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开国大典
第二课时
语文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023
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学习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习任务一
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
2.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宣告”“宣布”
【相同】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人知道的意思。
【区别】“宣告”多用; 于重大事情,带有庄重严肃的色彩。“宣布”多用于一些强制性或约束性 强的事情,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
词语辨析
例句:
①三峡水库一期宣告竣工。
②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了期中考试成绩。
词语辨析
学习任务二
共学典礼过程,体会情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 都北京举行典礼。
开篇交代了举行典礼的时间、地点,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 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 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人 数很多,表现了开国大典的隆重和人民对典礼的重视和期待。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 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 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 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以“丁字形”为 基点,按先横后竖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特意交代 旗杆,为后文的升旗仪式做铺垫。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 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将开国 大典的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并在城楼檐下挂上大红宫灯,在 两边的石栏上插上红旗,可见这次大典很庄严,而红灯、红旗又显示 出了热烈。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 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 直奔会场。
写远方的工人不辞劳苦参加大典的情形。“老远” 说明距离很长,暗示着工人们来到会场的难度比较大;“直奔”表现出 心切之情,参与大典的激动心情。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 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 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写郊区农民起早参加大典的情形。 虽然早起很苦,但是积极性很高。展现会场人山人海的状 态。“海洋”表明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数量很多。“海上的波浪”则显 出红旗飘动的恢弘场面,表现出大典开始前的盛况。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展示群众望主席的情景。 “一齐”说明群众对毛主席有一种热切的期盼。
这一段中,为什么三十万人中唯独重点写了毛泽东主席?
因为毛主席领导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是开国大典的主要人物。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点”。选“点”就要选典型。
从哪里可以看出现场热烈的气氛?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从“排山倒海的掌声”和“一齐投向”可以看出现场热烈的气氛,表现了群众对毛泽东的敬爱之情。“排山倒海的掌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心情。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 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 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用简 洁的话写了毛主席向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情景。一个感叹号包含 了主席的深情。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 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写了毛主 席的宣告传递到各地的情景,带有一种联想的色彩。“一齐欢跃”表 达出中国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人们的什么心情?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从“欢呼”“欢跃”等词语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感情逐步递进,渲染了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写出了群众在听到宣告后,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激动的场面。
哪里是“点”?哪里是“面”?
“毛泽东主席宣布……”是“点”;“三十万人”“全中国人民”的反应是“面”。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描写了三十万人一起观看升国 旗的庄严场面,表现了人民对国旗的尊重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 爱。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
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从“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中感受到的。“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姿态。中国人民终于不再受压迫和剥削,终于自己当家做主了。
这几句话同样也是场面描写。哪里是“点”?哪里是“面”?
“毛主席亲自按动……”是“点”;“三十万人”的反应是“面”。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描写了升国旗时从肃静到热闹起来的场景。 “雷鸣般的掌声”把掌声当成一种雷鸣,表现出人们当时激动万分的 心情。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肃静”一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很庄重;从“雷鸣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你如何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表现了五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而感到自豪和欣慰。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仅靠我们五个已经杀死了很多的敌人,足够本了!虽然我们无路可走,但是却让部队主力和群众平安转移,我们已经完成了使命,我们胜利了!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写了群众为毛主席鼓 掌的情景,表达出人们对毛主席的热切拥戴。“热爱领袖”属于直接 抒情,没有任何掩饰。“热烈的欢呼"表达出人们的欢喜之情。
这里的场面描写,说明毛主席是人民心中敬爱的领袖,体现出了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哪里是“点”?哪里是“面”?
“他用强有力……这一句的时候”是“点”;人们的反应是“面”。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 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 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 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先……然后……”的句式详细介绍了阅兵式的流程,条理清晰。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 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 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写车辆前行的情景和战士们的状态。“整整齐齐”颇显队伍训 练有素,“像钢铁巨人"则表现出战士们刚强、英勇的精神风貌。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 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 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 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 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 的隆隆声。
表达了人们万分激动的心情。“欢呼声盖过了飞 机的隆隆声”说明欢呼声很大,表达出人们迎合主席招手的那种难以 抑制的热烈情绪。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阅兵式的庄严?
着装统一、齐步行进、一字型前进;整齐前进、挺胸站立、六马并行;飞机人字形飞过……
哪里是“点”?哪里是“面”?
“受检阅的部队……由东往西,缓缓进场”“以上这些部队……经过主席台前”“群众看见了……飞机的隆隆声”是“面”。
“开头是海军……蓝制服”是“点”。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齐步行进”是“点”。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横列前进”是“点”。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像钢铁巨人一样”是“点”。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是“点”。
“当战车部队……飞过天空”是“点”。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是“点”。
大典过程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前三个场面中“点”不是集中描写,而阅兵式中的“点”描写得很集中。原来在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典型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有变化。
学习任务三
共学典礼后,感受壮观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这几句话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这几句话是场面描写,描写了礼花表演的热闹情景,写出了大典结束后盛况依旧,表现了人们仍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可见当家做主后人们激动、幸福、喜悦的心情。
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里抓住群众和主席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抓住群众和主席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烘托了当时热烈的气氛。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思考:说说你对“红流”“光明”的理解。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表现了游行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学习任务四
课堂总结,课堂演练
课文主旨:《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回顾总结: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的大典盛况, 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爱戴。
开国大典
大典前 群众入场
大典中
声势浩大
激动自豪
宣布成立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大典后 群众游行
反义词:
挺立—— 汇集—— 雄伟——
近义词:
肃静—— 活泼—— 启动——
耸立
汇合
宏伟
喧哗
文静
停止
词语搭配
( )的宣告 ( )的声音 ( )的掌声 ( )的欢呼
( )的掌声
庄严
雄伟
雷鸣般
热烈
排山倒海
快乐语文 快乐课堂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读一读,写一写。
píng tǎn lóng zhòng huì jí lán gān yuè bīng
( ) ( ) ( ) ( )( )
查字典,完成练习。
“帜”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画,再查______画,可以组词为______。
选词填空。
挺立 竖立
1.校园的操场上( )着一个电动旗杆。
2.一棵棵白杨树像一位位哨兵( )在戈壁滩上。
奔向 投向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 )主席台。
4.部队接到指挥部的命令后,立即( )战场。
四、按要求写句子。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用加点的词造句)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五、课内阅读。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选文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场面,选段中画“______”的句子属于_________的描写,画“ ”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描写。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选文表达了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B.选文中人民群众的表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恒
C.选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勇敢、坚强的品质
参考答案
平坦 隆重 汇集 栏杆 阅兵
Z zhi 巾 五 旗帜
三、1.竖立 2.挺立 3.投向 4.奔向
四、1.示例∶爸爸妈妈一齐去上班,一齐去逛街。 2.毛主席宣读公告。
五、1.点 面 2.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开国大典壮士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开国大典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学习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语言应用:读懂课文,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阅兵场面。思维能力:熟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理清文章结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审美创造:在多种形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展开想象,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学习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爱护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学具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复习回顾,衔接新课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楼檐下,八盏五彩缤纷的大红宫灯分挂两边。(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2、词语辨析“宣告”“宣布”【相同】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人知道的意思。 【区别】“宣告”多用;于重大事情,带有庄重严肃的色彩。“宣布”多用于一些强制性或约束性强的事情,可大可小,适用范围较广。 例句:例句:①三峡水库一期宣告竣工。②老师在课堂上宣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学习任务二
共学典礼过程,体会情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开篇交代了举行典礼的时间、地点,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典礼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人数很多,表现了开国大典的隆重和人民对典礼的重视和期待。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以“丁字形”为基点,按先横后竖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特意交代旗杆,为后文的升旗仪式做铺垫。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 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将开国大典的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并在城楼檐下挂上大红宫灯,在两边的石栏上插上红旗,可见这次大典很庄严,而红灯、红旗又显示出了热烈。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写远方的工人不辞劳苦参加大典的情形。“老远”说明距离很长,暗示着工人们来到会场的难度比较大;“直奔”表现出心切之情,参与大典的激动心情。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写郊区农民起早参加大典的情形。虽然早起很苦,但是积极性很高。展现会场人山人海的状态。“海洋”表明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数量很多。“海上的波浪”则显出红旗飘动的恢弘场面,表现出大典开始前的盛况。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展示群众望主席的情景。“一齐”说明群众对毛主席有一种热切的期盼。 这一段中,为什么三十万人中唯独重点写了毛泽东主席?因为毛主席领导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他是开国大典的主要人物。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点”。选“点”就要选典型。 从哪里可以看出现场热烈的气氛?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从“排山倒海的掌声”和“一齐投向”可以看出现场热烈的气氛,表现了群众对毛泽东的敬爱之情。“排山倒海的掌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心情。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用简洁的话写了毛主席向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情景。一个感叹号包含了主席的深情。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写了毛主席的宣告传递到各地的情景,带有一种联想的色彩。“一齐欢跃”表达出中国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感。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人们的什么心情?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呢?从“欢呼”“欢跃”等词语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使感情逐步递进,渲染了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写出了群众在听到宣告后,欢欣鼓舞的心情和激动的场面。哪里是“点”?哪里是“面”?“毛泽东主席宣布……”是“点”;“三十万人”“全中国人民”的反应是“面”。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描写了三十万人一起观看升国旗的庄严场面,表现了人民对国旗的尊重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读了这几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的?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从“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中感受到的。“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姿态。中国人民终于不再受压迫和剥削,终于自己当家做主了。这几句话同样也是场面描写。哪里是“点”?哪里是“面”?“毛主席亲自按动……”是“点”;“三十万人”的反应是“面”。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描写了升国旗时从肃静到热闹起来的场景。“雷鸣般的掌声”把掌声当成一种雷鸣,表现出人们当时激动万分的心情。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肃静”一词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很庄重;从“雷鸣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你如何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表现了五壮士为能保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而感到自豪和欣慰。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仅靠我们五个已经杀死了很多的敌人,足够本了!虽然我们无路可走,但是却让部队主力和群众平安转移,我们已经完成了使命,我们胜利了!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写了群众为毛主席鼓掌的情景,表达出人们对毛主席的热切拥戴。“热爱领袖”属于直接抒情,没有任何掩饰。“热烈的欢呼"表达出人们的欢喜之情。这里的场面描写,说明毛主席是人民心中敬爱的领袖,体现出了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哪里是“点”?哪里是“面”?“他用强有力……这一句的时候”是“点”;人们的反应是“面”。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 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先……然后……”的句式详细介绍了阅兵式的流程,条理清晰。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 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写车辆前行的情景和战士们的状态。“整整齐齐”颇显队伍训练有素,“像钢铁巨人"则表现出战士们刚强、英勇的精神风貌。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表达了人们万分激动的心情。“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说明欢呼声很大,表达出人们迎合主席招手的那种难以抑制的热烈情绪。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阅兵式的庄严?着装统一、齐步行进、一字型前进;整齐前进、挺胸站立、六马并行;飞机人字形飞过……哪里是“点”?哪里是“面”?“受检阅的部队……由东往西,缓缓进场”“以上这些部队……经过主席台前”“群众看见了……飞机的隆隆声”是“面”。“开头是海军……蓝制服”是“点”。“接着是步兵一个师……齐步行进”是“点”。“接着是炮兵一个师……横列前进”是“点”。“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像钢铁巨人一样”是“点”。“接着是一个骑兵师……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是“点”。“当战车部队……飞过天空”是“点”。“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是“点”。大典过程中前三个场面和阅兵式中的“点”“面”描写,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前三个场面中“点”不是集中描写,而阅兵式中的“点”描写得很集中。原来在点面结合的写法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典型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以有变化。学习任务三
共学典礼后,感受壮观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这几句话是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这几句话是场面描写,描写了礼花表演的热闹情景,写出了大典结束后盛况依旧,表现了人们仍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可见当家做主后人们激动、幸福、喜悦的心情。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到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这里抓住群众和主席的哪些方面进行了描写?有什么作用呢?抓住群众和主席的动作、语言进行了描写,烘托了当时热烈的气氛。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思考:说说你对“红流”“光明”的理解。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表现了游行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学习任务四
课堂总结,课堂演练课文主旨:《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回顾总结: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手法为我们展现了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的大典盛况,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爱戴。
作业 完成课后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