杯底和烧杯壁;
(4)有人怀疑是由于玻璃棒的搅拌导致鸡蛋浮起来,再也不下沉了,可采用先用玻璃棒搅拌好溶液之后,静置,再加入鸡蛋,观察沉浮情况;
(5)清水中除了加食盐外,还可以加入什么物质同样能使鸡蛋浮起来,只需要加入物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即可,如蔗糖、明矾、面碱等均可;
5.(2022七上·浙江月考)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一般步骤是(  )
①明确目的、对象、范围 ②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③制订合理的方案 ④做好记录,积累资料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③④①②
【答案】B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观察和调查的一般方法:明确目的、对象、范围→制定合理的方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解答】 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其一般步骤是①③④②;
故答案为:B.
6.(2020七上·余杭期末)下列有关科学观察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C.科学观察可以在经过精密计算后进行,如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可以将放大镜适当靠近指纹,使指纹被放大得更大些
【答案】D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科学观察和操作是科学探究重要的步骤,应当仔细观察,正确操作步骤,有助于科学探究的进程。
【解答】A、多次观察和记录水沸腾前后的现象,目的是便于总结出水在沸腾前后表现出的规律,A不符合题意;
B、木工为了判断一根木条的边沿是否为直线,可以借助直尺进行判断,提高判断的准确性,B不符合题意;
C、2021年5月26日11:19我们有机会观察月全食,这是科学观察经过精密计算后能进行的,C不符合题意;
D、为了更加便于观察手指的指纹,应增大放大镜与被观察物体的距离,因此应当将放大镜适当远离指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2020七上·苍南期中)小明同学借助于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把观察结果绘制如下,则这里小明采用的科学记录方法是(  )
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记录法 C.图形记录法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解答】由图可知,小明通过把观察的结果通过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属于图形记录法;
故答案为:C。
8.(2020七上·兰溪期中)在科学研究中,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有许多方法,如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图形记录等,下列观察结果的记录比较适合采用表格记录的是(  )
A.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
B.观察小鸡在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记录方法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不同的人指纹图案不同,而且不容易画下来,因此课堂上观察小组内同学的指纹图案,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拍照描述,故A不合题意;
B.观察小鸡在一个月内每天的体重情况,要同时记录日期和体重数据,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表格描述,故B符合题意;
C.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用语言很难描述清楚,因此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图形描述,故C不合题意;
D.参观实验室时,观察室内消防器材放置的位置,观察结果的记录适于文字描述,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9.(2021七上·绍兴期中)你捉到了一些蚯蚓,但明天上实验课时才会用。那么今天晚上你用下列哪种处理方法能够让蚯蚓存活时间最长(  )
A.将蚯蚓放在装有干木屑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B.将蚯蚓放在留有少量水的矿泉水瓶中,并拧紧瓶盖
C.将蚯蚓放在装有小石子的花盆中,并喷洒大量的水
D.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解答】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因此,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以保持体壁的湿润。故将蚯蚓放在装有湿润土壤的烧杯中,用纱布盖上的方法,蚯蚓存活时间最长。
故选: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10.(2020七上·鄞州期末)保存不当的食品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 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C.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D.霉菌是一种真菌,所有的真菌对人类生活都是有害的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真菌
【解析】【分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A、甲和乙两组中桔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霉菌的生长需要水,故说法错误。
B、由甲和乙可得出干燥环境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由乙和丙可得出环境低温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故两组实验,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是食品保存时应注意低温、干燥,故说法正确。
C、甲和丙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构成一组对照,故说法错误。
D、真菌种类繁多,已经记载的真菌约有 10万种,如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的酵母菌,引起食物霉变的霉菌,可食用的蘑菇、香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等,故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1.(2023七上·龙港期末)小明家屋顶安装了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如图甲所示)。为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与入射 光线角度的关系,他利用图乙所示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a)内壁涂黑的泡沫箱,底面积约1m 2;(b)盛水的透明塑料袋;(c)玻璃板,面积稍大于1m 2; (d)大功率白炽灯;其他:刻度尺、温度计、若干高度不同的泡沫砖、20厘米长的细木棒、橡皮泥。
(1)选择合适的器材,(请写出实验思路,不需写具体步骤)   。
(2)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请再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3)兴趣小组以   作为集热效果好坏的判断依据。
(4)如果要对集热效果进行评价,请你设计2~3个评价指标,以及进行区分优秀,良好,和有待改进
【答案】(1)在水的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将白炽灯固定在装有盛水塑料袋的泡沫箱上方,通过改变垫在泡沫箱底部边缘的泡沫砖高度,从而改变入射光线角度,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情况。
(2)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是否与光照强度有关?
(3)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
(4)①加热时间: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时间为20min为优秀,30分钟为良好,40分钟的有待改进;
②加热质量: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质量为20kg的为优秀,15kg的为良好,10kg的有待改进。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解析】【分析】(1)探究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与入射光角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数值比较即可;
(2)夏季时太阳光的光照强度比冬天时大,因此夏季时太阳能热水器水温升高的快,据此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3)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越大,则太阳能的集热效果越好;
(4)根据自己对集热效果的理解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步骤为:在水的初温相同的情况下,将白炽灯固定在装有盛水塑料袋的泡沫箱上方,通过改变垫在泡沫箱底部边缘的泡沫砖高度,从而改变入射光线角度,比较相同时间内水温的升高情况。
(2)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是否与光照强度有关?
(3)兴趣小组以相同时间内水的温度变化作为集热效果好坏的判断依据。
(4)集热效果指标:
①加热时间: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时间为20min为优秀,30分钟为良好,40分钟的有待改进;
②加热质量:将热水器内的水加热到沸腾,质量为20kg的为优秀,15kg的为良好,10kg的有待改进。
12.(2022七上·浦江期中)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1粒来完成实验   ?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
【答案】青蛙受精卵孵化数量;排除偶然性, 增加实验的可靠性;CD;增加一个只放置清水的对照组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③该兴趣小组的探究的是“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实验,因此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受精卵孵化成透蚁的数目。
④1粒青蛙的受精卵数量太少,偶然性较大,难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因此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故选C、D。
⑥ 生物探究实验一般都是对照试验,需要设置对照组,因此改进建议是:实验中增加对照组,如增加4号培养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别与1、2、3号培养皿形成对照试验。
故答案为:受精卵孵化成虾蚁的数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C、D;实验中增加对照组
13.(2022七上·杭州月考)下面是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生物实验室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朵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写序号)
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间接观察的是   。
【答案】③⑤;①②④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用感官直接感知研究对象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直接观察;借用仪器间接观察对象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间接观察;
【解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直接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方式,不借助外界的仪器;间接观察指的是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作,有时还需要进行测量,如对体积的测量,对温度的测量;
故答案为:③⑤;①②④;
14.(2022七上·义乌月考)分析下列几种情况的观察实例:
①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②用手摸病人的额头,判断发热程度;③用眼观看叶片的形状和构造;④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⑤用天文望远镜探测星系;⑥用红外线测温仪快速测量旅客的体温;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⑧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结合自己所学,判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   ,属于定量观察的是   。
【答案】②③④;①⑥⑦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间接观察是指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进行观察;定性观察是指对物质性质的观察;
【解答】直接观察是不用借助仪器,直接用人的眼、耳,手的等器官进行观察,因此属于直接观察的是②③④;定量观察是对物质组成及含量的观察,因此属于定量观察的是①⑥⑦;
故答案为:②③④;①⑥⑦
15.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三、实验探究题
16.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⑴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⑵提出假设。
⑶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⑷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⑸得出结论。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____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结论是   。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   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若实验结果为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答案】(1)D
(2)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解答】(1)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提出的合理假设是: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实验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实验的结论是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 。若实验结果为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故答案为:(1)D(2) 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17.(2023七上·宁海期末)善于观察的丽丽发现:苍蝇停下来就匆忙搓“脚”(如甲图)。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它的脚很脏吗?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
(1)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    步骤。于是 她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
①在A(瓶内无脏物)、B(瓶内有脏物)两个玻璃瓶中(如乙图);
②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    。
(2)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①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无关。
②若A瓶中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小于B瓶中苍蝇搓脚次数,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污物”有关。
实验评价与交流:小亮认为丽丽设计的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你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
【答案】(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
(2)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苍蝇搓“脚”可能是清除“脚”上的脏东西。划线部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的做出假设步骤。
②观察并记录AB两个玻璃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2) 丽丽的实验经过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这样的实验结果比较具有可行度;
故答案为:(1)作出假设、苍蝇搓脚次数(2) 取多只苍蝇,进行重复实验
18.(2023七上·余姚期末)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团队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①招募血型为A、B、AB、O型的志愿者各30人。
②取150个培养皿,各加入2mL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③从每个志愿者体内采10mL血液,分别加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按血型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向剩下的各组吸引蚊子数点总数的百分比培养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盐水并摇匀,记为戊组。
④把五组培养皿都摆放在蚊子较多的同一环境中,统计相同时间内各培养皿中吸引蚊子的数量。
⑤先统计各组吸引蚊子数,再算出各组吸引蚊子数占五组总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像如图所示。
(1)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
(2)实验中戊组起   作用。
(3)实验采用志愿者的血样来吸引蚊子,而不是直接让志愿者本人来吸引蚊子。理由是   。
【答案】(1)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对照
(3)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 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解答】(1)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团队开展以上实验想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戊组是不作任何处理的一组,所以实验中戊组起对照的作用;
(3)理由是: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或保护志愿者身体健康) ;
故答案为:(1) 哪种血型的人容易吸引蚊子? (2) 对照 (3) 排除因志愿者其它因素不同而产生的干扰;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