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部编版 历史
2022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史料教与学
专题四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新课标
新理念
核心素养
中考演练
目 录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点”连“线” 以“线”穿“点”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贵族
史书中记载的中国与古代日本有哪些交往史实?
材料1:《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材料2:《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材料3:三国曹魏时期,古倭奴国曾在九年时间内五次进贡中原王朝。
汉倭奴国王印
史料一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第11课 古代日本
据史料,说说大和国的统治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材料2:6—7世纪的日本“其臣连伴造等,各置己民,咨意驱使,又割
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
无容针之地。” ——《日本书纪》
材料1:在部民制上升期时,大和朝廷将贵族豪强作为统治的政治基础。
“汝等民部甚多,努力相助。” ——王顺利《古代日本部民制性质浅析》
在部民制衰落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朝廷地位受到严重影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3:广大部民“老者啖草根而死于道垂,幼者含乳以母共死。”被迫
或弃逃亡,或聚众劫掠“强盗、窃盗并大起之,不可止”。
面对日益加剧的矛盾冲突,统治者该采取怎样的应对之策?
史料二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大唐国者(贞观年间),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
——《日本书纪》
1、改革背景:
内因: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外因:中国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
阅读材料,归纳日本改革的背景?
(遣唐使)
史料三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政府不断派人到中国学习,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团多达百人以上,有时多至五百余人。中国的许多律令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风俗习惯等,通过他们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遣唐使路线
遣唐使团准备参见
史料四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日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方位学习模仿唐朝
唐长安与日本平城京
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珎
中日文字比较
唐装
和服
史料五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九州
东寺五重塔
姬路城堡
东大寺法华堂
忠霊塔
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质,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材料1: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
设国学。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
材料2:710年日本仿照长安的式样,建立了新都平城京。
以新都为中心,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繁荣。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善于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要积极
改革创新;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强烈的
危机意识
创新思维
史料六
阿拉伯半岛
欧洲
非洲
亚洲
里
海
地
中
海
黑海
红
海
波
斯
湾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地处红海和波斯湾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六七世纪阿拉伯半岛的情况?
(2)部落相互仇杀;
(1)落后的游牧生活;
(3)多神崇拜
阿拉伯人民的渴望是?
建立统一的国家
阻碍统一最大的因素是?
多神崇拜
如何扫除这种阻碍?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史料一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先知)
《古兰经》
独尊安拉
① 时间
③ 创立者
⑤ 经典
⑥ 教义
阿拉伯半岛
② 地点
④ 教徒
穆斯林(顺从者)
穆罕默德(约570-632)出生于麦加城,幼年丧失父母,12岁随叔父的商队来往于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见多识广,25岁与麦加富孀结婚。此后,他潜心思考社会与人生问题,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意为“和平”和“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史料二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一:“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号召人们“圣战”
材料二:“每个穆斯林是另一个穆斯林的兄弟(姊妹),所有穆斯林都是一族。”
材料三:“真主命令人们把斋,以便让富人穷人平等。”
1、独尊安拉
3、平等互助
2、和平团结
材料四:信仰知识等等。
4、重视知识
伊斯兰教教义
史料三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萨冷
麦加被誉为“诸城之母”
耶路撒冷老城圆顶清真寺
麦地那的库巴清真寺
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
开斋节:伊斯兰教回历九月全月斋戒结束时, 10月1日举行的庆祝开斋仪式。开斋即结束封斋,具体日期为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这是麦加朝圣的最后一天,庆祝活动以宰牲为主要内容。
圣纪:每年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以纪念穆罕默德的诞生。
史料四
材料一:哈里发,是政治、军事和宗教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国家政权机构在哈里发以下设各部大臣,辅佐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地方行政方面,全国分为 9 省(后来改为 55省),行省总督称艾米尔,由哈里发任命,掌全省军政大权,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另有税务官掌全省税收,直接对哈里发负责。
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建立了怎样的统治制度?其实质是怎样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存在的隐患。
哈里发中央集权
政教合一
地方割据
帝国内讧
帝国的灭亡的原因?
史料五
材料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阿拉伯谚语
材料二: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官于一体。首席大翻译的酬劳是和其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
材料三: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阿拉伯民族,在统一了半岛的政权后,开始吸收大量的外来文化。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 统治者重视文化
② 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史料六
除了阿拉伯数字,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现代的欧洲文明就根本不会出现……
——英国学者罗伯特·布雷福特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恩格斯则在《德国农民战争》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什么贡献
史料七
课堂巩固
1.(2022·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A.A B.B C.C D.D
B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项正确;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使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与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A项;美国的《独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排除C项;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选项 史实 史论
A 《汉谟拉比法典》 使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B 大化改新 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 法国《人权宣言》 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D 启蒙运动 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2023·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它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下图),还因保存和发展古典科技成果赢得了科学“义父”的美誉。它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D
课堂巩固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帝国的核心在阿拉伯半岛上,最后定都巴格达,8世纪达到极盛,很明显是阿拉伯帝国,且阿拉伯帝国因为百年翻译运动保留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大量经典著作,保存和发展了古典科技成果,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
3.(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
B
课堂巩固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答案】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市场上拥有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非洲各地的商品,说明阿拉伯帝国与海外市场联系加强,贸易发达,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疆域信息,得不出疆域辽阔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人口分布情况,得不出人口密集的结论,排除C项;港口众多在材料没有体现,只是强调贸易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202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赏,互学互鉴,共同倡导文明对话,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下列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
A.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
B.《医典》、《天方夜谭》、阿拉伯数字
C.《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
D.《荷马史诗》、《十二铜表法》、帕特农神庙
B
课堂巩固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排除C项;《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表明阿拉伯人( )
A.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B.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C.传播了欧洲文明的成果
D.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D
课堂巩固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表明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沟通上的角色,与建立帝国无关,排除A项;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传播的中国和印度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部民”变“公民”,“大和”变“日本”,“奴隶制”变“封建制”,这些变化源于(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1861年农奴制改革
A
课堂巩固
史料实证,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646年,日本仿照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A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揭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CD项。故选A项。
部编版 历史
2022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史料教与学
专题四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新课标
新理念
核心素养
中考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