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1课春教学质量检测
班级:____姓名:____评价等级:____
一、字词书写
1.将下列文字工整、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米字格内。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脆(cuì) 酝酿(liàng) 喉咙(hóu) 卖弄(nòng)
B.黄晕(yùn) 嘹亮(liáo) 宛转(wán) 散步(sǎ)
C.嫩叶(nèn) 应和(hè) 安巢(cháo) 窠巢(kē)
D.迷藏(cáng) 眨眼(zhǎ) 朗润(yùn) 水涨(zhǎng)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卖弄 稀疏 缭亮 烘托 呼朋引伴
B.静默 应和 薄烟 舒活 抖擞精神
C.蓑笠 嫩绿 抚摸 酝酿 繁花嫩叶
D.润湿 眨眼 黄晕 宛转 花枝招展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鸟儿将窠巢 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 清脆的喉咙,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 着。
A.搭 展示 诵 附和 B.筑 摆弄 叫 混合
C.建 炫耀 哼 搅拌 D.安 卖弄 唱 应和
5.给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②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⑤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A.③④①②⑤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②①⑤ D.③①②④⑤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22年世界杯将在卡塔尔举行,足球迷们纷纷呼朋引伴,相约前往观看。
B.每天早晨,潇湘公园内有不少老人晨练,个个精神抖擞。
C.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力。
D.为庆祝教师节,礼堂被布置得花枝招展,师生们一个个喜笑颜开,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鸡多用两只腿跑动,即使能飞起来的也只能飞很短的距离。当它逃不脱追者时,就把头钻进草堆里,自以为安然无恙了。
B.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C.生活中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小题。
春(节选)
朱自清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杨柳风”是指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暖。
B.“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字,表现了春雨洗涤后小草青绿的颜色特别浓烈、特别耀眼。
C.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民,是正面描写,烘托出春雨中安静祥和的氛围。
D.选段在语言方面多用叠词,使语句节奏舒缓且有韵律美。如“稀稀疏疏”“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
9.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请结合选文回答。
10.从修辞角度品析文段中画线句子。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11.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的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12.【甲】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 ,【乙】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湛秋,两文都是在写雨,【甲】文在写雨时侧重描写,正面描绘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多 (实写/虚写);【乙】文在写雨时侧重抒情,写秋雨一笔带过,感受与联想着墨较多,多 (实写/虚写)。
13.根据画线句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雨的特点。
14.对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A.朗读这句话时可重读“绿”,来突出树叶绿的程度之深。
B.朗读这句话时应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春雨对万物的润泽。
C.这句话应用盼望的语气朗读,要读出作者渴望春雨的心情。
D.这句话可在“安静”后停顿,表现作者被这种美好的意境打动。
四、作文
15.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段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痛苦忧伤……剪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请以“那一段 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县(市、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会影响你的成绩。
(
2
)
(
1
)
参考答案
1.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C3.A4.D5.A6.D7.D8.C 9.“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了触觉,突出了春风柔和的特点;“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调动了嗅觉,突出了春风芳香的特点;“鸟儿将窠巢……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春风和悦的特点。 10.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增强语势,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且密、细且亮、细且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1.分别赞颂春天新、美、力的特点。不能调换,因为从“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12. 朱自清 实写 虚写 13.甲文中的雨多、细、密、闪亮、轻柔、绵长。
乙文中的雨端庄、沉静、深情、凄冷。 14.C
15.例文:
那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
一个人去了,他的笑容便停驻在遗像上,让人们以为他是笑着去的,的确,他是笑着去的……
爷爷盯着自己浮肿的手背发呆,奶奶推着他走进203病房,去年这里还躺着几个病友,如今,却只剩爷爷一个人了。
“好啊,一个人清静。”奶奶整理着东西说。爷爷已经说不出话了,他与奶奶对话靠一个小本子。这时,本子上出现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要回东台,回梁垛,回家。”“家”字写得格外地重。奶奶望着爷爷,她知道,爷爷决定的事就不会改变。
梁垛只有三条街,下了车站跑跑就能到老家的院子。到了巷口,爷爷推开爸爸引路的手,颤抖着站起来,一步一步晃着进了院落。
爷爷住下了。每天清晨,不再辗转反侧,而是早早起床,用井水洗漱,腌的咸菜、鸡块。奶奶不让吃他也吃,更奇怪的是,爷爷看东西的目光明亮了许多,不像在医院里发呆那般呆滞了。爷爷常让我陪他上街,那喧闹的“街”走路的地方看起来像一条丝带,卖春联烟花的处处都是,爷爷站起来,走向一处卖春联的摊子,拿过一幅,用手在上面不断抚摸着,眼里满是欣喜,那老板过来,机关枪似的说着:“老爷子,不识字?我给您念: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简单喜庆,好不好?”爷爷看着他眯成缝的眼睛,竖起了大拇指,我跑过去买下,爷爷一直抱在怀里。
爷爷总往外跑,老邻居拉爷爷去下棋,去喝茶,我在一旁想提醒爷爷什么,看爷爷笑得那么欢,也就不语了。爷爷在本上记:家好,家好,我要在这里,不回去了。
而爷爷终得回去,回医院,回殡仪馆。但他没有离开梁垛,他在那“丝带”街上,在邻里门前,在那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里。
(
6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