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6:0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陶寺中期遗址发现了储藏用的窖穴群和类似后世的“王陵寝庙”区。其中,有一座大墓长5米、宽3.6米,随葬装有漆木柄的跟礼仪有关的玉石钺共6件;在墓穴的附近,有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观象台,可以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准确时间。据此推知( )
A.文明产生具有多元特征 B.公共权力机构的成熟
C.国家初始形态逐步具备 D.旧石器文化较为发达
2.汉武帝时期为商业借贷制定利率上限,禁止高利贷盘剥。汉成帝永始三年颁布“还息与贷者必不可许”的诏书,免除已发生债务的利息。这说明政府( )
A.强化对经济的管控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商业借贷活动 D.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3.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超过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南迁人口不少于90万,即北方平均每8人中有1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来自北方。据此推知,人口南迁( )
A.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B.推动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4.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5.据道光年间的《璜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璜泾镇,“商贾骈集,财货辐转。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焉者,无而求市焉者”。这说明,璜泾镇( )
A.带动了长途贩运业的繁盛 B.体现了鲜明的专业化特色
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
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反思西方文明的思潮。代表性的言论如下:
陈独秀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李大钊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胡适 “在今日强权世界,此等妄言(注:指否定中国对青岛胶州湾主权),都成确认,世衰之为日久”
梁启超 “现在所谓光华烂漫的文明,究竞将作何结果,越想越令人不寒而栗”
这一思潮( )
A.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认识传统文化
C.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D.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苏俄革命的认同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有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等自由;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据此判断,中共提出这些条件旨在( )
A.推动北伐战争,实现国家统一 B.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政权
C.停止国内战争,抵抗日本侵略 D.发起战略决战,争取全国胜利
9.毛泽东在某次讲话中说道:“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针对这两类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别采用“专政”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该讲话的重要意义是( )
A.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思想基础 B.指导中国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C.为认识中国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1.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起兵东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他们一边征战,一边收集资料绘制地图,并与当地哲人交往。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有利于( )
A.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亚欧古丝绸之路的畅通
C.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 D.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移
12.据中世纪欧洲庄园法庭案卷记载,庄园内“所有佃户都有义务把他们的谷物送到磨坊去,如果确认某个佃户未履行到领主磨坊磨谷的义务,在法庭尚未作出判决以前,他要交6便士;如果此事已经诉诸判决,他就要交12便士”。这反映了当时( )
A.庄园法庭严格执行司法程序 B.农民经济生活受到严格控制
C.庄园磨坊以服务农民为宗旨 D.佃户权利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13.马克思在论及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说:“总委员会引以自豪的是,国际的巴黎各支部在这次巴黎的光辉革命中起了卓越的作用。事实并不是像一些蠢才所想象的那样,仿佛巴黎或任何其他的国际支部从一个中心接受命令。”由此可见,第一国际对巴黎公社的作用在于( )
A.组织发动 B.直接指挥 C.精神引领 D.经济资助
14.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15.美国企图尝试一件过去从未成功的事,在《九国公约》的第三条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承诺不再寻求或准许其国民寻求“任何可能有助于在中国境内任何指定区域依其本身利益建立关于贸易或经济发展之一般性优惠权利的安排”。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
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
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 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发展
16.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重要经济政策,列宁说它曾对农民做了让步。对“让步”理解正确的是( )
A.没收地主的土地全部交给农民所有 B.允许农民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纳税后剩余的粮食由农民自由支配 D.建立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3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一一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是英国崛起的重要因素。162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之后众多科学研究学会得以建立。18世纪中期,英国每年批准专利不到300项,19世纪中期上升到4500项左右。这些专利被迅速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推动了众多行业的进步。这一时期,英国大学实行教育内容改革,把科学技术引入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大量的英国专业技术人员到欧洲留学,技术移民尤其是熟练工也从欧洲其他地方来到英国参与工业发展。
——摘编自常娜《英国应对近代大变局的经验和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1949年11月,党中央组建中国科学院,承担全国科技事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计划引领、统筹分配、组织动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建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举国体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任务,我国实现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跃升。中共十四大后,运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一一摘编自唐亚林、郝文强《新型举国体制:历史演变、时代特征与模式构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科技创新管理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近代以来的科技创新管理,谈谈你的认识。(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年画上的题诗为:“前天分了房和地,今天拉回大黄牛;犁椎绳索收拾好,明天先耕村东头;只要咱们加油干,往后吃穿不用愁”。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得的黄牛》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一开始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领域,对理性思想的高扬使它实现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现代的转换。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思想对社会影响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经历了启蒙运动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从前。占主宰地位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势,要求废除王权,建立民主政体,还政于民成为西方社会政体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平等成为随后西方人民斗争的动力和目标,一个具有极大进取精神和不断发展的西方社会出现在了人类舞台上。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表2 1847-1899年英国增设的政府机构(部分)
时间 机构 时间 机构
1847年 济贫部 1867年 贸易部
1852年 公务部 1871年 地方事务部
1854年 殖民地事务部 1899年 教育部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不同于从前”的表现,并分析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增设政府机构的原因。(6分)
泰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学科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C B C A A C C C D B C B A C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3分,共52分)
17.(14分)
(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低;未受田亩数户数多;政府授田田亩数缺口大。(3分)
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减少。(3分)
(2)看法:白居易指出,“两税征钱”使钱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农产品,导致农民贫穷而力不从心。他主张恢复租庸调法,以人口和土地作为衡量标准,实行合理的租税征收。(2分)
柳宗元认为两税法导致富人隐匿财产,加剧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主张恢复以人口和土地为基准的租庸调法,将税费合理分摊到每一个家庭。(2分)
评析: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两税法的弊端,忽视了两税法是在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情况下实施的;也没有认识到税制的演进,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地发展。当然,他们对两税法的批评也暗示了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调整。(4分)
18.(13分)
(1)国家导向;立法保障;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或注重专利保护及成果的转化);以教育改革为推手(或与大学教学相结合);重视国际交流。(5分)
(2)过程:从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举国体制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或建国初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举国体制、改革开放初形成以经济为中心的举国体制、中共十四大后形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3分)
意义:有利于革除传统体制的弊端;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分)
(3)科技创新管理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2分)
19.(12分)
《新得的黄牛》赏析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农村,全国大多数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0分)
该幅作品展示了农民获得土地和耕牛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画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2分)
20.(13分)
(1)表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构想;追求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3分)
影响:冲击了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答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亦可)。(4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进;议会改革的推动(答民主政治的发展亦可);国内外市场扩大;殖民扩张的不断进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答阶级矛盾的尖锐亦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扩展;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等。(6分,答出其中6点即可,其中“工业革命的推进”必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