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余姚竞赛)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C.
2.(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3.(2022七上·瑞安期中)小海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2022七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为王鑫同学在用10×目镜和15×的物镜下看到的物像,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内的结构,他将物镜换成了45×的,在不动玻片的情况下,他将会看到几个细胞( )
A.3个 B.5个 C.6个 D.54个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反之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小数目越多。
【解答】王鑫同学在用10X目镜和15X的物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为150倍,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内的结构,他将物镜换成了45X的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50倍,为原来的三倍,所以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应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的能够看到的视野的直径是9个细胞,现在只能看到其三分之一,即3个细胞,位于视野的中央,直径是3个细胞的范围中就有5个细胞。
故选B。
5.(2022七上·浦江月考)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蝙蝠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用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如果不能接收,则无法进行定位,学生要掌握声音知识,包括超声、次声、音调等内容。
【解答】A: 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 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 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D。
6.(2022七上·海曙月考)小宁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D、经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
BC、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
故选A。
7.(2022七上·义乌月考)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实验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和假设环节;
故答案为:B.
8.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定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做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为了弄清科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和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假定这些因素不变,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实验中,某校科学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 30 ℃ 20 ℃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A正确。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B正确。
C. 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错误。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C。
9.(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10.(2021七上·杭州期中)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小陈同学发现家里有一支安耐晒防晒乳,暑假计划自己一家和叔叔一家两家人去海南三亚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实验,检测它的防晒效果。下列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叔叔的一只手背上涂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B.姐姐第一天手背上涂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C.妈妈手背上涂防晒霜,爸爸不涂,一天后比较爸 爸和妈妈手背灼伤的程度。
D.小陈手心上涂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和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中目的想要探究防晒乳的防晒效果,实验过程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控制好其它的变量,设置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到实验的结论。
【解答】A实验中采取同一个人的手,一只涂一只不涂,比较灼伤程度,进行实验防止实验带来误差;
B防晒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一天涂第二天涂效果不明显,也没法对比;
C实验妈妈涂了防晒,爸爸不涂,爸爸和妈妈进行对比,无关变量没有控制,无法进行对比;
D手心的涂防晒,手背上不涂,手背和手心的肤色不一样,无法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上·鄞州期末)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实验时,人们常用模型或模仿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甲,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通过此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解释海面.上远航的船只,船身比桅杆 (填“先”或“后”)消失。
(2)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板块 (填“碰撞”或“张裂”)现象。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幔中,图丙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答案】(1)先
(2)张裂;②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是球体,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是板块碰撞,两侧板块背向运动,向外扩张,就是板块张裂。
【解答】(1)在图甲中,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线上,把铅笔的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B向A和由D向C移动时,由于地球是球体,从B到A桅杆不断升高,所以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2)在图乙中,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看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
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幔中,图丙中表示地幔的是②。
12.(2021七上·江北期末)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1)作出假设: 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制定并实施计划: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得出结论: 。
(3)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下图中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 。
【答案】(1)水温变化
(2)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则可提出的问题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是: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用的金鱼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有光照,有植物,有河泥,故选C。
13.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
【答案】青蛙受精卵孵化数量;排除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靠性;C;增加一个只放置清水的对照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该兴趣小组以水质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进而说明人类活动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的灭绝;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解答】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中孵化,要观察并记录被孵化的蛙卵的数量;实验中水池里如果放1粒受精卵,数量过少,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为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选取受精卵数量为100粒;青蛙水中产卵,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受精和发育必须在水中完成;没有设置对照组,应设计一个只放置清水的组。
14.(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答案】(1)溶液种类
(2)25%的氯化钠溶液
(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实验分为四组,变量为不同种类的同浓度的溶液,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25%的蔗糖溶液 ; 25%的葡萄糖溶液 ;
25%的氯化钠溶液 ; 25%的硝酸钾溶液 ;实验需要记录分离的时间,观察复原的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故是与溶液的种类有关;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
15.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上·金东月考)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⑴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⑵提出假设。
⑶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⑷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⑸得出结论。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____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结论是 。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 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若实验结果为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答案】(1)D
(2)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解答】(1)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提出的合理假设是: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实验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实验的结论是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 。若实验结果为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故答案为:(1)D(2) 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17.(2023七上·宁海期末)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某兴趣小组产生了疑问: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在A、B组的对照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的C组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4)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 。
【答案】(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
(4)潮湿、温暖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从本实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之外的因素都要保证相同,所以①是湿润,②是低温;
(4)从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C不发霉,可以推测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温暖、湿润环境;
故答案为:(1)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 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4) 潮湿、温暖环境
18.(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于哪一部位呢?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 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中1所示B处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擦掉,可以在指甲上保留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小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 到图中A、B 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不变”或 “缩短”)。
(2)方法迁移: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据上述实验启发,小科设 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在芽的中轴线上,如图 2中甲所示,画上一条红色竖直线AB(红色 竖直线比较难褪去,可以在植物芽上保留较长时间),让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直立生长;②几 天后,观察现象,结果如图中乙所示。
①实验中小彬的假设是: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 。 (下半部分或上半 部分)
②得出结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 部位(“AC”“AB”或“BC”)。
【答案】(1)增大
(2)下半部;B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此实验探究开始于小彬同学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提出了对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在哪一部位的疑问,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进一步类推到了茎的生长是芽尖端的哪一个部位,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1)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所以时间久了,B点会距离根部越来越远。(2) 该实验探究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译文,因此指甲生长部位的实验影响,所以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下半部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BC部位。
故答案为:(1) 增大 (2) 下半部 BC
1 / 1“高效课堂”1.5 科学探究(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余姚竞赛)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得出结论
2.(2022七上·桐乡期中)小科同学在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
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
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环境
D.实验对象:10条大小相似的健康蚯蚓
3.(2022七上·瑞安期中)小海发现很多食品包装袋设计成“锯齿’形状,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力的大小,为验证猜想,以下设计方案最佳的是( )
A.撕开多种不同“锯齿”状包装袋,比较所用力大小
B.多位同学在包装袋任意位置撕开,交流比较用力的大小
C.先后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D.多位同学分别撕开“平边”状和“锯齿”状的包装袋,比较用力大小
4.(2022七上·浦江月考)如图所示为王鑫同学在用10×目镜和15×的物镜下看到的物像,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内的结构,他将物镜换成了45×的,在不动玻片的情况下,他将会看到几个细胞( )
A.3个 B.5个 C.6个 D.54个
5.(2022七上·浦江月考)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6.(2022七上·海曙月考)小宁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
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7.(2022七上·义乌月考)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或猜想
C.获取事实与证据 D.检验与评价
8.在对照实验中,经过控制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实验组。为了确定实验组的结果是由人为进行的这种处理引起的,需要用同样的研究对象另外设置不作上述处理的一组事物进行观察,这样的未做实验处理的一组事物称为对照组。为了弄清科学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和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假定这些因素不变,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实验中,某校科学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大棚 甲 乙 丙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温度 30 ℃ 30 ℃ 20 ℃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9.(2017七上·海宁月考)小东和小明分别购买了两种橡胶球。小东说:“我的橡胶球弹性比你好。”小明回答说:“我希望你能证实你的说法。”请你帮助小东选择下列哪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
10.(2021七上·杭州期中)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小陈同学发现家里有一支安耐晒防晒乳,暑假计划自己一家和叔叔一家两家人去海南三亚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实验,检测它的防晒效果。下列方案中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叔叔的一只手背上涂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B.姐姐第一天手背上涂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C.妈妈手背上涂防晒霜,爸爸不涂,一天后比较爸 爸和妈妈手背灼伤的程度。
D.小陈手心上涂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和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上·鄞州期末)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实验时,人们常用模型或模仿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分析下列模拟实验,回答问题:
(1)如图甲,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通过此模拟实验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解释海面.上远航的船只,船身比桅杆 (填“先”或“后”)消失。
(2)如图乙,用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该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中的板块 (填“碰撞”或“张裂”)现象。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幔中,图丙中表示地幔的是 。(填序号)
12.(2021七上·江北期末)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饲养金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实施如下探究。
(1)作出假设: 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制定并实施计划:饲养1条金鱼,用7个同样的鱼缸,分别加入等量的不同温度的水,然后依次将该金鱼放置在不同水温的鱼缸内,10分钟后数其每分钟鳃盖张合的次数,连数3次,求平均值。
实验结果如下:
水温(℃) 5 10 15 20 25 30 35
鳃盖张合次数(次/分) 10 40 60 110 150 180 200
得出结论: 。
(3)评价实验方案:本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请指出: 。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下图中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 。
13.某中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个体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醋、洗涤剂、氨水作为污染物,在培养皿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在3个培养皿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再分别加入上述等质量的污染物;
②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粒),分别放入上述培养皿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③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 。
④为什么每个培养皿中要加10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加l粒来完成实验?
⑤青蛙爱生活在水池中的主要原因是 。
A.容易捕捉食物 B.容易逃避敌害
C.受精卵需在水中发育 D.体表皮肤需经常保持湿润
⑥他们的实验方案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请写出一条改进建议: 。
14.(2021七上·青田期末)小青在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误把生理盐水当做清水滴加了。在观察装片时,他发现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膜以内部分与细胞壁逐渐分离;他立刻又向装片上滴加了清水,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细胞又恢复成原来的状态。请教老师后,得知: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兴趣小组为进一步研究,设计并开展了以下实验,请回答:
溶液种类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葡萄糖溶液 25%的氯化钠溶液 25%的硝酸钾溶液
制作临时装片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
观察质壁“分离”现象,记录质壁“分离”的起止时间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60秒 65秒 25秒 57秒
观察复原现象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几次
能 能 不能 能
(1)该实验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 的关系;
(2)通过实验可知,引起细胞发生“分离”现象时间最短的溶液是 ;
(3)上述实验中,有一组细胞不能复原,其原因是 ;
(4)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A.四种溶液引起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的速度相同
B.四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
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
15.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1)用手触摸蚯蚓的腹部,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 。
(2)在实验过程中,应该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是因为蚯蚓是靠 呼吸。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蚯蚓?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2七上·金东月考)下面是最早发现抗生素——青霉素的弗莱明先生所进行的探索过程。
⑴观察及对问题的认识: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⑵提出假设。
⑶进行实验:把青霉菌放在培养液中培养后,观察这些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⑷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⑸得出结论。
(1)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____
A.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于人类的物质
B.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结论是 。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 实验,其实验方法是 。若实验结果为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17.(2023七上·宁海期末)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食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某兴趣小组产生了疑问:霉菌的生活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于是他们对此进行了探究
组别 A B C
处理 干燥环境 潮湿环境 潮湿环境
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①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②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在A、B组的对照实验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3)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他们设计的C组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4)结合以上实验,可得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 。
18.(2022七上·义乌期中)人的指甲是不断生长的,但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于哪一部位呢?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 由此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在指甲的中轴线上,按图中1所示B处涂上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擦掉,可以在指甲上保留较长时间);
②半个月后,观察、测量并分析。
(1)如果小彬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 到图中A、B 间的距离 (选填“增大”“不变”或 “缩短”)。
(2)方法迁移: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据上述实验启发,小科设 计了如下实验方案:①在芽的中轴线上,如图 2中甲所示,画上一条红色竖直线AB(红色 竖直线比较难褪去,可以在植物芽上保留较长时间),让植物在黑暗环境中直立生长;②几 天后,观察现象,结果如图中乙所示。
①实验中小彬的假设是: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 。 (下半部分或上半 部分)
②得出结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 部位(“AC”“AB”或“BC”)。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解答】 秋天是吃螃蟹的最好季节,我们在购买螃蟹时,往往看蟹壳、肚脐和螯足来挑选优质的螃蟹,这里“看蟹壳、肚脐和螯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解答】A、B根据探究光对蚯蚓影响的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吗?作出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光会影响蚯蚓的分布。AB正确。
C:设置变量时有两个变量,有无光和潮湿与干燥,因此不能得出结论: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蚯蚓喜欢阴暗的环境。C错误。
D:如果采集的蚯蚓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蚯蚓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D正确。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实验的猜想,他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验证猜想需进行实验分析,再通过实验设置变量,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解答】撕开袋口的力可能与袋的材料、厚度及袋口的形状等因素有关,为验证猜想袋口做成“锯齿”形状可减小撕开时用力的大小,要控制使用同一种材料的袋口(则厚度也相同),只改变袋口的形状(“平边”状和“锯齿“状),比较在“锯齿”状位置和平边位置撕开时所用力的大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反之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细胞体积越小数目越多。
【解答】王鑫同学在用10X目镜和15X的物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为150倍,为了进一步观察细胞内的结构,他将物镜换成了45X的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50倍,为原来的三倍,所以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应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原来的能够看到的视野的直径是9个细胞,现在只能看到其三分之一,即3个细胞,位于视野的中央,直径是3个细胞的范围中就有5个细胞。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蝙蝠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用来对障碍物进行定位.如果不能接收,则无法进行定位,学生要掌握声音知识,包括超声、次声、音调等内容。
【解答】A: 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可以研究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故A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B: 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实验可以研究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B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C: 通过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的可以研究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故C选项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本题并未涉及,故D选项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
故选D。
6.【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D、经实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说明猜想错误,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正确、D错;
BC、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实验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 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熔化。 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猜想和假设环节;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A正确。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B正确。
C. 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错误。
D.甲乙丙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此题实际是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设计对照实验研究时,球的种类是控制的变量,其它方面都应该相同。还有的问题就是要将弹性变的可观察,从选项可以看出主要通过球的反弹距离来判断弹性的好差。
【解答】此题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两种橡胶球的弹性好差,控制球的种类不同而使其它条件相同。
A、把两球向墙掷去,测量它们反弹时离墙的距离,掷球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A错误;
B、用手触摸两球,看哪一个球较硬,软硬不能表示弹性的好差,B错误;
C、把两球向地面掷下,测量它们反弹的高度,掷向地面的力度不一定相同,不能比较,C错误;
D、让两球从离地等高处释放,测量哪一个反弹得高,实验中只有球的种类不同,其余条件都相同,方案正确,D正确。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实验中目的想要探究防晒乳的防晒效果,实验过程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控制好其它的变量,设置对照组进行对比得到实验的结论。
【解答】A实验中采取同一个人的手,一只涂一只不涂,比较灼伤程度,进行实验防止实验带来误差;
B防晒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来,一天涂第二天涂效果不明显,也没法对比;
C实验妈妈涂了防晒,爸爸不涂,爸爸和妈妈进行对比,无关变量没有控制,无法进行对比;
D手心的涂防晒,手背上不涂,手背和手心的肤色不一样,无法进行对比。
故答案为:A。
11.【答案】(1)先
(2)张裂;②
【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1.根据地球是球体,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是板块碰撞,两侧板块背向运动,向外扩张,就是板块张裂。
【解答】(1)在图甲中,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线上,把铅笔的笔头竖直朝下,分别由B向A和由D向C移动时,由于地球是球体,从B到A桅杆不断升高,所以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2)在图乙中,铝盆、海绵、蜡烛和水等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实验中看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形式为张裂。
实验中水流模拟的岩浆,主要存在于地球内部的地幔中,图丙中表示地幔的是②。
12.【答案】(1)水温变化
(2)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
【解答】(1)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想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金鱼的呼吸频率来探究温度对金鱼生活的影响,则可提出的问题是: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水温变化会影响金鱼的呼吸频率。
(3)实验设计中有一项明显的不足是:1条金鱼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如实验用的金鱼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
(4)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将金鱼带回家喂养,最适合金鱼生活的环境是有光照,有植物,有河泥,故选C。
13.【答案】青蛙受精卵孵化数量;排除偶然性,增加实验的可靠性;C;增加一个只放置清水的对照组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该兴趣小组以水质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进而说明人类活动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的灭绝;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解答】在相同的适宜的环境中孵化,要观察并记录被孵化的蛙卵的数量;实验中水池里如果放1粒受精卵,数量过少,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影响实验结果;为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选取受精卵数量为100粒;青蛙水中产卵,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青蛙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受精和发育必须在水中完成;没有设置对照组,应设计一个只放置清水的组。
14.【答案】(1)溶液种类
(2)25%的氯化钠溶液
(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
(4)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 具有活性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这种“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实验分为四组,变量为不同种类的同浓度的溶液,实验的变量为溶液种类,25%的蔗糖溶液 ; 25%的葡萄糖溶液 ;
25%的氯化钠溶液 ; 25%的硝酸钾溶液 ;实验需要记录分离的时间,观察复原的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
【解答】(1)实验由于改变的是溶液的种类,故是与溶液的种类有关;
(2)25%的蔗糖溶液用的时间是60s,25%的葡萄糖溶液是65s,25%的氯化钠溶液是25s,25%的硝酸钾溶液是57s,故25%的氯化钠溶液时间最短;
(3)第三组实验中25%的氯化钠溶液没有办法复原,溶液的浓度达到一定时细胞完全失去活性;
(4)实验中都可以看到细胞发生分离的现象,需要的时间不同,分离的速度也不同,第三组实验细胞无法复原,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溶液种类;(2)25%的氯化钠溶液;(3)细胞已经失去活性;(4)B。
15.【答案】(1)刚毛
(2)温湿的体壁
(3)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由体节构成,靠刚毛运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据此解答。
【解答】(1)用手触摸蚯蚓近腹面处,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许多突起,这是刚毛,它能协助蚯蚓运动。
(2)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土壤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的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蚯蚓是动物,实验完成后,不要虐待它,让它回归自己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1)刚毛(2)温湿的体壁(3) 放回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6.【答案】(1)D
(2)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往往好多因素对实验结果都有影响,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通常,一个实验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的,这样,从理论上说,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的影响是相等的,被平衡了的,故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之差异,则可认定为是来自实验变量的效果,这样的实验结果是可信的。
【解答】(1)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中, 偶然生出青霉菌,在其周围的细菌没有生长。提出的合理假设是: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实验结果: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实验的结论是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由青霉菌产生的 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对照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 。若实验结果为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故答案为:(1)D(2) 青霉菌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3)对照、设计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观察其周围细菌的生长情况、不含青霉菌的培养液和培养基中细菌大量繁殖
17.【答案】(1)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
(4)潮湿、温暖环境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细菌;食物的保存
【解析】【分析】由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得出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主要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控制变量法指的是在众多的影响某个物理量的因素和条件中,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物理量不变,而只改变我们要研究的那个因素的值,从而观察和分析出这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从本实验的表格中可以看出: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根据控制变量法,除了温度之外的因素都要保证相同,所以①是湿润,②是低温;
(4)从实验结果中A不发霉,B发霉,C不发霉,可以推测出适宜霉菌的生长环境为温暖、湿润环境;
故答案为:(1) 水分对霉菌生活有影响吗 (2) 霉菌的生活需要水分 (3)湿润、低温(4) 潮湿、温暖环境
18.【答案】(1)增大
(2)下半部;BC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源于生活,此实验探究开始于小彬同学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提出了对指甲的生长究竟发生在哪一部位的疑问,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进一步类推到了茎的生长是芽尖端的哪一个部位,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解答】(1)小彬对此提出假设:“指 甲变长的原因可能是指甲的根部在不断地生长。”,所以时间久了,B点会距离根部越来越远。(2) 该实验探究植物茎的生长究竟发生于芽尖端的哪个部位呢?译文,因此指甲生长部位的实验影响,所以植物茎的生长可能发生于芽尖端的下半部分,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中植物茎的生长发生于芽尖端的BC部位。
故答案为:(1) 增大 (2) 下半部 B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