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9-01 18:14:09

文档简介

“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3七上·兰溪期末)在购买蜜柚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掂量一下”,然后根据蜜柚是否有沉甸甸的感觉来判断蜜柚的品质好坏。就“用手来掂量一下”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3.(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4.(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5.(2022七上·鄞州期中)为了解鄞州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6.(2021七上·温州期末)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7.(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8.(2021七上·诸暨期中)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9.(2021七上·瑞安期中)下列不属于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的是(  )
A.破壳而出的小鸟
B.壮观的火山爆发
C.种子长成幼苗
D.2021感动中国颁奖
10.(2020七上·新昌期中)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和假设
C.观察、实验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二、填空题
11.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12.(2021七上·诸暨期中) 1984 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1)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   中。
(2)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  )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仔细观察
13.《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介绍了医生琴纳发明种牛痘根绝天花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1)琴纳通过对天花受害者的观察分析,首先发现的问题是:    。
(2)针对发现的问题,琴纳提出了什么猜想?     。
(3)最后,琴纳通过    的方法证明了上述猜想,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14.(2022七上·宁波期中)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   (选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
(4)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15.(2022七上·义乌月考)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义乌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___________(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三、实验探究题
16.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①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步骤。
(3)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
(4)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17.(2022七上·义乌期中)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 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寻找合适的奶源制作酸奶,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 实验:将编号甲、乙、丙的三张灭菌滤纸圆片,分别浸润右表各检测样品后,放置在涂布了 细菌的培养基上,在 37℃环境下培养 24小时,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检测样品
甲 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乙 待测牛奶
丙 不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丁 ?
(1)通过甲、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 ,可得出的结论是    。
(2)乙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牛奶    (填“合适”“不合适”)用于制作酸奶。
(3)有人提出,经过消毒可使牛奶中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 基础上设置丁组,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则 丁检测样品为 。
A.含抗生素不消毒的鲜牛奶 B.不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C.含有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D.不含抗生素并不消毒的鲜牛奶
18.(2022七上·浦江期中)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 ,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科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
【解答】A.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A错误
B.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B错误
C.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C错误
D.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解答】
在购买蜜柚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蜜柚拿在手中掂量一下,根据蜜柚是否有沉甸甸的感觉来判断蜜柚的品质好坏,就拍掂量蜜柚这一环节,类似科学探索中的收集事实证据,从而作出决定,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C。
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解答】A:破壳而出的小鸟,属于自然现象。
B:壮观的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
C:种子长成幼苗,属于自然现象。
D:2021感动中国颁奖,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析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可知,这是动手实验,所以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收集证据,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2.【答案】(1)细胞核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验探究要注意一般过程。
【解答】(1)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故第一步一般应该是提出问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B
13.【答案】(1)挤奶女工中有人患天花,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
(2)或许得过一次大花,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3)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通过本题考察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并学会分析。
【解答】1:琴纳通过对天花受害者的观察分析,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 挤奶得过牛痘的女工不会得天花 )
2:针对发现问题,琴纳提出了什么猜想 ( 得牛痘之后对天花就会免疫 )
3:最后,琴纳通过(种牛痘待小孩感染之后再接种天花病毒)的方法证明了上述猜想,人类由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方法——种牛痘
14.【答案】(1)表
(2)C
(3)2号左侧草履虫朝右侧液滴运动,而1号草履虫无反应,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 2号左侧草履虫朝左侧液滴运动,而1号草履虫无反应,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 1和2号载玻片上 ,左右两侧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既无利也无害刺激
(4)有利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呼吸。
【解答】(1)好氧的草履虫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气,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因此在实验中要将该物质放在培养液的一边,并连通载玻片上的两个液滴,通过观察草履虫对该物质的反应(是躲避该物质还是趋向该物质)来判断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还是有害。
故选C。
(3)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放置该物质,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草履虫趋向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草履虫逃避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既不趋向也不逃避),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既无利也无害。
(4)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
15.【答案】(1)A;B
(2)获取事实与证据
(3)A;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是有生命,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发育,能快速繁殖,能新陈代谢,能呼吸等;科学探究的一般实验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生物的特征是有生命,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发育,能快速繁殖,能新陈代谢等,所以 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3)合理作息,注意卫生,不暴饮暴食,不随意外出是我们面对新冠疫情,应该采取的行为;
故答案为:(1)AB(2)获取事实与证据(3)AD.
16.【答案】(1)黄樟素是否致癌
(2)建立猜想
(3)控制变量
(4)不符合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小明提出的问题是黄樟素是否致癌?
(2)①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建立猜想步骤。
(3)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4) 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说明本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
故答案为:(1) 黄樟素是否致癌 (2)建立猜想(3)控制变量(4)不符合
17.【答案】(1)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不合适
(3)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学会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十分重要,此题目考查科学探究的综合探究能力。
【解答】(1)通过甲、丙两组实验结果对比,可得出结论是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从图中看出来乙中的牛奶是含有抗生素的,但是题干中讲到若长期饮用含 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此待测牛奶不适合用于制作酸奶;
(3) 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 根据对照实验的原理 , 丁检测样品为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故答案为:(1) 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 不合适 (3) 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18.【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 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合理即可)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温度升高越快, 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 液柱移动 越快
(3)增加小白鼠的数量、 换用更细的导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依据乙图中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液柱运动越快进行分析;
(3)根据从温度改变的角度和玻璃管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解答】(1)题中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改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所以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1 / 1“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玉环期末)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讨论
【解答】A.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A错误
B.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B错误
C.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C错误
D. 检查视力是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D正确
故答案为:D
2.(2023七上·兰溪期末)在购买蜜柚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掂量一下”,然后根据蜜柚是否有沉甸甸的感觉来判断蜜柚的品质好坏。就“用手来掂量一下”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解答】
在购买蜜柚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蜜柚拿在手中掂量一下,根据蜜柚是否有沉甸甸的感觉来判断蜜柚的品质好坏,就拍掂量蜜柚这一环节,类似科学探索中的收集事实证据,从而作出决定,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C。
3.(2022七上·义乌期中)俗话说“八月桂花香” ,可今年的桂花直到 10 月中旬的持续降温才开放,是什么原因导致 桂花迟开呢?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挂花开放时义乌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挂花进行观察,对于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 (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段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和交流。
【解答】从题目中可以体会出小明查阅了近几年桂花开放时义务市的气温,并对种植在校园不同位置的规划进行观察属于收集证据。
故答案为:C.
4.(2022七上·绍兴期中)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  )
A.实验 B.调查 C.观察 D.阅读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奥斯特留心观察首先发现了电流磁效应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课堂上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它旁连的磁针发生了偏转,他又做了大量实验,终于证实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即电流能产生磁场的现象。
故选C。
5.(2022七上·鄞州期中)为了解鄞州区降低青少年近视率以及“美好教育”近视防控措施的开展和实施效果,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视力”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事实与证据。
故选D。
6.(2021七上·温州期末)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下是小明观察校园生物时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含羞草什么环境中叶片会合拢 B.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
C.麻雀的哪些身体结构适于飞行 D.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会低飞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问题是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解答】选项A、C、D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并能作出相应的假设,而B选项校园中哪种植物最具观赏性无研究价值,而只是自己的一种观点想法.
故选B。
7.(2021七上·龙湾期中)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营养物质),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体,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圈实验组培养基(如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
A.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力试管
B.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磁体
C.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
D.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培养箱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中其它条件都是相同的,只允许一个条件不同。
【解答】实验中两组实验对照,一组放入磁铁,另一组不放入磁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由此可知,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1七上·诸暨期中)王老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绯红,同时伴有咳嗽,于是她估计该同学在发烧,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  )
A.提出问题 B.制定实验方案
C.建立猜想和假设 D.获取事实与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从科学探究的角度上讲,老师的“估计”属于建立猜测和假设。
故选C。
9.(2021七上·瑞安期中)下列不属于科学要研究的自然现象的是(  )
A.破壳而出的小鸟
B.壮观的火山爆发
C.种子长成幼苗
D.2021感动中国颁奖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自然现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运作规律自发形成的某种状况,其完全不受人为主观能动性因素影响。如月有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
【解答】A:破壳而出的小鸟,属于自然现象。
B:壮观的火山爆发,属于自然现象。
C:种子长成幼苗,属于自然现象。
D:2021感动中国颁奖,不属于自然现象。
故选D。
10.(2020七上·新昌期中)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和假设
C.观察、实验收集证据 D.交流合作、评价证据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析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解答】根据题中信息“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可知,这是动手实验,所以陈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收集证据,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1.科学探究是   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   ,经历的过程是:   →   →设计   →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   →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   并重新验证。
【答案】科学学习;问题的发现;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研究方案;假设;重新提出假设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科学探究七要素为科学探究常见要素的归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
【解答】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12.(2021七上·诸暨期中) 1984 年,科学家在四川北部考察大熊猫时,惊奇地发现了一种奇兽----扭角羚,它与六种哺乳动物外形相似,被称为“六不像”。请回答:
(1)除了特殊外貌外,扭角羚还有三种基本体色:深棕色、浅黄色和金黄色,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   中。
(2)我们在探究自然界奥秘时,第一步一般应该是(  )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仔细观察
【答案】(1)细胞核
(2)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动物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实验探究要注意一般过程。
【解答】(1)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决定扭角羚体色这一特征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想或假设→制定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故第一步一般应该是提出问题,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细胞核 (2)B
13.《天花和牛痘的故事》介绍了医生琴纳发明种牛痘根绝天花的过程。在这个研究过程中:
(1)琴纳通过对天花受害者的观察分析,首先发现的问题是:    。
(2)针对发现的问题,琴纳提出了什么猜想?     。
(3)最后,琴纳通过    的方法证明了上述猜想,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答案】(1)挤奶女工中有人患天花,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
(2)或许得过一次大花,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
(3)实验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通过本题考察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并学会分析。
【解答】1:琴纳通过对天花受害者的观察分析,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 挤奶得过牛痘的女工不会得天花 )
2:针对发现问题,琴纳提出了什么猜想 ( 得牛痘之后对天花就会免疫 )
3:最后,琴纳通过(种牛痘待小孩感染之后再接种天花病毒)的方法证明了上述猜想,人类由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方法——种牛痘
14.(2022七上·宁波期中)为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李明同学在两片载玻片上都滴有两滴相同的草履虫培养液,如图所示,用放大镜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再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含草履虫较多的液滴应从培养液的   (选填“表”或“底”)层吸取。
(2)用滴管在1、2号载玻片的两个液滴之间轻轻地划一下,目的是 。
A.刺激草履虫 B.给草履虫供氧
C.连通两个液滴 D.杀死草履虫
(3)用镊子夹取一点该物质,放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迅速观察两液滴中的草履虫的变化(1号载玻片起对照作用),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及相应结论是:   ;
(4)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   (选填“有利”或“有害”)刺激。
【答案】(1)表
(2)C
(3)2号左侧草履虫朝右侧液滴运动,而1号草履虫无反应,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 2号左侧草履虫朝左侧液滴运动,而1号草履虫无反应,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 1和2号载玻片上 ,左右两侧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既无利也无害刺激
(4)有利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从外界摄取氧气进行呼吸。
【解答】(1)好氧的草履虫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氧气,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过程中,常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是有利还是有害,因此在实验中要将该物质放在培养液的一边,并连通载玻片上的两个液滴,通过观察草履虫对该物质的反应(是躲避该物质还是趋向该物质)来判断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还是有害。
故选C。
(3)在2号载玻片右侧液滴的边缘放置该物质,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液滴运动(草履虫趋向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若右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左侧液滴运动(草履虫逃避该物质),而1号载玻片液滴中的草履虫无此反应,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若左右两侧液滴中草履虫运动趋势不明显(既不趋向也不逃避),则说明该物质对草履虫的刺激既无利也无害。
(4)若左侧液滴中草履虫都向右侧运动,则该物质对草履虫是有利刺激。
15.(2022七上·义乌月考)新冠疫情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疫情防控形势更为严峻。义乌各地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实战演练,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
(1)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能遗传和变异 B.能快速繁殖
C.个体非常微小 D.能使人生病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选填“设计研究方案”或“获取事实证据”)。
(3)面对新冠疫情,我们应该___________(填字母)。
A.合理作息 B.暴饮暴食 C.随意外出 D.注意卫生
【答案】(1)A;B
(2)获取事实与证据
(3)A;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生物的特征是有生命,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发育,能快速繁殖,能新陈代谢,能呼吸等;科学探究的一般实验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1)生物的特征是有生命,能遗传和变异,能生长发育,能快速繁殖,能新陈代谢等,所以 判断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的依据是AB;
(2)核酸检测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3)合理作息,注意卫生,不暴饮暴食,不随意外出是我们面对新冠疫情,应该采取的行为;
故答案为:(1)AB(2)获取事实与证据(3)AD.
三、实验探究题
16.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有媒体报道称九层塔含有黄樟素。为了探究黄樟素是否致癌,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①他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②他准备了两组种类、年龄、大小健康程度都一样的老鼠,一组长期喂食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③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对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①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步骤。
(3)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   法。
(4)本实验结果   (填“符合”或“不符合”)假设。
【答案】(1)黄樟素是否致癌
(2)建立猜想
(3)控制变量
(4)不符合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1) 小明提出的问题是黄樟素是否致癌?
(2)①过程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建立猜想步骤。
(3)步骤②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4) 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说明本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
故答案为:(1) 黄樟素是否致癌 (2)建立猜想(3)控制变量(4)不符合
17.(2022七上·义乌期中)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 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寻找合适的奶源制作酸奶,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 实验:将编号甲、乙、丙的三张灭菌滤纸圆片,分别浸润右表各检测样品后,放置在涂布了 细菌的培养基上,在 37℃环境下培养 24小时,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检测样品
甲 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乙 待测牛奶
丙 不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丁 ?
(1)通过甲、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 ,可得出的结论是    。
(2)乙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牛奶    (填“合适”“不合适”)用于制作酸奶。
(3)有人提出,经过消毒可使牛奶中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 基础上设置丁组,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则 丁检测样品为 。
A.含抗生素不消毒的鲜牛奶 B.不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C.含有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D.不含抗生素并不消毒的鲜牛奶
【答案】(1)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不合适
(3)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学会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十分重要,此题目考查科学探究的综合探究能力。
【解答】(1)通过甲、丙两组实验结果对比,可得出结论是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从图中看出来乙中的牛奶是含有抗生素的,但是题干中讲到若长期饮用含 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此待测牛奶不适合用于制作酸奶;
(3) 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 根据对照实验的原理 , 丁检测样品为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故答案为:(1) 抗生素会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 不合适 (3) 含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
18.(2022七上·浦江期中)为了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 ,小科设计了以下实验:
①取图甲所示的三个相同的装置;②取大小相近、年龄相同、新陈代谢旺盛的同种小鼠若干只,按图乙设置实验;
③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1)针对小科探究的问题,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   。
(2)本实验可通过液柱移动的快慢来比较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请分析其原理是   。
(3)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从哪些方面对实验进行改进   ?
【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 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合理即可)
(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温度升高越快, 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 液柱移动 越快
(3)增加小白鼠的数量、 换用更细的导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依据乙图中空气中氧气含量不同进行分析;
(2)根据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液柱运动越快进行分析;
(3)根据从温度改变的角度和玻璃管的灵敏度进行分析。
【解答】(1)题中探究“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的快慢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有怎样的关系”,从乙图中可以看出改变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动物在运动过程中会放出热量,所以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
(2)动物运动越快,体内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玻璃泡内的气体膨胀越大,所以其原理是: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
(3)增加小鼠的数量,产生的热量就会增多,液柱移动就会加快,改变相同的气体体积时,玻璃管越细,移动的距离越明显,所以对实验进行改进是: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越高,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2)小鼠生命活动释放热量越快,温度升高越快,导致玻璃泡内气体膨胀越快,液柱移动越快;(3)增加小鼠数量、换用更细的导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