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1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件 (19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1 16:1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
◎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文字篇
◎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人物篇
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
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简述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形成发展的过程。
分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分析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实施的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思考:结合所学,举例古代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
汉朝:西域都护府
唐朝:安亭、北庭都护府管理军政;羁縻政策
清朝:盟旗(蒙古)、驻藏大臣(西藏)、册封活佛(西藏)、土司(西南)、伊犁将军府(新疆)
历史因素: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依据地图,分析我国民族分布情况有何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不均衡。
历史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国情条件: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
土地革命时期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民族自决及联邦制
抗战时期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结合材料,指出中共民族政策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由民族自决及联邦制到民族区域自治。
原因: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党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阅读课本第一子目(75-76),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
——探索
①1941年,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②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我国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
①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②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1955新疆;1958宁夏、广西;1965西藏。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吾尔自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文革)这十年时间里,在“四人帮”的强制干预下……把民族节日当作“四旧”处理……禁止少数民族身穿民族服装和佩戴珠宝首饰,强迫民族群众改装;禁止各民族的歌舞,不准许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称其为“异国情调” 等。
——《尊重与保护: 建党百年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形成及发展》
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P76-P77),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
改革开放后——发展
①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总结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阅读课本第二子目,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发展
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阅读课本第三子目P78,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十八大后——完善
①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②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西藏:太阳能改变了农牧民生活方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新疆经济总量从1952年的7.9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万亿元……人约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66元,增长到2018年的4.9万元……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由1950年的约3000人增加到2018年的42.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0.3%。其中,少数民族女性干部有23.3万人,占新疆女性干部总数的51.8%……2014年至2018年,新疆累计实现了231.47万贫困人口脱贫、2131个贫困村退出、13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已由2013年底的19.4%下降至6.1%。
——丁怡婷:《新疆同心协力共繁荣》,载《人民日报》
目前,新疆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昭苏圣佑庙、克孜尔千佛洞等109处宗教文化古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政府拨专款对列入国家和新疆文物保护单位的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石窟、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进行修缮……涉及宗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载《经济日报》
1978年至2018年,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口从555万增长到1168万,翻了一番……截至目前,新疆已连续三年多没有发生过一起暴恐案件,区域安全和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各族民众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解放初期的30岁提升到目前的72.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官方网站:《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英国政要涉疆错误言论答记者问》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③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民族主义关系。
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⑤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思考: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自治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接受党中央的统一领导。
不同点:
地区:
社会制度:
原因:
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针对的使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行政区针对的是香港、澳门。
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资本主义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特别行政区是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高度的自治权。
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历史
国情

过程
优势
探索: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7内蒙古自治区
建立:1949《共同纲领》提出;1954《宪法》实行;1955新疆;
1958宁夏、广西;1965西藏
发展:1984《民族区域自治法》,基本政治制度;
1990“三个离不开”1997“中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完善:2012“两个共同,五个认同”;2017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